文 化 长 廊

 俄国文豪果戈里将建筑比作“世界的年鉴”。他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而它还在说话哩!织金城的文物古迹,数百年来,一直忠实地向人们诉说古代织金的民族史、建筑史、文化史以及社会发展通史。

            

 文图/ 巴娄吴             

                                                              

 

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最好去看看那个地方的文物。

地处乌蒙山区的织金县是我国清代著名历史人物丁宝桢的故乡。其地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古代建筑门类齐全,数量众多,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和浓郁的地方、民族特点,堪称一部以古代建筑为载体的历史文献。

著名的织金财神庙,始建于“改土归流”后的清康熙初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建。据文献记载及口碑资料称,庙由彝族父女设计并施工。老父积劳成疾,工程尚未告竣,不幸与世长辞。女承父志,锲而不舍,终成大业。该庙平面呈凸字形,彝俗视为变化了的虎头形。在彝胞心目中,黑虎地位最高,故织金财神庙以黑色为基调。

该庙前后尺度不一。底层屋面基本为庑殿顶,但后部两角又有所变化。二、三、四层屋面均为逐层内收的歇山顶。而二层后面刻意拉长,使其与底层屋面相接。因此,从正面看显然是四层,从背面看似乎是三层,造成前高后低的视觉效果。而从侧面观察,形同一头坐虎,俨然“虎虎有生气”。屋脊、屋檐、翼角等醒目地位饰以白灰,线条明快,清心悦目,认为是老虎的耳朵和眼睛。木雕、灰塑图案,多处突出汉文化称之为如意纹的虎头纹。同一图案在不同民族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正是中华民族多无一体的生动例证。

保安寺建筑群,巧妙利用有上下两个洞口的天然崖洞——“慈云洞”营造民营式宗教建筑物。贵州高原97%为山地所占据,60%为岩溶所覆盖。贵州各族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在“石头王国”里。他们因地制宜修建不计其数的山地建筑,其中不乏利用天然崖壁和溶洞修建倚崖傍洞之民居。仿效崖洞民居修建的保安寺,为适应宗教活动的需要,工艺远比民居好,是高度艺术化了的山地崖洞建筑精品。建筑大师张开济称赞道:“和尚和道士往往是最好的建筑师。他们选址选得好,比我们现在的规划师、建筑师高明得多。”古建专家古仙洲说:“不知道保安寺是哪位师傅设计的,他是无名的建筑大师,我要是遇见他,要向他三鞠躬”。

贵州溶洞举目皆是,仅织金就有100多个。省内许多天然溶洞,是石器时代远古人类居住遗址。贵州因此拥有相当完整的旧石器文化系列,这在国内、国外都十分罕见。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走出山洞,到更广阔的天地谋生,但由于种种原因,相当一部分人依然眷恋溶洞,顽强地保留洞居、半洞居和崖居、半崖居的古老习俗。这除受经济条件制约外,与高寒山区为求冬暖夏凉和多雹地区为避冰雹袭击亦有很大的关系。倚崖傍洞修建的保安寺,具有始料不及的学术价值,对研究人类居住变迁史

 

和建筑文化发展史,诚为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织金文物古迹,就数量而言,堪称一大奇观。在星罗棋布的织金古建筑中,有军人崇尚的武庙,文人崇尚的文庙,商人崇尚的财神庙,市民崇尚的城皇庙,农民崇尚的龙王庙,万民崇尚的药王

庙,以及湖广客商崇尚的寿佛寺,江西客商崇尚的万寿宫,四川客商崇尚的川主庙,福建客商崇尚的天后宫等。历史上,织金长期为水西彝族土司所管辖。明初彝族女杰、摄贵州宣慰使奢香,曾在织金住过多时,时至今日,还有“奢香殿”、“奢香桥”、“奢香洞”等建筑及地名。

明末清初,吴三桂拥兵割据,彝首安坤不知所措,惨遭吴三桂毁灭性攻击,史称“吴三桂剿水西”。这一重大事件对织金历史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从此以后,织金结束了彝族安氏土司的统治。康熙四年(1655年),清政府在此设平远府,直接派遣流官统治。随着“改土归流”的实现,内地大批汉族军民特别是商人涌入织金,形成爆炸式大发展局面,逐出现修庙、建祠、造会馆的热潮,形成当地人今日引以豪的“四庵”、“四阁”、“四祠”、“八大庙”。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a local history, go and visit the local historic and cultural relics. Located in the area of Mt Wumengshan, Zhijin is an ancient

town where Ding Baozhen was born. The land is beautiful with green mountains undulating and blue water 

 

 

 

 

 

 

 

meandering. This fertile basin has fostered a prosperous society for a long time in history. There left behind all sorts of ancient buildings with a profound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tent, a strong regional feature and an exotic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They are regarded as a historic encyclopedia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