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法國歷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历史系列条目
法国历史
National EmblemNational EmblemNational Emblem
法国主題 法国主題首頁

根据考古發现,法国曾產生过舊石器時代阿布维利文化新石器文化,巴士克人大概就是這些遠古居民的後裔。

最早記載關於未來有一天將會成為法國的這塊土地上人民的文獻資料,是用希臘語寫成的。就算我們接受這些關於腓尼基殖民者在前600年左右建立馬薩利亞(Massalia,今马赛)的材料(修昔底德寫關於馬賽),這些資料也只限於粗略的介紹,提到北邊有「辛梅里人」、南邊有(來自隆河的?)「利古里亞人」,卻沒有指出其他更明確的地理位置。

不可不看的是亚里士多德蘇格拉底柏拉圖的弟子,前384年-前332年),在他的作品中有提到「塞爾特人」的風俗,他們是來自隆河和阿爾卑斯山之間的凯尔特居民(希腊语κέλτοι)。亞里斯多德氏就像羅馬人入侵以前的大多數古典時代史家一樣,一再強調塞爾特人好戰的價值觀以及(以現代意義而言的)的野蠻風俗。他留下的記錄之所以深具意義,是因為他執筆的年代,正值塞爾特諸部大肆擴張,散佈直到多瑙河河口以及高卢最深處角落的每一片土地。這些間接的材料針對未來法國的部份,只有寥寥數語。

史前时代[编辑]

石器时代
第一次鐵器時代前850年-前450年)的部酋分立

相對地,訴諸考古發現的話,則能讓我們比較確定地重現晚期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相對穩定的社會之後,突然爆發的軍事與社會鉅變。許多遺址的「年代下限」(terminus postquem)顯示,這些動盪發生於前850年左右,也就是第一次鐵器時代。

在這個時代當中,考古學家們可以重新發現當時經濟和技術發達的聚落,其中一個座落於阿爾卑斯山當中,很可能就是塞爾特人來臨之前的遺址。

這個時代的特徵似乎是由規模不小的酋邦(principautés)所支配,並由好戰的貴族體制所統治。這些「塞爾特部族的君長、女王」(語見帕特里絲·布杭Patrice BRUN)以兵器和華美的二輪戰車陪葬,如同今法國金丘省勃艮第大區)的維克斯(Vix)以及德國符騰堡州侯赫多爾夫(Hochdorf)等地所見。他們的墓葬同樣揭露了來自地中海文化圈(特別是埃及)的奢侈品在此出現,見證了這些貴族的巨富當中亦有商業貿易的一面。

希腊殖民地

前6世纪初,希腊商人在地中海的Lacydon海湾建立了马萨利亚,这个希腊殖民地成为贸易中心。在马塞定居的希腊人来自小亞細亞的Phocée城。

古代[编辑]

凯尔特人[编辑]

前450年前400年,艺术品风格重新发生了巨大变迁,这可能意味着政治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在那个时候,出现了La Tène文化。按照传统的观点,高卢的时代从此正式开始,但是考古遗址发生变化的理由目前还在争论中。

按照第一个观点,在地中海文明的影响下,社会发生了逐渐的变化,外来民族逐渐扩散。按照第二个观点,凯尔特侵略了原住民的领土,这些原住民从前史一直到凯尔特人的来临前,变化很小。

我们无法了解这些社会变迁的事实,只能提出一些假设。目前大部分的专家推出折中观点:既发生了漫长的文化扩散过程,也发生了凯尔特的入侵。

高卢独立时代[编辑]

到了公元前2世纪希腊文拉丁文之中关于高卢族和高卢国的记载越来越多,揭开了高卢族部分的神秘面纱。高卢(拉丁语Galli)一词最早出现在罗马政治家Caton的笔下(公元前168年),他指的是从法国入侵意大利北部的高卢族人。

在公元前二世纪末,在希腊殖民地马赛的影响下,且因高卢族和地中海的贸易交流,高卢族的一些部落开始希腊化,也开始运用希腊字写高卢语,但是由于宗教的忌讳,高卢族没有把其丰富的口传历史写成文字,限定文字的运用范围为商业和贸易。因此,在高卢语消失之后,这些传统随着被淡忘了。

