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ue
0
長袍馬掛祭孔
雲程2008-10-06 00:00:00.0
春秋戰國服飾

長袍馬掛

若不是這個人想在祭孔大典上(被動的?)私自享受帝王之禮,我們就不會關注祭孔這等小事。說它是小事,一點不為過,因為在工商社會中,沒有旋律、一切慢慢來的儀式,實在引不起人們的注意,現在又不放假,這件事除了行禮如儀之外,大概只有學究、職責在身或別有用心政治人物才會參加。

有意思的是,工作人員全數穿著傳統漢族服飾,而來賓,則是長袍馬掛。雖然長袍馬掛,現在已經代表中國,而我小時候外婆讓我穿著長袍馬掛照過一張照片,手拿捏雜誌當書卷,不解,但覺得很好看。只是,長袍馬掛對孔子而言,卻是不屑、不齒的服裝。漢族的服裝是農業社會的產物,寬衣博帶,平面剪裁而達到立體效果,還戴不甚方便的帽子;所謂夷狄(包括滿蒙)的服裝重點是褲子,以及適合射箭的上衣設計,是游牧狩獵的必須

兩者,涇渭分明的。

西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頒胡服令,推行胡服騎射。胡服指當時「胡人」服飾,與中原地區寬衣博帶的服裝有較大差異,特徵是衣長齊膝,腰束郭洛帶,用帶鉤,穿靴,便於騎射活動。這是文化的相互滲透。

孔子在《論語憲問》中說:「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其實,左衽右衽本身只是一種象徵,沒有道理,重點應該在「褲子」,要說的話,加上「袖子寬窄」。

然而,孔子此說代表的是「農業社會」與「游牧社會」的界線。服裝一搞混,其意義是游牧民族進入農業社會,農業人口會逐漸(不是馬上)不安於土地,從而瓦解農業社會的架構。日後,我們稱這種為服裝的滲透為「文化入侵」。

稍微來提一下長袍馬掛吧!

長袍馬掛來自旗文化,其淵源在更早的女真。清統治者入關後,為了保持民族特點,1652年(順治9年)頒行欽定《服色肩輿條例》,從此廢除了漢民族的冠冕衣裳。又一再申明不准更改本民族服裝。所以大清統治268年間,連漢族男子也遵循了滿俗。近代滿族民間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袍、馬褂和套褲,因滿族崇尚青、藍色服裝;頭戴圓頂帽;腳穿雙鼻皮條布鞋,鞋尖突出鞋底之外,如船形,冬季穿。老年人冬季穿氈窩。現代生活中流行的「中山裝」是由馬褂子改進而來,連源於滿族女旗袍的中國旗袍,長袍左右有開襟,下身穿套褲,目的在便於騎馬。www.xiuyan.com.cn/xiuyu/manzu/more.asp?id=1302 清初,馬褂兒是八旗士兵「軍裝」,後來在民間流行起來,具有了禮服和常服的性質。minsu.folkw.com/ ArticlePage.aspx?ID=90

2007910馬英九訪余光中 憂「披髮左衽:還是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赴詩人余光中寓所拜會,兩人相談甚歡。余光中憂心,在其位者「去中華文化」,這不僅是不關心文化,還是損害文化;馬英九感嘆,台灣再讓民進黨這樣亂搞下去,「吾其披髮左衽矣」。

可是,對孔子而言長袍馬掛,就是「披髮左衽」啊!http://blog.roodo.com/weichen/archives/5492665.html

一方面說尊孔,一方面長袍馬掛去祭孔。那幾個人,腦筋怎一個「亂」字了得!

進一步說,工作人員全數穿著傳統漢族服飾,而來賓則是長袍馬掛,是不恰當的。若記住孔子「被發左衽」的話,應該所有來賓都要穿著孔子所認識的「傳統漢族服飾」祭祀,雖然我個人認為在現代社會「長袍馬掛」比「寬衣博帶」較具有合理性。

要不然,等於是「夷狄祭孔」,分不清是「夷狄仰慕華夏」或是「夷狄監視華夏」,不是很突兀嗎?

我看,哪一天大家穿西裝祭孔,包括佾生也西服西褲,正表示世界大同「近悅遠來」,可能更Q

長袍馬掛祭孔的荒謬,值得繼續探討!

 

相關閱讀:

馬祭孔 vs. 袁祭孔:袁世凱率領百官在孔廟祭孔

馬祭孔:八佾舞、開中門、入殿內上香

 

相關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AD%E5%9B%BD%E6%9C%8D%E8%A3%85&variant=zh-tw#.E5.95.86.E5.91.A8.E8.B2.B4.E6.97.8F.E6.9C.8D.E9.A3.BE

http://minsu.folkw.com/ArticlePage.aspx?ID=382

http://sdfz.tongbuedu.com/question/Answer.aspx?id=1407

http://www.china5000.org.cn/chinese/wenhuaguan/200707/t20070713_34953.htm

□ 〔 資料來源: 雲程的雙魚鏡 | 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