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突尼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至: 导航搜索
التونسية‎」的各地常用別名
大陸 突尼斯
港臺 突尼西亞
突尼西亞共和國

  • الجمهورية التونسية
    El-Jomhūriya it-Tūnisiya
通稱:突尼斯
Flag of Tunisia.svg Coat of arms of Tunisia.svg
国旗 国徽

国家格言حرية، نظام، عدالة  阿拉伯语
“自由,秩序,正义”

Location Tunisia AU Africa.svg
自然地理(實際管轄區)

面積


首都 突尼斯
最大城市 突尼斯
時區 UTC+1
(夏時制:UTC+2
人民生活
人口

以下資訊是以2008年估計


官方語言 阿拉伯語
官方文字 阿拉伯文

政治文化
政治體制 共和制

國家領袖


經濟實力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 以下資訊是以2011估計

  • 總計:1,000.39億美元(第67名)
  • 人均:9,389美元(第87名)

國內生產總值(國際匯率) 以下資訊是以2011估計

  • 總計:459.91億美元(第77名)
  • 人均:4,317美元(第99名)

人類發展指數 以下資訊是以2013年估計

  • 0.712(第94名)-

貨幣單位 突尼西亞第納爾(TDN)
其他資料

立國歷史

  • 立國日期:1956年3月20日
  • 立國事件:

國家代碼 TUN
國際域名縮寫 .tn
國際電話區號 +216

突尼西亞共和國阿拉伯语الجمهورية التونسية)位於北非、隶属于马格里布地区,东北部緊鄰地中海。突尼西亞有兩個鄰國,分別為西方的阿爾及利亞(公共国界线長965公里)與東南方的利比亞(公共国界线長459公里)。突尼西亞因其坐落于国家北方的首都突尼西亞市而得名。

2011年年初茉莉花革命爆發,最後成功推翻本·阿里的政權,並且在阿拉伯世界引起廣大的迴響

歷史[编辑]

1943年5月12日,超過230,000德國意大利的部隊戰俘

突尼西亞曾經是迦太基的發源地和國家中樞。這個位於北非的國家統治了西班牙北非,地中海沿岸等零星地區,成為當時地中海最強盛的國家,並因此成為以後羅馬的強敵,迦太基名將漢尼拔曾經一度要攻入羅馬的首都。後來北非第三次布匿戰爭後,迦太基被征服並成為羅馬共和國阿非利加行省。後來此地又陸續受到汪達爾王國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的統治。突尼西亞在很长一段时间內受到奥斯曼帝国统治(这一时期被称为突尼斯摄政时期)。在1881年时,隨著法國殖民地的開拓,转而成为法国的保护国

1956年3月20日,在殖民地獨立風潮之際,突尼西亞赢得了独立,正式改名为突尼西亞王国。罗尔斯貝伊成为首任统治者,享有国王尊號和至高无上的君權。1957年7月25日共和国宣告成立,民族主义领袖哈比卜·布尔吉巴就任首届总统,他使突尼西亞共和国迈向了现代化。然而他30年統治的结果是以收买人心的政策以及伊斯兰运动的崛起为标志的,继任总统扎因·阿比丁·本·阿里将之废除,但延續了布尔吉巴主义的現代化目标,即经济自由化。

2011年突尼西亞政府因為長期的獨裁統治導致經濟不振,民怨積累,在政府強行沒收一位大學畢業卻無法找到工作不得不從事小攤販買賣的年輕人的擺攤車后,該年輕人在鬧市自焚,因而引爆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反政府示威,要求总统扎因·阿比丁·本·阿里下臺,不敵民意壓力下扎因·阿比丁·本·阿里下臺並將權利交給總理穆罕默德·加努希暫代職務,被迫結束多年強人統治。

不過2011年1月15日突尼西亞的憲法委員主席宣布,根據突尼西亞憲法第57條的規定,最終決定讓國民議會議長福阿德·邁巴扎穆罕默德·加努希手中取得臨時代理總統來履行職權。[1]