高卢被划分成几个部落,那些部落之间的领土界限显然被划定得非常清楚。这些界限和未来的罗马“城市”(Civis)的界限相吻合,亦和现代法国的相吻合。

拉丁文化末期的高卢在语言、文化等方面显示出稳定的状态。但是,按照罗马的历史学家,在社会政治方面,高卢的君主制度和贵族制度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选定的法官(高卢语vergobretos)。

罗马人征服高卢之前一个世纪是高卢文明的鼎盛时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不像罗马作家和西方19世纪历史学家描述得如此野蛮落后。在那个时代出现了规模非常大的城堡(oppidia),也开始运用钱币:高卢人文明的水平不低于前2世纪的罗马。

高卢人对罗马文化的贡献非常众多。在军法和技术方面,罗马人不仅采用了高卢人的许多发明,也借了高卢语的词汇,例如:木桶、剑(gladius)、锁子甲、肥皂、马车(carrus)等。

罗马征服高卢[编辑]

前2世纪末年,罗马已经征服了高卢的东南部(现在法国普罗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朗格多克-鲁西永等地区),这些地区被称为“Gallia togata”,即“穿罗马式长袍的高卢”,因为这些地区的高卢人最早受到罗马影响,开始采取罗马的生活方式。到前58—前51年,尤里乌斯.凯撒征服了全部高卢,并将征服地划分为以下地区:鲁格顿西斯、阿基坦高卢、那旁高卢、阿尔卑斯山诸地、比利时、上日耳曼、下日耳曼

黑暗时代[编辑]

日尔曼人入侵[编辑]

406年12月31日夜里,汪达尔人,苏维汇人等日尔曼“野蛮”民族和阿兰人趁冬天萊茵河结冻之机一同侵入罗马帝国。由此开始一直到476年西罗马帝国的覆灭,皇帝的权利日益减少,高卢的罗马代表也不敢反抗日尔曼人。在帝国行政裡,那些日尔曼族人被划入两个不同的阶级:联邦者foederati和殖民者lètes。

現時法國領土是由高盧族地區組成。西元前1世紀5世紀羅馬統治著主要由高盧族(Gaulois)、凯爾特族(Celte)和在西南部的巴斯克族(Basque)所組成的人口。486年,來自東方的法兰克人(Francs)首領克洛維一世(Clovis I)征服了在卢瓦尔河(Loire)和索姆河(Somme)之間的羅馬領土。後來他將現時北部和中部法國地區納入統治,並在496年羅馬天主教定為國教。其他日耳曼統治者仍是以阿里烏主義(Arianisme)為宗教。

法兰克王国[编辑]

在克洛維一世於511年死後,他的領土不断分裂和統一;而統治實權亦由他的嫡系墨洛溫王朝(Mérovingiens)漸漸移入世襲的宮相(maire du palais)裡.751年查理·馬特爾的兒子 - 矮子丕平 - 名正言順地建立他的加洛林王朝(Carolingiens)。

這王朝在丕平(Pépin)的兒子查理曼大帝統治下達至顛峰。查理曼先後在771年統一了在分裂中的法蘭克裔領土,774年征服了盤踞北義大利百年以上的倫巴第王國(Lombard),778年巴伐利亞(Bavière)納入統治, 796年打敗了多瑙河平原的阿瓦尔人, 801年將南部邊境推進至巴塞隆納而與伊斯蘭教西班牙領地接壤,並在大肆征伐後終於在804年征服了萨克森人

中世纪[编辑]

教宗良三世(Léon III)在800年加冕查理曼為羅馬人的皇帝以表揚其功勣及對羅馬教廷的擁護。但他的兒子路易一世死後,路易的三位兒子在凡爾登條約(Traité de Verdun)裡將查理曼的領土三分為東中西三部。加洛林王朝雖然在884年887年間曾短暫統一,但羅馬皇帝封號自此不再在西部通行,而西部亦漸漸演變為法蘭西王國。

在查理曼大帝統治後期, 維京族(Vikings)沿他的王國北方及西部邊境推進。自查理曼在814年死後,他的繼任人未能團結去遏止維京人入侵。維京人和他們的長船縱橫羅亞爾河和其他內陸河流,到處攻掠:843年他們殺死了南特(Nantes)市的主教,數年後又焚燒了图尔(Tours)城的聖馬丁教堂(L'église Saint- Martin),845年更擄掠巴黎

