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那亚共和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热那亚共和国
Repubblica di Genova
11世紀-1797年

國旗

热那亚位置图
熱內亞的勢力範圍,13-14世紀
首都 热那亚
常用語言 義大利語
政体 共和國
热那亚公爵
- 1339-1344 Simone Boccanegra
歷史
 - 成立 11世紀
 - 解體 1797年6月14日

热那亚共和国(全名最尊贵的热那亚共和国1798-1805年称利古里亚共和国)是一个大约在1100年开始建立位于意大利西北海岸利古里亚地区的独立城邦,至1805年被拿破仑治下的法国吞并。虽然在拿破仑被打败后的1814年热那亚曾经复国,但热那亚之後只存在一段短时间,最终共和国被萨丁尼亚王国吞并。

兴起[编辑]

热那亚共和国是源于12世纪早期,热那亚成为了旧意大利王国内一个自治的塞城。在早期的几个世纪,热那亚是一个重要的贸易城市,只是仅次于威尼斯这个大城市。热那亚的重要贸易遍布地中海黑海。它的主要对手是比萨,但最终被热那亚打败,在13世纪晚期从它手中夺取了科西嘉岛。在1283年西西里晚祷安茹阿拉贡王国的争夺西西里控制权的时候,热那亚的商人们幸运地选择了胜出的一方,并全副精力主导西西里经济、给予统治阶级贷款、及组织和控制糖和丝绸的生产。除此之外,因热那亚当地是无粮食出产的,所以热那亚要依赖西西里谷物去支持它的人口。因此商人们也垄断了西西里的谷物出口,但马格里布也需要西西里的谷物,所以热那亚以谷物与马格里布作交换,得到了非洲黄金

衰落[编辑]

热那亚因跟威尼斯共和国进行基奧賈戰爭(Battle of Chioggia)(1380年)及经历了欧洲14世纪晚期及15世纪的经济紧缩而开始衰落。冒升中的奥斯曼帝国夺取了热那亚在爱琴海的商业活动,而黑海的贸易亦被挤压。在这段时间热那亚在大部分都被法国及米兰公国占领。由1499年至1528年,热那亚共和国经历了它的最低谷,在这段时间共和国差不多连续地被法国占领。西班牙人和她的盟友,热那亚的「旧贵族」們于热那亚背后筑起山城堡垒围困该市,并于1522年5月30日夺取了热那亚,并令热那亚置于残酷的掠夺浩劫之下。当热那亚海军上将安德烈亚·多利亚(Andrea Doria)联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驱逐法国人并维持热那亚的独立时,复兴的迹象开始了:1528年热那亚的银行第一次借贷给查理五世

复兴[编辑]

在这之后,热那亚经历过成为西班牙帝国中地位较低的附庸国,热那亚银行家们于他们在塞维利亚的账房特别提出资金支持多位西班牙国王的外交行动。历史学家費爾南·布勞岱爾甚至称1557年至1627年的这段时期为「热那亚的时代」,「是一个文明开化、不为人知、历史学家们长时间忽略的盛世。」(Braudel 1984 p. 157),现代的观光者一但经过热那亚Strada Novavia Balbi 色彩艳丽的风格主义巴洛克式的建筑前门,都不会不知道热那亚拥有着无比的财富。但这些财产并不是热那亚人所共享,事实上热那亚的财富是集中于一个组织严密的银行金融家圈子里,他们是真正的「风险资本家」。

热那亚银行的借贷活动是起源于1557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宣布国家破产,令德国银行业务陷于瘫痪,完结了西班牙金融家支配银行业的时候。热那亚银行家给予周转不灵的哈布斯堡王室一笔流动的贷款和一笔可信定期的收入。为偿还贷款,他们让来源不可靠的美洲白银用船迅速地由塞维利亚运送到热那亚,提供资金予银行为他们作更长远的投资。例如,热那亚银行家安布羅西奧·斯皮諾拉,他就利用资金自己集结和带领了一支军队参与17世纪荷兰的八十年战争。17世纪西班牙的衰落也带来了热那亚的再次衰落,而西班牙王室屡次的破产,亦特别地令很多热那亚商人倾家荡产。

灭亡[编辑]

热那亚于18世纪继续慢慢衰落,在1768年因科西嘉岛发生地方叛乱而被迫将科西嘉卖给法国;但热那亚相当于同时期的威尼斯相比仍较繁荣。1797年共和国被拿破仑的法国革命军占领,并推翻了以往热那亚历史中统治该市的领主,并以知名的利古里亞共和國代替。

拿破仑在夺取法国的权力之后,对热那亚颁布了更保守的法规,但利古里亚共和国只存在一段短时间---在1805年它被法国吞并,成为法国的亚平宁、热那亚(Gênes)和芒特鲁堤(Montenotte)

当1814年春季拿破仑被打败之后,英军代表威廉·斑迪克勋爵(Lord William Bentinck)怂恿热那亚地区的领主们宣布恢复热那亚共和国,但热那亚在维也纳会议中决定给予薩丁尼亞王國。英军于1814年12月撤退,而热那亚于1815年1月3日被萨丁尼亚吞并。

參見[编辑]

參考書目[编辑]

  • 費爾南·布勞岱爾,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orld,, part III of Civilization and Capitalism, 1984 pp. 15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