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美國貧窮人口分布

貧窮是個很廣泛的觀念,沒有絕對的定義[1]。在中文裏,貧、窮兩字本解作「極度不足」,滿足與否則是個很個人的感覺[2]。不過,現代的貧窮不限於錢財方面的不足,貧窮可形容人類一般生活情況非常困難、資源短缺。有些人認為貧窮的定義是主觀、具比較性的;有人認為[谁?]是關乎道德標準的;也有人認為[谁?]可以從科學角度去理解貧窮的意思。

定義[编辑]

一般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探討「貧窮」觀念:

  • 人類物質上的所需,包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服務的不足,這些不足有沒有改變、改善。
  • 相對貧窮
  • 經濟上是否豐裕,錢財、資源(天然資源)是否足夠。「足夠」一詞在世界各地的文化政治經濟上,都有着不同的定義,歐盟國家對「貧窮」的定義就包含了資源分佈是否平等。
  • 社會人際關係,面臨貧窮的人有否被邊緣化、是否對他人依賴、能否過着普遍認為「正常」的生活模式——例如,是否能夠維持一個健康的家庭、能否教養小孩、能否參與社會上的活動。

家庭每個月的人均實際收入最常見的計算公式是:

家庭每個月的人均實際收入 = [家庭總收入-必然開支]/家庭供養人數

經計算後所得的結果會分成3組:

家庭每個月收入高於生活所需的開支愈大,家庭環境愈富裕;家庭每個月收入和生活所需的開支取得平衡,家庭環境會保持不變;家庭每個月收入低於生活所需的開支愈大,家庭環境愈貧窮。

應該區分「貧窮」與「極端貧窮」的差別。

1987年,若瑟‧赫忍斯基(Joseph Wresinski)在法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發表了《極端貧窮與經濟社會的不穩定》報告書,他在此報告中對極端貧窮提出的定義,後來被聯合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的特別報告員Leandro Despouy引用於《人權與極端貧窮的最後報告》。

若瑟‧赫忍斯基是這樣定義「極端貧窮」的:

「不穩定指的是一種或一種以上的安全感之喪失,特別是失去工作。安全感意指能夠使個人及其家庭得以確保他們在職場、家庭與社會層面的義務,並享受到他們的基本權利。不穩定所造成的不安全感可以是嚴重並有決定性的,當它影響到生活的好幾個範疇,當它在時間上延長且持續不斷,當它嚴重地使人在可預見的未來,無法單獨爭取到他的權利,並再次承擔起他的責任時,它經常導致極端的貧窮。」

聯合國特別報告員Leandro Despouy認為:

「這個定義有雙重的新意及重要性,首先他以權利與責任的觀點來理解貧窮,而且是與全國所有的社會伙伴一道擬定的,並且徵求了特困者及赤貧家庭的意見。

此外,它指出貧窮(定義的第一部份)與極端貧窮(定義的第二部份)的接近性與差異性,這兩種情況看起來都緣於相似的現象,造成其根本差異之處在於所喪失之安全感的數量,幅度及持續的時間。它同時也指出:貧窮與極端貧窮的界線是真實存在的,但,也是會流動的。多重不穩定的狀況長期持續,有時甚至超過好幾代,是讓貧窮惡化為赤貧的一個因素。⋯⋯

指出極端貧窮的形成是由於不穩定情況的長期累積,這定義同時也引我們進入各項人權的不可分割及唇齒相依的領域。」

贫穷的维度[编辑]

发展经济学角度讲,贫穷就是缺乏生活机会,有以下五个维度:

  1. 经济的
  2. 人类学的
  3. 政治的
  4. 安全相关的
  5. 社会文化的

貧窮的成因[编辑]

以下都有可能導致貧窮:

  • 個人因素:「病態性」的因素,即將貧窮視為是行為、選擇或缺乏能力所導致的後果;
  • 家庭因素:將貧窮歸因於家庭的教養過程;还有可能是因为高昂的医药费而陷入贫穷;
  • 次文化因素:將貧窮歸因於一個社群中藉由學習及分享所得的生活模式;
  • 社會因素:將貧窮視為其他人(包括政府及經濟體系)所造成的後果;
  • 結構性因素:立論貧窮是社會結構所導致的。
  • 文化因素:把貧窮歸咎於過度消費。
  • 氣候暖化因素:氣候暖化帶來極端氣候及影響水資源,令土地不宜耕種及畜牧,形成糧食供應短缺及生計問題而陷入貧窮。[3]

雖然人們普遍認為貧窮及失業是因為懶惰所造成,然而即便是世界上每個國民平均最富有的國家如美國,目前仍有數百萬人處於在職貧窮(working poor)的狀態,亦即其並未享有福利或其他立即的公眾援助計畫,以致其無法跨越貧窮線。政治的集权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财富的均衡,有相当比例的贫困人口生活在资源丰富的国家。

樂施會認為貧窮多源於不公平,要消除貧窮,必須配以經濟、社會及結構性的改革。[4]

贫困的后果[编辑]

  • 持续贫困是社会动乱的一大根源。

參見[编辑]

  • 煤米
  • Frances Fox Piven, Richard A. Cloward, Regulating the Poor: The Functions of Public Welfare, Vintage Books 1993
  • Jean Swanson, Poor-Bashing: The Politics of Exclusion, 2001

注释[编辑]

  1.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热议“贫穷”新概念,亚太日报,2013年5月17日
  2. ^ 陳振聰:我真係好窮《星島日報》2012年5月7日ref>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辭典
  3. ^ 綠色和平及樂施會調查報告:氣候變化與貧困
  4. ^ 關於樂施會

相關[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

  • 綠色和平:氣候變化令扶貧失效,貧者更貧
  • Poverty - The Development Gateway community portal on Poverty is a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of articles, reports, data, statistics, projects and other resources.
  • PovertyNet - PovertyNet provides an introduction to key issues as well as in-depth information on poverty measurement, monitoring, analysis, and on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ies for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