現時法國領土大致與國王糊塗查理(Charles le Simple)統治時相同。他被逼將塞納河下游兩岸大片土地割與維京人,形成諾曼第(Normandie)公國。最後在斷斷續續的權力爭奪中,加洛林王朝亦步上前朝覆滅的後塵:法蘭西公爵及巴黎伯爵雨格·卡佩(Hughes Capet)在987年建立了卡佩王朝(Capétiens)。它與其旁支瓦卢瓦王朝(Valois)和波旁王朝(Bourbon)將統治法國超過800年之久。

卡佩王朝的崛起使法國發展出新的政治架構: 君主承認擁有領土的貴族對其疆土的行政管理權,以換取他們有限度的忠誠和軍事支持。這制度令卡佩王朝直接控制的疆土限於塞納河中游及毗鄰地區。另一方面,強大的諸侯,譬如10世紀11世紀布卢瓦伯爵(Comte de Blois),通過聯姻及扶植弱勢貴族而積累了數目可觀的領地。

911年割與維京人的諾曼底公國,成為了後來征服者威廉入侵英國的根據地。1066年,威廉成功奪得英格蘭的王位,是為英格蘭国王威廉一世(Guillaume le Conquérant)。威廉仍保留諾曼底公爵的稱號和封地,並將其傳給以後的歷代英格蘭国王,埋下了日後英法兩國衝突的導火線。1154年,法國的安茹伯爵亨利繼承英國王位和諾曼第公爵,是為英格蘭国王亨利二世(Henry II)。亨利將自己在法國領地(安茹及諾曼底)歸入英格蘭王室。再加上1152年他迎娶了法兰西国王路易七世(Louis VII)前妻阿基坦的艾利諾女公爵(Aliénor d'Aquitaine),令他的勢力擴展到法國西南部。這些事件令英法兩國關係日益緊張,最終導致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

13世紀,法國王室將不少南部的領土收歸中央,煽動了基督徒屠殺異教徒的浪潮(1209年為最高峰期),並把藉此將南部的朗基多克省(Languedoc)收為皇家家族領地。公正王腓力四世(Philippe IV le Bel)試圖奪取弗蘭德尔地區(1300年),但在兩年後,法軍終在發生於Courtrai(Kortrijk)的金靴刺之戰中,被弗蘭德尔城邦聯軍擊退。

瓦卢瓦王朝(1328-1589)[编辑]

1328年,卡佩王朝末代帝王查理四世(Charles IV le Bel,1294年—1328年2月1日)因中风去世,而卡佩王朝法语la dynastie Capétienne)无男嗣来继承王位,因此由卡佩王朝家族的旁支瓦卢瓦王朝来接替卡佩王朝的统治,他们是腓力三世的第三子瓦卢瓦伯爵查理的后裔。

瓦卢瓦王朝(1328-1589)的统治延续二百余年,直到亨利三世(Henri III)遇刺身亡,而瓦卢瓦王朝无子嗣继承王位,故王位由亨利四世(Henri IV)继承。至此,瓦卢瓦王朝结束,波旁王朝 (Maison de Bourbon, 1589~1792, 1814~1830)开始其在法国的统治。

瓦卢瓦王朝统治期间,爆发了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其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在百年战争期间,由于政治、社会、军事上面临重重危机,1358年法国农民爆发了札克雷暴動(la Grande Jacquerie)。此外瘟疫黑死病,一般被认为認為是腺鼠疫)在欧洲肆虐,从從意大利迅速地傳播到罗纳河谷地,并且蔓延至這個國家的大部分地區。

英法百年战争[编辑]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Charles IV)身亡,卡佩王朝(Capétiens)絕後。瓦卢瓦王朝(Valois)成員腓力六世(Philippe VI)繼承王位。但是英王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前法王腓力四世(Philip IV)的外孫,宣稱自己是法國王位唯一合法繼承人。此王位爭議成為英法百年戰爭的導火索。1337年11月英王爱德华三世率军进攻法国,战争开始。英法百年戰爭導致兩國的民族意識大大提高,但百年戰爭期間,兩國都不約而同地出現內亂,如1381年英國的瓦特·泰勒農民起義(Tyler's revolt)和1358年法國的札克雷暴動(Jacquerie)。

法軍在1337年1360年間節節敗退,瀕臨亡國。但在1369年1396年間轉入反攻。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阿金庫爾戰役(英語:Battle of Agincourt,法語:Bataille d'Azincourt)的勝利,令瓦卢瓦王室失去其他貴族家族的支持,最終導致7年後巴黎淪陷和1420年特魯瓦条約(Treaty of Troyes)的簽署。導致法國王室對羅亞爾河(Loire)以南的管治權大大削弱。

