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分隔理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六度分隔理論

小世界現象(又稱小世界效應)假設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識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間人就能建立起聯繫。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後來1967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1933年1984年)根據這概念做過一次連鎖信實驗,嘗試證明平均只需六個人就可以聯繫任何兩個互不相識的美國人。

可是,超過三十年來這個理論所謂的人际连系网(例如上述的「世界上所有人」)仍然有所爭議。從論文發表至今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很少。不過,在應用層面方面卻很多,特別是保險傳銷業的從業員。現時在香港,一般保險經紀在完成交易之後,都會要求客戶提供一個至少五人的新名單。另外,早在1980年代初期,《讀者文摘》就已利用這理論,鼓勵訂戶向公司推荐其他潛在訂戶。

相關的中文著作有:

  1. 布侃南,「連結」,天下文化
  2. 鄧肯·華茲,「六個人的小世界」,大塊文化
  3. Thomas Blass ,「電醒世界的人」,遠流文化

目录

[编辑] 米爾格倫連鎖信實驗

[编辑] 經過

米爾格倫的研究本來在無特定的市民大眾進行,而不是在專業的、需要高度合作的數學界及演藝界進行(參見下)。然而仍遭受不少抨擊。於首次連鎖信實驗(紀錄於未註明日期論文"Results of Communication Project"),米爾格倫寄出六十封信給堪薩斯州威奇塔市自願參加者,請他們轉交到麻萨诸塞州剑桥市某指定地點的股票经纪人。 参加者只能把信交给他认为有可能把信送到目的地的熟人,可以亲自送或者通过他的朋友。虽然有50个人參与了实验,但组中只有三封信送到了目的地。 當信傳到第五個人手上時,只有三封信抵達了目的地。米尔格伦在他1967年的那篇著名论文[1]中提到在最初的试验中,其中的一封信在不到四天的时间内,就被传达到了目的地,但是他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实际上只有不到5%的信件最终被送达了。在隨後兩次連鎖信實驗,因完成連鎖的比例太低,實驗結果未被發表。但是幸运的是,研究者发现很多微妙的因素會對連鎖信實驗的結果產生極大的影響。研究者尝试在不同种族和不同收入人群中来重复实验,他们发现巨大的差异。事实上,在米尔格伦合著的一篇论文中揭示如果信件的最终接受者为黑人,实验的送达率为13%,而如果是白人,则送达率上升为33%,尽管实验者开始的时候并不知道接受者的种族。

[编辑] 發現

雖然飽受議論,米爾格倫帶來不少新奇的發現。經過多次改良實驗,米爾格倫發現信件或包裹在人们心目中的價值是影嚮人們決定繼續傳遞它的重要因素。他成功將送达率提升至35%, 以至于后来更上升为97%。抛开对“地球是很小的”这样论断的怀疑不说,人们对“某个特定世界是很小”的论断是没有丝毫怀疑的(例如:从某个学院到密西根大学到蒙特利尔犹太人社区。 平均来看,为实现一次送达,需要六个中间人从而得出了六度分隔理論的说法(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他可能源于六个自由度的说法 (Six Degrees of Freedom)。不仅如此,米尔格伦还发现了漏斗效应, 他发现大部分的传递都是由那些极少数的明星人物完成的。在一个5%的飞行员实验中,他发现2/3成功的传递是由同一些“明星”来完成的。

尽管如此,这个实验仍然存在着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假设:它假设传递链条中所有的实验者都完全有能力发掘链条终端的两个人传递的有效性。

[编辑] 六度理论在维基百科

[编辑] 原理

利用维基百科每篇条目内的链接,计算从一篇条目到另一篇条目的最少点击数[1]

[编辑] 成果

爱尔兰的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学生Stephen Dolan据此制作了维基百科6度理论查询器[2]。这个查询器目前只适用于英语,其它语言无效。证明了测试时,英文维基的中心是2007这个条目,通过它,平均只需要3.45次点击,就可以到达英文维基百科中其余的2111479篇条目[3]

[编辑] 示例

新浪(Sina.com.cn)到中央电视台(China Central Television)的最短路径为3[4]

[编辑] 相关网站

记者圈

[编辑] 六度理論在MSN

  • 微軟的研究人員Jure Leskovec 和 Eric Horvitz[2]過濾2006年某個單一月份的MSN簡訊,利用一億八千萬名使用者的三百億通訊息進行比對,結果發現任何使用者只要透過平均6.6人就可以和全資料庫的一千八百億組配對產生關連。高達87%的使用者在7次以內可以產生關連。

[编辑] 数学家和演员

在更小的世界里,比如数学家或者演员,被认为由个人或者职业关系互相连接在一起。 数学家们创立了埃爾德什數,它用来表示论文的合作者和著名数学界泰斗的远近。一个类似的例子也被运用于演艺界,他是以演员凱文·貝肯为中心,并且后者最终导致了著名的游戏:六度空间的产生。 圍棋中用秀策數来描述玩家和棋聖本因坊秀策之间的距离。

[编辑] 数学解释

若每个人平均认识260人,其六度就是2606 =308,915,776,000,000(约300万亿)。消除一些节点重复,那也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人口若干多多倍。

公式可以进一步抽象成:n=\frac{log(N)}{log(W)},其中n表示複杂度,N表示人的总数,W表示每个人的联系宽度。

[编辑] 同名电影

六度分隔理论提出后,引起世人极大关注,同时激发了人们的无限想象力。1990年,戏剧《六度分隔》上演。1993年,基于这部戏剧的同名电影《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5]上映。

影片主角的台词包括“我们之间,只需要6个人相连”,“不管是美国总统还是威尼斯船夫,只要找到正确的6个人,我们就能联系起来”,“我们之间联系如此紧密,这让我感到十分安慰”等等。

但是,也有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紧密。而且,拥有一段真挚的友谊比通过一连串人认识某个距离很远的名人要有意义得多。

还有人认为,由于受教育程度种族背景等差异,世界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小。

[编辑] 參考資料

  1. ^ Solidot.於2008年5月29日查阅. 
  2. ^ Dolan, Stephen.维基百科6度理论查询器.於2008年5月29日查阅. 
  3. ^ 英文维基的中心是‘2007’.於2008年5月29日查阅. 
  4. ^ 新浪到中央电视台.於2008年5月29日查阅. 
  5. ^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1993).於2008年8月6日查阅. 
个人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