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遜尼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逊尼派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逊尼派英语Sunni阿拉伯语أهل السنة والجماعةʾAhl ūs-Sunnah wa āl-Ǧamāʿah,简称أهل السنة ʾAhl ūs-Sunnah),原意為遵循聖訓者,為伊斯兰教中的最大派别,自稱「正統派」,與什叶派對立。一般認為,全世界大約有85至90%穆斯林隸屬此派別 [1] [2][3]

形成[编辑]

632年伊斯兰教的创始人先知穆罕默德逝世的时候,伊斯兰教的传播范围包括大部分阿拉伯半岛。当时穆斯林中有两大势力:一方是注重传统的北方两河流域阿拉伯部落长老和波斯商人,另一方是着重穆罕默德本人宗教遗产的南部信众。其中前者认为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阿里对伊斯兰教贡献重大,应继承政教合一的领袖哈里发位。在穆斯林社团的早期政治斗争中,迁士集团赢得胜利,其代表人物阿布巴卡(又译阿布·巴克尔)出任第一任哈里发。其后奥马尔(又译欧麦尔)、奥斯曼先后成为第二、第三任哈里发。在第三任哈里发遇刺身亡之后,阿里被推举为第四任哈里发。这导致伊斯兰内部的分化加剧以至内战。支持阿里担任哈里发的穆斯林被称为阿里党人,反对阿里担任哈里发并主张为奥斯曼报仇的穆斯林被称为奥斯曼党人。两派之间的战争是伊斯兰的第一次内战,从656年一直持续到661年。661年阿里被政敌刺死。 阿里死后其子哈桑当选哈里发,但被迫让位给政敌穆阿威叶。穆阿威叶创立倭马亚王朝(又译伍麦叶王朝,《唐书》中称之为白衣大食)。680年穆阿威叶去世,他的儿子叶齐德继任哈里发。阿里的另一个儿子侯赛因(又译胡赛因)拒绝向叶齐德效忠,起兵反抗,在伊拉克卡尔巴拉城被倭马亚王朝的军队所杀,起義失敗後,漸由政治集團演變成宗教派別。

683年,分散在各地之信徒再次起事,以阿里第三子穆罕默德·本·哈乃菲亞的名義(被擁為伊瑪目),由穆赫塔爾領導起事,他們認為在庫法的什葉派教徒未盡全力出軍,致令侯賽因戰死,故擊漬庫法之什葉派教徒,未幾,穆赫塔爾亦戰死,起義失敗,其追隨者形成凱桑派。約700年,穆罕默德·本·哈乃菲亞逝世,派內關於馬赫迪再世及太平盛世的思想崛起。

傳系上,主張伊瑪目位在侯賽因之後應由他的嫡傳後裔繼承並由前任伊瑪目指定方為合法,因此否認穆罕默德·本·哈乃菲亞的繼承權。第六任伊瑪目开始,伊玛目已成为有阿里血统的什叶派领袖的专门头衔。

认为只有穆罕默德的家属后代阿里、哈桑、侯赛因等人有权任哈里发的信众被称为「阿里什叶」(「什叶」在阿拉伯语中是「追随、党派」的意思),即后来的什叶派。他们认为其他的哈里发都是篡权者。而认为所有哈里发都是合法的多数的「正统派」即成为「逊尼派」。

信仰與經典[编辑]

遜尼派以《古蘭經》為其立法的主要根據,但不同於什葉派的《四聖書》遜尼派以《六大聖訓集》為其立法的第二根據,並主張布哈里的「聖訓實錄」地位僅次於古蘭經。在教法學方面,最終確立阿布·哈里發、沙斐儀、馬立克、伊本·罕百勒所創立的四大教法學派的權威地位,並按其教法執法。在誦經方面,除接受七種誦經方法為合法及正統外,還有不同場合下舉行的教儀、禱詞及動作。

派別[编辑]

在教義學方面,在與哈瓦利吉派及什葉派的爭論中,出現支派。如反對宿命論的蓋德里葉派,堅持宿命論的賈卜里派,強調內心信仰並主張「對惡行延緩裁決」的穆爾吉亞派,倡導理性並強調「安拉統一和公正」的穆爾太齊賴派,為正統信仰辯護並貶低理性的艾什爾里派,主張「安拉擬人或具肉身」的屬性派等。

十一世紀中期,艾什爾里派的教義得到塞爾柱王朝的支持並成為官方信仰,隨後由安薩里將其與蘇非主義(神秘主義)合一,形成遜尼派的最終教義,對歷史上一度爭論的問題取得大體統一的意見,承認阿布·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阿里等四任哈里發均為合法和正統,其德行與他們在位的順序相稱。

十八世紀末,遜尼派分化出阿拉伯半島興起之瓦哈比派,十九世紀末,出現泛伊斯蘭主義、伊斯蘭現代主義及伊斯蘭復興等思潮及運動。

一般來說,遜尼派比較溫和,人數也最多,除了主張古蘭經外,最重要是堅持傳承,認為穆罕默德的繼承人應該由選舉產生,但是後來與什葉派之間的武裝衝突日亦增加,遜尼派裡也出現了少數主張以聖戰對抗什葉或美國的激進派,如:基地組織塔利班伊斯蘭國等。

参考文献[编辑]

  1. ^ Religions. CIA World Factbook. 
  2. ^ Mapping the Global Muslim Population. Pew Research Center. 7 October 2009. 
  3. ^ See:

参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