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市快轨交通北京勤云科技采编系统正式上线啦!
  •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最新录用
  • 下载排行
  • 过刊浏览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1年第34卷第2期
    • 于松伟,成 砚,贺 鹏,周 敏,胡映月,李 猛

      2021,34(2):1-8, DOI:

      Abstract:

      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战略性及复杂性入手,说明靠传统的工程思路解决问题的低效性,以及用新型的系统观念解决问题的有效性,继而在业内首次提出为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有必要创建一门全新的交叉学科“城市轨道交通学”。随后,对创建“城市轨道交通学”的可行性,从国家学科设置管理、创建学科“三要素”及内外部条件进行了全面分析。最后,对城市轨道交通学的知识体系及创建路径,提出了初步设想,并重点论述坚持系统观念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学”的方法论具有其理论合法性和实践合理性。期盼本文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学的知识体系及创建路径,能为行业提供一种思考方向。

    • 谢 军,杨介榜

      2021,34(2):9-14, DOI:

      Abstract:

      温州市域铁路S1线开通运营后反映出客流水平不高、交通衔接不畅等问题,导致人们对S1线建设的质疑,进而对发展市域铁路产生困惑。结合国家对市域铁路的发展政策以及温州对轨道交通的期望与诉求,探讨市域铁路作为组团之间通勤化、快速度、大运量的轨道交通系统,对城市空间拓展、城市用地开发的支撑作用,为今后市域铁路建设提供思路,并针对温州市域铁路的未来发展,提出加快沿线用地开发、优化交通衔接方案、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合理制定技术标准以及优化轨道交通网络等措施。

    • 王伟智,于春威

      2021,34(2):15-20, DOI:

      Abstract: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及《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陆续印发,“四网融合”成为促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总结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内涵功能和“四网融合”的实施路径。青岛都市圈作为新兴都市圈的典型代表,针对其大尺度、多阻隔的空间本底以及“圈层化、扁平化”的出行特征,以“建设轨道上的青岛都市圈”为目标,提出“圈层布局、差别配置”“打造轨道交通复合环湾通道”“构建多级枢纽体系”的发展对策,以扭转尽端式枢纽布局劣势,促使轨道交通与城市中心体系的耦合,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都市圈陆路交通格局。

    • 吴赞阳

      2021,34(2):21-28, DOI:

      Abstract:

      市域轨道交通从客流性质看包括城区客流、城郊客流和城区与辖县间的市域客流;从与地铁衔接看,有贯通运营、站点换乘等不同模式,其中,贯通运营模式将强化对市域客流及城郊客流的服务。为更准确地预测3类客流,支撑市域轨道运营模式决策,指出市域轨道交通客流预测需对传统“四阶段法”进行优化,应细分城区、城郊和市域3类客流,在出行生成、出行分布和方式划分等阶段进行分别建模,在流量分配阶段再汇总,进而应用国际流行的“拓展四阶段法”,新增反馈模块,将拥堵信息返回至前述阶段,以多次循环实现模型收敛平衡。以与无锡地铁1号线衔接的无锡至江阴市域轨道(简称锡澄线)为例进行了实例应用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对站点换乘和贯通运营两种模式进行比较。预测表明,在贯通运营模式下,锡澄线本线远期日客运量增长16%、高峰小时断面增长7.8%。较好地支撑了锡澄线运营模式决策,所提方法可为其他地区都市圈市域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提供技术参考。

    • 何丹炉,郭泽阔,李春峰,张冠男

      2021,34(2):29-34, DOI:

      Abstract:

      域D型车辆是专为市域(郊)铁路自主研制的一款新型宽体客运车辆,车宽3 300 mm、25 kV供电,融高速动车组技术优势和城轨车辆运营特点于一体。针对市域铁路运营对车辆的要求,通过系统分析和优化设计,解决了大载客量与宽车体轻量化、快速运行与频繁起停、噪声控制等技术难题,创新研制了市域D型车辆;进而论述了温州S1线D型车辆的平面布置、编组形式、主要技术参数、主要系统技术方案。型式试验和运营统计表明,温州S1线市域D型车辆性能稳定、安全可靠,从而印证了市域D型车辆相关标准的适用性、先进性。 关键词: 市域铁路;D型车辆;研制;标准;适用性;先进性

    • 江 永,明瑞利

      2021,34(2):35-41, DOI:

      Abstract: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城镇化和产业化的新形势将使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差异化发展阶段。从需求和能力两个角度,分析人口、财税、土地、金融等因素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影响,认为城镇人口增长、城市产业发展和政府财政能力将决定未来发展形势,中心城市及主要城市群将是主要市场,不同类型城市需求将有所差异,未来轨道交通制式将走向多元化以适应不同需求,客流效益、运营管理、投融资、综合开发等将更受关注,行业管理政策也应进行综合性、差异化、针对性的调控。

    • 蒋海林,邵颖霞,赵红礼

      2021,34(2):42-47, DOI:

      Abstract:

      中国国内5G系统已经开始商用,第一个5G系统演进版本的标准化已经完成。首先基于目前普遍采用的LTE-M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车地通信系统的概况和需求,分析了5G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在城市轨道交通车地通信环境中的适用性,最后讨论提出了未来5G通信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车地通信系统中的一些设计思路和方案,指出LTE-M加5G的NR-U是未来城市轨道交通车地通信建设的可行方案。随着车地通信业务的发展,5G系统将可能应用于未来的城市轨道交通车地通信中并发挥重要的作用。

    • 张知青

      2021,34(2):48-53, DOI:

      Abstract:

      从不同地铁运营线路之间的旅行速度存在差异入手,分析影响旅行速度的主要因素及程度,包括平均站间距及最高运行速度、区间限速、列车运行等级、开关门效率、乘客乘降时间等,其中拟合了最高运行速度为80?km/h的运营线路旅行速度与平均站间距之间的函数关系,为评价各线旅行速度的实际表现提供工具。最后结合运营线路旅行速度提升需求,从区间限速、列车运行等级、开关门效率、乘客乘降时间4个方面提出了对策思路,并给出了上海地铁的应用案例。

    • 徐成永,贺 鹏,邱丽丽

      2021,34(2):54-58, DOI:

      Abstract:

      从北京西北部轨道交通网和13号线运营现状存在问题出发,分析制约13号线能力提升的瓶颈。通过对“提升西直门站折返能力方案、基于拨线改造的列车扩编方案、基于车站扩编改造的线路拆分方案”的研究,提出13号线运能提升综合实施方案。采用线路拆分重组、新建+改造相结合、扩大编组(6B改为8B)等一系列改造,优化线网布局、破除13号线运营困局、提高线网服务水平和可达性。

    • 张瀛丹

      2021,34(2):59-64, DOI:

      Abstract:

      从传统AFC业务模式和互联网票务业务模式分析对比出发,说明互联网票务业务的上线对于提高运营管理效率、降低运维及票务运作成本、提升乘客满意度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有效地提升了地铁行业门户自动售检票系统的整体服务质量。结合目前国内现状,重点探讨互联网票务上线以来的经济效益分析,旨在对既有工程运营进行总结,对后续工程实施进行指导。首先阐述了互联网票务相关业务及其流程,其次分析了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的目的和意义,再次从设备、终端模块数量减少,票卡采购量减少,资源及能源消耗量降低、运营人力成本降低,设备故障率降低,无形收益等多方面多维度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给出未来指标上升空间的预测。研究成果对于后续互联网票务系统的建设和既有互联网票务业务的运营管理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 刘海洲,邵毅明,彭 挺

      2021,34(2):79-85, DOI:

      Abstract:

      优化轨道交通车站步行可达性对于提升城市品质、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对城市用地开发的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既有研究在基础数据获取、评估技术方法等方面的不足,探索利用互联网快速获取现状步行网络数据的技术手段,并研究封闭小区背景下基于地块的可达性计算方法。研究表明:所提出的轨道交通车站步行可达性评估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实现了基础数据获取与处理过程的半自动化,提高了评估工作的效率。基于地块的评估结果能够用于后期的相关空间统计分析等,延展了评估结果的应用场景。

    • 张红健,韩宝明

      2021,34(2):86-90, DOI:

      Abstract:

      基于快慢线票价一致的研究背景,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快慢车分线运营条件下乘客路径选择行为,按照乘客出行起讫点车站类型进行客流分类,考虑换乘时间和换乘次数对广义出行费用函数进行刻画,采用正态概率分布模型对案例中各类客流的路径选择概率进行求解。得出结论:快慢线列车开行比例较高情况下,当AB-AB类、AB-B类乘客乘坐慢车出行时间在21 min和41 min以上时,乘客将全部选择快车出行;而B-B类乘客在出行时间不低于52 min时才会考虑两次换乘方案。说明短距离出行时乘客倾向于选择直达方案;长距离出行时则更加倾向于选择能够实现快速出行的路径方案,尽管此种路径会牺牲一定的换乘次数,乘客会权衡换乘对总体出行时间的影响并选择最优路径出行。

    • 刘光通,孔德文,郑宣传,沈 瑜,董晓春

      2021,34(2):91-98, DOI:

      Abstract:

      为定量化分析地铁站台客流组织方案的应用效果,实地收集乘客候车分布数据,统计分析候车位置选择的特性,研究发现乘客的候车位置选择具有集中性,并受行走距离、排队长度和候车区域容量影响。基于细菌趋药性(BC)算法原理,结合站台乘客候车位置选择特性,建立了站台乘客分布仿真模型,并利用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标定和验证。从实例站台的限流栏杆长度方面提出了优化方案,利用所建模型再现了实例站台的候车场景及优化方案,对优化效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优化的限流栏杆设置方案实施后,站台候车区域客流平均密度在各客流条件下分别下降了0.02、0.07和0.09,可上车的人数分别增加了10、8及11人次,因此所提优化方案具备有效性,得到的模型及应用成果能为地铁车站运营管理方在站台客流控制策略的制定方面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

    • 陈美霞,吴 强,邓 然,宋小宁

      2021,34(2):99-103, DOI:

      Abstract:

      随着中国轨道交通行业的蓬勃发展,轨道车辆的使用规模不断扩大,对车辆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车辆健康管理作为安全运营的重要保障,传统的人工定期检查已很难满足要求。首次提出了轨道车辆健康评价方法,包括子系统健康评价、车辆健康评价和线路健康评价,以牵引系统为例,从5个评价维度上,详细阐述了健康度的计算方法。由于采用车地实时网络通信技术,实现了智能化、实时化和精细化的车辆健康评价系统,其评价结果和处理建议对车辆的运营和检修有着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

    • 连 正,申玉生,资晓鱼,游元明,王 进

      2021,34(2):104-110, DOI:

      Abstract:

      在深大基坑施工过程中,地下水是影响深大基坑稳定性较为关键的因素,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深大基坑施工安全事故。目前,富水地质的大型基坑工程的降水设计及工艺要求严格,应用较少,因此需进行深入研究。依托昆明轨道交通4号线火车北站深大基坑的工程实例,结合车站周边水文地质特征,设计坑内降水井降水、坑外布置备用井的降水方案,并采用VisualModflow数值模拟软件对基坑降水方案进行模拟验算。计算结果表明:该降水方案能够满足基坑降水要求,同时基坑降水引起周边地表沉降在允许安全范围以内。同时,经现场监测数据进一步验证,火车北站基坑开挖期间,地下水位变化较为稳定,周边地表沉降符合规范要求。该降水方案对类似深大基坑降水设计具有借鉴指导意义。

    • 肖双全,赵 刚,李凌宜,阚生雷,李大宁

      2021,34(2):111-116, DOI:

      Abstract:

      回灌工程与降水工程结合是兼顾工程安全建设和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有效措施。中心城区受到回灌场地和输水管线布设的限制,回灌区与降水区相距较近,回灌影响范围和降水影响范围有重叠,此时回灌和降水难免产生相互影响。以北京某地铁工程区间风井砂卵石潜水层降水回灌工程为例,结合现场试验、理论推导及数值分析,得出临近同层回灌使降水工程的基坑涌水量增加约40%,该研究对砂卵石等渗透性强潜水层回灌工程有一定工程指导意义。

    • 黄 承,曾 飞,张文科,樊永欣,张用兵,马佳骏

      2021,34(2):117-122, DOI:

      Abstract:

