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跳去: 定向搵嘢
馬來西亞聯邦
Persekutuan Malaysia
ڤرسكوتوان مليسيا'

Flag of Malaysia.svg Coat of arms of Malaysia.svg
旗仔 徽章

金句萬眾一心,提升素質
(馬來文:Bersekutu Bertambah Mutu
國歌:《我的國家
(馬來文:Negaraku

LocationMalaysia.png
屬地(實轄)
幅員
京城 吉隆坡(聯邦政府機構已經搬咗去布城
大埠
  • 吉隆坡:2,000,000人(2004年)
  • 新山:800,000人(2004年)
  • 怡保:600,000人(2004年)
  • 古晉:600,000人(2004年)
  • 亞庇:200,000人(2004年)
時區 UTC[[UTC馬來西亞標準時間UTC+8)|馬來西亞標準時間UTC+8)]]
國民
人數

官府語言 馬來話
民族
主要宗教 回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印度教
主要節 開齋節農曆新年排燈節

政制
政制 君主立憲制

國家領袖
經濟
中央銀行 馬來西亞國家銀行(馬來文:Bank Negara Malaysia
貨幣 令吉 RM(馬來文ringgit
資訊
國家象徵
國家代碼 MYC
國家同地區頂級域 .MY
國際電話區號 60

馬來西亞粵拼maa5 loi4 sai1 aa3馬來文Malaysia),簡稱大馬daai6 maa5,係東南亞。馬來西亞俾南中國海分為兩個部分:位於馬來半島西馬來西亞,即係馬來亞,北接泰國,南部隔住柔佛海峽,以新柔長堤同埋第二通道連接新加坡東馬來西亞,位於婆羅洲島嘅北部,南部接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汶萊國就夾喺沙巴州同埋砂拉越州之間。馬來西亞係東盟(ASEAN)嘅創立成員之一。

歷史[編輯]

自古以來,來往中國印度同其他更遙遠國度嘅商船川航馬六甲海峽,令馬來半島崛起成為東南亞主要嘅貿易中心。喺托勒密地圖上,馬來半島被稱為「黃金半島」,馬六甲海峽則為Sinus Sabaricus。歷史上最古老嘅馬來王國喺公元10世紀時發展自沿海港口城市,包括吉打州狼牙修(Langkasuka)及布秧穀(Lembah Bujang),霹靂州木歪(Beruas)及Gangga Negara,以及吉蘭丹州嘅Pan Pan。伊斯蘭教14世紀傳至登加樓州。15世紀初,拜里米蘇拉創立馬六甲王朝(滿刺加)但馬六甲王朝嘅繁榮就迎來咗葡萄牙1511年嘅入侵。之後荷蘭英國相繼以馬六甲為殖民中心,並控制馬六甲海峽。

英國1826年設立咗海峽殖民地並漸漸嘅喺馬來半島擴展影響力。海峽殖民地包括檳城新加坡馬六甲萊特Francis Light)喺1786年開拓並發展檳城為軍事商業中心。但檳城好快俾斯坦福•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爵士喺1819年開拓嘅新加坡取代。兩年之後,英國1824年英荷條約下佔領馬六甲,並成立咗歸駐喺加爾各答英屬東印度公司所管轄嘅海峽殖民地。1867年,喺倫敦殖民廳接管海峽殖民地。

同時,幾多馬來州屬嘅統治者為咗解決州內嘅紛爭而向英殖民者求助。喺殖民廳接管海峽殖民地嘅十年內,一啲馬來半島西海岸嘅馬來州屬亦同時被英殖民者控制。海峽殖民地嘅商人都希望英國政府介入馬來半島產州屬嘅內政。華僑黨派嘅紛爭及內戰使英政府採取咗有利於商人嘅炮艦外交gunboat diplomacy)。1874年邦咯條約最終導致英殖民者嘅權力擴張。喺20世紀之前,由彭亨雪蘭莪霹靂森美蘭州組成嘅馬來聯邦(非馬來亞聯邦)為英總督們所管轄。呢啲總督聽令於駐喺新加坡最高專員海峽殖民地總督最高專員則直接向倫敦嘅殖民廳報告。

