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历史悠久。商末(公元前12世纪)周太王古公檀父长子泰伯偕弟仲雍南来
“荆蛮”,定居梅里(今无锡县梅村一带)。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66年)封仲雍后
人周章为吴君,吴国随之建立。战国末年,无锡成为楚春申君黄歇的封地。汉高祖
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无锡县。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无锡县为有锡县。东
汉建武年间复称无锡县。三国时,孙吴废无锡县,分无锡以西为屯田,置毗陵典农
校尉。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无锡县。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无锡县为州。明
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为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
县。民国元年(1912年),两县合并为一,复称无锡县。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
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
锡”。新莽时锡复出,改县名为“有锡”,东汉初为无锡。这一说法见于唐朝陆羽
<<惠山寺记>>,谓:“山东峰(按:指惠山东峰,即锡山),当周秦间大产铅锡,
至汉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自光武至孝顺之世,锡果竭,顺帝更为无锡县,
属吴郡。”这一说法,历代无锡地方志都相沿记载。但清光绪<<无锡县金匮县志>>
认为:“王莽时大改郡县之名往往与旧名相反”,所谓“锡出而更名,孝顺时锡竭
而复旧,殆不足据。”
另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无”是发语词,无实义,“锡
”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这一说法是当今一些地名学者、语言学者
、历史地理学者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能过对江浙地区大量地名的调查研
究而得出的结论。他们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其它许多地名,如夫椒、余杭、
句容、姑苏等一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
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义。这些地名随着古代吴越地区的氏族迁徙、流散
和与华夏族的融合,原义渐至湮没,但一部分却因用汉字记录同样的音而保存下
来,后人不知道所由来,往往望文生义,妄加解释。又有学者认为,“无锡”是因
为生活在无锡的一个古越人部落以一种“治鸟”为图腾而得名,其本义应是“神
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