      针对当前轨道高等减振措施在车辆段应用中存在的不足,研制了一种施工维护方便、预紧力可调的车辆段库内高等减振扣件。为评估扣件使用效果,在某地铁线路车辆段进行了在线测试,测试内容包括隧道壁振动、钢轨位移、轮轨力、车内振动等。测试结果表明,在保证安全性和平稳性的同时,列车低速空载条件下新型扣件相比普通弹性分开式扣件减振效果可达8db以上,能够满足车辆段高等减振需求。

    • 杜东平,陈 剗

      2021,34(2):123-129, DOI:

      Abstract:

      针对应急照明现行规范在地铁上的设计差异及争议,通过对集中电源、区间疏散照明的配电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对电压偏差、应急照明照度的取值、公共区备用照明、区间方向标志灯、吊装标志灯等设置等进行分析探讨,提出目前应急照明设计的一些具体方案及做法。对于集中电源的配电,建议根据消防负荷分布选择在车站两端设置消防小动力箱或疏散照明双切箱;消防应急灯具端子处电压偏差可按额定电压的20%核算;区间疏散照明建议选用10 W灯具,按10 m间距布置;公共区备用照明和吊装标志灯的设置,建议根据当地消防和运营要求决定;各场所的疏散照度值建议按较大值执行。

    • 马晓明,李晓锋,朱颖心

      2021,34(2):130-136, DOI:

      Abstract:

      以地铁车站公共区负荷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继续完善地铁车站公共区负荷计算方法,用该负荷计算方法得到的数据作为输入参数,应用TRNSYS软件建立地铁车站公共区逐时负荷计算模型。以南方某屏蔽门地铁车站为例,用该站夏季某时间段的实测负荷数据对TRNSYS模型进行验证;并用该模型对负荷影响较大的因素做详细分析,挖掘该站的节能潜力,得到在关闭新风阀和提高车站控制温度时,该站公共区负荷可分别降低68%和42%。希望可以应用该方法为地铁车站公共区空调设计、运行和能耗管理提供一定指导。

    • 弓 剑

      2021,34(2):137-141, DOI:

      Abstract:

      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FAO)根据自动化等级分为GoA3有人职守的全自动运行和GoA4无人职守的全自动运行。针对全自动运行系统“中心强化管控、故障快速恢复”的功能需求特点,阐述全自动运行的核心专业——信号系统,从GoA2级向GoA4级过渡中在系统架构和功能上优化设计方案的重要性。以中心直接管控列车为出发点,重点从中央集中管控、设备安全可靠、故障快速恢复等方面,提出了采用双活中心、全电子联锁、集雷达与视频分析技术于一体的智能探测设备的优化建议,为提高全自动运行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提供参考。

    • 李 晓

      2021,34(2):142-145, DOI:

      Abstract:

      通过对地铁车站传统污水池+污水泵技术、常规密闭水箱污水提升技术、真空污水提升技术的应用情况,结合运营需求,对基于凸轮泵污水提升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从解决痛点(如卫生条件差、清掏费用高)问题出发,以低维护和高可靠性(如高吸程、清底、双液位传感器控制和智能化)为目标,提出采用基于凸轮泵技术的地铁污水提升技术,从而解决污水池清底难题,改善运维条件,降低运维的难题和强度,结果显示整体运行效果良好,同时也给出今后进一步优化应用建议。

    • 刘福华,殷 勇,陈锦渠

      2021,34(2):146-151, DOI:

      Abstract:

      评估突发事件下的城市轨道交通(URT)网络弹性对于提升URT的运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考虑URT网络拓扑结构及乘客出行影响,提出能够反映URT网络运营服务质量的网络性能指标,并以突发事件下网络性能的恢复速率为指标衡量了URT网络的弹性,以成都地铁网络为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URT网络运营服务损失与突发事件持续时间成正比,相比于非换乘站,换乘站运营中断将造成更大的URT网络运营服务损失;URT网络弹性与突发事件持续时间成反比,且换乘站具有比非换乘站更高的网络弹性。最后,结合研究结果分别提出正常运营情况下及发生突发事件情况下URT网络的弹性提升策略。

    • 顾佳磊

      2021,34(2):152-157, DOI:

      Abstract:

      介绍曼彻斯特现代有轨电车网络的建设背景、线网结构、运营组织、客流、票务、路权、车辆、多网融合等方面的情况。现代有轨电车作为曼彻斯特唯一的轨道交通模式,在其公共交通系统中承担着骨架线的作用,拥有英国最庞大的有轨电车系统。曼彻斯特有轨电车具有符合城市人口规模及城市布局的线网规划,高品质、差异化、多网融合的运营组织,其成功经验对于中国健康发展有轨电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全选
    显示模式:: |
    全选
    显示模式: |
    •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及防控研究

      刘懿文, 朱琳, 刘志钢, 骆华荣, 杭海

      Abstract:

      本文收集分析了64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事件案例,基于事故致因过程分析,细致提取出28个风险元,并建立了事故致因链;运用贝叶斯网络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事故风险互动关系的拓扑结构,对风险互动网络进行影响强度分析与灵敏性分析,结果发现人为与设备因素易引发系统其他风险乃至安全事件的发生,其中信息交互滞后、信号道岔设备故障、制动设备故障这三个风险元对整个安全运营的系统稳定状态有着较大的影响;最后,从人、机、环、管4个维度提出了风险防控策略,尤其针对关键敏感风险提出了安全管理对策。

      • 1
    • 中韩电子联锁系统对比研究

      冯浩楠, 董成文, 李小帅, 马晓姣, 潘长清

      Abstract:

      与传统的继电器接口方式相比,全电子执行单元具有灵活配置、节约成本、节省空间、调试安装方便等诸多优点,成为计算机联锁系统发展趋势之一。从系统架构、通信协议、系统实验三个环节对中韩两国自主化全电子联锁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发现:韩国的全电子联锁系统主要借鉴欧洲铁路的EULYNX标准框架,应用于铁路干线;中国全电子联锁系统目前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部分场段有所应用,在铁路干线正处于实验阶段,可借鉴韩国全电子联锁系统的经验。二者在系统架构、通信协议方面采用安全可靠措施保障系统的安全,最后通过实验室和工程现场试验验证系统的可行性。

      • 1
    • 城市轨道交通虚拟编组列车快慢车组织策略研究

      白佳薇, 张琦, 鲁放

      Abstract:

      虚拟编组技术的发展为改进城市轨道交通快慢车组织提供了可能,有望缓解传统模式中慢车旅行时间增加、线路通过能力损失等问题。分析了虚拟编组技术下列车运行典型作业过程,给出虚拟编组条件下车站间隔时间计算公式。提出了虚拟编组技术下无越行和有越行两种快慢车运行组织策略,并且对比不同组织模式下列车开行效果进行案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虚拟编组有越行条件下的快慢车运行,缩短了列车追踪间隔时间,在一定客流条件下缩短了乘客旅行时间;虚拟编组无越行条件下的快慢车运行相比有越行条件下,进一步缩短了慢车的停站时间与快车的旅行时间,但列车服务频率有所降低。

      • 1
    •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深基坑围护结构水平位移预测研究

      蒙国往, 黄劲松, 刘家粱, 吴波, 欧强

      Abstract:

      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对围护结构进行水平位移监测是保证施工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分析预测围护结构的变形趋势更是重中之重。对此,本文对围护结构自动化监测设备进行了实地调研,提出了结合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围护结构水平位移进行多步滚动预测的方法。以南宁地铁5号线车站深基坑施工围护结构真实监测数据为训练样本,对样本数据分别进行三种模式学习,第一种,不同桩学习后在同一时间的预测结果作对比;第二种,同一根桩在不同时间间隔样本学习后在同一时间的预测结果作对比;第三种,同一根桩在实现多步滚动预测后对预测结果作对比。结果表明:三种模式的预测误差均可可满足要求。为实现围护结构变形自动预测提供实用性强、可信度高的方法。

      • 1
    • 地铁站内外一体化导航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实现

      王晓军, 张文强, 刘思远, 车靓

      Abstract:

      随着北京地铁线路的日益增多,站内服务设施的逐渐丰富,站内环境复杂度增加。目前乘客在站内出行遇到如下问题,需要站内导航来提高乘客出行的满意度:站内换乘复杂:地铁站越来越复杂、换乘关系复杂,带来乘客在地铁内出行障碍;特定服务设施不好找:站内服务设施多,缺乏指引标志,乘客不易寻找特定设施;车站出口多信息少:地铁站出入口多,乘客无法第一时间找到目标出站口;站外建筑及交通:交通换乘的信息较少,乘客出站后不能迅速换乘。通过站内外一体化导航支撑可解决站内换乘、服务设施寻找、出口周边信息等问题,来提高乘客体验,提高运营服务。

      • 1
    • 导轨式胶轮电车通行能力研究

      侯新英, 王志华, 马凯, 曹华民

      Abstract:

      本文介绍了导轨式胶轮电车的曲线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验证情况。分析了导轨式胶轮电车的架构和主要技术参数,介绍了导向机构和铰接机构的工作原理,并对其进行了运动学理论分析,利用SIMPACK 和 MSC ADAMS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分析车辆在15米最小平曲线半径、S型曲线及最小缓和曲线半径(R=200m)爬坡(坡度13%)工况下结构运动自由度、走行部的运动关系和车体的运动关系;利用三编组样车进行曲线通过验证,测绘了车辆限界通过情况,确认车辆满足顶层指标的要求。最后将仿真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确认仿真计算与试验情况相一致。

      • 1
    • 含地面再生制动能量利用装置的供电设计和节能指标评估

      刘炜, 马庆安, 张戬, 曾佳欣, 杨乾锋

      Abstract:

      逆变回馈装置和储能装置等地面再生制动能量利用装置(GRUD)在城市轨道牵引供电系统中的应用逐渐普遍。针对GRUD的供电系统设计问题,本文首先建立了不同GRUD的供电计算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GRUD的优化设计与运营模型,设计阶段目标函数为GRUD寿命期限内的系统综合成本,运营阶段目标函数为系统牵引能耗。针对含GRUD供电系统的节能效果评估问题,提出了从牵引能耗和主变电所能耗两个角度计量的节能效果评估指标,并提出基于节能效果评估的在线监测与控制系统。最后,对含GRUD的供电系统设计提出了应转变的思路,为系统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 1
    • 国土空间规划新形势下的轨道交通规划变革和对策

      江永

      Abstract:

      在国土空间规划新形势下,从轨道交通作为国土空间高品质发展重要支撑要素的角度,以宁波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实际工作为案例,探讨未来轨道交通规划在规划理念、手段、范围、体系四个方面的变革和对策,认为在规划理念上要遵循全面均衡发展的要求,在规划手段上要遵循“存量规划”思维更多采用“提质增效”措施,在规划范围上要拓展至区域以实现“多网融合”达到“轨道上的中国”之目的,在规划体系上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以加强规划协同,并提出了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的城市与轨道交通互动关系研究、国土空间管制措施对轨道交通定量约束研究、多部门综合交通一体化研究等建议。

      • 1
    • 基于惯性基准法的轨道高低不平顺影响分析

      刘堂辉, 刘锦辉, 冯青松, 许晨霄, 刘文武, 罗信伟

      Abstract:

      为研究轨道结构敏感因素对中长波高低不平顺的影响,建立了车辆-轨道耦合模型,基于惯性基准法仿真检测轨道高低不平顺,分析了轨道结构振动及不同扣件刚度、路基支承刚度和轨枕间距对高低不平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波长2~6m范围内,柔性轨道估算不平顺明显大于无质量轨道不平顺;从时域角度分析时,扣件刚度、路基支承刚度和轨枕间距对高低不平顺影响较小,而从频谱角度分析时,轨道谱变化明显且主要影响波长2~4m、2~10m、2~3m范围内的高低不平顺。因此,分析轨道不平顺的分布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时,应结合幅值和轨道谱角度综合分析。

      • 1
    • 跨座式单轨交通折线型道岔平面线形设计与研究

      仵叔强

      Abstract:

      道岔是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其作用是实现跨座式单轨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转线、折返运行及在车辆基地的调车作用。通过对折线型道岔平面线形的研究,总结出道岔平面线形的设计方法和关键参数,对设计标准中给出的道岔线形进行了验证,并对道岔的线形设计和表达式提出设计建议。

