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克罗地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克罗地亚共和國
Republika Hrvatska(克罗地亚语)
通稱:克罗地亚
Flag of Croatia.svg Coat of arms of Croatia.svg
国旗 国徽

國歌:《我們美麗的祖國

EU-Croatia.svg
自然地理(實際管轄區)

面積


首都 札格瑞布
最大行政區 別洛瓦尔-比洛戈拉县
最大城市 札格瑞布
地理最高點 狄那拉峰
最長河流 萨瓦河
最大湖泊 弗拉讷湖
海岸線 5,835.3千米
時區 欧洲中部时间UTC+1
(夏時制:UTC+2
人民生活
人口

以下資訊是以2011年估計


官方語言 克罗地亚語
官方文字 克罗地亚語
民族
主要節日 獨立日6月28日

家用電源

政治文化
政治體制 議會制

國家領袖


經濟實力

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 以下資訊是以2014年估計


國內生產總值(國際匯率) 以下資訊是以2014年估計

  • 總計:612.80億美元[4]
  • 人均:13,920美元[4]

人類發展指數 以下資訊是以2014年估計

  • 0.812[5](第47名)-极高

中央銀行 克罗地亚国家银行
貨幣單位 克羅地亞庫納(HRK)
基尼系数 30.5[6]
其他資料
國家代碼 HRV
國際域名縮寫 .hr
國際電話區號 +385

克罗地亚共和國克罗地亚语Republika Hrvatska),简称克罗地亚,是位於东南欧中欧十字路口的主权国家,採行议会共和制,處於地中海巴爾幹半島潘諾尼亞平原的交界處。首都最大城市薩格勒布,行政區劃分為20個縣及薩格勒布市。克羅埃西亞領土面積為56,594平方公里,氣候多樣,以大陆性气候地中海式气候為主,克羅埃西亞在亚得里亚海海岸有超過一千座島嶼。克羅埃西亞人口約428萬人,大多數為克羅埃西亞人,主要宗教信仰為天主教。克羅地亞在1991年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獨立,於2013年7月1日起成為欧洲联盟會員國。

歷史[编辑]

塔纳伊斯书版英语Tanais TabletsB,上出现了(圈出部分)克罗地亚的名称:Χοροάθο(Horoáthos)

史前時代起克罗地亚就有人類居住,迄今已發現尼安德塔人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化石。鐵器時代時古伊利里亞人和古凱爾特人也相繼進入。

公元前168年羅馬帝國征服了該地區。羅馬帝國衰弱後,此地區相繼由匈人東哥德人、以及拜占庭帝國征服。斯拉夫人(即現代克罗地亚人的前身)於7世紀時進入此地區。9世紀時克罗地亚已基本改信基督教

托米斯拉夫為第一位統一的克罗地亚國王,於925年登基。王國在彼得·克雷西米爾四世(Petar Krešimir IV)的統治下達到頂峰。

1102年克罗地亚與匈牙利簽訂條約,同意讓匈牙利國王擔任克罗地亚君主,自此克罗地亚即成為匈牙利的一部分。匈牙利於1409年達爾馬提亞地區(即克罗地亚的沿海部分)賣給威尼斯共和國

1526年奧斯曼帝國軍隊北上歐洲,在摩哈赤戰役擊敗匈牙利,匈牙利雅蓋洛王朝隨之崩潰,匈牙利大部分地區由奧斯曼所兼併。匈牙利剩餘地區由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接管。在19世紀初,經歷過法國拿破崙的征服,及後哈布斯堡王朝1867年後為奧匈帝國)漸漸收復了原匈牙利王國的大片領土,19世紀時今克罗地亚(包括達爾馬提亞地區)已全部由哈布斯堡王朝所取得。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匈帝國戰敗,旋即崩潰。1918年10月29日,克罗地亚议会宣布自奥匈帝国独立,并联合成立为塞爾維亞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同年12月4日,该国与塞尔维亚王国建立了联盟,后改建为一个统一的王国——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王國於1929年更名為南斯拉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克罗地亚成為了軸心國傀儡國,稱為克罗地亚獨立國。戰後克罗地亚又重新成為由铁托領導的南斯拉夫的一部分。

