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编研
 您现在位于: 首页 > 档案编研 > 档案故事
1942年刘少奇山东之行
时间: 2012-03-29 15:10 来源: 山东档案信息网

 

1941103,毛泽东致电刘少奇:“中央决定你来延安一次,谅已收到电报,并希望你能参加七大”,“何时可以动身盼告”。此时,刘少奇离开延安已经两年多了,中共中央交给他的“发展华中”的任务已基本完成。可是,华中局和军部的负责人都不赞成刘少奇回延安去,认为“他不能暂离华中,否则会失掉中心”。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仍坚持刘少奇必须回延安,只同意他可以缓期起程。

19423月中旬,刘少奇(化名胡服)带领华中赴延安干部100多人,在八路军115师一个团的护送下,从苏北阜宁单家港启程,迎着料峭的春寒,踏上了返回延安的千里征程。华中局负责干部一直送到黄河大堤,同刘少奇合影留念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遥在千里之外的毛泽东对刘少奇此行极为重视,直到321还在为刘少奇途中的安全担心,并致电叮嘱:“山东尚无回电,请你直接询问,必须路上有安全保障才能启程。”但是,刘少奇已经出发3天了。

刘少奇急于启程的原因是:毛泽东委托他在回延安途中,帮助解决山东军政领导人之间的一些分歧。早在2月初,毛泽东就把有关材料转给了刘少奇,并电告他:山东“发生争论为时已久……你经山东时请加考查予以解决”。

3月初,中共中央书记处就山东问题再次致电刘少奇,指出:“目前山东工作处在比以前更加艰苦的阶段,不仅由于敌人残酷‘扫荡’、地区缩小与分割,主观上亦存在相当严重弱点。表现在工作不深入,政策掌握不够,特别是高级领导同志间存在互相不满与极不团结现象。”

刘少奇是个心中只有工作的人。华中工作安排就绪,他已在考虑山东的工作。他曾向中共中央索取更多的有关山东的材料,毛泽东答复他:“请到当地调查,此间材料不足。”于是,他就提前踏上了去山东的行程。

山东地区西邻冀豫,北依平津,东濒大海,南连陇海铁路,境内山脉纵横,地势复杂,是连接华北、华中两大地区的重要纽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漫长的八年抗战中,山东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的重要抗日根据地之一,直接威胁着敌人南北交通的主要干线——津浦铁路,是插在日本侵略者脊梁上的一把利刃。

早在1940年毛泽东在给彭德怀的一封电报中,就特别指出:“发展则应着重鲁苏皖豫鄂五省,目前请特别注意鲁省。该省我们已有基础,但缺一个领导骨干,当敌人的新进攻到来时请考虑解决这个领导骨干问题。”此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毛泽东又先后发出了《山东根据地今后的任务》、《对山东华中战略部署的意见》等电报,进一步阐述了山东根据地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并对山东根据地的任务和战略部署作出了明确具体的指示。这次在抗日战争最艰苦、最关键的阶段(即敌人的新进攻已经到来),毛泽东派刘少奇来山东,正是意图考虑解决山东的“领导骨干问题”。刘少奇到山东后,毛泽东的这种考虑更加成熟,意图也更加明显。194261,毛泽东考虑到去延安路途无保障,山东又需统筹全局之人,曾电商刘少奇,以中央全权代表资格长驻115师,指挥整个山东及华中党政军全局。79,毛泽东再次专门致电刘少奇,提出了“山东的重要性问题”。在电报中,毛泽东在分析当时国际局势后指出:

“因此就须估计日本战败从中国撤退时,新四军及黄河以南部队须集中到华北去,甚或整个八路新四须集中到东三省去,方能取得国共继续合作的条件(此点目前不须对任何人说),如此则山东实为转移的枢纽。同时又须估计那时国民党有乘机解决新四的可能,如蒋以重兵出山东切断新四北上道路,则新四甚危险,故掌握山东及山东的一切部队(一一五师、山纵、杨苏纵队)造成新四向北转移的安全条件,实有预先计及之必要。……上述掌握山东任务须请你担负之。至于执行此任务,自以你在山东为便利,但如苏北比山东安全则在苏北亦可执行,或在山东一个时期再返苏北,最后再去山东,请你斟酌情形决定。在你确定行止后,中央即通知华中、山东及北方局付托你以指挥山东、华中全局的权力。”

