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沙特阿拉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沙特阿拉伯王國
المملكة العربية السعودية(阿拉伯文、阿拉伯語)
通稱:沙特阿拉伯/沙特
Flag of Saudi Arabia.svg Coat of arms of Saudi Arabia.svg
国旗 国徽

国家格言لا إله إلا الله محمد رسول الله阿拉伯文
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主之使者
國歌:《沙特阿拉伯王國國歌

Saudi Arabia (orthographic projection).svg
自然地理(實際管轄區)

面積


首都 利雅得
最大城市 利雅得
地理最高點 索達山海拔3,133
時區 UTC+3
人民生活
人口

官方語言 阿拉伯語
官方文字 阿拉伯文
主要節日

政治文化
國家憲法 古蘭經
沙里亞法
國家結構形式 單一制
國家政權 沙特阿拉伯國王
政治體制 政教合一
君主專制
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法律體系 伊斯蘭法

國家領袖


國家主要領袖(君主專制


經濟實力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 以下資訊是以2014估計


國內生產總值(國際匯率) 以下資訊是以2014估計

  • 總計:7778.7亿美元[1]
  • 人均:25,400.5美元[1]

人類發展指數 以下資訊是以2014年估計

  • 0.836[2](第34名)-极高

貨幣單位 沙特阿拉伯里亚尔
其他資料
國家代碼 KSA
國際域名縮寫 .sa
國際電話區號 +966

沙特阿拉伯王國阿拉伯文المملكة العربية السعودية英文Kingdom of Saudi Arabia)是阿拉伯半島面積最大的國家,和伊拉克約旦科威特阿曼巴林卡達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葉門接壤。

歷史[编辑]

沙特阿拉伯始於1750年阿拉伯半島中部地區,一名名為穆罕默德·本·沙特(Muhammad bin Saud)的當地國王和一名伊斯蘭改革家穆罕默德·阿卜杜勒-瓦哈卜(Muhammad Abd Al-Wahhab)一起建立了新的政權。在之後的150多年中,沙烏地阿拉伯家族的勢力時起時落,為爭奪半島的控制權不斷地與埃及(其實為奥斯曼帝國半獨立的一部分)、奥斯曼帝國發生衝突,並先後兩次失去政權。現代沙烏地阿拉伯是由國王阿卜杜勒·阿齊茲·本·阿卜杜勒·拉赫曼·阿勒沙特所一手建立的。

1902年阿卜杜勒·阿齊茲率領一隊人馬從其家族避難地科威特出發,從敵對的拉希德家族(Al-Rashid)手中一舉奪回利雅得。在1913年至1926年間,阿卜杜勒·阿齊茲相繼征服了内志(納季德)和漢志(希賈茲)两部分領土。1926年01月08日,阿卜杜勒·阿齊茲成為其統治的領土上的國王。1927年05月20日簽署的《吉達條約》使得沙特阿拉伯正式脫離英國獨立1932年09月22日,沙特阿拉伯正式宣布統一。1938年03月03日在沙特阿拉伯地底下所發現的石油改變了這個國家的命運。

政治[编辑]

沙烏地阿拉伯是一個政教合一君主制國家。也是目前仍然維持君主制度國家中少數國王仍擁有絕對權力的國家,1992年開始施行的《治國基本法》規定,沙烏地阿拉伯是一個由阿卜杜勒-阿齊兹·沙特后代子孫所統治的君主制國家,而《古蘭經》則是國家的最高憲法。國家根據沙里亞法Shari'a)行事。

沙烏地阿拉伯國内没有合法的政黨,至今仅在2005年舉行過一次地方選舉,投票权仅限於男性公民[3]。理論上,國王的權力受到伊斯蘭教教法以及其他沙特傳統的約束。在作出重大决定時國王也必須取得其他王室成員、宗教領袖(ulema)以及其他沙特社會中有影響人士的共識。遜尼派支脈的瓦哈比派(Wahhabism)是國家所奉行的官方意識型態。該伊斯蘭教派通過在全球各地建造清真寺伊斯蘭學校來向全世界推廣自己的教義。根據2006年頒布的《效忠委員會法》,由阿卜杜勒-阿齊兹·沙特國王的所有獲承認的兒子或其繼承人組成效忠委員會,負責王位繼承人的選舉並監督國王和王儲的繼立。

