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6月25日 06:17 AM

中国迈向可持续增长模式

 

对于看空中国的理由,最佳概括恰好来自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7年,他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做了如下描述:“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在果断的大规模财政与货币刺激措施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已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强劲复苏,2009年增长了8.7%。

然而,鉴于经济增长背后的主要推动力是基础设施投资,而出口的飙升伴随着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因此温家宝的诊断是否依然成立的问题仍然存在。

看空中国人士的主要论调是过度投资和经济过热。

实施刺激方案之前,中国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异常之高,超过了40%,去年甚至更是高达近50%。过多的投资意味着,新项目可能效率低下,并最终造成产能过剩。

批评人士还警告,去年银行贷款较前年翻了一番,达到9.6万亿元人民币(合1.412万亿美元),而飙升的银行贷款最终可能变成堆积如山的坏账。

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经济学家史宗瀚(Victor Shih)一直努力追踪中国的银行贷款情况。据他估算,地方政府如今的债务高达11.4万亿元人民币,远远超过7.4万亿元的官方数据。他表示,其中3万亿元可能最终变成不良贷款。

过热的另一个主要迹象出现在房地产市场——自去年初以来,许多城市的价格都出现了快速上涨。政府房地产价格数据过去两个月的同比涨幅达到创纪录水平。

不过,中国政府已采取措施,努力预防过热。去年秋季以来,中国政府放慢了银行新增贷款的步伐,限制新基础设施项目的审批,并勒令银行减少与地方政府投资公司的关联。在房地产市场,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以限制投机性购房。

一些此前持批评态度的人士认为,在预防投资热潮失控方面,政府短期内已做得足够多。去年曾警告过过度投资风险的中国社科院(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经济学家于永定表示,当前的形势要可控得多。

他表示:“长期而言,我们需要深入改革经济结构,但短期而言,政府已有效利用货币政策减少了投资。”

一个经济体过度依赖投资的反面是消费发挥的作用过小。最近几年,消费仅占中国GDP的三分之一。然而,有迹象显示,这种局面已开始发生转变。尽管危机爆发,但中国的家庭消费去年仍增长强劲。

一些分析人士相信,结构性转变正在进行之中。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表示:“中国消费者已开始消费。”

中国再平衡等式的最后一个要素(也是最具争议的一个)是中国的汇率。随着国际压力不断增大(不仅来自美国,也来自印度和巴西),中国放弃了盯住美元的汇率机制,于6月21日开始让人民币升值,不过中国央行强调,汇率的任何变化都只能是渐进性的。

尽管政策调整似乎足以让人民币不再成为20国集团(G20)峰会的主题,但未来几个月,如果人民币升值速度缓慢,中国仍可能会遭受美国国会的抨击。

不过,如果压力确实再次上升,中国政府可以提到自己经常账户盈余的急剧下降。此次危机前,中国经常账户盈余相当于GDP的11%,但去年下降至6.1%。今年头5个月,即便在出口开始大幅回升的情况下(5月份同比增长53%),这一比例也在继续下滑。政府官员表示,中国正在将巨额盈余纳入控制之下。

中国经济仍然具有不平衡的特质,而它在全球再平衡中的作用可能会开始变得更有政治争议。但也有迹象表明,在转向温家宝3年前要求的更可持续增长模式方面,中国已取得进展。

译者/梁艳裳

杰夫•代尔上一篇文章:

中国让人民币走低以抑制投机 2010-06-23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人民币汇率战硝烟未尽 2010-06-25
上世纪30年代的美中汇率摩擦 2010-06-24
本文涉及话题:g20

读者评论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FT中文网观点

排序: 评论总数
正在加载评论内容......
[查看所有评论]
未经英国《金融时报》书面许可,对于英国《金融时报》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FT中文网(或: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经英国《金融时报》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1/2

十大热门文章

一天
一周
一月
视频
更多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