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坐标25°09′39″N 121°45′50″E / 25.16083°N 121.76389°E / 25.16083; 121.76389

和平島
Hoping Island
當地名稱:社寮島
和平島.PNG
和平島衛星圖
地理
位置 基隆港東北
座標 25°09′39″N 121°45′50″E / 25.16083°N 121.76389°E / 25.16083; 121.76389
面積 0.663平方公里(0.256平方英里)
最高點 東砲台山
最高點海拔 61米(200英尺)
國家
基隆市
中正區
和平島在台灣的位置
和平島

和平島
和平島位置圖
和平島社寮橋

和平島是位於台灣基隆市中正區的一座島嶼,全島坐落於基隆港東北。島上的原住民巴賽族稱此島為「tuman」,17世紀漢人入墾後則稱為「社寮島」,為北台灣最早有西方人足跡的地方,也是基隆最早有漢人入墾所在之一。

歷史[编辑]

西班牙統治時期西班牙人在和平島築城,稱為聖薩爾瓦多城,17世紀漢人入墾後島名始稱社寮島日治時代行政區為社寮町,但是島名仍稱社寮島戰後更名和平島至今。

和平島的聯外交通藉著和平橋與基隆市區連接。和平島全島原分為和平島本島(舊社寮島)、桶盤嶼中山仔島三大部分,和平島本島西邊以人造堤防與桶盤嶼相連、西北則以明德橋與中山仔嶼相接,目前三島嶼已全部連為一體。

和平島的海岸以海蝕景觀聞名(節理〖豆腐岩、柱狀玄武岩〗、「千疊敷日语千畳敷海蝕平臺),這些區域曾被列為軍事管制區,現在已開放為海濱公園。

和平島當地文史工作者的考證,連接和平島與基隆市區的和平橋,極可能是台灣歷史上最早建造的第一座鋼筋水泥橋,但現有的橋樑已非當年的古橋所以無法考證。

海濱公園內的海岸,有一處「蕃字洞」的歷史遺跡。洞內岩壁曾刻有荷蘭文字,岩石屬於砂岩,毗鄰海邊,幾百年來受強勁的東北季風吹襲,洞內文字已風化剝落,原有荷蘭文字早已消失。這裡又曾被和平島的國軍利用做為碉堡,加上歷年來好奇一遊的遊客觸摸及塗鴉,或有故意塗寫外國文字,以混淆視聽。蕃字洞的傳言是否屬實,已難考證。

2004年2月28日,有兩百萬臺灣民眾參加、相連500公里至屏東佳冬鄉的「手牽手護台灣」活動以和平島為北端。[1][2][3]

自然環境[编辑]

地質[编辑]

和平島海岸受強烈海蝕作用,海蝕地形發達,有蕈狀石、豆腐岩、海蝕平台與海蝕崖等。地層多是大寮層的厚層砂岩,與陸地相連之處被侵蝕成為海溝,因此和平島實為一島嶼。[4] 和平島之海蝕平臺向海緩緩傾斜,低潮時面積約有1萬平方公尺,高潮時多沒入海中,平臺之砂岩有時呈棋盤式節理格子狀的「豆腐岩」,日人稱之「千疊敷岩」,乃千張塌塌米海蝕平臺之豆腐岩之意。[5]

植物[编辑]

  • 基隆天胡荽(学名:Hydrocotyle keelungensis): 和平島特色植物,葉面疏毛為特色。
  • 濱槐(学名:Ormocarpum cochinchinensis) : 台灣稀有及瀕危植物
  • 基隆澤蘭(學名:Eupatorium luchuense var. kiirunense) : 為菊科澤蘭屬下的一個變種

歷史建築[编辑]

和平島龍目井(和平島紅毛井)[编辑]

和平島龍目井創建於西元 1626 年, 日治時期在1935年築大基隆橋後,更將龍目井加蓋一個半圓拱形的水泥遮頂, 2006年基隆市政府公告登錄和平島龍目井為基隆市歷史建築。 [6]

社寮東砲台[编辑]

社寮東砲台的歷史可追溯至荷西時期,最早為西班牙荷蘭人的戰爭根據地,於1626年即開始建立砲台,清治時期時是清法戰爭的戰備砲台,1886年劉銘傳再度興建社寮砲台;於日治時期之後,由總督府築城部基隆支部於1901年開始改築,1903年完工,1907年又改建社寮砲台,至1924年完成,為基隆要塞十大砲台之一,2004年基隆市政府公告指定社寮砲台為本市市定古蹟。[7]

著名景點及設施[编辑]

相關條目[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書目
  • 《大台北古地圖考釋》 翁佳音;台北縣政府文化局出版, 1998年 , ISBN13:9789570220841
  • 《帝國相接:西班牙時期台灣相關文獻及圖像論文集》呂理政主編;南天書局出版, 2006年
  • 《西班牙人的台灣體驗 1626-1642:一項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及其巴洛克的結局》鮑曉鷗著;南天書局出版, 2008年
  • 高祥雯《尋找消失的北荷蘭城堡位置》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
引用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