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LY SERIES

THOUGHT LEADERS

GLOBAL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INSIGHT

MIND AND MATTER

SPECIAL SERIES

PROJECT SYNDICATE

牢记遗忘的重要性

Viktor Mayer-Schonberger

English Spanish Russian French German Czech Chinese Arabic
Share
2010-04-28

新加坡—“在Facebook上发帖要小心”,美国总统奥巴马去年九月提醒美国的高中生们。“不管你做了什么,它都会在你今后生活的某个时刻沉渣泛起。”

实际上我们都是吃一堑,长一智:数码化的信息几乎永远挥之不去,即便我们想让它消失。其结果就是我们过去的阴云笼罩着现在的生活。当电脑和因特网日益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现实也是社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数千年以来,记忆信息一直是件昂贵且费时的事,而遗忘则是人的本性使然。在数码时代,情况则相反:低成本的海量储存、强大的处理器、无所不在的因特网令记忆成为一种常态。

想想吧:我们总是将各种草稿、经年的电子邮件和无数鬼魅般的快照存在电脑硬盘里,并不是因为它们值得保存,而是因为保存它们是一种默认的方式。相形之下,决定删除什么才是昂贵的。删除数据其实比保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我们点击“保存”,以防万一。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遗忘本身是颇具价值的。遗忘让我们超越细节,进行概括,不止看见树木,还看见森林。

随着一些信息被逐渐淡忘,周遭的世界也变得更容易理解,因为我们可以重新关注重要的事情。遗忘也使我们能够宽恕别人。对过往经历的记忆消减使得新的记忆萌发,仿佛枯叶与新芽的轮替。于是遗忘给予个人和社会第二次机会,来摆脱过去的错误和恶行,并接受人类与时俱进的事实。

但是有了数码记忆,这种自然进程就被终止了。而过去则如影随形,只需轻击键盘或手机便马上还魂。

的确,我们日益面临着断章取义的过时信息的威胁:从陈年旧事的报道到电子情书,再到我们早已遗忘的不妥照片。例如,越来越多的雇主正通过谷歌和社交网站调查应聘者。由于往事沉渣浮起而导致有人求职或升职被拒的事例也不在少数。但这些只反映了某人的过去;它们几乎不能提供关于某人现状的准确信息。

奥巴马政府提醒我们在网上分享信息要更具选择性。他的建议实质上是实行某种形式的数码禁欲。这是一个可以理解的、实用的建议—但却不一定是个好主意。

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我们从与他人的信息共享中都能获益良多。在网络交流中过度的自我检查则是因噎废食。

比较好的一种方式是确保数码信息如同其线下的过时同类一样,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首先,我们可以给数码文件设定“失效日期”,以便我们的数码系统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删除这些文件。

其次,我们可以让我们的信息受到某种数码“锈蚀”的影响,以便其慢慢消蚀(如果我们希望将来能恢复某些信息就需要提前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再者,我们可以将过去的信息分离出去,以便让检索需要花费专门的的时间和精力,从而降低偶然获取这些信息的机率。

我们越是高歌猛进走向未来,就越是将信息与过往生活的碎片杂糅,并无法磨灭地植入现实之中。然而需要改变的不仅是信息的储存与检索方式,还有我们对信息的态度。就此而言,我们和电脑一样任重道远。

You might also like to read more from Viktor Mayer-Schonberger or return to our home page.

Reprinting material from this website without written consent from Project Syndicate is a viol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pyright law. To secure permission, please contact distribution@project-syndicate.org.
English Spanish Russian French German Czech Chinese Arabic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or reply to a comment.
Please log in or sign up for a free account.



AUTHOR INFO

Viktor Mayer-Schönberger, Director of the Information & Innovation Policy Research Center at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is the author of Delete: The Virtue of Forgetting in the Digital 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