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宗教資訊網
 宗教知識+
宗教知識家
牲醴(牲禮)
::: 牲醴(牲禮)
* 首頁 > 宗教知識+ > 宗教器物 > 牲醴(牲禮)
*
0分
分享圖示
分享
勘誤圖示
勘誤
祭祀時所用的三牲
祭祀時所用的三牲。(劉怡君提供)

「醴」者通「」,為祀神以致福之意。古代官方祭祀天地諸神有敬奉「太牢」、「少牢」之別,《記‧王制》中載有:「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天子以全牛、全豬、全羊祭祀者為太牢之;諸侯以全豬、全羊為祭祀者,則為少牢之。祭祀之傳衍在民間,則多以「牲醴」稱之,一般多俗寫成「牲」。一般民間祭祀時的牲醴,有分為三牲、四牲、五牲的,其中牲醴又有大、小副之別,所以三牲中,也有「小三牲」之稱。

民間若以三項牲醴為祭品者,如三層豬肉、全雞、全魚(或全鴨),稱為「三牲」。民間習俗擺放三牲有其原則,以面對神明而言,三層豬肉為中牲,左雞、右魚。雞頭一般多向神明,漳州人、泉州人會習慣將魚頭向著神明,而同安人則習慣將魚尾向著神明,以示區別。

民間習俗在祭拜一般神明時,牲不會完全煮熟,以全副來拜,表示與神明關係半生熟。而祭拜祖先時,則多會煮熟切成塊狀,表示與祖先的關係較熟絡。另有新墓完工謝后土、拜祖先時,也會用三牲。民間習俗在敬神的牲上,忌諱用病死的動物和水產,也忌諱用牛肉、狗肉來敬拜。民間也有逐漸受到佛教影響,強調慈悲不殺生者,改以豆類製或麵粉塑的素三牲祭拜。

三牲中,另有常用的「小三牲」,為比「三牲」小一點的祭品,如一小塊豬肉、雞蛋、魚(或豆干);或一小塊豬肉、麵干、豆干(豆干音同「官」,有望做大官之意)。民間一般會在消災厄謝外方(指遊方亡魂)、祭五鬼、祭白虎煞、犒將、喪路祭時用小三牲。

以四樣牲為祭品者,即為「四牲」,如一大條豬肉、全雞、全鴨(或鴨蛋)、一味海鮮(如蝦、蟳、蝦捲、乾魷魚〔台語稱「春乾」〕)。四牲的擺法:豬肉、雞居中間,鴨和海鮮擺兩側。一般用於喜慶、歲時祭祀或神誕。因「四」為偶數,故喪事忌諱用四牲;又「四」在台語與「死」諧音,故一般人較忌諱。
以五項牲為祭品者,稱為「五牲」,較三牲來得隆重,為全豬或豬頭尾(若只用豬頭則會加附豬尾,象徵全豬)、全雞、全鴨、全魚、蝦子(或豬肚、豬肝)。五牲的擺法不同,豬擺中間為「中牲」,雞鴨擺兩側為「邊牲」,魚蝦擺後面為「下牲」或「後牲」。

五牲或三牲主要是用於祭拜玉皇上帝、三官大帝的部屬神,故習慣被放置於下桌。除了拜天公、三界公外,通常也用於婚喪祭典或還願時。民間人士也有強調慈悲為懷不忍心殺生者,改以豆類製或麵粉塑的素五牲祭拜的。
民間信仰習俗多重天公生拜玉皇上帝(天公、上蒼)、三元節(上元、中元、下元)拜三官大帝(俗稱三界公),此時的牲祭品,除了下桌獻給部屬隨從等神明的五牲之外,兩旁往往會再加上生而俱全的全豬、全羊的牲豚來獻敬。即採古代少牢之的祭祀遺俗。後來因為受到佛教人士推廣的慈悲不過度殺生,所以民間人士在祭拜上,也有漸漸以素的麵豬、麵羊來替代肉類牲豚的獻敬。製作材料很多種類,有沙奇瑪、花生糖、壽麵、紅片糕等製作的素麵豬、素麵羊。
 
【撰寫者】
李秀娥(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主持人)
 
祭祀時所用的酒醴
祭祀時所用的酒醴。(劉怡君提供)
 
考文獻】
1.熊鈍生,《辭海》〈太牢〉條。台灣:中華書局印行。1980。
2.徐福全,《臺灣民間祭祀儀》。新竹:臺灣省新竹社會教育館印行。1995[1990]。
3.李秀娥,《台灣民俗節慶》(民俗藝術16)。台中:晨星出版社。2004。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