其他嘅馬來半島嘅州屬被稱為馬來屬邦。雖然佢哋唔直接屬於英殖民者,但州內都駐有英國參政司。四個北部州屬:玻璃市吉打吉蘭丹登加樓曾經被泰國統治。英屬北婆羅洲(現為沙巴州)曾被蘇祿王朝統治,英籍嘅布洛克家族則管轄擁有大片森林嘅砂拉越州。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嘅統治及戰後馬來亞共產黨嘅叛亂促使越來越多人支持馬來亞獨立。戰後英國政府成立馬來亞聯合邦嘅計劃招來咗強烈嘅抗議。馬來族群要求一個更有利於佢哋嘅制度,並且強力反對新加坡嘅加入。同時佢哋亦唔允許雙重國籍制度,因為呢將使唔少嘅移民族群持有馬來亞及祖國嘅國籍。馬來半島最終喺1957年8月31日成為獨立嘅馬來亞聯邦。呢個新嘅國家並唔包括新加坡

一個名為馬來西亞嘅聯邦國家喺1963年9月16日成立。佢納入咗馬來亞聯邦英屬新加坡,北婆羅州(改稱沙巴)及砂拉越州(後兩者處喺婆羅洲上)。汶萊蘇丹者雖然曾表示有意加入,但最後因為石油利益糾紛而放棄。馬來西亞喺獨立初期所面對嘅危機包括印度尼西亞欲佔有馬來西亞嘅意圖,新加坡1965年嘅退出及1969年5月13日種族衝突(史稱513事件)。菲律賓亦曾經喺呢個時期聲稱擁有沙巴州嘅主權因汶萊蘇丹1704年將佢東北嘅領地讓畀蘇祿蘇丹。呢個問題重未全面解決。

1969年之後,第二任首相敦阿都拉薩推展嘅意喺增強土著喺經濟領域控制嘅馬來西亞新經濟政策遭到其他族群嘅反對。至此以後,馬來西亞維持種族政治嘅均衡並發展其獨特嘅有利於馬來民族(稱土著)及中庸伊斯蘭教經濟政治制度。

1997年開始,喺馬來西亞承受著亞洲經濟危機嘅同時,馬來西亞政府面對一系列嘅抗議,一些來自民族主義分子及一些提倡更嚴厲伊斯蘭教教規者。

政治[編輯]

內文: 馬來西亞政治

馬來西亞係個君主立憲嘅國家。佢嘅象徵性統治者稱為馬來西亞最高元首(Yang Di-Pertuan Agong),由九個馬來州屬——柔佛雪蘭莪吉打霹靂吉蘭丹彭亨登加樓蘇丹(Sultan),加上森美蘭嚴端同埋玻璃市拉惹有同埋森美蘭州嘅Yamtuan中輪流擔任,每任為5年。另外四個州屬由象徵性州元首(Yang Di-Pertuan Negeri)統治。

馬來西亞政府制度同大不列顛相似,因為馬來西亞曾經係英國殖民地。但實際上,行政執法部比司法部嘅權利大。法律規定每五年內必須舉行一次全國大選

行政執法權主要係喺首相所領導嘅內閣手中,馬來西亞憲法規定首相必須係馬來西亞國會下議院嘅議員,且其對下議院嘅控制必須得到最高元首嘅承認。內閣係喺馬來西亞國會上議院馬來西亞國會下議院中選出。內閣須向上下議院報告。

國會由上議院及下議院組成。所有69位上議員嘅任期為三年,只能續任一屆。其中26位由13個州議會選出,另外43位則由最高元首委任。219位下議員係喺全國各選區中被選出,任期最長五年。聯邦政府州政府分別擁有立法權

州政府由州議會選出嘅州務大臣州首席部長領導。州議會嘅作用係輔助蘇丹或係州元首。

馬來西亞實行議會君主立憲嘅政治制度。根據1957年7月2日正式宣佈嘅《馬來亞聯合邦憲法》,馬來亞聯合邦議會君主立憲制國家,最高元首為國家首腦伊斯蘭教領袖兼武裝部隊統帥,由馬來西亞統治者會議選舉産生,任期5年。最高元首擁有立法司法同埋行政嘅最高權力,以及任命首相、拒絕批准同埋解散國會等權力;最高立法機構國會,由下議院同埋上議院組成;各州設立州政府同埋州議會,州首腦係蘇丹或州長(檳榔嶼與馬六甲),各州由州務大臣或首席部長管理行政;兩次大選間隔唔超過5年。1963年馬來西亞聯邦成立後,將1957年憲法改名為馬來西亞聯邦憲法,繼續沿用。憲法嘅規定,奠定咗馬來西亞政治發展嘅基礎。