1980年代後期,克罗地亚的政治局勢日趨緊張,克罗地亚人塞爾維亞人之間的矛盾不斷升溫。1990年克罗地亚第一次全民投票中,主張自治的克罗地亚民主聯盟的勝利更加激化了民族之間的矛盾。

1991年5月19日,克羅地亞進行獨立公投。在塞族人的抵制下,獨立一方以絕對優勢勝出。6月25日克羅地亞宣佈獨立。克塞二族之間立即爆發流血衝突,是為克罗地亚戰爭美國歐盟等多方進行調停亦無果。1991年12月19日,塞族地區正式成立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該共和國控制克羅地亞與波黑邊境的塞族地區。武裝衝突一直持續到1995年。該年8月,克羅地亞政府軍佔領了塞族共和國大部分地區,12月各方簽署《岱頓協定》,衝突正式結束。1998年,所有塞族地區重歸克羅地亞。

戰爭結束後,克羅地亞經濟得以復甦,2000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5年克羅地亞未能加入歐洲聯盟,僅與歐盟接壤。2012年1月22日,克罗地亚就是否加入欧盟举行全民公决,最终统计结果显示66.27%的投票者支持加入欧盟。2013年7月1日,正式加入欧盟,成為其第28個成员国[7]

地理[编辑]

克羅埃西亞地形圖

克羅地亞位於中歐南歐西歐交界處,國土狹長而曲折,北面與匈牙利接壤,東面與塞爾維亞相界,東南毗波黑蒙特內哥羅,西北面臨斯洛文尼亞,西南面臨亞得裡亞海,隔海與意大利相望。克羅埃西亞國土位於北緯42至47度、東經13至20度間。而國土最南端的杜布羅夫尼克地區並未與主要領土相連,僅與领海相連,係實質上的外飛地,杜布羅夫尼克與克羅埃西亞主要領土間為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涅姆地區[8]

克羅埃西亞國土面積總計56,594平方公里,包括56,414平方公里的陸域及128平方公里的水域,國土面積居世界第127位[9]。地理最高點為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狄那拉峰Dinara),標高1,831公尺,位於南方與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交界地區[9]

克罗地亚大致上可以分成四個地區:

達爾馬提亞地區南端的杜布羅夫尼克地區被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的出海口涅姆給隔開成為飛地,為了要避免到達此處一定要通過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所以從杜布羅夫尼克伸展出來的佩爾傑沙克半島和克罗地亚本土之間,開始建立了一座「佩爾傑沙克大橋Pelješac Bridge)」。

克羅地亞北部和東北部屬於多瑙河中游平原,有平原及丘陵,多瑙河流經國家的最東端。這個地區的主要河流有薩瓦河德拉瓦河,都是多瑙河的支流。由於地形複雜,各地氣候也不盡相同。沿海地區為地中海型氣候,山區有高原氣候特徵,北部內陸地區有溫帶大陸性氣候特徵。

人口[编辑]

Dubrovnik城牆
Trakošćan堡

克羅地亞主要民族為克羅地亞族(89.9%),少數民族有塞爾維亞族(4.5%)、波斯尼亞族匈牙利族等。克塞兩族的爭端為1990年代中期內戰的直接原因,內戰期間,塞爾維亞族人口急劇下降,塞族人聲稱是種族清洗政策的結果。目前塞族在與波黑塞爾維亞蒙特内哥罗交界處的多個地區佔多數,此外,克國法律偏袒克族,因此仍有許多內戰前居住克國境內的塞族無法重返故地。