      • 1
    • 佛山地铁运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创新

      隋佳斌

      Abstract:

      佛山地铁采用生产运作业务一体化的模式建设运作管理系统,致力于打破运营管理对象与运营生产业务间的壁垒,实现各业务之间的数据互通。通过研究分析佛山地铁运营业务之间的关系,得出佛山地铁运营业务建模以及资产设备一体化业务关系图,从而确定系统中各大功能模块的业务需求。通过依赖注入的方式解决设备资产与维修之间的业务联动问题,实现资产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在建设调度施工管理模块上,把施工界面图形化、施工条件审核自动化作为创新需求。为企业信息化业务一体化建设和数据孤岛治理奠定基础,为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贡献佛山经验。

      • 1
    • 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残压分析及抑制措施

      慈明洋

      Abstract:

      城市轨道交通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普遍存在接触网残压问题,直接威胁运营检修人员人身安全,停电作业时验电显示接触网带电,导致运营检修作业无法正常开展,送电时线路测试不通过,影响变电所正常送电合闸。本文以福州市轨道交通2号线竹岐停车场出入场线接触网残压问题为例,通过对接触网残压进行理论分析与计算,结合残压测试数据,分析接触网残压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套降低接触网残压的措施。经现场实际测试,有效地抑制了接触网残压。

      • 1
    •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提供货运服务的前期研究

      冯佳, 刘剑锋, 金奕, 豆飞, 毛保华

      Abstract:

      利用轨道交通客运线路富裕能力提供货运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兴未艾,大体可分为客货混运和客货混跑两种模式。目前理论研究多聚焦在客货混跑方案的优化上,实践则以服务于小批量货物的客货混运案例居多。本文基于日本北越快线、高铁极速达、桃园机场捷运以及德国包裹城际项目实证案例归纳了客货混运和客货混跑两种运输组织方式特点。客货混运组织方案主要用于满足零散化的货运需求,利用车厢空间时应有必要固定设施以保障安全;建议采用“运装分离”方案以提升装卸效率、减少对客运作业的干扰。客货混跑案例中采用与客运列车速度接近的较高速度的货运专列,并在夜间进行运输以保障时效性。

      • 1
    • 天津市轨道交通客流效能提升策略研究

      李向辉, 邱莅伟, 万涛,

      Abstract:

      天津是继北京之后中国大陆第二个拥有地铁的城市,但网络总体客流量偏低,运行效能不高。本文分析了天津市轨道交通客流的网络特征,识别当前影响天津市轨道交通客流提升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近期、中期、远期提升天津市轨道交通客流的策略。

      • 1
    • 地铁车站自然通风模型试验研究

      曾臻

      Abstract:

      自然通风作为一种节能措施在民用建筑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利用,对于在地铁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和效果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以重庆地铁1号线沙坪坝站为原型,通过搭建地铁车站自然通风模型试验台,模拟运行公共区内多个典型工况条件,对不同工况下的自然通风规模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热压是地铁车站自然通风的主要动力之一,且出入口之间的高差对其影响作用有限;自然通风的路径主要由出入口通道+站厅层+出入口通道组成,流经站台层的规模较小;适度增加出入口数量,可以增加自然通风量,有效促进自然通风效能。根据测试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和运行建议,为非空调季节充分利用自然风节能提出了可行性依据。

      • 1
    • 地下富水城市的地铁车站对地下水渗流影响探讨

      高扬, 王鑫, 张康, 雷炳霄, 曾纯品

      Abstract:

      随着大量富水地区地下工程的建设,地下工程对地下水渗流条件的改变导致的环境问题不断凸显。本文根据一维渗流理论对未建地铁车站时的地下水渗流情况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镜像原理及叠加原理,分析了地铁车站对地下水渗流的影响机制,得到了受地铁车站阻隔作用的地下水壅高值及地下水流量的解析式。运用本文得到的理论公式,分析了济南某地铁车站因受车站阻隔作用引起的地下水位壅高值、地下水流量等,并提出了考虑地下水壅高的抗浮设防水位建议值。根据本文分析,车站处因受到阻隔作用而产生的地下水壅高值与含水层影响半径、水力坡度等有关。实际工作中,当遇到具有一定的水力坡度的强透水含水层时,地铁车站建成后可能产生的地下水壅高应当引起工程人员的重视。

      • 1
    • 软弱富水地层大直径盾构始发端头联合加固方法及应用

      赵合全

      Abstract:

      盾构在高水头粉土粉砂及淤泥地层始发时易出现各种安全事故,工程上常采用地表注浆、地层冻结等方法预先对始发端地层进行加固处理。本文结合望江路盾构隧道地层特点,提出了一种三轴搅拌桩、高压旋喷桩及局部冻结相结合的联合加固方法,并系统介绍了该方法加固参数的确定和加固效果评价。经现场检测表明,各项条件均满足设计要求,盾构顺利始发,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 1
    • 基于VMD-GRU的城市轨道交通短时客流预测

      吴娟

      Abstract:

      精准的客流预测是轨道交通运输计划编制的基础和依据,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短时客流的动态性、非线性、不确定性、周期性、非平稳性及时序性等特点,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短时客流的预测精准度,本文提出一种组合模型预测方法,即VMD-GRU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该模型由变分模态分解和门控循环单元组合而成,实现对城市轨道交通短时客流的预测。经南京地铁的数据验证,该模型在地铁短时客流预测方面效果良好,优于SVM、BP、GRU等单一模型以及VMD-SVM、VMD-BP等混合模型。可为地铁运营管理部门对车站客流管理、日常行车计划的制定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从而提升线网总体运营效率以及轨道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

      • 1
    • 德国布伦瑞克、汉诺威、慕尼黑有轨电车建设运营特征分析及启示

      梁帅文

      Abstract:

      有轨电车在我国正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为实现有轨电车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应积极借鉴国外的建设运营经验,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有轨电车线网的德国在这方面可为我国提供丰富的案例借鉴与参考。首先,对德国有轨电车的系统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案例选择的标准,使所选案例与国内有轨电车保持制式特点上的一致。随后,选取布伦瑞克、汉诺威、慕尼黑三座城市的有轨电车作为研究案例,分析德国小城市、中等规模城市和大城市有轨电车的建设运营特征,不同规模城市的有轨电车在功能定位、线路特征、乘客特征、运营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最后,结合案例分析,从功能定位、线路建设标准、运营交路设置、换乘接驳规划、换乘站建设标准等方面提出对我国有轨电车发展的启示。

      • 1
    • 不同功能定位的跨坐式单轨建设运营特征研究

      周 琪, 毛保华, 黄俊生, 刘颂

      Abstract:

      跨坐式单轨给中小城市发展轨道交通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选择。通过调研全球跨坐式单轨线路的应用概况,得出跨坐式单轨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尚未得到规模性应用。根据线路的功能定位和运行地理环境特征,将目前运营的跨坐式单轨分为观光旅游类、衔接类、加密类、骨干类四种类型;从投资效率、运营模式等方面研究了不同功能定位的跨坐式单轨建设运营特征,为我国发展跨坐式单轨提供经验借鉴:深化跨坐式单轨系统与通道客流的适应性研究;促进跨坐式单轨线路与城市综合交通网络的融合;结合功能定位与客流特征运用运输组织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内技术尚未高度标准化的背景下采用跨坐式单轨将存在边际成本高的问题。

      • 1
    • 基于深度Q网络的轨道交通客流控制

      张辉, 郭建媛, 唐雨昕, 杜佳敏

      Abstract:

      针对高峰时期城市轨道交通有限能力不足以满足乘客出行需求而引发的安全问题,需要采取客流控制策略来调节进入车站的客流量,缓解车站拥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深度Q网络的多站协同控制模型,来优化每个车站在一定时间内的进站量,以最小化地铁车站乘客的站台超限量,平均等待时间以及客流控制强度的综合效益。并使用北京地铁八通线为例,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型可以在客流控制强度较低条件下有效地降低乘客等待时间,提高乘客出行效率,有助于缓解车站的乘客拥堵且不会降低乘客的出行效率。

      • 1
    • 城市轨道交通超级电容技术

      邓谊柏, 黄家尧, 陈挺, 冯少玉, 李婷婷, 杨颖

      Abstract:

      超级电容具备功率密度高(2kW/kg~15kW/kg),循环寿命长(10~100万次),使用温度范围宽(-40℃~+70℃),和能量转换效率高(≥90%)等特点,在轨道交通领域可作为储能式有轨电车供电电源、再生制动能量地面储能系统和内燃机辅助启动装置。文章介绍超级电容储能基本原理,系统说明了单体制备工艺以及模组组态方式,总结比较国内外主要厂家的技术特点,国产双电层超级电容已经实现了全球单体最大容量12000F批量生产,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针对影响超级电容储能装置使用寿命和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对轨道交通用超级电容系统未来研发方向进行展望。

      • 1
    • 城轨交通地面储能系统的能量管理策略综述

      刘宇嫣, 林飞, 杨中平

      Abstract:

      地面式储能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中回收和利用再生制动能量的有效方式之一,可实现节能、稳压、削峰和紧急牵引等功能,储能系统的能量管理策略是实现这些控制目标的基石。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地面储能系统的组成与控制构架;然后,基于设计思路和问题目标归纳总结了地面式储能系统能量管理策略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不同类型能量管理策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地面式储能系统能量管理策略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做了展望。通过对现在和未来能量管理策略进行探讨,为地面式储能系统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 1
    • 轨道交通用钛酸锂电池储能技术

      吴健, 张言茹, 张琳静

      Abstract:

      近年来,随着对运营可靠性和节能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随着新能源储能技术的不断提升,车载储能技术在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的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钛酸锂电池凭借较高的能量密度、宽温度范围、长循环寿命、高安全可靠性已经开始在城市轨道交通中推广应用。本文以钛酸锂电池储能技术为核心,从钛酸锂电池的发展,性能特点及应用场景几个方面分析了钛酸锂电池在轨道交通中的适用性,阐述了钛酸锂电池成组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最后,面向未来大规模长时间运行的应用场景,从钛酸锂电池的寿命评估、车载储能的优化匹配及高效能量管理、基于离线/在线的全寿命周期电池数据分析三个角度,对钛酸锂应用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热点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 1
    • 城轨地面储存型再生能量利用技术国内外标准解读

      胡斌, 林飞, 杨中平

      Abstract:

      储能技术种类多样、应用广泛。国内外储能技术已经形成了多部标准,特别是电网及电动汽车领域的标准体系已经非常成熟完善。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储能技术标准则相对匮乏。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储能技术的相关标准进行了梳理和分类,然后重点针对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三部国内外储能技术标准展开解读,最后对分类和解读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并给出了强化储能系统安全性要求、加快城轨储能系统标准体系建设、借鉴国际标准中关于仿真方法和储能单元寿命评估等内容的建议。

      • 1
    •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安全集中管控防护方案

      刘魁

      Abstract:

      通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面临的主要网络安全风险,阐述当前各系统各自为政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的弊端,从安全响应协同联动、安全设备集中运维、安全资源统一共享、安全人员整体部署和安全管理顶层规划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出发,研究网络安全集中管控防护解决方案,实现跨系统的协同监控、防御、检测、响应、预测和分析等功能,以形成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有效抵御各类安全威胁,从而适应未来数字化、智慧化的动态多维安全环境。

      • 1
    • 城市轨道交通预制H型板柱组合轨道结构的研究与设计

      段玉振, 吴建忠, 刘观, 陈应东

      Abstract: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车场停车库内立柱检查坑的立柱基本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形式,少数采用钢结构,立柱或者预制混凝土小立柱结构。常规立柱方案存在施工作业环节多、施工精度不易控制、施工进度缓慢、施工质量不易控制等问题,难以满足城市轨道交通施工工期、施工精度、美观性要求。本文系统调研了常规现浇混凝土立柱方案、钢立柱方案、预制混凝土小立柱方案在设计、施工精度控制、施工质量控制及工程造价等方面的优缺点,研发了一种预制H型板柱组合轨道结构方案。相较于常规方案,此方案有简化作业环节、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施工精度、提升施工效率、增强其美观性等特点,最大程度实现了结构装配化,为解决库内立柱检查坑结构的相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 1
    • 城市轨道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的空间梯度特性研究

      王书灵, 张哲宁, 付浩洋, 彭羽飞, 蒋熙

      Abstract:

      轨道交通与城市一体化规划需要精细化分析城市轨道站点周边的土地利用。通过采集城市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及空间分布数据,从定性与定量角度开展站点域尺度的土地利用空间梯度特性研究。首先运用K-Means聚类算法挖掘城市轨道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规律,提出土地利用空间梯度特性的形态模式辨识方法;进一步,基于TOPSIS方法进行改进,提出土地利用空间梯度特性的量化评分方法。最后,以北京轨道交通网络作为案例,分析得到土地利用梯度特性的5类形态模式以及各站点土地梯度特性的量化评分,为促进轨道与城市的一体化协调发展提供方法基础。

      • 1
    • 基于数据驱动的地下车站能耗预测模型对比研究

      王岩, 苏子怡, 李晓锋, 王斌

      Abstract:

      本文对比了最小二乘多元线性回归、岭回归、Lasso回归、随机森林、XGBoost在地下车站通风空调、垂直交通能耗预测领域的应用效果。研究发现,对于地下车站通风空调和垂直交通能耗预测,各算法的CV-RMSE均在10%以下,均可达到工程应用要求的精度。其中,XGBoost算法在通风空调能耗预测中的CV-RMSE为5.1%,在垂直交通能耗预测中的CV-RMSE为5.4%,预测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算法。从计算成本来看,最小二乘回归、岭回归、Lasso回归算法计算成本较低,随机森林和XGBoost模型调参复杂、计算成本较高。本文对比了常用的数据驱动算法的在地下车站能耗预测中的预测精度和计算成本,为地下车站模型的搭建提供了算法参考。

      • 1
    • 都市圈轨道交通AFC系统互联互通建设关键问题探讨

      张鹏, 王健, 陆斌

      Abstract:

      为了打造“一小时通勤圈”,建设“轨道上的城市群、都市圈”,形成“一票式”的互联互通新格局,建立城市间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互联互通机制非常有必要。文章从标准、乘车凭证、计费及优惠方式、互联互通建设现状等角度对制约AFC系统互联互通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从系统架构、标准编制、乘车凭证互联互通、票务管理互联互通等角度对AFC系统互联互通的建设提出了建议,为后续都市圈AFC系统票务运营一体化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 1
    • 提升北京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

      张娜, 马鑫

      Abstract:

      近年来,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速度加快,对缓解交通拥堵、提升公共交通出行效率、提高交通出行的准时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轨道交通在一体化方面还存在不足。文章通过对北京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进行了专项调查研究,选取了110个轨道站点,获取了线下调查样本2400份,线上调查样本1000份,通过调查分析,系统总结了北京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和便利性现状。针对调查分析结论,研究提出了加强初始统一规划设计、优化交通枢纽布局和运营衔接、深化既有站点服务水平、推动站点接驳功能修补等提升轨道交通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 1
    • 隧道内轨道交通的牵引网感应电压研究

      周丹, 何治新, 艾晓宇, 李鲲鹏, 曹晓斌

      Abstract:

      我国部分轨道交通采用了工频单相交流制式,以提升列车的运行速度和运输能力。牵引供电系统发生故障时,有可能采用单侧停电抢修方案,如果此时接触网的感应电压过高,将对检修人员造成安全威胁。依据广州地铁22号线设计资料,本文搭建了地铁隧道的仿真模型,计算得到了一侧线路停电检修,另一侧线路正常运行时接触网上的感应电压,获得了牵引电流、隧道之间的距离等因素对感应电压的影响规律。发现采用单端接地方式时,接触网上的感应电压将超过安全标准,可通过双端接地方式将感应电压降到安全限值以下。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交流供电制式下城轨进行单边停电作业时,检修区间的接触网必需采用双端接地方式。该结论可为地铁管理部门制定安全措施时提供参考。

      • 1
    • 基于机器学习的地铁盾构隧道长期沉降预测

      张研沁, 狄宏规, 徐永刚

      Abstract:

      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了一个基于先期区域地质信息及隧道沉降学习资料的盾构隧道长期沉降预测模型,并以南京地铁二号线盾构隧道为例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沉降预测模型能够筛选主要影响因素,并且能够寻找最佳监督学习算法和最优参数;不同监督学习算法中,核支持向量机算法与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对于该模型都能使模型达到较高的精度,然而其对参数的依赖性很高,需要细致的调参才能提高预测精度;以人工神经网络算法作为监督学习算法,经调参后,沉降预测模型的最终预测准确度可达0.86,十倍交叉验证平均准确度为0.82。

      • 1
    • 基于历史数据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扰动影响分析

      刘峰博

      Abstract:

      列车运行过程受到诸多扰动因素的影响,严重时引起列车运行延误,影响乘客出行。为了判别列车运行扰动、评估影响范围和程度,本文提出了基于城市轨道交通历史数据的分析方法。根据突发事件类扰动及其相关的列车运行、自动售检票等多源数据,分析扰动的产生和影响规律,包括扰动分类、原因和发生规律,以及扰动持续时间、空间范围和客流相对率。典型城市的案例分析结果表明:高峰时段更容易发生扰动事件,车辆故障最为常见,超过半数的扰动事件均能在30分钟内消除;扰动引起的延误主要发生在后续列车及经过的前方车站上;扰动下的客流量前半小时有所减少,后增加甚至超过常态标准客流量,到两个小时左右两者吻合。

      • 1
    •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进度可视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崔伟

      Abstract:

      为满足针对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进度管理的可视化管控需求,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进度可视化管理系统。该系统基于工程进度管控体系的建立,利用数据运算模型的搭建及数据可视化展示技术,结合工程进度周报管理要求,实现了对工程建设形象进度管理的可视化管控。结合信息化管控平台,为地铁建设工程进度管理人员,对整个地铁线网建设进度、各线路建设进度及各车站建设进度的标准化、可视化及一体化管理,提供了操作平台。提高了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进度管理的管理水平,降低了进度管控的管理成本。

      • 1
    •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构建研究

      陈明昊, 徐凌, 朱胜利, 黄齐武, 李元凯

      Abstract:

      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中保障安全、质量,规范并提升工艺、技术的重要依据。首先基于霍尔三维模型,通过维度分析确立标准体系的层次与基本结构,其次通过工程建设价值链分析工程建设中的主要工作与辅助工作,将专用标准进行分类与整合,最后运用分类法对设计、施工与验收等专业标准进一步细分,建立了较为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结构图与明细表,由此形成了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标准体系。

      • 1
    • 单自由度钢轨谐振器在钢轨波磨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吴赛甲, 倪昊, 薛佳鑫, 俞泉瑜

      Abstract:

      地铁运营线钢轨波磨病害越来越常见,其中以单一波长范围20~80mm的啸叫型短波波磨最为典型。本文全面介绍了天津地铁既有线某段波长约25mm、啸叫噪声主频约735Hz的典型啸叫型波磨整治方案试验研究及应用效果。在研究提出的单自由度钢轨谐振器整治方案基础上,建立钢轨衰减率分析模型,对谐振器的质量、刚度与阻尼等关键技术参数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谐振器安装前后的钢轨振动加速度及车内噪声进行了实测对比,测得的波磨主频735Hz处的钢轨振动加速度级最大降低19.0dB,车内啸叫声级最大降低11.9dB,表明单自由度钢轨谐振器改善了轮轨动力关系及振动特性,从而可有效治理啸叫型钢轨波磨,可为地铁类似病害的处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 1
    • 基于谱聚类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间客流分型研究

      姚振康, 高国飞, 郑汉, 黄兆察

      Abstract:

      在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过程中,不同车站间客流的时间分布特性及规律直接决定了客流组织方案。明晰车站间客流分型及特征,对合理配置客流组织方案大有脾益。相对于单车站客流时间类型,车站间客流类型的影响因素多样且复杂,为此,本文首先从时间、空间、结构三个角度对车站间客流分类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谱聚类方法压缩分类的搜索空间,从而达到更加精准的类型划分。利用轮廓系数与戴维森堡丁指数对比不同方法的分类结果,证明所提出的谱聚类方法相对于k-means等其他方法具有更好的分类效果。以苏州地铁2020年数据为例,通过提出的方法寻找出7种车站间客流分型,该结果可应用于预测模型训练等领域。

      • 1
    • 基于客流直达的城市轨道交通A/B/C跨站停开行方案优化研究

      杨安安, 汪波, 黄建玲, 陈绍宽, 张翕然

      Abstract: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不断扩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对网络化运营组织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不具有越行条件的线路,如何通过优化列车停站方案来提高列车运行速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对传统A/B跨站停运营模式优劣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开行A/B/C三类列车可同时实现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以及所有乘客无换乘。首先,基于可乘坐列车类型对OD进行划分,对各类型客流占比、可乘坐列车概率以及出行时间进行了探析。构建了以跨站方案和发车频次为决策变量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并设计遗传算法进行求解。最后,以北京地铁六号线为例进行算例分析。算例结果显示,A/B/C跨站停运营模式下乘客无需换乘,总出行时间和在车时间可分别减少2.15%和6.79%。若不考虑等车时间,总在车时间可减少14.25%。

      • 1
    • 市域(郊)铁路规划建设标准探讨

      郭锴

      Abstract:

      近年来,国家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多个鼓励发展市域(郊)铁路的政策文件。笔者通过解读相关政策文件精神,梳理总结多个市域(郊)铁路的规范标准的异同及特点,结合自身规划设计实践,提出市域(郊)铁路在定义内涵、线路规划、技术标准、客流效益、运营模式和运输组织等方面的一些技术观点,与业界探讨。力求采用经济、适用、高效的技术标准和建设方案,提供公交化服务,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提高线路经济效益,促进市域(郊)铁路在我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 1
    • 城市轨道交通标准体系建设研究

      李文英, 鲁放

      Abstract:

      城市轨道交通标准随着国家标准化工作改革发生了重大变化。及时建立健全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的、满足市场需求的标准体系,有利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各类型标准形成有机整体,提升标准质量,壮大标准影响力,促进技术创新,适应城市轨道交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需求。简要统计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标准体系的建设主体概况,总结已有城市轨道交通相关标准体系,并分析其适用性。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技术路线、工作原则、建设目标以及主要建设内容,给出了标准体系应用范围、结构图及重点研制领域的建议。期望积极推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标准化工作,引领行业发展,助推交通强国建设和智慧城轨建设,并在国际标准化领域占据更重要地位。

      • 1
    • 列车运行工况对电力变压器直流偏磁仿真分析

      仰枫, 李春茂, 郭裕钧, 曹晓斌

      Abstract:

      随着经济建设飞速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为了解决城市交通的供需矛盾,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大城市中形成了复杂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大量的案例表明,地铁中存在的杂散电流会对地表电位分布产生影响,而如果周边存在电力变压器时,变压器中流过的直流电流会造成变压器发生直流偏磁,然而,目前关于地铁地表电位分布对周边变压器直流偏磁影响研究较少,为此,本文考虑了列车上下行4种不同运行状况,搭建地铁地表电位仿真模型,并计算了相应情况下变压器励磁电流畸变率,得出了上下行列车同时出站时,对变压器直流偏磁影响最严重的结论,为预防电力变压器发生直流偏磁提供理论依据。

      • 1
    • 城市轨道交通道岔整铸滑床板的研发与应用

      张宏亮, 张震远, 吴建忠, 陈鹏, 辛涛, 王敏

      Abstract:

      滑床板位于道岔区尖轨和基本轨组件下,在整个尖轨长度范围内承托尖轨并扣压基本轨,是道岔区的重要零件,其状态直接影响到列车过岔的安全性。滑床台与底板脱焊、底板及压舌断裂等问题作为道岔区的常见病害,长期以来一直是运营单位道岔区养护维修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彻底解滑床板的病害问题,研发了一种新型的整铸滑床板结构。从制造工艺、材质优化、增加滑床台宽度和压舌根部倒圆半径值等角度进行了优化改进,并通过理论分析及室内极限破坏对比试验验证了新型整铸滑床板优异的力学性能后,成功进行了在线试验段铺设。整铸滑床板的成功研发及应用对于道岔区滑床板病害的彻底根治具有重要意义。

      • 1
    • 车车通信列控系统资源管理单元安全性分析

      刘振宇, 李晶

      Abstract:

      基于车车通信的列控系统在传统车地通信的基础上,引入了车车通信技术,后车与前车实时通信,极大地简化了地面设备,提高了列车运行效率。本文使用STPA法对该系统的关键设备-资源管理单元的安全性进行研究。以资源管理单元下发临时限速命令的过程为例,识别出过程中危险行为,找出系统的不安全因素,规划安全性设计需求。通过安全性设计需求条件搭建该场景的时间自动机网络模型,使用UPPAAL对模型进行验证。验证表明:STPA方法能够找到列控系统中控制缺陷,并采用相应的策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在列控系统的安全性分析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 1
    • 新形势下对昆明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实施路径的探讨

      彭伟

      Abstract:

      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迎来建设高潮,如何通过TOD模式令轨道交通与城市融合发展,使轨道交通建设运营进入良性循环状态成为时下焦点。作为云南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昆明TOD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经验方面还需探索。目前国内城市发展趋势已经从快速、增量向优化、存量转变,“高效、绿色”已经成为关键词,TOD引领城市发展是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路径之一。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TOD实践经验,特别关注国内其他城市已有的政策文件,结合昆明自身的特点、TOD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对昆明未来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开发方向提出新的思路,特别关注TOD本土化的实施路径的思考。

      • 1
    • 城市轨道交通自主可控云平台业务系统迁移探析

      吕广杰, 刘庆良, 吴超, 范义波

      Abstract:

      当前,城市轨道交通云平台对国外产品依存度高,关键环节存在“卡脖子”风险,本文通过该领域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阐述了城轨自主可控云平台的模型,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业务系统向自主可控云平台迁移的可行性及评估方法,详细介绍了迁移原则、迁移流程、资源规划以及中间件、数据库、应用等具体的迁移实施路径及典型案例,为解决城市轨道交通云平台面临的“卡脖子”问题,探索了一套自主可控云平台的建设及实施方案。

      • 1
    • 浅析BAS自动模式控制技术在地铁环控中的应用

      张志鹏, 任冠兵

      Abstract:

      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BAS)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是实现车站环境及机电设备的自动化监控,为乘客及运营人员提供舒适的环境,而要实现根据地铁环境的温湿度自动调节,需运用相应的通风模式对车站通风环境控制,通过计算应用来实现高效运营,节能降耗的目的。本文其介绍了BAS与通风系统的自动模式控制技术在地铁环控中的应用情况,并详细叙述在运用过程中效果和目的等。

      • 1
    • 都市圈跨制式轨道交通贯通融合票价体系研究

      张 森, 于 敏

      Abstract:

      针对都市圈跨制式轨道交通付费区融合票价体系,本文首先对国内京津冀、长三角及成渝等都市圈,国外伦敦、巴黎、东京等都市圈票制票价体系进行调研,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分析票价制定的目标与原则,首次提出“分区段计程票价”的方案,针对跨制式跨区域票价计算问题,推荐同制式“不分段,不重新起步”计价,跨制式“分段,重新起步”计价,在OD票价计算方面,综合比选并考虑轨道交通公益性因素推荐最低票价方案,并分析票价与里程不匹配的情况的处理方式,各项分析均辅以具体实例,方便理解。

      • 1
    • 地铁站水冷空调机组IPLV计算方法讨论

      王怡臻, 李晓锋

      Abstract:

      大量测试数据表明,现行地铁环控系统中,冷机大部分时间处于部分负荷状态下,因此用于评判地铁站冷水机组部分负荷综合性能的IPLV值的计算方法值得研究。使用了一种逐时计算地铁车站负荷的方法,计算得出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典型地铁标准站全年的逐时负荷曲线。根据全年逐时负荷曲线统计了三个城市地铁车站不同负荷率区间占比情况,从而得出地铁车站水冷空调机组IPLV的计算办法,计算结果显示,地铁站空调季部分负荷情况占比很高,低于25%负荷率的情况占空调季运行时间的接近1/3,低于50%负荷率占比超过运行时间的50%。考虑到地铁车站通常设立两台冷水机组的情况,对使用两台机组的情况进行了讨论,使用两台冷机的情况下,低于25%负荷率的情况变为15%,但是还是高于团体标准值1.5%;50%以上负荷率区间从40%增加到77%,与团体标准值接近。研究结果对于地铁空调系统设备选型和运行节能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 1
    •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功能差异及组织模式——以长春市轻轨3号线为例

      张杰, 浩飞龙, 王士君

      Abstract:

      以长春市轻轨3号线为例,采用区位熵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基于站点周围1000m范围内不同用地功能要素POI数据、土地利用数据进行轨道交通站点类型划分与空间特征挖掘,探讨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用地功能组织模式。结果表明:长春市轻轨3号线站点可分类为单一功能型和混合功能型两大类,不同混合类型站点影响范围内功能要素的数量规模特征、要素专业化程度表现以及混合开发程度不同;商业综合型、交通换乘型站点周围用地功能组织模式为“单核单极轴”,商住混合型站点为“双核单极轴”模式,公共服务型以及公共混合型站点多为“双核多极轴”模式。

      • 1
    • 隧道抗风压防火门的两项团体标准解析

      王奕然, 李 磊, 付 超, 祝 岚

      Abstract:

      城市轨道交通区间隧道联络通道中的防火门由于长期受到列车活塞风作用,存在发生损坏脱落、威胁行车安全、甚至造成严重事故的风险。为了降低运营风险、保障运营安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组织编制了《城市轨道交通隧道抗风压防火门》T/CAMET 05001-2020及《城市轨道交通隧道抗风压防火门工程技术规范》T/CAMET 05002-2020两项团体标准。本文从标准的编制背景、主要内容、主要特点等方面对两项标准进行解读,帮助标准使用者快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标准条款,促进标准的贯彻实施。

      • 1
    • 与地下综合体合建的大跨无柱地铁车站结构设计

      牛斌

      Abstract:

      石家庄CBD地下公共空间工程是集配套商业、汽车库、能源中心、智慧中心、市政管廊、人防工程、地铁车站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地下综合体。为提高车站服务水平,地铁车站采用大跨无柱、顶板设置采光天窗的方案,本文在介绍地下空间方案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大跨无柱车站的受力和构造措施。主要措施如下:1)利用围护桩兼做抗浮桩;2)采用斜撑解决大跨无柱车站竖向受力,斜撑下部支撑在地下综合体结构梁板上;斜撑处“拱效应”通过斜撑上部通长设置横梁解决;3)底部变厚度起拱,减少底板及底板与侧墙交接处的受力;4)增加附加钢筋和后浇带解决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问题。工程实施已完成,结构变形与受力控制效果良好,研究成果可为大跨无柱地铁车站设计提供借鉴。

      • 1
    •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地铁工程总体风险等级评定方法

      张浩

      Abstract:

      结合目前国内多数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风险管理模式,依据施工图设计阶段安全风险评估对工点自身风险和环境风险的安全风险等级进行评定。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安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提出一种将自身风险和环境风险相结合的综合判定工点总体风险等级的方法,为后续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提出一种新思路。

      • 1
    • 昆明轨道交通工程典型车站轨行区排烟系统试验研究与优化

      李福增

      Abstract:

      通过对昆明地区典型车站站台公共区及轨行区排烟系统方案现场试验研究,得到关于昆明地区采用不封闭式站台门制式的站台层排烟及车站轨行区排烟的数据。结果表明,采用区间隧道通风系统纵向通风形式替代传统的车站轨行区半横向通风形式,同时配合车站站台公共区排烟系统联动运行,同样可满足地下车站站台公共区及轨行区排烟需求,通过设计方案及系统模式优化在工程实际中设计运用是合理可行的。

      • 1
    • 基于EM算法与Gauss混合模型的地铁站点类型分析

      韩荔, 李想, 姚琴

      Abstract:

      结合成都地铁2019年5月工作日的AFC数据,利用EM算法(Expectation-Maximum Algorithm)与Gauss混合模型,分析成都市156个轨道站点客流曲线特征差异,并结合平方和误差将其聚类为居住导向型、就业导向型、职住错位型、错位偏居住型、错位偏就业型、交通枢纽型、综合型7种不同类型地铁站,最后分析不同类型地铁站的区域分布及土地性质。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站点分布具有区域性,站点类型随着到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中心区站点类型更多样,体现了城市功能区域时空差异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城市空间进行研究的新视角,有助于了解城市功能空间分布,为未来城市及交通规划提供基础。

      • 1
    • 准Z源逆变器中的IGBT开路故障诊断

      吴越, 凌祝军, 叶效锋

      Abstract:

      针对三相准Z源逆变器的安全可靠运行问题,提出了一种快速、实用的准Z源逆变器IGBT开路故障诊断方法。新型IGBT开路故障诊断基于Z源逆变器自身特性实现,主要方法为在开关周期内观察故障前后直通状态的变化对系统变量的影响来辨识故障,实施时分为两个连续阶段,一是IGBT开路故障检测和定位,二是激活冗余桥臂,完成故障容错运行。利用三相准Z源逆变器低压样机开展了测试,实验结果验证了所设计IGBT开路故障诊断方案可快速检测出IGBT故障,并在0.5ms内完成系统重构,实现故障容错运行。轨道交通系统中采用所提出Z源逆变器IGBT开路故障诊断方案可以保证供电系统的可靠运行。

      • 1
    • 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安全智能监测预警系统设计

      汪波, 腾骞, 鲍枫, 宋晓敏

      Abstract:

      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和客运量的日益增加对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安全智能监测是轨道交通系统安全运营的重要保障。本文设计了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安全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实现轨道交通设施监测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保存、智能预警功能,对系统功能及布局提出了具体的设计要求,同时根据安全性的需求划分了预警级别。

      • 1
    • 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上盖开发装配式住宅设计研究

      王宇彤, 郑昕, 徐宁

      Abstract:

      北京市以居住功能为主的车辆基地上盖开发项目,面对北京市当前对装配式建筑的实施要求,使车辆基地上盖开发采用装配式住宅技术,成为北京市车辆基地上盖开发新的研究方向。以北京市轨道车辆基地上盖开发项目为依托,对装配式住宅与上盖开发的契合度进行论述,从规划层面、建筑单体、结构荷载、地铁运营四个维度,对车辆基地上盖开发装配式住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结合北京东小营车辆段上盖开发项目,分析上盖开发装配式住宅的可实施性,提出该类型项目的预留工程设计要点,为后续北京市上盖开发装配式住宅项目提供参考和建议。

      • 1
    • 广州地铁广钢新城车辆段与盖上二级开发一体化设计研究

      攀锋, 付鹏宇

      Abstract: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加密,服务水平的提高,车辆段数量也随之增多,由于车辆段占地面积较大,车辆段用地越来越难落实。为了减少对城市规划的破坏,还原城市规划的原有功能,一线城市越来越多的地铁车辆段采用上盖开发的形式,车辆段上盖二级开发如何与盖下功能紧密结合,以及上盖开发车辆段如何落实城市既有和规划边界条件,以便今后的车辆段能够顺利的在城市核心区落地,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广州地铁十号线广钢新城车辆段的设计方案进行剖析,总结盖下车辆段和上盖二级开发方案进行一体化设计的特点和注意事项,可为以后地铁车辆段在城市规划核心区选址和方案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 1
    • 水平地震作用下T型换乘地铁车站结构变形分析

      李霞

      Abstract:

      地下轨道交通系统是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换乘地铁车站建设规模大、客流量大、结构复杂,其抗震问题值得关注。本文基于南京某T型换乘车站结构,建立地层-结构三维动力时程分析模型,模拟土-结相互作用系统在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不同类型和不同幅值地震动作用下T型换乘车站结构的位移响应规律,计算结果表明:T型换乘车站结构最大水平位移及截面最大顶底位移差均出现在垂直于地震动输入方向的三层线路车站的顶板部位,沿三层车站的纵向位于以两线T型交叉部位为分界的线路车站结构中部偏远离T型交叉部位处;T型换乘车站结构水平位移及顶底水平位移差最小值均发生在两线车站T型交叉部位。

      • 1
    • 轨排风机排热效果实测研究

      王春旺, 李晓锋

      Abstract:

      对华南地区一运营远期地铁线路的排热风机排热效果进行实测研究,通过测试开、关轨排风机对车站隧道、区间隧道、列车冷凝器进风温度的影响,得出了轨排风机的排热效果。关闭轨排风机后车站隧道测点平均温度与日最高温度均升高0.7℃,区间隧道测点平均温度升高0.8℃,日最高温度升高0.9℃,晚高峰列车停靠站冷凝器进风平均温度升高了2.4℃,部分车站冷凝器进风温度超过45℃,虽然隧道温度仍满足规范要求(不超过40℃),但已无法保证列车空调在晚高峰期间的正常运转。轨排风机的开启对抑制隧道温升效果明显,测试结果说明了在华南地区设置轨排风机的必要性,同时为轨排系统的设计优化提供了参考。

      • 1
    • 城市地铁建设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王志恒, 李晓昭, 潘进礼, 路明浩, 周书明, 张昌伟

      Abstract:

      本文以现已开通地铁的38个城市(截至2019年底)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影响地铁申报的GDP、市区常住人口、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全年日均客运强度等指标的现状,并分别从横向和纵向角度分析了地铁建设指标与上述4个社会经济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部分城市自身的财力和地铁运营能力尚显不足,在地铁建设规模和节奏上应合理把控;不同城市的地铁密度与其GDP、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有较强线性相关;以北京为例研究发现,同一城市不同时期的地铁建设指标与其GDP、市区常住人口和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高度线性相关,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符合该规律,拟合度高达99%以上。该研究可为以后各城市根据自身社会经济水平合理控制地铁建设的申报进度以及促进城市轨道交通有序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 1
    •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无线专用通信系统5G技术应用探讨

      蒲豫园

      Abstract:

      总结了专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车地通信的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无线局域网)和 4G LTE-M(Long Term Evolution for Metro,城市轨道交通长期演进)主要承载的业务,提出了LTE-M综合承载列车运行控制、视频监控、集群调度等多业务网络结构;分析了当前城轨公网5G技术的应用情况;针对城市轨道交通业务需求和发展探讨了专网5G技术的构建并设计了网络方案,最后对该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法和手段。

      • 1
    • 浅埋端厅车站空间设计及自然光引入研究

      闫阳

      Abstract:

      地铁车站站型多为地下结构,车站的通风采光模式为机械设备通风和人工设备照明,同时全地下结构型式的车站土建投资相对较大,高架车站和地面车站的建设对城市的区域交通和区域景观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四座已建成投入运营的轨道交通“浅埋明挖”车站设计案例,对车站建设的研究背景、空间设计、自然光引入、精细化设计方案及后期实际运营效果进行了分析”。针对该站型在场地适用性、建筑节能、空间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结合市政绿化带建设将车站设置在路侧绿地下面,减少地铁建设对市政道路和既有管线的迁改,并结合车站土建结构施工“明挖”的特点,减少车站结构埋深,节约投资、同时提升站厅高度,塑造挺拔舒适的后车空间,同时设置屋面采光天窗,形成车站站厅自然采光通风的效果,减少了车站设备系统的投资和后期运维成本。这种绿色节能的创新设计思路在国内轨道交通建设中得到实际应用,不仅实现了车站“浅埋”的优势和适用性,达到运营经济、设备节能效果,还能营造一种舒适、健康的乘车环境,为后期轨道交通车站设计提供创新思路。

      • 1
    •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谐波谐振剖析

      史丹

      Abstract: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在一座主变电所支援供电运行方式下运行,供电电缆较长,电缆的对地电容与主变压器漏感可能发生谐波参数匹配,放大系统内的背景谐波,引发谐振。本文以某市1号线地铁供电系统调试期间发生的一起11次谐波谐振事故为背景,搭建谐振电路模型,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谐波谐振产生原因,即系统背景中的11次谐波被供电电缆对地分布电容和主变压器漏感构成的并联回路放大,分析结果与现场记录数据一致。同时,本文提出采取前期工程设计计算系统谐波阻抗参数,严格限制背景谐波含量满足规范要求,评估整流器生产工艺,以及明确SVG滤波功能等措施来提高供电系统抑制谐波的能力。

      • 1
    • 基于“BIM+VR”技术的地铁车站公共区精装修设计实践

      苏立勇, 周轶

      Abstract:

      为了充分利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VR(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可视化的特点,解决北京地铁19号线一期工程装修设计、施工管理的专业协调、末端点位的配合及碰撞检查等实际问题,以在建的北京地铁19号线一期工程新宫站公共区装修工程为例进行研究,在工程的各个阶段阶段,统筹协调各个项目参与方,现了BIM、VR技术在工程领域的跨界应用,创新性地提出基于BIM+VR的全专业装修设计和工厂化预制、现场装配施工的管理思路,对该技术应用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对该技术的可实现度进行分析,以“未建先试”的管理理念对装修设计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了研究,认为三维扫描、BIM、VR技术在装修设计、施工中的应用可以极大提高装修工程的进度、质量,为乘客提供一个良好的乘车环境,并为后期数据化信息化运维管理提供了基础。

      • 1
    • 2020年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统计分析

      侯秀芳, 梅建萍, 左超, 刘高原

      Abstract:

      截至2020年末,中国大陆地区共45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运营线路7969.7km,全年累计完成客运量175.9亿人次。57个城市当年完成建设投资6286亿元,在建线路总长6797.5km。累计67个城市城轨线网规划获批并公示,扣除已运营线路长度后在实施的获建设批规划线路总长7085.5km。“十三五”五年间,共计新增运营线路长度为4351.7km;累计完成客运量969.4亿人次;累计完成建设投资26278.7亿元;共有35个城市、计划投资额合计约29781.9亿元的新一轮建设规划或规划调整获批;运营、建设、规划线路规模和投资额跨越式增长,城轨交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 1
    •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城市轨道交通云平台AFC系统

      张义鑫, 林磊, 张宁, 何铁军, 陆斌

      Abstract: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迅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为了满足扁平化和健壮性的要求,需要结合传统业务和多种支付方式等新型业务对传统架构进行调整,基于微服务架构的云平台AFC系统应运而生,它具有分布式存储、高可用性、运维智能化、低耦合等优势,能弥补传统AFC架构和单体架构的缺陷。本文在分析了传统AFC系统业务、新型互联网支付要求、单体架构和微服务架构对比的基础上考虑采用基于微服务架构的云平台AFC系统,根据业务需求搭建微服务架构,将业务以模块化形式呈现,并对微服务架构下的关键技术进行考虑,最后对微服务架构与既有系统的兼容进行考虑,为微服务在AFC系统的应用和创新提供参考。

      • 1
    • 基于蒙特卡罗仿真的全自动运行系统弹性评估方法研究

      郭子薇, 燕飞

      Abstract:

      为了避免单一故障场景下的全自动运行系统弹性评估的片面性,本文采用蒙特卡罗的仿真方法,模拟系统遭受扰动以及性能下降程度的随机性,为全自动运行系统提供一种基于概率的弹性评估方法。以全自动运行线路燕房线为例,统计过去三年的信号以及综合监控系统故障数据,计算各设备的故障频率以及故障恢复时间分布。根据设备的故障后果为设备的性能下降划分等级,并根据故障数据,统计各性能下降等级发生概率。为每个性能等级设置“状态虚拟值”进行量化,设备的输出数据流权值与设备“状态虚拟值”相同,以系统总的数据流权值的变化表征系统性能的波动,采用基于“Zobel”的弹性量化方法,经过100000的模拟仿真,得到系统的弹性估计值为0.9893,同时分别对各设备进行100000次受扰动仿真,得到系统关于各设备的弹性概率累积分布,得到CI、ATP以及ZC遭受扰动时系统的弹性分布较广,系统弹性可能出现较低值,转辙机以及轨道电路遭受扰动时系统弹性相对稳定,系统弹性保持在0.97以上。

      • 1
    • 轨道交通工程勘察全过程一体化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朱霞, 马全明, 唐超, 胡晓飞, 邢立军, 李芳凝

      Abstract:

      针对传统的轨道交通工程勘察内、外业作业中存在着外业描述数据纸质记录工作量大、内业人工录入数据错误率高、勘察生产各环节之间有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等问题,研发了一种以GIS、CAD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同步、Word在线编辑等为主要技术的工程勘察内外业一体化系统。该系统实现了从勘察纲要、外业采集、土工试验、内业整理、成果审核、资料存档全过程一体化管理,提高了勘察专业生产的作业效率和业主对勘察成果的信息化应用管理水平;该系统在国内多个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勘察项目中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勘察企业的内外业一体化管理和质量监管部门的信息化监管提供了新思路。

      • 1
    • 满载率控制的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优化研究

      张含笑, 刘宇然, 刘 旭

      Abstract: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在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和快速增长的复工复产客流时,如何有效控制降低列车满载率,确保乘客出行安全和运输生产有序,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着眼均衡列车满载率的运营目标要求,以乘客出行需求为导向,通过分析线路客流时空分布特征,打破既有资源配置约束,利用不平衡运输、多交路套跑等方式精准运力配置,探讨了网络化运营的行车组织方案优化思路。创新的网络化行车组织方案将有效解决大城市城市轨道交通运力运量矛盾,在缓解列车拥挤,提高出行效率的同时,降低运营企业成本,提供实践推广经验。

      • 1
    • 磷酸铁锂电池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中的应用

      代伟, 张斌

      Abstract:

      通过磷酸铁锂蓄电池与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对比,结合北京地铁8号线整合UPS和直流屏经改造使用高安全浮充式防火型磷酸铁锂蓄电池替换原有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的实际运行效果进行分析,为城市轨道交通蓄电池的选型提供新途径。

      • 1
    • 基于BIM技术的全自动驾驶地铁车辆基地设计研究

      闹加才让, 程中国, 宗超, 巴文博

      Abstract:

      地铁车辆基地设计具有工程体量庞大、专业众多、接口复杂的特点,采用传统设计手段容易出现设计缺陷及碰撞问题。为提高设计质量,项目团队以抓马山车辆基地工程为依托,对BIM技术在地铁车辆基地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探索。项目运用Autodesk公司软件及自主开发的多种BIM设计工具等软件,完成了所涉及的15个专业内容BIM设计工作。通过建立族库、各专业BIM设计、模型整合的流程,完成了整个车辆基地BIM模型构建,同时实现了设计方案比选、工程量统计、碰撞检测、BIM+VR展示等应用,为提高设计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 1
    • 软质岩地区基于拱盖法的超大断面暗挖隧道洞内逆作工法关键技术研究

      邹光炯, 彭辉, 周捷

      Abstract:

      “基于拱盖法的超大断面暗挖隧道洞内逆作工法”是借鉴“明挖逆作”的施工理念,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或其他分部开挖工法完成隧道拱部开挖与二衬拱盖施工,在拱盖形成后,隧道中下部断面通过永临结合的支锚体系和合理的施工组织,通过开挖支护与衬砌结构的逆作法施工减小工程风险,降低施工难度;在隧道中下部断面施工阶段,沿隧道纵向、横向、竖向进行三维空间施工组织,为隧道施工提供了充足的施工作业空间。目前,本工法已成功应用于重庆轨道交通环线一期工程民安大道站主体隧道工程建设。通过工程实践证明,本工法在降低工程风险、减小施工难度的同时,能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减少工程投资、节约工期。

      • 1
    • 基于人体热调节模型的地铁车厢热环境研究

      刘海军, 吴 杨, 彭兴芝, 郭 航

      Abstract:

      目前地铁车厢热环境研究常将人体边界设置为恒定热流量,无法反映出人体热调节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很难准确地评价车厢环境的热舒适性。为有效地分析车厢内环境的热舒适性,提出一种57多节点人体热调节模型与车厢热环境耦合计算方法,对北京地铁15号线列车车厢内环境的热舒适性进行模拟计算。同时,采用该方法研究了三种工况送风格栅型面车厢内的热环境和乘客热舒适性,得到工况一的车厢内温度和速度分布均匀,乘客具有更好的热舒适性。相比恒定热人体边界条件,该方法能更全面地分析乘客的热舒适性,对改善实际车厢内热环境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1
    • 泄漏电缆的孔径效应在地铁隧道中MIMO特性的研究

      刘玺

      Abstract:

      本文研究在隧道场景中使用双泄漏同轴电缆(leaky coaxial cable,LCX)和单个LCX研究孔径效应对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性能的影响。从理论上研究了LCX槽口中的孔径效应。然后在矩形隧道和拱形隧道中使用1.8 GHz的LCX进行了2×2 MIMO测量。 测量结果表明:在隧道场景中,双LCX和单LCX部署的孔径效应的概率非常有限。 最后提供了双LCX和单LCX情况下的信道容量结果,这些结果可以为在隧道中采用MIMO技术提供前瞻性指导。