2005年08月01日,沙烏地阿拉伯國王法赫德在首都利雅得醫院,以84歲的高齡逝世後,其同父異母弟、原王儲阿卜杜拉親王和同父同母弟、原第二副首相蘇爾坦親王分別獲王室支持繼位新國王和受封為王儲。但是,王位的繼承為兄終弟及,暫時仍然未能傳至王室第三代,相信是因為第三代的權位相爭情況嚴重,王室紛爭問題如未能解決,將會在王室第二代相繼離世後引發。

歷任沙特阿拉伯國王

順序 國王 簡稱 生卒年 在位時間 王儲 備註
1 阿卜杜勒-阿齊兹·本·阿卜杜-拉赫曼 阿齊兹國王 1876年1953年 1932年1953年 沙特王朝創立者
2 沙特·本·阿卜杜勒-阿齊兹 沙特國王 1902年1969年 1953年1964年 伊本·沙特長子,被廢黜。
3 費薩爾·本·阿卜杜勒-阿齊兹 費薩爾國王 1906年1975年 1964年1975年 伊本·沙特第四子,被侄兒刺殺。
4 哈立德·本·阿卜杜勒-阿齊兹 哈立德國王 1913年1982年 1975年1982年 伊本·沙特第五子,病逝。
5 法赫德·阿卜杜勒-阿齊兹 法赫德國王 1923年2005年 1982年2005年 伊本·沙特第六子,1996年中風後由阿卜杜拉攝政,2005年病逝。
6 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齊兹 阿卜杜拉國王 1924年-2015年 2005年-2015年 伊本·沙特之子,2015年病逝。
7 薩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齊茲·阿勒沙特 薩勒曼國王 1935年 2015年至今 伊本·沙特之子,2015年至今。

人權[编辑]

針對沙烏地阿拉伯的法令及人權紀錄,人權觀察國際特赦組織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等組織曾批判,尤其是針對女權問題[4],例如沙烏地阿拉伯是世上其中之一禁止女性駕車的國家[5]。沙烏地阿拉伯政府通常將這類報導斥責為謊言,或以伊斯蘭的沙里亞法規證明它做的事合法。

在2002年,聯合國反酷刑委員會批評了沙烏地阿拉伯的鞭刑截肢刑罰。沙烏地阿拉伯代表團則以伊斯蘭教傳統為由,拒絕了外人干預它的法律系統[6]

在2000年,政府通過了十月立法,宣佈將履行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下的部份義務[7]。基本法第五章第26條載明:國家按照沙里亞法規保護人權 [8]

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在國內實施網絡審查(過濾)[9]。沙烏地阿拉伯的一名博客作者Fouad al-Farhan因為批評沙烏地阿拉伯的政治、經濟和媒體人物,從2007年12月起遭到監禁[10]

分区[编辑]

沙特阿拉伯王国行政区划
Saudi Arabia - province locator template.png
沙特大城市分布地图
國家安全部隊

沙烏地阿拉伯全国划分为13个省(mintaqah,复数:mintaqat):

主要城市[编辑]

沙特人口最多的10个城市如下:

人口最多的十大城市
(2007)

百万人
Riyadh city.jpg Jeddah-seaport-saudiarabia.PNG The Holy Mosque in Mecca.jpg
利雅德 6.7
吉达 3.6
麥加 1.7
麦地那 1.3 利雅德 吉达 麥加
达曼 1.3 Mescidi nebevi.JPG Housing Dammam.jpg Abha from Abha Palace Hotel.JPG
塔伊夫 0.7
布賴代 0.6
塔布克 0.5
艾卜哈 0.4
海米斯穆谢特 0.4 麦地那 达曼 艾卜哈

地理[编辑]

沙特交通地图

沙烏地阿拉伯拥有阿拉伯半岛80%的领土。该国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也门接壤的大部分地区没有明确的边界,所以沙特的具体面积不详。沙特阿拉伯政府估计的面积是2,217,949平方公里,而其他可信的估计都介于213万9千7百平方公里至224万平方公里之间。全国只有少于1%的土地是适合耕种的。

地形[编辑]

沙特地貌图
網路使用者(百萬人)
Mahmoud Bodo Rasch

沙特大部分是高原,地势由西向东成阶梯状倾斜,西部除了红海沿岸有狭窄平原外为高原高山区,西南希贾兹山脉海拔3000米以上,多火山锥;中部为纳季德高原;东部有平原,东部沿海湾有珊瑚礁

沙漠约占全国面积的一半,北部内夫得沙漠,多涸谷、水井、绿洲,南部鲁卜哈利沙漠多流动性沙丘

气候[编辑]