克羅地亞族主要信奉天主教,塞爾維亞族主要信奉東正教,波斯尼亞族主要信奉伊斯蘭教克羅地亞語為官方語言,該語言屬於南斯拉夫語支,和塞爾維亞語波斯尼亞語大同小異,但由於政治、民族感情等原因,三種語言都有各自的標準語,其中克羅地亞語和波斯尼亞語使用拉丁字母,塞爾維亞語则使用拉丁字母和西里爾字母。


政治[编辑]

克羅地亞實行議會制的單一制共和國,隨著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執政的共產黨垮台,克羅埃西亞於1990年採用新憲法並舉行第一次多政黨選舉[10];克羅埃西亞於1991年10月8日宣布獨立,導致南斯拉夫解體,並於1992年獲聯合國等國際上承認[11][12]。根據1990年憲法,採行半总统制,但自2000年起改行議會制[13]。政府分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14]。克羅埃西亞的法律體系欧陆法系,在機構架構上深受奧地利-匈牙利法律體系所影響[15]

克羅地亞總統克罗地亚语Predsjednik Republike)為國家元首,任期為5年。立法機構為克羅地亞議會克罗地亚语Hrvatski Sabor),實行一院制,由160民選代表組成,任期為4年。

克羅地亞行政權由克羅地亞總理所領導,另外有2位副總理以及14名部長。

司法權分為最高法院、縣級法院、鎮級法院三級。

行政區劃[编辑]

克羅埃西亞縣份劃分最初始於中世纪[16],劃分方式的變動也反映鄂圖曼對同一領土一連串失去、重獲控制,而改變了達爾馬提亞、杜布羅夫尼克、伊斯特拉半島等地的政治狀態。1920年代間,由於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後改名南斯拉夫王國)引入及省份(banovinas)的行政區劃制度,廢除了傳統的縣份劃分[17]

克羅地亞全国分為:

縣份 首府 面積 (km²) 人口
2011年人口普查
別洛瓦爾-比洛戈拉 别洛瓦尔 2,652 119,743
布羅德-波薩維納 斯拉沃尼亞布羅德 2,043 158,559
杜布羅夫尼克-內雷特瓦 杜布羅夫尼克 1,783 122,783
伊斯特拉 帕津 2,820 208,440
卡爾洛瓦茨 卡爾洛瓦茨 3,622 128,749
科普里夫尼察-克里熱夫齊 科普里夫尼察 1,746 115,582
克拉皮納-扎戈列 克拉皮纳 1,224 133,064
利卡-塞尼 戈斯皮奇 5,350 51,022
梅吉穆列 查科韋茨 730 114,414
奧西耶克-巴拉尼亞 奧西耶克 4,152 304,899
波熱加-斯拉沃尼亞 波熱加 1,845 78,031
濱海和山區 里耶卡 3,582 296,123
希貝尼克-克寧 希贝尼克 2,939 109,320
錫薩克-莫斯拉維納 錫薩克 4,463 172,977
斯普利特-達爾馬提亞 斯普利特 4,534 455,242
瓦拉日丁 瓦拉日丁 1,261 176,046
維羅維蒂察-波德拉維納 維羅維蒂察 2,068 84,586
武科瓦爾-斯里耶姆 武科瓦尔 2,448 180,117
扎達爾 扎達爾 3,642 170,398
薩格勒布縣 萨格勒布 3,078 317,642
萨格勒布 萨格勒布 641 792,875
克羅埃西亞人口最多的城市

