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治学院演讲记录稿

 

 

非常激动,几乎还从来没有面对过这么多的年轻面孔说话。记得三十三年前,我像诸位一样上了大学,那是1978年,我是文革结束后第一批参加高考的应届生。三十三年前,我像诸位一样求知若渴,也曾经坐在这样的礼堂里面,听台上的老师、专家、学者上课。在那个时候,从来没有想到我的一生还会有这样的机会,成为一个台上的主讲。所以今天有些激动,尤其像我这样一个没有职称的自由写作者,一个永远行走在路上的人。事实上,我的全部写作几乎都来源于几十年的动荡人生,所以今天来,我只想跟大家一起分享一点我的生活经验。

我想今天来 ...

变迁的时代,多数人没有了故乡——或者将家山遗忘在道路的起点。于是,所谓盛世的浮华,往往暌隔了我们对乡土中国的转顾。城市虽然不断扩张其边界,农村一点点被吞噬进其现代化的矽肺般的胸腔。但是,至今农村依旧是广大的存在,像是这个飞扬跋扈时代的一道硬伤。仿佛为了逃避那种隐痛,无数人背井离乡,将村野百姓父老乡亲漠视在近乎中古的时光深处。

而我,依稀是一个怀旧的浪人;在黄昏的余晖下,在那些日渐消逝的古老风景中,似乎看见旧日乡村浮现出来,还荡漾着灾荒岁月的冷火秋烟。似乎正是这样一些突然的哀伤,搅起了一点埋名江湖的豪兴,遂因之走进了地震劫后的罗江。

乡村建设或者乡村改造运动,本质上说 ...

 

                             一

 许多年之后,站在远处回望故乡之时,似乎才真正窥见那一块奇特土地的诸多殊胜。当年成长期所阅历的山河风物片段,在渐老的温习中,约略开始构成一组起承转合清晰的画面。

鄂西利川,是一个很少见诸史传的无名高地。自古蛮荒,巴风夷俗迥异于中 ...

至大刚正谓之公,温平谐美是为和。礼云天下为公,子曰和而不同。故公义之道,原乎天理;和善之行,存于人伦。公和之名,因是得焉。

 

公和之美,溯自前贤。法家重开诚布公,道家倡和光同尘。世说论公才公望,家训尊和顺和睦。司马光谓法者天下公器,孟夫子叹天时地利人和。故舜禅尧天,不以国为私;曹随萧规,忌任性乱法。无公民无以有公器,非和风何谈致和谐。公侯岂有种,践行公道则白屋可达公卿;公仆本多责,力推公益方朱户不负公门。

 

公和基金,集自同仁。旨在化育公益社会,意图推进和善民生。沧海不弃涓滴,始成其浩瀚;鲲鹏遥借风力,遂达彼云程。独乐不如同乐,爱人如己;自助必得天助,推己及人。 ...

 

                                  一

一切还得从水开始说起。

逐水而居几乎可谓人类的一种本能,但像中华民族这样很早就对水有深刻认识,并设置水衙水官水法,深研河工水利之道的,似乎还所见不多。从《禹贡》到《水经》,从都江 ...

 一

月黑风高之夜,苍山骤雨突来,一时间林涛如怒,滚滚若万马下山。村居阒寂似旷古墓园,唯听那山海之间狂泻而至的激愤,一如群猿啸哀,嫠妇夜哭。

这样的怒夜,非喝酒磨刀,不足以销此九曲孤耿。遂披衣起坐,燃烟遥想那些在江湖道上,与我摩肩接踵击掌把腕过的朋辈。一代人的沉浮颠沛,是怎样浓缩了这一巨变家国的青史啊。而今他们多数消沉于樽边裙下,被浮世的风尘掩埋了险峻的骨相,无人曾识其豪侠面目。

我曾经在一首咏古的诗中感怀——灯下锈刀抚且叹,拳头老茧剥还生。在一个英雄气几乎荡然无存的末世,我们早已稀见贯穿过千古春秋的游侠子弟的背影。华族史传中这一尊崇和荣耀的道气,六甲而 ...