但是,山东近两年的工作却令人忧虑。1940年以来,日军为了准备太平洋战争,巩固战略后方,加剧对各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在山东,仅1941年,就进行了29次大规模的“扫荡”。在这种十分困难的环境下,山东分局、八路军115师和山东纵队各主要领导人,对反“扫荡”策略和群众工作等问题产生分歧。他们先后向中央申述各自的意见。中央一方面令统一指挥山东与苏北境内所有八路军部队的八路军第1纵队司令员徐向前回延安汇报,一方面多次电示:“彼此间关系必须更密切,分局、山纵、115师师部应靠拢住近统一领导。”但是,成效不太明显。山东党的集体领导没有形成,自然影响根据地的巩固工作。这同它将要担负的任务很不适应。

因此,毛泽东电令刘少奇在回延安途中,代表中共中央来解决山东问题;并电告山东领导人朱瑞、陈光、罗荣桓:“你们之间的争论,中央派少奇去山东和你们商讨解决,请你们先行准备总结山东工作一切必要材料。”

1942410,在警卫人员的护送下,身材颀长、面庞清癯的刘少奇身穿灰色旧中山装,脚踏黑色粗布鞋,风尘仆仆地来到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115师师部所在地——诸繁村。至此,刘少奇一行经过22天的千里跋涉,越过敌人的层层封锁线,来到了山东抗日根据地。

位于沂蒙山区南麓的诸繁村是当时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刘少奇等到来后,就住在这里一家破落地主大院的三间正房里。他住正厅靠右边的一间房子,用两块门板做床,用包袱里换洗的衣服当枕头。正厅做会客和饭厅用。左边的房子由警卫员居住。刘少奇对山东的工作并不陌生,山东抗战前夕和抗战初期的工作,是在他指导下恢复和发展起来的。只是对这两年的工作情况不很清楚。

刘少奇一到山东根据地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先后和山东分局书记朱瑞谈话3天,接着又同115师代理师长陈光和政治委员罗荣桓谈了一天一夜,然后同山东纵队政治委员黎玉谈了一天。他那带有浓重湖南口音的朴实话语,使每一个接近他的人感到无比亲切;他那一贯民主和谦逊的作风,令人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他那深入细致的忘我的工作精神,更令人钦佩不已。他还听取主动向他反映情况的各部门干部的意见,仔细翻阅了山东分局党刊《斗争生活》和党报《大众日报》。

经过半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和认真分析,刘少奇基本上找到了问题的症结。426,他召集山东分局扩大会议,同分局成员朱瑞、罗荣桓、黎玉、陈光以及萧华、陈士榘等交换意见。在会议上,刘少奇以他那一贯民主和谦虚的作风,启发每个同志开诚布公地摆问题、谈看法。会上有不少正确的意见,如罗荣桓主张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运动。分局有些同志认为减租减息要提请参议会通过,然后实行。刘少奇认真倾听各方面意见,还不时插上几句话,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会议连续开了几天,长期存在的问题和分歧意见都摆了出来。经过思想交锋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最后由少奇同志做了总结,大家思想逐步明确,在几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取得了一致的认识。会后,刘少奇向中央报告说:“在会上,我对五年来山东工作的基本总结及今后任务作了一个报告。参加者均有意见发表,他们都完全同意我对山东过去工作的批评及提出的今后任务。”

为了推动山东工作的全面进步,刘少奇抓住了充分发动群众这个“牛鼻子”。 刘少奇对群众运动具有丰富的经验,一进入山东境内,就千方百计地接近群众,一见农民就问:“你们村里有农救会吗?老乡是不是都参加了?农救会开不开会?减租减息减得怎样啦?……”而且他还告诉随行的工作人员,应该找一切机会和老乡交谈,看看党的政策贯彻得怎样,群众的反映如何。经过观察,刘少奇感到山东分局工作的弱点在于: “没有把群众运动摆在适当的位置上,而是被放在第四位的。山东的群众和农救会还没有发生血肉相连的关系,农救会没有权威,群众腰杆子不硬,积极性受到了压抑。可以说,群众运动是山东根据地各种工作中最薄弱的一项工作。”针对山东分局负责人忽视群众工作的实际问题,刘少奇专门作了《群众运动问题》的报告。刘少奇在这里列举了联共(布)党史结束语中的结论,其中最重要的经验教训之一就是党与群众的关系:我们党如果离开了自己的母亲——群众,就如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安泰脱离了土地一样,随时都有可能导致被对手勒死的后果。他十分尖锐地指出:“脱离群众是共产党员最危险、最严重、最应该受到责罚的事情。无论哪一个党员,也无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都应当十分注意做群众工作,如果忘记了这一条,他虽还在党籍,而实质已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了。”他明确指出:“在当前,减租减息就是山东的中心工作,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着这一中心来做。要全党来抓,党政军民各方面的干部都来抓。”关于开展群众运动的具体方法,刘少奇指出:群众运动以农民运动为中心,以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为中心。