2011年1月17日突尼西亞新聯合政府宣布:將國家和政黨分離。

2011年12月12日,突尼西亞制宪议会投票选举保卫共和大会党主席蒙塞夫·马祖吉为突尼西亞新一任总统。

2014年11月23日,采用新宪法后的第一次正规总统选举举行,突尼西亞呼声党候选人贝吉·卡伊德·埃塞卜西当选。此次大选的投票率达到了64.6%,投票过程也井然有序,突尼西亞政治过渡进程渐近尾声。

地理[编辑]

突尼西亞地圖
突尼西亞北區沒有沙漠

突尼西亞国土面积的40%为撒哈拉沙漠所占据,餘下的60%则是十分富饶的土地,早在被併入罗马帝国之前的公元前3世纪就成为了迦太基文明的发源地。北部為高山與丘陵地,主要是亞特拉斯山脈東部的延伸;中部為階梯狀台地,由西向東傾斜,台地以南多季節性鹽沼;東部為狹長的沿海平原;南部則為撒哈拉沙漠

薩赫勒地區,擴大沿海平原沿著突尼斯的地中海沿岸,是躋身於世界最大的橄欖種植區。突尼西亞的海岸線長1148公里(713英里)。在海洋中,國家聲稱24海裡(44.4公里,27.6英里),領海為12海裡(22.2公里,13.8英里)。

氣候[编辑]

突尼西亞北部屬於夏乾冬雨的地中海型氣候,中部是热带草原气候,南部属熱帶沙漠氣候

行政区划[编辑]

突尼西亞各省

省份[编辑]

  1. 艾爾亞內省
  2. 巴傑省
  3. 本阿魯斯省
  4. 比塞大省
  5. 加貝斯省
  6. 加夫薩省
  7. 堅杜拜省
  8. 凱魯萬省
  9. 卡塞林省
  10. 吉比利省
  11. 卡夫省
  12. 馬赫迪耶省
  13. 馬努巴省
  14. 梅德寧省
  15. 莫納斯提爾省
  16. 納布勒省
  17. 斯法克斯省
  18. 西迪布濟德省
  19. 錫勒亞奈省
  20. 蘇塞省
  21. 泰塔溫省
  22. 托澤爾省
  23. 突尼西亞省
  24. 宰格萬省

主要城市[编辑]

人口最多的四个城市如下:

  1. 突尼西亞市 - 983,861(2009年人口)
  2. 斯法克斯 - 855,256
  3. 凯鲁万 - 546,209
  4. 苏塞 - 544,413

人口[编辑]

天主教聖文森特德保祿主教座堂

突尼西亞在2001年有人口約9,700,000人,90%以上为阿拉伯-柏柏人。2008年人口達到10,380,000人。

語言[编辑]

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语,但法语英語的通用性也很高。

宗教[编辑]

憲法宣布伊斯蘭教國教,並要求總統穆斯林。除了總統,突尼斯人享受宗教自由的權利,憲法保護了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突尼西亞人口的大多數(98%左右)是穆斯林,而約1%是基督徒,其餘的1%堅持猶太教或其他宗教。

突尼西亞有一個龐大的基督教社區,約有25,000信徒,主要是天主教徒(22,000)和少量新教徒。直到15世紀初,柏柏爾基督徒繼續居住在突尼斯。猶太教是該國的第三大宗教與1,500名教徒。住在首都及其周邊的猶太人人口約占犹太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其餘犹太人住在傑爾巴島。该岛有39个犹太會堂和距今約兩千五百年前的猶太社區。

經濟[编辑]

突尼斯出口的產品在28個顏色編碼的類別的圖形化描述。

突尼西亞盛產橄欖油,產量居世界第4位,被称为“世界橄榄油园”、“橄欖之邦”。除了出口紡織品與橄欖油之外,觀光業也是其重要的收入之一。

交通[编辑]

註釋[编辑]

  1. ^ NICK PARKER,"Shocked Brits flee bloodbath and riots in Tunisia"[1],The Sun,UK,15 Jan 2011.
  2. ^ 2.0 2.1 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突尼西亞. [2009-01-23].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