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2日 ─ 香 港 史 上 最 嚴 重 的 一 次 風 暴 潮 災 禍
 

● 小小禹

編者按:2004年12月26日在南亞印度洋沿海地區發生的海嘯事件,引起的重大傷亡,至今仍是歷歷在目、耿耿於懷。回望歷史,香港在60多年前,也曾發生過一次嚴重的海潮災難,更有不少人不幸失去了生命。

1937年9月2日早上吹襲本港的一個沒有命名的颱風,在香港歷史上留下不能磨滅的一頁。由這場颱風所帶來的陣風和低氣壓所引發的風暴潮,在香港沿海一帶特別是吐露港造成嚴重破壞,帶走了數以千計市民的寶貴性命,是香港自開埠有記錄以來,其中一次令最多人受災的自然災難。以下慨述這場可怕的洪災,是由不同方面的零碎資料,特別是在香港大學圖書館總館找到的1937年政府年報內的資料,總結而成。並鳴謝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提供照片。

這個沒有命名的颱風最初只是一個熱帶低氣壓,於1937年8月28日在香港東南偏東約1600公里的太平洋形成。這個熱帶低氣壓以每小時28公里的時速向西北偏西方向的呂宋海峽吹去,並逐漸增強。1937年9月1日晚上,香港開始吹起強風,至9月2日凌晨2時25分香港天文台掛起10號颱風信號。颱風向西北方向移動,於凌晨3至4時在接近香港島南邊的地方掠過。其中心點於凌晨4時30分在香港天文台以南11公里的地方經過。香港天文台錄得的最低氣壓為956.4百帕斯卡,而在北角發電廠所錄得的陣風速度為每小時268公里,兩者都是香港有記錄以來最低氣壓和最強勁風速的記錄之一。但是,單單風力所造成的損毀其實並不算特別嚴重,不足以令這場颱風如此可怕。

最不幸的是,在颱風風力最強的時候,香港各區,特別是新界東及東北部正值漲潮,颱風的低氣壓抽高了大鵬灣的潮水,由東北方吹來的強風把潮水推向西南方。海水湧進位於沙頭角海、吐露港和沙田海等狹長而又沒有出口的海灣,引發風暴潮,而陸地上收集的雨水亦無法排出,令沿岸低窪地帶發生嚴重水浸。1937年時的吐露港並沒有裝設潮水監測站,但估計當時的平均潮水位比正常高出了2米。據報在凌晨2至5時吐露港的海浪高出平均海平面約9米。估計大埔墟的高潮位比主水平基準高約6米。由於風暴潮發生在黑夜,大部分市民仍在睡眠中,而戰前的海岸亦缺乏海堤保護,房屋比較簡陋,因此所造成的損毀非常驚人。

由沙田海至大埔墟沿岸,及吐露港沿汀角路一帶至船灣,以至沙頭角海的整個海岸上的馬路、橋樑、小徑、碼頭和堤壆,全部都被風暴潮破壞,建築物亦被推倒。大埔墟大部分的房屋,計有147間,全被水摧毀。洪水捲著被沖倒的人、牛、豬、狗、鴨、雞和垃圾直湧至大埔頭前面,深入陸地半里的地方,其餘85間房屋亦受到嚴重破壞。沙田至大埔沿岸11公里長的九廣鐵路,其中有超過1.8公里被破壞。三段7.5米高,長度分別為360米、150米和100米以花崗岩石塊堆砌成的鐵路基堤,亦被海浪沖毀,結果使鐵路交通暫停了10天。

在沙田海、船灣和大尾督附近的小村莊也同樣受到損毀,周圍田間的阡陌和堤圍幾乎全部被沖毀,衝力大至足以摧毀房屋的洪水,不斷湧入,遠達至沙田山下圍(現稱曾大屋),即差不多深入陸地半里的地方。沙頭角區也受到嚴重影響,沿海所有的土壆也同樣被摧毀,當地大部分漁船都翻沉,很多船員遇溺,共有31間房屋倒塌,143間房屋遭受局部損毀。

這麼迅速急升的潮水,加上狂風巨浪的破壞力,即使在白晝出現,也會造成重大傷亡,何況這次的風暴潮是在半夜湧至,令傷亡更為慘重:各區警署共接到548宗死亡報告,其中357人遇溺身亡,當中包括大埔的168人和沙頭角的70人。

吐露港沿海的一段九廣鐵路被1937年9月2日颱風所引發的風暴潮破壞
香港島上環禧利街以南近永樂街一段在1937年9月2日颱風後的水浸情況

上述死亡數字還未包括漁民的死亡數字。在這一次颱風中,共有28艘大洋船被吹上岸,而小船受災更為嚴重,當局共收到1361艘中式帆船和貨艇沉沒、600艘船損毀的報告。最初估計當地的小船有11000人死亡,但後來確定死亡人數為2565人。

在颱風吹得最猛烈時,港島干諾道中131至139號一列樓房也發生一宗嚴重的火警。火警的地方當年位於海旁,地勢較低。由於強風加上漲潮,樓房和附近的街道均被大量洪水淹沒,令拯救工作受到阻礙,消防車及拯救人員在水位最高的時候不能接近災場。據報火災中共有41人死亡,大部分死者都是遇溺喪生的。當時這列樓房的住客因樓上發生火警而試圖沿樓梯下樓逃生。但由於樓梯的出口已被1.5米高的洪水所淹沒,結果這些樓梯便成了死亡陷阱,災民被困而不能逃生。

香港會否再次出現這種由風暴潮所造成的嚴重災禍呢?其實發生具破壞性風暴潮的機會率很低,加上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即使風暴潮再一次發生,情況將會與1937年9月極為不同,但市民和有關各方為免不幸事件發生,還是應該保持警惕,做好預防措施。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