接着,刘少奇又连续作了《中国革命的战略与策略问题》、《改造政权问题》、《党内斗争问题》、《民主精神与官僚主义》、《何谓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关于财政粮食问题》等报告,对如何以群众运动为中心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他的这些报告“使与会同志受到很大的教育。大家一致反映:‘今后方向明确了’,‘工作有办法了’;对克服困难,夺取胜利,充满了信心。”萧华形象地称“实际上是办了一次很好的党校。”

这段时间,少奇同志工作十分繁忙。他“白天参加会议,夜里忙于工作,在暗淡的油灯下,经常熬到二三更天”。据当时随身警卫员吴文桥回忆:“由于连续几天的报告,刘少奇嗓子都哑了,几乎讲一句话,就要咳嗽一声,脸色也不太好。我说找医生来看看吧,他总是微微一笑,摇摇头说:‘不要紧,上了一点火,过两天就会好的。’”

刘少奇的心血没有白费,山东的工作很快出现了转机。54山东分局作出《关于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开展群众运动的决定》,郑重决定:“以认真实行减租减息、发动群众为建设山东根据地的第一位斗争任务。”从5月开始,山东分局抽调300名干部组成工作团,以莒南、临沭为中心县,在9个中心区、30个中心村、120多个外围村首先展开了双减增资的群众运动。

刘少奇身体力行。他一方面通过《大众日报》指导山东各地的减租减息运动,另一方面亲自深入东潘、夏庄、黑林子等村了解情况,及时为山东领导人提出明晰的指导方针和切实可行的措施。他指示朱瑞等山东分局负责人,说:“目前,减租减息就是你们这里的中心工作,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着这一中心来做。要全党来抓,党政军民各方面的干部一起来抓这一工作。你们自己也可以亲自下去走走,了解情况,帮助工作。”萧华回忆说:“在少奇的具体指导下,山东根据地的减租减息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人民从土豪劣绅如山的重负下得到了喘息,从切身利益中感到共产党、革命同他们的生存息息相关,极大的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抗战热忱,根据地的每座村庄就变成了坚强的堡垒。”

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期间,刘少奇还帮助山东分局切实纠正了肃反扩大化的错误。当刘少奇来山东的途中,中央书记处曾致电刘少奇,指出:“山东党由于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的作风浓厚存在,因之在锄奸工作上犯过严重错误,使党在苏鲁豫边区、泰山区、滨海区的党与群众工作遭受了严重悲惨的损失,许多党的干部无辜受戮,至今工作不能恢复。中央和北局虽自去年到现在几次严厉纠正,但仍未彻底转变。”“望你到山东时,对此问题彻底检查,以纠正山东党锄奸工作的严重错误。”

刘少奇遵照中央指示,经过深入调查了解,认为:这是被坏人钻了空子,这种自我摧残革命力量的惨痛教训,一定要牢牢记取,切勿重蹈覆辙。他指示山东分局组织部:“要实事求是地纠正锄奸工作扩大化的严重错误,对于已经查明的错案、假案,应予彻底纠正。”在刘少奇的帮助下,山东分局作出《关于总结全山东锄奸工作的决定》,强调今后锄奸工作要有严格的制度,“任何地区或军队逮捕任何一共产党员,必须经过分局、师政、纵政批准后执行。否则一经查出,直接负责之党委及锄奸同志应受党纪律的处分,一直到开除党籍。”罗荣桓并亲自主持分局、115师师部和山东纵队指挥部的保卫干部复查案件,凡属搞错的马上平反,恢复党籍,分配工作,从而稳定了山东局势。

刘少奇还帮助山东分局解决了“国民党抗敌同志协会”的问题。山东根据地建立后,山东文化教育界一部分比较进步的国民党员来这里参加抗战,并组成“国民抗敌协会”,愿意接受山东分局的领导。19409月,分局却帮助他们改组成半政党性质的组织,改名“国民党抗敌同志协会”,认为这样才能体现出“国共合作”,还建立起一套同中国共产党平行的组织和两个旅共4000人的军队,每年由当地抗日民主政府提供数十万元经费。然而,他们的某些基层组织却被坏人利用,经常同中国共产党闹独立,妨碍抗战工作的开展。有几个县乡干部直接来找刘少奇请求帮助。刘少奇仔细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又派秘书深入了解情况,把问题基本弄清楚后,他征求了分局意见,约“抗协”负责人座谈。