1428年,英军更進一步,占领了包括巴黎在内的法国北部,并且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要塞奥尔良。此舉再次激起了法国人的爱国热情,纷纷起兵反抗。次年,女英雄圣女贞德(Joan of Arc)率军驰援奥尔良,击退了英军。並在歷史名城蘭斯(Reims)擁立查理七世為新任法王。但貞德很快被勃艮第人逮捕,並交與英軍。在英軍宗教審判所的不公道的審訊下,貞德被判為異端,於1431年被釘上十字架,活活燒死。

后来英国内部发生冲突,再加上法王和勃艮第公爵菲利浦(Philippe of Burgundy)的和解,導致法國漸漸反敗為勝。最終陸續收復巴黎(1436年)、諾曼底1450年)及波尔多1453年10月)等地,法军获得最后胜利,收复了除加来(Calais)外的全部领土。在這場戰爭以後,法王逐步加強中央集權,並分別將勃艮第(1477年)和布列塔尼1491年)收歸中央。

成為歐洲霸權[编辑]

法国在三十年战争中的罗克鲁瓦战役中获胜。这次胜利标志着西班牙的失败和法国的复兴。
法國 - 1552到1798年

从瓦卢瓦到波旁[编辑]

殖民扩张[编辑]

宗教战争[编辑]

在十七世纪三十年战争中,在红衣主教黎塞留的策劃下法国成为赢家,在欧洲大陆确定了其霸权地位。

路易十四[编辑]

路易十四时期(1643-1715),法国的霸權進入有史以來的最高峰。自從1661年路易十四親政後,法國歷經一連串對外擴張的戰爭:產權轉移戰爭英语War of Devolution(1667-1668),法荷战争(1672-1678),重新联合战争英语War of the Reunions(1681-1683),大同盟戰爭(1688-1697)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2-1713)。这个时期的战争包含許多相持不下的围城战与运动战,但是总的来说,法国的疆域在穩定扩张。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初期,法軍名正言順地控制南尼德兰,並且逐渐占据了莱茵河西岸和卢森堡。为了阻止法国的扩张,欧洲各国再次形成了反法联盟。在路易十四後期,英国成为了法国的大敌,并且与荷蘭哈布斯堡王朝结成了三角联盟。虽然这个联盟無法在陆地上徹底擊敗法国,但英国皇家海军在海上建立起绝对的控制权,法国不但因此丢掉了许多海外殖民地,還被迫在1713年簽下烏得勒支和約,放棄西班牙在歐洲各處的屬地,只保留西班牙本土與王位傳承給法國王室,路易的野心大挫。而英国逐漸在18世紀中成为了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并開始仿效法國,用它的钱资助其欧洲大陆之盟友。

18世纪,法国仍然主宰着欧洲,但是由于内部的问题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这時法國参与了许多战争,但是法国在这些战争中只得到了一点利益。同时,英国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而另外一个新生力量普鲁士成为了法国的一个主要威胁。大国之间利益平衡的变化导致了1756年的外交革命,法国与奧地利之哈布斯堡王朝在几个世纪的敌对之后结成了联盟。法奧联盟在七年战争(1756-1763)中并没有達成消滅普魯士的目標,反而是法国国力大衰,失去霸權地位并被英國奪去大部分海外殖民地。後來在美国独立战争(1776-1783)中,法国帮助美国人大胜英國,雖然報了七年戰爭的一箭之仇,但法國卻因為國內問題(巨額國債)岌岌可危,無力重建失去的霸權。

革命和帝国[编辑]

法国大革命[编辑]

1776年美国爆发独立战争路易十六的法国支持北美十三个殖民地反抗英国统治,但法国海军的直接干预也暴露出它自身的一些问题。几个世纪以来的奢靡浪费和与欧洲列强的軍现困难。惡化的經濟情況,對贵族和教士等特權阶级的普遍憎恨,以及缺乏可供選擇的其它变革方式是法國大革命的主要动因。這终于導致1789年法国大革命,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走到了尽头。

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由国民公会宣告成立,经吉伦特派掌权,雅各宾派专政;热月政变后,又相继有热月党人、督政府和执政府时期。

拿破仑[编辑]