 ——独立中文笔会2010自由写作奖获奖致辞

 

 

很难想象,人类还有这样一个以“自由”命名的写作奖存在;且她所奖励的只是那些为“创作自由”的天赋权利,而默默苦行的汉语写作者。

很少有一个民族及其文字,在被刻划三千三百多年之后,还不能抵达其自由书写的本源;还要以奖掖的方式来鼓励其使用者,实践语言与生俱来的自由属性。

也因此,当这一奖项被命名之际,中文就在人类各语种面前变得尴尬。当我有幸站在这一略显孤单的获奖阵容中之时,即刻如鱼在案,内心的鳞片层层剥落——我们 ...

     一

十余年前,那时伪装成奸商的我,隐身在大班台后面,每天煞费苦心地计算着码洋和折扣。那时,中国很多80年代地下诗人都和我一样,被时代改造成了不法书商。我们几乎都遗忘了诗歌,像一个地主隐瞒了自己的出身成分;也像一个化装了的上访户潜伏在京城,兢兢业业地向祖国各地发货催款,慢慢忘记了最初出发的目的。

突然,有一天我的办公室来了一个冒充西娃的人,带来了一组诗歌——从书商组稿的角度来看,诗歌是卖不出几分钱的。但是,站在诗歌的立场来看,这真是我暌违诗坛多年后,读到的上乘佳作。我说留下来吧,我帮你推荐一个好刊物发表。后来,组诗发表 ...

 

                              一

喜欢寻醉的人,往往易在樽边邂逅故人。前日的酒局,意外遭逢邓康延兄。他曾经是知名媒体人,现在则一边写书,一边拍纪录片。

他当即馈赠我一册古色古香的新著——《老课本  新阅读》,并在卷首题字曰:破 ...

 

                                    一

       残忍,对人而言,究竟是作为动物的天性,还是家族血统的遗传?是某个特殊社会 ...

 

艾略特在《荒原》中曾经有一句神来之笔,他说——四月是一个残忍的季节……无数研究者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定义四月。我的记忆经过1976和1989年四月的广场,再联想到今年四月的各种寻人启事,我开始隐隐领略艾老的预言。

在阁下认定的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国好时代里,无数正在发生的残忍是你熟视无睹的。即便是这样一场类似于熟人间的笔仗,也因这个季节的残酷,而不得不让我诸多亲友为之股栗。本来按已经呈现的言说立场和对话方式,鸡同鸭讲显然毫无趣味。但目睹当前有司一旦关门放狗,社会就要噤若寒蝉——这样的局面实在有损于和谐的 ...

我为什么要写这封公开信

去年某日,一位企业家朋友请饭,饭余茶叙,王文应主人之邀赶来,派发的片子我看是著名的《环球时报》的主笔之类,心生敬意——如此年轻便在该报扛鼎,那得多有主意啊。闲聊之间,我们彼此对家国看法略异,但鉴于都是东主的宾客,且现实中的他我,也非无礼之辈,于是乎各自揖别而去。我记不得是否送了拙著,但心底知道高攀不上朋友,之后便淡忘了这一面。

前几天忽然看见一个流传甚广的视频,赫然看见他和那位著名司马,一逗一捧地在落井下石——攻讦另外一个失踪的胖胡子。就算站在人道或江湖道义的角度来看,胖子眼前都还只是失踪人口,国家都还没给个准确说法, ...

 

                                     一

常常窃想,如我辈中人,倘若投放到古代,又该是怎样的一种际遇?肯定也读书,却难以进仕,也没胆量造反——那我们还剩下一些什么 ...