      • 1
    • 苏州轨道交通节假日客流预测研究

      刘维源, 戈悦淳, 李磊, 殷艳

      Abstract:

      节假日大客流往往会对城市轨道运营管理带来较大压力,及时准确地预测节假日期间客流可以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部门制定运输计划、确定应对措施提供重要依据,保障节假日期间轨道交通安全顺畅运行。论文在分析节假日客流变化趋势的基础上,以历史客流变化趋势获得基准客流,基于当前客流量水平,构建ARIMA-GARCH模型,预测轨道交通未来节假日各时段客流量。基于苏州轨道交通2018年与2019年历史客流数据对方法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识别节假日客流特征,降低客流预测前期工作并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节假日各时段客流预测。

      • 1
    • 软土错缝拼装盾构隧道横断面变形控制限值研究

      佘才高, 张存, 王怀东, 田志尧

      Abstract:

      部分软土地区盾构隧道结构出现过大变形与严重病害,这些带病服役盾构隧道结构仍将长时间服役,且其后续服役期内仍将面临各类等不利服役环境。因此,有必要提出盾构隧道结构变形控制限值,在隧道结构变形进一步发展时,为结构的养护运维及时提供判断、决策依据。本文以南京某三个地铁区间为背景,分别以实测数据分析、三维精细化有限元模拟为手段探究了错缝拼装盾构隧道结构横断面收敛变形与各类病害之间的相关关系,两种手段相互验证与补足发现:收敛变形小于30 mm时,隧道结构服役性能良好;30-60 mm,出现渗漏水、裂缝且螺栓开始屈服;60-80 mm,病害加剧,出现管片破损;80-100 mm,首个螺栓到达抗拉极限状态,安全性收到极大威胁;大于100 m,整环结构濒临屈服。据此结构性能衰退特性进一步提出盾构隧道横断面变形控制限值。

      • 1
    • 可液化地层叠落盾构隧道抗震分析及对策

      孙希波, 钟毅, 万小飞, 韩亚飞, 张小伟

      Abstract:

      饱和砂土地层的盾构隧道可能因液化影响产生变形及内力变化进而引起隧道破坏,而地层液化对叠落隧道的影响可能因结构间的相互影响而加剧。基于工程实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GTS建立三维模型,对可液化地层叠落隧道进行水平和竖向抗震动力时程分析,分析了液化地层在隧道不同位置以及不均匀分布情况对隧道的不同影响,对液化与非液化情况的隧道结构内力及变形进行对比,研究了地层加固对液化地层的处理效果。液化情况下隧道内力及变形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其中液化地层处于隧道底部、液化地层分布不均匀对隧道影响程度较大,竖向地震作用主要影响隧道的竖向变形。综合考虑多种加固方案,中等液化程度时盾构隧道采用径向注浆加固地层有较好的效果。

      • 1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收支特点研究

      刘丽琴, 邢燕婷, 李明阳, 李欣

      Abstract: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运营规模保持高速增长。轨道交通不仅初始建设投资大,进入运营期后支出压力同样较大。“十四五期间”,如何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由有到高质量发展,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经济可持续,是各城市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运营成本、运营收入两方面入手,详细分析国内13座典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成本、票务收入和非票务收入,总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收支特点,并结合东京地下铁和香港地铁运营收支情况进行对标分析。借鉴先进经验,提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开源节流”,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吸引客流、大力发展关联业务、实现外部效益内部化,以期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提供有益帮助。

      • 1
    • 基于轨道“微中心”理念的轨道交通既有线站点改造提升研究

      冯西培, 李泽慧, 王鸿洋, 徐宁

      Abstract: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客流特征的变化,车站运营出行了新的问题,采用常规的扩能改造无法满足新的需求。于是,借鉴日本东京对既有线的改造经验,北京提出“微中心”的理念,根据站点所在区位定位、规划条件、客流特征、既有环境等特征进行分类;本文以13号线五道口站为例,根据所属“微中心”类型,以车站改造提升和城市更新为核心,采用相应的更新设计思路和策略,对车站和周边城市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实现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实施便捷的交通接驳一体化,优化区域交通组织,整合城市景观,提升车站的服务水平,为其他轨道交通既有站点提升改造提供参考。

      • 1
    •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客流管控的量化方法研究

      贾拴航, 卢剑鸿, 刘明明,

      Abstract: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存在客流结构复杂、客流增长迅速、车站容纳能力有限、客流路径上存在瓶颈等特征。针对换乘站客流组织难度大、风险高的问题,本文提出换乘站客流控制组团概念,利用流量平衡原理及运能匹配计算方法,提出换乘站换乘客流量化控制方法,即从换乘客流来源考虑,通过线网客流压力共担,实现换乘客流在站点及时间上的精准控制,实现换乘站客流控制的精准化和科学化,从而提高换乘站运输服务质量,降低车站运营风险。在换乘站可预见性大客流的案例中,详细说明了客流量化控制策略和计算过程,制定了有效的预案和风险评估机制,确保换乘站大客流安全有序。

      • 1
    • 节段预制桥梁技术在广州地铁的应用、发展与提升建议

      阳发金, 孙峻岭

      Abstract:

      自2003年开始,先后在广州地铁四号线、六号线、十四号线和二十一号线采用了节段预制桥梁技术,从开始应用阶段的节段预制简支梁逐渐发展为连续刚构。为了更好地推动节段预制桥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发挥节段预制连续刚构的优势,对节段预制桥梁技术在广州地铁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总结;对节段预制简支梁和连续刚构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后者可以节省建设期总造价和运营期支座维养费用;提出了技术提升建议:标准段桥梁跨度尽可能统一、上下部结构全桥预制、体内体外预应力混合配束、可重复利用的临时预应力张拉台座、墩顶0号块预制架设和全桥无支架施工,可以进一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 1
    • 基于振动分析的自动扶梯状态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应用分析

      张毅, 李欣

      Abstract:

      自动扶梯是特种设备,其安全性与乘客的人身安全密切相关。自动扶梯状态监测与预警是为保证自动扶梯安全性的预测性系统,该系统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数据分析软件等组成,采用振动分析原理,实现故障预警及维修部件指导,预防故障或事故的发生。该系统已在北京轨道交通项目中使用,通过对项目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详细阐述该系统应用及运行模式,并结合北京轨道交通6号线和大兴机场线的使用情况,验证了采用振动分析方法的自动扶梯状态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有效性及在实际工程中的意义。

      • 1
    • 基于BIM-VR的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疏散仿真研究

      白寒, 杨帅, 冯旭杰, 宋晓敏, 董守放

      Abstract:

      城市轨道交通是很多大中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进行车站内火灾事故的仿真研究十分必要。既有行人模型研究主要采用微观仿真方法,本研究基于广泛应用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以及Agent模型实现高真实度的行人紧急疏散仿真,并通过整合研究成果开发VR疏散仿真系统。研究采用Revit软件工具进行BIM建模,将完成后的BIM模型载入VR引擎Unity3D中,在Unity内完成BIM与VR的对接工作,实现外部VR设备对接,为BIM模型快速VR化提供技术支持,节省建模工作量;通过对国内外相关规范的对比分析,在VR场景内实现虚拟火灾情景,设置不同的火灾工况与模式;对行人进行类别划分与参数赋予,并通过C#编程与有限状态机原理实现Agent根据环境条件自主进行状态切换并进行相应的行为;开发VR疏散仿真系统,并针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了系统案例应用。研究结合BIM、VR技术的诸多优点,并结合Agent模型构建实现更加逼真的行人疏散仿真,开发出的VR系统在科研与工程应用领域,也均能够发挥价值。

      • 1
    • CBTC系统中判断列车占用位置方法的研究

      赵鹏, 耿鹏

      Abstract:

      在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中,为了保证运营安全,CBTC列车降级后,ZC判断列车可能占用位置时会以牺牲精度为代价,以计轴为单位判断非通信车的占用位置,将占用计轴的两侧空闲计轴均作为非通信列车可能运行范围。本论文对该方案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在ZC和CI设备融合基础上判断列车占用位置的新方法,实现了列车占用位置的精细化管理,提高了列车占用位置的精度,可适应CBTC混跑模式下更小间隔、更高速度的线路应用需求,同时可提高判断计轴设备故障的准确度,对提升CBTC系统的可靠性与可用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1
    • 济南绿色地铁技术探索与应用

      刘海东, 王琳, 潘雷

      Abstract:

      济南轨道交通将“绿色地铁”作为建设理念,采用了近40项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境保护的技术措施。本文主要以1号线为例,详细介绍了高架站下方安置设备用房、主变电所资源共享等节地技术,可节约土地约2.8万平方;高架车站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预制叠合结构体系等节材技术,可节省费用3000万元,节省混凝土使用量43%;采用可调通风型站台门系统等节能技术,每座车站每年可节约电费约100万元;采用高架站台光伏发电、非晶合金配电变压器、再生能量吸收等技术,每年可节电774.03万度。以期为济南后续线路和其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 1
    • 深圳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回顾及再创新探索

      龚文平, 田鑫

      Abstract:

      深圳轨道交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政府的财政压力加大,需要再次创新投融资模式。深圳轨道交通前四期经历了一元、多元化的投融资创新,五期将实施轨道与土地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而上盖物业开发是轨道交通投融资再创新的基石。笔者基于深圳应利用先行先试、引领示范政策的大好机遇,提出两种创新的投融资模式:“轨道交通PPP项目+上盖物业规划+浮动现金补贴”模式创新点为轨道项目公司基于TOD理念做好上盖物业规划,政府按规划方案招拍挂,全额收取地价,按照协议所定浮动比例补偿项目公司,项目公司通过上盖物业规划最大化获得浮动现金补贴;“轨道交通PPP项目与上盖物业开发捆绑招标”模式创新点为轨道PPP与上盖物业作为同一项目捆绑招标,地价款可以抵扣轨道建设成本,减少土地收入中央及地方计提等费用,实现轨道建设成本和地价的最优组合,项目公司通过上盖物业开发获得增值收益反哺轨道建设运营,物业开发又为轨道吸引了恒常客流,政府和企业实现双赢。

      • 1
    • 重庆多制式轨道交通协同指挥中心的探讨

      陈楠

      Abstract:

      伴随城市群建设进程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呈多制式和网络化趋势发展,多制式交通协同指挥系统是多制式交通协同运输的关键,本文提出打破传统各制式轨道交通间封闭的信息服务模式、运营组织方式及应急指挥体系,构建基于轨道快线、轨道普线和市域(郊)铁路多制式轨道交通一体化全方位监督和管理平台,并从管理体系、总体定位、系统架构、主要功能、支撑系统等方面提出适用的建设方案,充分发挥不同制式轨道交通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应,提升多制式交通综合运输效率、协同处置能力以及乘客出行获得感,对现有交通网络化运营起到支撑和完善作用,并为后续多制式轨道交通协同指挥中心建设提供参考。

      • 1
    • 创建“地铁学”的可行性研究

      于松伟, 成砚, 贺鹏, 周敏, 胡映月

      Abstract:

      内容:本文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战略性及复杂性入手,说明靠传统的工程思路解决问题的失效性,以及用新型的系统思维解决问题的有效性,继而在业内首次提出为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创建“地铁学”这样一门全新的交叉学科。随后,对创建“地铁学”的可行性,进行了“三要素”全面分析。最后,对地铁学的知识体系及其创建路径,提出了初步设想。城市轨道交通的研究方法或者说地铁学的方法论,贯彻全文始终。

      • 1
    • 减振垫刚度变化对U型梁桥系统振动及结构噪声的影响研究

      胡传, 钟瑞, 吴雪, 孔晓钰

      Abstract:

      为了研究隔离式减振垫垂向刚度对U型梁桥结构振动及噪声的影响,本文基于多体动力学和有限元联合仿真原理,建立了基于Timoshenko梁模型的车辆-轨道-桥梁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以往文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运用该模型,选取减振垫垂向刚度及其不同水平值,对桥梁系统振动及噪声进行计算并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隔离式减振垫垂向刚度的增大,钢轨和轨道板的振动响应都不同程度的减小,但桥梁结构的振动响应被放大,轨道结构和U型桥梁的振动幅值先是产生明显变化,随后逐渐趋于平缓;隔离式减振垫垂向刚度增加会增大桥梁结构二次噪声,所以应该选取较小的隔振垫刚度,达到抑制U型梁桥结构二次噪声的目的,但过小的垂向刚度可能会放大40Hz以内低频区域的结构噪声;综合U型梁桥系统振动及结构噪声的计算结果,考虑到工程成本,用于高架结构的隔离式减振垫垂向刚度亦取0.067N/mm3。