1804年5月,第一共和国被法兰西第一帝国取代,12月拿破仑一世加冕称帝,1815年6月拿破仑退位,第一帝国告终。

19世纪[编辑]

政权更迭[编辑]

欧洲 - 1815

1815年拿破仑失败被流放,波旁王朝复辟。1830年发生七月革命,诞生七月王朝1848年2月26日推翻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1851年12月,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建立军事独裁后,第二共和国名存实亡;1852年,第二共和国被拿破仑三世法兰西第二帝国所代替。

1870年普法战争时,法国九月革命推翻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宣告成立,但直到1875年才通过共和制宪法(期间曾一度出现了全球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这一次共和体制一直持续到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占领。

雖然法国的革命家坚决主張共和和平等这些原則,法國在这一时期恢復對絕對君主制或君主立宪制多达四次。

殖民帝国[编辑]

到拿破仑失败之时,法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几乎丢尽,但是自1830年之后,法国重整旗鼓第二次开拓殖民地,在非洲印度支那,确立了法国殖民势力,并于1869年挖通苏伊士运河

世界大戰[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導致了法軍人員的重大傷亡和裝備巨大損失。在1920年,法國在與德國接壤的邊界建立了馬奇諾防線,並且與東歐的各新興小國結成「小協約國」聯盟,防止德國奧地利的復興。但英國法國政府在1930年代推行的綏靖政策,導致德國納粹黨和希特勒的坐大,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的淪陷更使「小協約國」聯盟立即灰飛湮滅。納粹德軍其後更在1940年6月繞過馬奇諾防線,迅速攻陷法國北部3/5的土地,包括富有的洛林-阿尔萨斯

同年7月10日,法軍一次大戰英雄貝當元帥(Henri Philippe Pétain)在法國南部的維琪/維希(Vichy)被推舉為傀儡政府的首領。為維護維希政府僅有的主權,貝當只好默認德國在法國掠奪資源,更徵召法國人為役夫,為納粹德軍服務,甚至還要將政府稅收的一半「繳納」給德國。但是最終維琪法國難逃被納粹德軍所滅的命運。1942年11月,納粹德軍進佔法國南部,全權接管當地軍政大權。而貝當與其政府被迫「流亡」到德國,且被納粹當局軟禁。

另一方面,第三共和國最後一任國防部長夏爾·戴高樂將軍(Gen. Charles de Gaulle)逃亡到英國,並成立「自由法國」武裝抵抗組織,在法國發展地下運動,以圖終有一日光復法國。終於「自由法國」匯同盟軍在1944年底,光復全法國。

战后[编辑]

二战結束後,法國新政府要面對戰後湧現的一大堆新問題。由夏尔·戴高乐將軍領導的臨時政府。1946年10月法国根据由公民公决通过的新宪法草案,成立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戴高乐將權力交與基於政黨執政聯盟的新共和國政府,而戴高樂將軍自己也很快歸隱田園,淡出政治舞台。但這個政府與議會同盟內部往往缺乏協調,這個缺陷在法國政府處理在中南半島和阿爾及利亞的獨立運動的政策便表露無遺,更導致執政內閣的連串危機和變動。1958年5月,在阿爾及爾的軍官和法國居民發動叛變,企圖阻止法國政府允許阿爾及利亞獨立,更令法國政府的倒台危機升級。最後,法國總統只好請戴高樂再次出山,收拾殘局。戴高樂迅速成立緊急政府,並立即通過另一部共和國憲法,立即進行總統選舉。

1958年9月,第五共和国宪法经过公民公决后通过,第四共和国结束;10月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2月戴高乐当选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

1965年,法國人民在20世紀第一次以選票直接選舉總統。戴高樂贏得第二輪投票,以55%的選票擊敗弗朗索瓦·密特朗。1969年4月,戴高樂在其提出的公投案被否決後辭職。繼任法國總統的是戴高樂派的喬治·让·雷蒙·龐畢度(1969-1974),獨立共和黨的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1974-81)、法国社会党弗朗索瓦·密特朗(1981-95)、新戴高乐派的雅克·希拉克(1995-2007)。2007年4月22日尼古拉·萨科齐当选总统,5月17日,萨科齐任命弗朗索瓦·菲永出任总理。2012年弗朗索瓦·奥朗德当选总统。

参见[编辑]

引用和注释[编辑]

參考書目[编辑]

  • 香港讀者文摘出版社:《歷史懸案》
  • 台湾三民書局:《法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