 

十多年前,一朋友连本代借,凑了两千多万,说是要去做庄,想炒高一支股票。结果遭遇了人家真正的大户坐庄,顿时血本无归,债台高筑,只好拖家带口失踪到现在。

那一年著名媒体人朱伟兄,给我介绍一个书稿——《庄股时代的终结者》。作者是当时蜚声股市的吕梁,就是这位老兄,弄出了银广夏等系列操纵股市大案。等我阅稿完成要去找他签约之时,他已然出走他国避祸了。似乎也是在那之后,庄股时代好像是终结了。

想起这些往事,是因为近来新闻说,渝州的李庄律师案,又要翻唱新章了。李庄据说也是名律,其所在的事务所,更是大有来头。但是就算是这样的主儿,带着那一点老本钱,懵然杀进陪都那深不可 ...

 【已经刊发部分,见本周该刊】

 

问:吴虹飞

答:野  夫

 

1:2008年地震之前您就在四川德阳的某县工作了,准备写一个关于《中国基层政权运作现状的观察与忧思》的报告,请问您是以什么身份开展并得以进行这份工作的?您如何跟当地老百姓介绍您自己?请问您去那里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选择它作为调查的样本?

 

答:那是川西北的一个小县,建县只有十余年。我偶然去那,发现那里城乡统筹做得较好。当地领导最初邀请我去写一个关于当地的历史剧,我提议改写乡村调查,于是就留下来开始调研。该县很小,人口二十多万,经济不穷不富,是一个很适合做社会学田野 ...

                            一

昆德拉曾经在小说中感叹——在黄昏的余晖下,万物皆显温柔;即便是残酷的绞刑架,也将被怀旧的光芒所照亮。

此即谓,人类本质上是善于忘怀的动物。伤痛抑或仇恨,都容易被时光所风化;尤其当作恶者易妆登坛,化血污为油彩粉墨之后,曾经的呻吟抽泣竟可能变声为 ...

深林大都,往往有奇士藏焉。

某年春,初识康先生;遥看头大如斗,身宽似熊,顶发全颓而须毛横生,俨然古代画传中虬髯公鲁智深一辈人物,不禁心中暗自喝彩。据先哲前贤们的看法,貌之高古者必胸多奇气,形之险峻者则心深丘壑。与先生交,始悟斯论。

先生年行不惑,亦津门高宅中世传的读书种子。二十五前家被国运,尝插队陇秦一带,于胡马塞禽之中识得生活;也在漠草朔风里悟得画法。后入伍,再工人,再高考入学;科班主修西画,自习亦擅水墨;学成北还,执鞭高教,而今也是桃李半天下了。

先生之油画、壁画乃至国画,自有其馆藏、版行、堂陈及海内流布者,按下不表。余所激赏者,尤数其漫画小品。初读其作,在«读书&raq; ...

【很久没有写博客了,因为忙于谋生。后来发现微博是个很好玩的地方,就开始了我的微博游戏。微博是即兴式的写作,不需要大块时间,因而显得方便。微博上的每一次发言,由于马上能被呼应转发和讨论,自然也更加刺激。相当于你一个人办了一个乡村电台,你的自言自语都在你的乡邻之间传诵。老话说——独乐乐不如同乐乐,谨此推荐我的朋友们也去这里玩玩——http://t.sina.com.cn/1830438495/profile微博改变中国——这是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话。】

  • 在可见的未来,是要宽恕还是要追诉——这将是我们民 ...

从前的和尚多会作诗,因为诗能通禅,禅以诗喻。

这样的诗僧随口吟哦,唤作禅诗。禅诗往往暗藏禅机,那是用来让人开悟的。唐宋开始比较流行的谶谣,也多爱借用禅诗风格,用以预言人世变迁。

宋朝有本书《冷斋夜话》,记录了一个叫船子和尚的一首诗——

千尺丝纶直下垂,

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

满船空载月明归。

这首禅诗很有名,历朝都有从中开悟者。这两天重读几遍,忽然觉得它又近乎谶谣了——仿佛句句都是在暗示时事。比如首句,讲的好像钓鱼执法,呵呵。第二句嘛,不可说不可说,一说便是错。至于后面的句子,夜静水寒,那是人人皆能感到的;其他的,则只 ...

首页 前页 后页 末页 1 2 3 4 5 6 7 8 
转到 共151行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