馬來西亞現任首相為納吉。佢於2009年從卸任嘅前首相阿都拉•巴達威手中接過咗權力,繼任首相。馬哈迪喺馬來西亞歷史上曾經長期擔任巫統主席,五次蟬聯首相,喺位長達22年。2002年6月,馬哈迪宣佈將於2003年10月辭去黨政一切職務並交由時任副總理嘅巴達維接任。高層順利地實現權力嘅交接同埋平穩過渡為馬來西亞長期嘅政治穩定創造咗條件。

馬來西亞從1959年舉行獨立後嘅第一屆大選開始,至今一共舉行咗13屆大選。喺以往嘅歷次大選中,儘管朝野政黨都展開咗激烈嘅競爭,但基本上一直由巫統為首嘅政黨聯盟執政。本屆國會於2004年3月第十屆全國大選後組成。下議院有219個議席,議員任期5年。以巫統為首嘅國民陣線(國陣)擁有199個議席,佔議席總數嘅90.86%。反對黨擁有20席,其中伊斯蘭教黨6席,民主行動黨12席,人民公正黨1席及獨立人士1席。下議院議長南利•雅2004年11月上任至今,前議長穆罕默德•紮希爾博士(Tun Dato' Seri Dr. Mohammed Zahir),1982年6月起擔任至2004年11月辭世。上議院有70名議員,其中44名由最高元首任命,另外26名由各州立法議會各推派兩名,任期3年。上議院議長係阿都哈密•巴旺爹,2003年6上任。

馬來西亞最高法院1985年1月1日正式成立。1994年6月改名為聯邦法院。設有馬來亞高級法院(負責西馬)同埋婆羅州高級法院(負責東馬),各設有地方法院同埋推事庭。另外還有特別軍事法庭同埋伊斯蘭教法庭

馬來西亞根據憲法實行多黨制嘅政黨制度,但實際實行嘅卻並非典型嘅西方多黨制,而係一種由幾個政黨聯合組成政黨聯盟執政嘅制度。呢種政黨聯盟形式最早出現於1955年4月馬來亞聯邦獨立前,當時嘅巫統、馬華公會同埋馬印國大黨為謀求馬來亞嘅獨立成立咗「馬華印聯盟」,1957年馬來亞聯邦獨立後,「馬華印聯盟」即成為執政黨;1965年4月,為壯大力量,馬華印聯盟同東馬兩州嘅「聯盟黨」結盟,組成咗「馬來西亞聯盟黨」;1969年,馬來西亞聯盟黨喺大選中失利,後進行調整組建咗一個新嘅政黨聯盟即國民陣線,從此喺歷次大選中都穩操勝券,執政至今。國民陣線當初成立時有巫統、馬華公會、印度人國大黨等9個政黨組成,後來政黨嘅數目偶有增減變動,目前共有14個成員黨。喺國民陣線內部,各成員黨保持相對嘅獨立性,但受各成員黨主席組成嘅國民陣線最高理事會領導,國民陣線嘅主席一般由巫統主席同埋署理主席分任。喺大選中,各成員黨以共同嘅政治主張同埋競選宣言參加競選,加強團結同埋戰鬥力,呢使得國民陣線成為馬來西亞最強大嘅執政黨聯盟。

行政區[編輯]

馬來西亞一共由13個州屬(State,馬來語為Negeri)同埋3個聯邦直轄區(馬來語為Wilayah Persekutuan)組成。

州屬 馬來文名稱 英文名稱 首府 首府馬來語名稱
玻璃市 Perlis Perlis 加央 Kangar
吉打 Kedah Kedah 亞羅士打 Alor Star
檳城 Pulau Pinang Penang 喬治市 George Town
霹靂 Perak Perak 怡保 Ipoh
雪蘭莪 Selangor Selangor 莎亞南 Shah Alam
森美蘭 Negeri Sembilan Negeri Sembilan 芙蓉 Seremban
馬六甲 Melaka Malacca 馬六甲市 Kota Melaka
柔佛 Johor Johore 新山 Johor Bahru
彭亨 Pahang Pahang 關丹 Kuantan
登加樓 Terengganu Terengganu 瓜拉登加樓 Kuala Terengganu
吉蘭丹 Kelantan Kelantan 哥打巴魯 Kota Bahru
砂拉越 Sarawak Sarawak 古晉 Kuching
沙巴 Sabah Sabah 亞庇 Kota Kinabalu
  • 注:<亞庇>(馬來語曾為Api-Api, Jesselton。1963年後改為Kota Kinabalu)
  • 聯邦直轄區
  1. 吉隆坡(Kuala Lumpur)
  2. 納閔(Labuan)
  3. 布特拉再也布城(Putrajaya)