夏夜,月白风清。“抗协”十几位负责人来到刘少奇住处院内。刘少奇向他们诚恳地阐明抗日政党、政团和群众组织的不同性质和任务,以及“抗协”同中共的关系,请他们仔细考虑。座谈会一直开到深夜。

经过一天的考虑,“抗协”负责人取得一致意见,表示:根据胡服先生恳切详尽的指示,我们经过反复思考和酝酿,深深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真正达到抗战胜利的目的,“抗协”作为一个政党和政团不会对抗战工作起多大的作用,也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前途。希望共产党批准“抗协”成为山东的一个抗日群众团体,统一在共产党领导下,在民族抗日战争中贡献力量。不久,“抗协”的各级干部分别到有关部门工作,它的军队并入山东纵队,“抗协”活动逐渐结束。

山东工作走上正轨后,刘少奇致电请示中央,准备启程继续前进。因不久前日军在华北进行了残酷的“五一大扫荡”,敌情依然严峻。毛泽东担心刘少奇路上的安全,电示他:“因沿途通过无保障,山东又缺乏统筹之人,故你不宜西进亦不宜南返,以中央全权代表资格长驻一一五师,指挥整个山东及华中党政军似较适宜。”刘少奇便又住了下来,随着115师师部,在鲁南和江苏北部一带同日军“兜圈子”。

刘少奇在山东分局所在地停留了近4个月,7月下旬,又踏上前往延安的路程。原山东领导人黎玉等回忆说:“当时从滨海去鲁西路程几百里,经过敌人层层封锁线特别是津浦铁路,大家都为少奇的安全担心。分局领导研究了两个方案:一是派主力部队一个营护送,二是由鲁南铁道游击队小部队化装护送。多数同志主张第一个方案,去请示少奇同志,少奇同志却毅然同意铁道游击队送。于是他就以一个普通战士的身份,站在战士的行列里起程了。”

刘少奇一行渡过沭河、沂河,经临沂、费县和抱犊崮山区的滕县,到达枣庄西南。他们将在这里越过津浦铁路。护送刘少奇的是铁道游击队队长刘金山和杜季伟等。当他们走到距津浦路三四百米处时,突然从北面闪来一道白光。伴随着突突的响声,一辆日军巡逻车从临城方向驶来。刘金山、杜季伟后来回忆说:

“巡逻车在我们不远的地方停了一下,没有发现什么,瞎打了一阵机枪,又突突地向沙沟方向开去了。铁路两边又恢复了平静。我们赶忙以战斗的姿态,掩护着刘少奇,沿着干沙河,一溜小跑,从涵洞穿过了铁路,接着离开干沙河,避开大道,插向小路,直向微山湖边挺进。”

由于日军正在对湖西地区进行“扫荡”,刘少奇等在微山湖中心一条小船上停留一个多星期。敌情稍有缓和,刘少奇等继续前进。他们在丰县同湖西军分区派出的骑兵连取得联系,由骑兵连穿过湖西区。

这里是鲁西区党委辖区,处在晋冀鲁豫四省的接合部,是一片沙土地带。地无三尺土,到处是沙窝。当地百姓主要靠种枣树、挖土盐维持生活。日军为了隔绝鲁西同冀南和晋东南的联系,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进行严密经济封锁,群众生活困苦极了。这里的负责人缺少办法,情绪低落,同群众的关系也不够密切。

刘少奇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把沙区几位负责人请到住处,听取他们汇报,给他们出主意。刘少奇指示他们要千方百计地帮助群众生活下去,动员老百姓种植瓜果蔬菜。他强调指出:“我们在这里是要想尽一切办法给群众东西,而不是向群众要东西。”“我们必须和群众同甘共苦,在群众中生根,要使群众相信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离开这里的。”他还帮助鲁西区党委解决了这里比较突出的大刀会和小刀会问题。鲁西区的干部深有感慨地说:“这回胡服从这里经过,真给我们解决了问题。”

8月下旬,刘少奇等离开山东,重新踏上了返回延安的征程。从春暖花开,到秋实累累,刘少奇在山东近5个月的日日夜夜,始终和山东人民战斗生活在一起,共同探讨革命问题,栉风沐雨,劳顿奔波,废寝忘食地工作,充分展示了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18/04/28 19: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