沙特西部高原属地中海气候。其他广大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温日差较大,除了沿海地区湿度较高外,一般炎热干燥。北部年降水量100-200毫米,南部在100毫米以下。

经济[编辑]

沙特阿拉伯的经济以石油为支柱,政府控制着国家主要的经济活动。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继加拿大之后第二大的已探明石油的储备国(拥有全球已勘探石油总量的24%),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国,也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主要成员国。石油产业的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大约75%,GDP的40%,以及出口收入的90%。GDP的大约40%来自于私有经济。在1999年OPEC与其他石油输出国调涨油价期间,沙特阿拉伯是主要的推动者,在这期间OPEC的成员成功地通过减少石油产量将石油价格推高到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的最高水平。

目前沙特政府正不断鼓励私有经济的发展,以减少国家经济对石油出口的依赖,同时为快速增长的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水资源的短缺与迅速增长的人口有可能限制该国实现农产品自足的目标。

沙特阿拉伯也進用大量移住勞工。根據菲律賓政府統計,沙特阿拉伯是海外菲律賓人之中最多人就業的目的地。

人口[编辑]

截止到2012年,沙特阿拉伯人口为28,287,855[11],其中包括640万居住在该国的外国人。直到1960年代,全国大多数人口为游牧或半游牧人口,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化的加快,目前超过95%的人口已经定居下来。一些城市与绿洲中的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超过1000人。

在1990年代早期,沙烏地阿拉伯的人口分布十分不均,东西部沿海与内陆绿洲地区人口稠密,而内陆其他大片的沙漠地区则几乎无人居住。

大多数沙特人是地道的阿拉伯人,但也有一些人具有土耳其人伊朗人印度尼西亚人印度人非洲人血统,他们主要是居住在红海海岸地区的外来移民。很多人来自邻近的阿拉伯国家,他们受雇到沙特工作。沙特阿拉伯也有一定数量的亚裔人口,主要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沙特阿拉伯境内也有不到10万西方人士。

蓋洛普民意測驗中心(Gallup)公布2010至2012年「潛在淨移民指數調查」(Potential Net Migration Index)發現,全球最具移民吸引力排名第一是沙烏地阿拉伯。[12]

文化[编辑]

沙特全国至今没有一家对公众开放的电影院(在沙特阿美公司里,有沙特唯一一个电影院[13])。第一部在沙特阿拉伯拍摄的电影是女导演海法·曼苏尔(Haifaa Al Mansour)于2012年拍摄完成的《瓦嘉达》(Wadjda)[14]

宗教[编辑]

有大約2500萬人是穆斯林,佔總人口的97%。約85-90%的沙特人是遜尼派,而什葉派穆斯林人口約10-15%左右。官方和佔主導地位的遜尼派穆斯林在沙特阿拉伯就是俗稱的瓦哈比教派,近代伊斯兰教复古主义派别,在18世紀阿拉伯半島的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勒·瓦哈比創立,祂常常被形容為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清教徒式的”,“不寬容的”或“超保守”。然而支持者認為其教義尋求淨化,任何創新或做法卻偏離7世紀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和他的同伴們的教義。佔少數的什葉派面臨就業和宗教儀式的迫害。

沙特阿拉伯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瓦哈比派国教,沙特阿拉伯外交政策以在伊斯蘭國家傳播瓦哈比派為重心。

沙特管理着伊斯兰教最重要的两大圣地:第一圣地麦加和第二圣地麦地那。同时沙特国王的正式头衔是两圣地监护人

軍事[编辑]

武裝部隊建於1964年,最高国防会议为国防最高决策机关。国王为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武装部队总参谋长为穆罕默德·萨利赫·哈马迪上将。军队分正规军和国民部队。正规军平时实行志愿兵役制,战时实行义务兵役制,一般兵种服役期两年,特殊兵种服役三年。

武装部队总兵力约10.6万人,其中陆军约7.3万人,编3个装甲旅、1个空降旅、1个步兵旅、1个王室警卫团、23个炮兵营;海军约1.1万人,组成红海和波斯湾两支舰队;空军约1.8万人,编攻击机中队、截击机中队等。此外还有国民警卫队、边防部队、特种安全部队和海上警卫队等。

交通[编辑]

境內計有公路152,044公里(2000年),鐵路1,392公里(2006年),機場213座(2007年)。

相關條目[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

相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