札格瑞布
札格瑞布
斯普利特
斯普利特
里耶卡
里耶卡

奧西耶克

排名 城市 市居住人口 市轄總人口

扎達爾
扎達爾
普拉
普拉
希贝尼克
希贝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尼克

1 札格瑞布 薩格勒布縣 686,568 792,875
2 斯普利特 斯普利特-達爾馬提亞縣 165,893 178,192
3 里耶卡 濱海和山區縣 127,498 128,735
4 奧西耶克 奧西耶克-巴拉尼亞縣 83,496 107,784
5 扎達爾 扎達爾縣 70,674 75,082
6 普拉 伊斯特拉縣 57,191 57,765
7 斯拉沃尼亞布羅德 布羅德-波薩維納縣 53,473 59,507
8 卡爾洛瓦茨 卡爾洛瓦茨縣 46,827 55,981
9 瓦拉日丁 瓦拉日丁縣 38,746 47,055
10 希貝尼克 希貝尼克-克寧縣 34,242 46,372
11 錫薩克 錫薩克-莫斯拉維納縣 33,049 47,699
12 溫科夫齊 武科瓦爾-斯里耶姆縣 31,961 35,375
13 大戈里察 薩格勒布縣 31,341 63,511
14 杜布羅夫尼克 杜布羅夫斯克-內雷特瓦縣 28,113 42,461
15 別洛瓦爾 別洛瓦爾-比洛戈拉縣 27,099 40,443
16 武科瓦爾 武科瓦爾-斯里耶姆縣 26,716 28,016
17 科普里夫尼察 科普里夫尼察-克里熱夫齊縣 23,896 30,872
18 索林 斯普利特-達爾馬提亞縣 20,080 23,985
19 扎普雷希奇 薩格勒布縣 19,574 25,226
20 波熱加 波熱加-斯拉沃尼亞縣 19,565 26,403
資料來源:[18]


軍事[编辑]

克羅地亞空軍以MIG-21戰機為主力

外交[编辑]

經濟[编辑]

里耶卡港

克羅埃西亞為高收入市場經濟體[19]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顯示克羅埃西亞於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為638.42億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457美元[4];同年购买力平价為803.34億美元,人均购买力平价為18,191美元[4];根據欧洲统计局發布的資料,克羅埃西亞於2012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僅達歐洲聯盟平均的61%[20]

克羅埃西亞於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實質成長率為6.0%.[21];2013年3月時,平均每月薪資為5,516庫納(988美元)[22],同期,失業率達20.9%[23]

克羅地亞經濟以第三產業為主,於2010年,第三產業約占国内生产总值66%,第二產業為副,佔27.2%,農業(第一產業)佔6.8%[24];勞動力分布,第一、二、三級產業分別為2.7%、32.8%及64.5%[25][26]。克羅埃西亞工業以造船、食品加工、製藥、資訊科技、生化、木材加工為主。2010年出口總額為649億庫納(86.5億美元),進口總額為1,103億庫納(147億美元),最大貿易夥伴欧洲联盟旅遊業是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7]

克羅地亞原屬南斯拉夫,經濟處於從計劃經濟市場經濟的轉型期。獨立初期由於內戰,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近年來有所復甦,但失業率依然高居不下,2002年度為21.7%。

文化[编辑]

在有著13個世紀的歷史克羅地亞內,擁有許多歷史遺址和誕生不少傑出人物的城市。克羅地亞擁七個世界遺產和八個國家公園。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來自克羅地亞並有特斯拉等許多重要發明家和著名人物。值得一提的是鋼筆最早使用於克羅地亞。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克罗地亚人

體育[编辑]

在克羅埃西亞有超過40萬活躍的運動員。[28]克羅埃西亞足球總會(克罗地亚语Hrvatski nogometni savez)擁有超過118,000名的註冊球員,是國內最大的體育協會。[29]足球網球並列為克羅地亞的第一運動克羅地亞國家足球隊曾於獨立后獲得1998年世界盃賽的第三名的佳績,球队历史上诞生了许多传奇球星,如:达沃尔·苏克兹沃尼米尔·博班阿伦·博克西奇等。近年來克羅地亞產生了大量的網球明星活躍于世界球壇。此外比較受到重視的運動亦包括籃球排球等等。

特產[编辑]

  • 領帶——相傳由克羅地亞人最早發明。現時在克羅地亞仍然有以傳統手工製作的領帶。

参考文献[编辑]

