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太平天囯玉玺

帝王用以署名的印章。「璽」字的由來是秦始皇以(一說是用藍田玉和氏璧製造玉璽,璽為印記之意。古時不少國家的君主均有專用的印章為印記,其中秦始皇和氏璧(一說是用藍田玉)來製造的玉璽又名传国玺。現代也以「璽」稱呼國家使用的印章,稱為國璽

中國[编辑]

西晉前趙東晉南齊後梁後唐各朝沿用秦始皇之傳國玉璽,上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以和氏璧製造,其中在王莽篡漢時,曾向當時的太皇太后王政君索取傳國玉璽,王政君非常憤怒,便將玉璽取出摔砸於地,為此傳國璽還碎了一角,雖然日後王莽以黃金補上缺角,卻仍看的出摔碎的痕跡。傳國玉璽是在後唐末帝李從珂自焚之時失蹤。

宋朝時,有農民在田地中掘出傳國玉璽,被宋廷認為是秦始皇所製的那個,但時人有認為其為偽造。後金國奪去此傳國玉璽,傳至元朝。元亡時被攜往北方,明成祖北伐時蒙古曾獻國璽,但明成祖發還蒙古汗准其使用,照此判斷應為偽物或新造之物,滿清征伐蒙古亦得此璽,因而稱帝,但後來亦被乾隆帝判為偽物。兩朝即大量製作玉璽以減輕傳國玉璽的重要性。明初洪武永乐两朝制玺十七方,嘉靖年间再制七玺,称二十四御宝,由尚宝司官掌管。清至共製玺二十五方,称清二十五宝

太平天囯起義時,天王亦造了一個新的玉璽,天王玉璽是用青玉製成,正方形,邊長20.4厘米,高2.7厘米,紐高7.4厘米,紐背刻有雲紋,紐側刻雙鳳朝陽紋。璽文四周,上刻雙鳳朝陽紋,左右刻龍紋,下刻立水紋。璽文用宋體正書陽刻,共44字。璽文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正中為「天父上帝」四個大字,豎讀;兩旁為「玉」「璽」兩個大字,又「太」「平」兩個小字;小字「太」的外面,有「恩和」兩個大字,豎讀;小字「平」的外面,有「輯睦」兩個大字,豎讀。下部為四言八句,自右至左,依次為「永定乾坤」「八位萬歲」「救世幼主」「天王洪日」「天兄基督」「主王輿篤」「真王貴福」「永錫天祿」。太平天國這枚玉璽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辛亥革命建立民國,至國民政府完成北伐後,始製「中華民國之璽」作為國璽,於1929年雙十節啟用。[1]

日本[编辑]

日本天皇御璽璽印(模擬圖像)

日本天皇亦有使用璽作為署名蓋印,稱為「御璽」。而日本歷代天皇傳位時的象徵三神器,其地位和象徵意義和中國的傳國玉璽等同。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另命篆刻家小曾根乾堂雕刻國璽,取名為「大日本國璽」。

參見[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中華民國國璽.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13-11-19].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