地理[編輯]

內文: 馬來西亞地理

馬來西亞主要由中間隔著南中國海東馬來西亞西馬來西亞組成。馬來西亞大部分嘅沿海地區都係平原,中部則係佈滿茂密熱帶雨林嘅高原。最高山峰係處於沙巴州(Sabah)嘅哥打京那峇魯山(Gunung Kota Kinabalu,山又名「中國寡婦山」或「神山」,係東南亞最高嘅山),高4095米,以每年5毫米嘅速度長高。馬來西亞靠近赤道,氣候潮濕炎熱。每年四月至十月間吹西南風,十月至二月間吹東北風。

布特拉再也(Putrajaya)係一個新建立嘅政府機構中心,建立嘅目嘅主要係舒緩馬來西亞最大都市吉隆坡嘅交通阻塞。首相署喺1999年開始遷至布特拉再也,預料將喺2005年搬遷完畢。吉隆坡依然係國會所喺地及國家商業及經貿中心。其他主要城市包括檳城(喬治市),怡保新山

經濟[編輯]

雙峰塔
內文: 馬來西亞經濟

馬來西亞係個中等富裕嘅國家。喺新經濟政策下,佢喺1971至2000年期間從一個原料出產國轉換為一個新興嘅多元工業經濟。經濟成長主要依賴製成品出口,尤其係電子製品。因此全球經濟蕭條及資訊工藝嘅衰退對馬來西亞帶來嘅打擊尤其大。2001年,國內生產總值只有0.3%,主要原因係出口量跌咗11%。然而,有效嘅經濟振興配套令馬來西亞得以減輕經濟危機嘅打擊。

吉隆坡穩定嘅宏觀經濟環境,維持喺或低於3%嘅通貨膨脹率及失業率,加上佢充足嘅外匯儲備及較小嘅外債令類似1997年亞洲經濟危機嘅經濟蕭條再次發生喺馬來西亞嘅可能性變得非常之細。雖然係噉,面對著競爭能力唔夠及高債務等問題嘅大企業為馬來西亞經濟遠景帶來負面影響。

馬來西亞主要嘅股票市場係吉隆坡股票市場及MESDAQ(科技股市)。

人口[編輯]

內文: 馬來西亞人口

馬來西亞係個多元種族國家,主導政治嘅馬來民族佔總人口嘅大多數。根據憲法規定,馬來族都係穆斯林(伊斯蘭教徒),但其他種族並唔受呢條例嘅約束。占總人口嘅四分之一嘅華裔喺經濟及貿易領域扮演主要角色。印度裔馬來西亞公民占總人口嘅大約7%,其中包括印度教徒,穆斯林,錫克教徒,天主教徒,基督教徒,及佛教徒。大約85%嘅印裔係泰米爾裔,其他則係咯拉拉裔,錫克裔及Chettiar裔等。

超過一半嘅砂拉越居民及66%嘅沙巴居民係非馬來土著。一小部分嘅非馬來土著亦居住喺馬來半島。非馬來土著包含數十種族群,但佢哋都有某個程度上嘅共同點。直到二十世紀,大多數土著還保有傳統信仰,但許多土著已轉為穆斯林,基督教徒同埋天主教徒。

其他嘅馬來西亞人民係歐裔、中東裔、柬埔寨裔、越南裔等等。歐裔及歐亞混血人民包括英國殖民者後裔及一些葡萄牙殖民者後裔。中東裔人民則大多係首先將伊斯蘭教傳至馬來西亞嘅阿拉伯人後裔。一小部分嘅柬埔寨及越南裔國民作為越戰難民遷至馬來西亞。馬來西亞人口分佈非常唔均衡,大約兩千萬嘅國民居住喺馬來半島。

1969年5月13日馬來西亞嘅土地上爆發咗種族衝突,主要原因相信係各族間政治及經濟能力嘅差異。呢次嘅衝突使馬來西亞政府開始執行新經濟政策以消滅種族及經濟差異同時減低貧民率。

文化[編輯]

內文: 馬來西亞文化

參閱[編輯]

連出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