  1. ^ Population by Age and Sex, by Settlements, 2011 Census. Census of Population, Households and Dwellings 2011. Croat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19 September 2013]. 
  2. ^ Population by Ethnicity, by Towns/Municipalities, 2011 Census. Zagreb: Croat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2-12. 
  3. ^ 3.0 3.1 3.2 Electric Current Information for Croatia. 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on,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2013-07-05]. 
  4. ^ 4.0 4.1 4.2 4.3 4.4 4.5 克罗地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 September 2013]. 
  5.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4.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160页. 2014-07-24 [2014-12-08] (英文). 
  6. ^ Gini coefficient of equivalised disposable income (source: SILC). Eurostat Data Explorer. [13 August 2013]. 
  7. ^ 克罗地亚举行全民公投 超半数投票者支持加入欧盟. 国际在线. 2012年1月23日. 
  8. ^ 2010 –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the Republic of Croatia (PDF). Croat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0-12 [7 October 2011]. 
  9. ^ 9.0 9.1 克罗地亚. 世界概况. 中央情报局. [9 September 2011]]. 
  10. ^ EVOLUTION IN EUROPE; Conservatives Win in Croatia. The New York Times. 9 May 1990 [14 October 2011]. 
  11. ^ Ceremonial session of the Croatian Parliament on the occasion of the Day of Independence of the Republic of Croatia. Official web site of the Parliament of Croatia. Sabor. 7 October 2004 [29 Jul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July 2012). 
  12. ^ Paul L. Montgomery. 3 Ex-Yugoslav Republics Are Accepted Into U.N.. The New York Times. 23 May 1992 [29 Jul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July 2012). 
  13. ^ Croatia country profile. BBC News. 20 July 2011 [14 October 2011]. 
  14. ^ Political Structure. Government of Croatia. 6 May 2007 [14 October 2011]. 
  15. ^ Tomasz Giaro. Modernisierung durch Transfer im 19. und frühen 20. Jahrhundert Von Tomasz Giaro. Vittorio Klostermann. 2006 [15 October 2011]. ISBN 978-3-465-03489-6 (德文). 
  16. ^ Oleg Mandić. O nekim pitanjima društvenog uređenja Hrvatske u srednjem vijeku [On some issues of social system of Croatia in the Middle Ages] (PDF). Historijski zbornik (Školska knjiga). 1952, 5 (1–2): 131–138 [9 September 2011] (Croatian). 
  17. ^ Frucht 2005, pp. 429–429
  18. ^ 克羅埃西亞中央統計局(2011年)
  19. ^ World Bank Country Classifications 2008. World Bank. [16 May 2010]. 
  20. ^ GDP per capita in PPS. Eurostat. [13 December 2011]. 
  21. ^ Real GDP growth rate. Eurostat. [21 May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August 2006). 
  22. ^ Republic Of Croatia - Croat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Dzs.hr. [17 July 2012]. 
  23. ^ http://www.dzs.hr/Hrv/system/first_results.htm
  24. ^ Template: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IMF, May 2011
  25. ^ World Factbook.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9 September 2011]. 
  26.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07-10 [9 March 2008]. 
  27. ^ Foreign Trade in Goods of the Republic of Croatia, 2010 Final Data. Croat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5 July 2011 [21 October 2011]. 
  28. ^ Biserka Perman. Is sports system fair?. JAHR (University of Rijeka). May 2011, 2 (3): 159–171 [8 October 2011]. ISSN 1847-6376. 
  29. ^ About Croatian Football Federation. Croatian Football Federation. [8 October 2011]. 

外部鏈接[编辑]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Flag of the SFRY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塞尔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 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 马其顿社会主义共和国 | 黑山社会主义共和国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社会主义共和国 | 斯洛文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塞尔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社会主义自治省
科索沃社会主义自治省 | 伏伊伏丁那社会主义自治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