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娟:七一遊行傳媒退守幕後

 

去年有五十萬人參與七一大遊行,明天上街人數多少,自然成為各方關注的重點;中方主要官員過去數星期軟硬兼施的言論不住希望令事件降溫,而特首董建華亦罕有承認政府施政之不足,表示願意認真去聽及處理群眾訴求;而近期民主派與中方關係緩和,亦令支持民主派的人降低對抗情緒;雖然外在環境及氣氛轉好,但幾個民意調查都預計仍有三十萬人上街。據中大及港大去年的調查顯示,去年六成人上街是受傳媒影響,被訪者主要是響應當時報紙社論、專欄、電台電話節目等號召,因此該調查總結媒介動員群眾上街的能力,僅次於朋友與家人,相對而言,政治及宗教團體的組織能力卻遠遠不及。今年七一又臨近,為恐傳媒再發揮煽動力量,無怪乎港區人大鄔維庸急不及待開腔,要求傳媒「忠實」報道七一,又批評媒介不要經常煽風點火,引發中央與特區衝突。

 

傳媒動員力量固然不能低估,但本地傳媒從未立心與政府及中央搞對抗,去年大遊行本地傳媒反應較激烈,是因為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關乎傳媒切身利益,傳媒中人亦有感情投入,但今年並沒有像二十三條立法這些富爭議性及迫切的議題,因此業界的工會如記者協會等組織已表明不會號召會員在七一上街,因此記者在採訪過程亦可以以較理性方式報道;此外,本地傳媒對明天遊行的影響力一定遠遜去年的另一原因是,去年不住提出鼓吹上街言論的「一報一刊二支咪」,由於連串封咪事件,目前只剩下「一報一刊」,這「一報一刊」能發揮多大的動員能力量仍有待觀察,但從近期種種[象顯示,大部分本地傳媒今年似寧願退守幕後做旁觀者,多於走在群眾運動前線振臂高呼。

 

去年的烽煙節目天天叫人上街的商業電台,自鄭大班及黃毓民封咪後,再沒有如此旗幟鮮明的主持人,去年「二支咪」的最大魅力,相信是凝聚不少對政府施政不滿的力量上街,兩位意見領袖退下火線之後暫未有人能取而代之,若大量群眾今年依然上街,可見是出於自發多於被人鼓吹;而本地媒體的取態,似乎更樂意站在群眾運動後面,以實際行動支援整個遊行進程,像商台早前表明會全程直播整個遊行,以減低其間可能出現的混亂。據聞警方非常歡迎商台的做法,因為根據去年經驗,當遊行人數太多及手提電話網絡大塞車時,電台廣播不失為最有效與群眾溝通的渠道。商台宣布直播後不久香港電台亦決定以同樣方式「迎戰」,除了兩家電台,有線電視新聞台到時亦會作現場報道,愈多電子傳媒參與直播,益發增加事件的重要性及透明度,令大遊行即使由少數人參與的示威行動,提升至社會性及國際性的群眾運動。

本地傳媒對七一遊行的取態,由感性轉趨於理性,除了更符合專業精神外,事實上亦切合客觀政治環境形勢。

 

去年親中人士批評群眾上街是被傳媒誤導,今年剔除傳媒高調介入此因素,若群眾依然上街,可見群眾是真心自發地要表達不滿,而非有什麼外來力量煽動。因此在目前政治氣氛緩和、媒介安守本分的形勢下,遊行的數字的象徵意義更大,因為出席遊行的群眾數目若仍然如早前的調查一樣居高不下,顯示本地社會的公民力量已成氣候;群眾思想獨立,對社會及管治素質有期望,自發上街是真正出於對民主及理想社會的訴求。

 

目前,單靠觀察本地傳媒今年的表現,確實無法估計群眾對七一大遊行的踴躍程度,因為仍有一些人的參與程度是無法預計的,像六四十五周年晚會前媒介報道的篇幅不算多,但出席人數仍然可觀,其中還有三成是首次出席這類活動的年輕人,而他們的媒介使用習慣與成年人並不同。

 

要了解年輕人的行為,似乎更需要了解由他們自發流傳的網絡訊息及引發的羊群效應。像去年有心人製作了《獅子山下》七一遊行MV,在網上廣泛流傳,今年同一班人又製作了《凝聚七一光芒》MV,用了不少與香港回歸、六四十五周年燭光會、演藝界獻唱及泛民主派演出等片段,報載有關MV網站最近被頻頻惡意襲擊,可見反對力量亦曉得不能夠低估網絡世界在動員群眾方面發揮的影響力。

 

(刊載於2004630日信報財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