      • 1
    • 装配式轨道成套技术在苏州地铁中的优化应用

      王占生, 陈鹏, 徐寿伟, 翟贝贝, 代彪

      Abstract:

      本文在总结城市轨道交通板式轨道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装配式轨道的核心技术理念及其在苏州地铁5号线典型工况条件下的优化应用技术要点,包括根据工程条件确定的主要技术参数、国内首次采用的钢纤维细石混凝土填充层、喷涂型隔离层等技术,以及基于第三代预制板精调设备及测控系统技术优化的施工工艺等。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具有施工工序少、施工效率高、轨道平顺性好等诸多优点,为装配式轨道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 1
    • 环境友好型轨道交通车站“三位一体”框架与“九化”设计理念

      高国飞, 郑汉

      Abstract: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服务窗口,其设计不仅要考虑旅客运输基本需求,还需对环境友好城市的建设起到推进作用。以车站建造与组织为核心,以人本交通、绿色环保、节能降耗为外延,本文建立了一个城市环境友好型轨道交通车站“三位一体”的框架;基于该框架,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发展需求,提出环境友好“九化”理念,其中包括:建筑空间现代化、客流组织高效化、区位协调一体化、设施配置人性化、人文景观特色化、场地生态绿色化、环境保护健康化、资源利用节约化以及能耗管理智慧化。通过“三位一体”框架与“九化”设计理念,可厘清环境友好车站设计要点,为环境友好型轨道交通车站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 1
    • 东京轨道交通直通运营特征分析及启示

      贺鹏

      Abstract:

      通过对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直通运营情况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整理出不同地铁线路的直通运营互通性与七组直通运营组合。继而从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空间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了直通运营线路与城市发展协调性之间的关系。再通过研究早高峰时段轨道交通网络直通运营区段的运力特征,并以京王线-新宿线为例,分析了直通运营、快慢车等列车运行组织模式和基本规律,提出对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启示及建议。

      • 1
    • 直流框架保护装置的功能及动作特性改进建议

      张开波

      Abstract:

      鉴于牵引变电所直流框架保护动作后对线路正常运营的巨大影响,通过对其功能配置及动作特性进行深入分析,从避免装置误动作的角度,提出了电流框架保护设置多段保护并进行电流方向判断的建议;同时从保护动作特性的角度,提出车场牵引变电所需设置钢轨电位限制装置并与框架保护装置配合的建议;针对目前争议较多,与牵引网运营方式有关的上网隔离(或组合)开关柜的安装方式及其与框架保护配合,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具体建议,以更好的保证工程长期安全可靠运营。

      • 1
    • 大连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效果分析暨公共交通结构优化对策研究

      徐成永, 黄新, 李天石, 胡进宝, 苏丽娜

      Abstract:

      本文结合大连市城市交通发展现状,总结大连市居民出行特征,并对轨道交通运营效果进行评价,指出大连市存在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竞争严重、地铁票价较高、新线建设进度滞后、既有线与城市发展不匹配、外围线客流强度低、沿线用地开发强度低、用地性质分布不均等问题,提出大连市公共交通的几点发展对策:加速产业转型,提高城市活力;专题研究票制票价,出台优惠措施;优化常规公交线网,研究地铁、公交运营公司合并的可行性;完善核心区线网形态,进一步优化线网方案,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方向符合的重点线路;加强对轨道交通沿线用地开发的管理,确保沿线用地指标集中,开发时序一致。

      • 1
    • 基于行车均匀度的快慢车能力折损研究

      石修路

      Abstract:

      快慢车模式作为满足市域线路快速、高效运输需求的主要手段之一,既有能力折损计算原理及公式存在较大误差。为提升计算精度及适用范围,通过引入均匀度参数,刻画了发车均匀性与能力折损间的对应关系;在保证均匀性的前提下,对慢车为主和快车为主模式下的能力折损公式进行总结优化;通过运行图铺画,验证了公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主要研究结论有:(1)既有能力折损公式基于能力最大化原则,计算过程中未考虑快车发车均匀性,与实际铺图结果相差较大;(2)快车(或慢车)开行对数一定时,系统能力随均匀度的增大呈现先减后增趋势;均匀度一定时,系统能力随快车(或慢车)开行对数的增大呈现递减趋势;(3)在保证均匀度前提下,分别提出了慢车为主和快车为主时的系统能力折损公式;(4)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优化后的能力折损公式显著提升了计算精度及适用范围,能够为相关项目提供参考。

      • 1
    • 城轨交通车辆基地室外综合管沟的应用研究

      魏胜, 秦祎

      Abstract:

      室外管线综合的设计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设计的重点和难点,通常室外管线多以直埋的方式敷设于地下,但这种方式在设计、施工、运营维护阶段均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提出了在室外设置综合管沟的方式,来尽可能解决目前出现的问题。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设置室外综合管沟的必要性和意义所在,从入沟管线种类分析、综合管沟管线布置原则、断面设计、特殊节点设计以及管沟附属工程等多方面介绍了室外综合管沟在车辆基地的具体应用情况。

      • 1
    • 地铁车站公共区域空调能耗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

      黄莉, 李晓锋, 苏子怡

      Abstract:

      随着地铁系统规模和能耗的不断增加,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节能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采用基于回归、筛选和方差的三种方法对地铁车站通风空调系统能耗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对比发现,三种方法识别出的重要性排序前25%的参数相同但排序有差异,其中方差和筛选方法排序较一致,回归方法差异较大;回归方法的计算效率最高,方差和筛选方法计算时长分别为前者25倍和3倍;综合考虑参数排序结果和计算效率,基于筛选的方法在该模型上的适用性较好。进而以长江流域的地下二层典型岛式地铁车站为例,分析了重要参数在其可能的变化范围内改变对通风空调系统能耗的影响。结果显示,室外空气参数对能耗的影响程度高达84%;机械新风量、出入口渗风量和屏蔽门渗风量对能耗的影响分别为43%、29%和12%;设备能效对能耗的影响程度达39%;站内及隧道空气参数对能耗的影响分别为37%和33%。本文研究结果指出了节能设计和运营需要关注的重要参数,为车站低能耗运营管理提供了指导。

      • 1
    • 基于凸轮泵技术的地铁污水提升系统应用优化

      李晓

      Abstract:

      本文通过对地铁车站传统污水池+污水泵技术、常规密闭水箱污水提升技术、真空污水提升技术的技术应用情况,结合运营需求对基于凸轮泵污水提升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从以解决痛点(如卫生条件差、清掏费用高)问题为导向出发,以低维护和高可靠性(如高吸程、清底、双液位传感器控制和智能化)为目标,采用基于凸轮泵技术的地铁污水提升技术可以解决污水池清底难题,改善了运维条件,降低了运维的难题和强度,整体运行效果良好。同时,也给出今后进一步优化应用建议。

      • 1
    • 地铁区间隧道温度的预测模型研究

      张 越, 李晓锋

      Abstract:

      夏季过高的隧道温度会导致列车空调高压保护停机,因此地铁隧道的最高温度是关乎列车运行安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模拟方法,着重研究了与隧道内部发热量相关的三个因素:乘客人数、车厢重量和列车制动回收系数;以及与土壤导热相关的两个因素:土壤导热系数和热容。通过多组正交实验建立了基于以上五个因素的响应面曲线模型,此模型提供了对隧道最热月日最高温度均值的快速预测方法,从而在研究或设计中可以避免复杂费时的模拟工作。

      • 1
    • “互动式”轨道交通设计方法思考

      王维行

      Abstract:

      以提高中国地铁建设品质为目标,结合新时代地铁发展需求的变化,就目前中国地铁设计在城市规划体系关系以及设计手法现状方面,结合国内外地铁设计经验及相关轨道交通设计方法研究,提出 “互动式”轨道交通设计方法,包括与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全程互动、设计体系各专业的跨界融合互动、设计与乘客体验互动,为促进地铁与城市高度融合、地铁为城市提供更好的服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 1
    • TOD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崔叙, 梁朋朋, 喻冰洁, 陈冰郎

      Abstract:

      轨道交通站点的主要职能之一是运输旅客,网络化建设推动人口的大量流动,同时产生了多空间尺度效应,TOD可以满足多元化的功能需求、激发影响区域的城市活力和协同公交都市的建设,理论和实践价值越发突出。然而目前的TOD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基于单一尺度进行探讨,缺乏系统、多尺度、多维度的梳理。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计量法分析TOD理论演进,研究新城市主义影响下的站点综合效应、精明增长影响下的站区集聚效应、多维度时代的站群结构效应,探明不同发展阶段TOD规划设计理论。对比中美语境下TOD概念差异,发现我国城市整体密度高、密度分布均质化、大城市通勤时距长、职住不匹配问题突显。针对我国现在面临的问题,分别从站点、站区和站群尺度提出TOD精细设计、协同规划、时空交互的开发建议和策略,希望对未来的TOD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 1
    • 北京地铁苏州街站一体化开发创新模式

      王耀

      Abstract:

      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发展迅速,近年来“TOD”开发模式进一步引领了轨道交通一体化开发的浪潮,打造了一批土地集约化、功能多元化、生活便捷化的城市轨道微中心,充分实践了“建轨道就是建城市”的理念。本文依托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站轨道交通一体化项目,通过分析其面临的场地、模式、功能、工期、资金五类问题,研究提出了协调利用棚户区改造的“一次性招标”等政策,实现“合并用地、综合功能”的轨道交通综合一体化开发创新模式。该项目有效推进地铁建设、解决历史问题、节约地铁投资、满足居民需求,在经济、社会和实践等方面成果斐然,实现了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多方共赢,可为后续类似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提供参考。

      • 1
    • 纽约地铁财务困境及对中国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刘晓冬, 代力, 周国华, 周芳汀

      Abstract:

      在轨道交通发展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成为关注的重点。基于纽约地铁发展情况及现状,总结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厘清纽约地铁资金筹措、设施设备更新及运输服务质量间的内在关系,明确巨额资金筹措为纽约地铁陷入困境的关键原因。针对纽约地铁财务困境,基于政府补贴及运营经济性两大维度从发展初期发展定位错误、两级政府权责划分不明、日常运营收益滞涨、溢价回收不足等四个方面对其面临的困境原因进行解析。提出我国轨道交通在发展过程中应吸收纽约地铁的教训,着力实现“政府补贴+多元开发”双轮驱动正外部性内部化,明确划分参与各方责任,探索构建基于“税收+开发”的多元溢价回收模式,以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 1
    • 基于土压平衡模式盾构穿越密集建筑群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刘安伟, 李兆平, 李阳, 李明

      Abstract:

      沈阳地铁四号线劳动路站-望花屯站区间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隧道在曲线段穿越密集建筑物群,建筑物变形控制标准高,隧道穿越地层为富水粘土地层。根据试验段的土压平衡和泥水平衡两种模式掘进效果对比,提出采用土压平衡模式穿越建筑物。详细探讨了穿越过程的盾构掘进参数、土仓压力设定、B型管片注浆孔设置以及曲线段测量控制技术,研制了适合地层特点和盾构结构特点的同步注浆浆液及刀盘开挖轮廓与盾体外缘之间的间隙填充浆液。建筑物变形监测结果表明:隆起及沉降变形均在允许范围内,极大提高了盾构掘进工效。

      • 1
    • 乘客从城市对外交通枢纽接续城轨行程路线规划研究

      迟居尚, 何世伟

      Abstract:

      城市对外枢纽的存在保障了城市内外交通的互联互通,大量乘客选择于城市对外枢纽处接续城轨进入城市,这类乘客通常携带行李较多,相比通勤乘客而言对行程舒适性的要求更高。故研究以城轨为主,常规公交为辅的乘客行程路线规划能够通过“规避”拥挤路段、调整交通工具的方式提高乘客行程舒适度、降低路网压力并吸引客流。论文利用网络爬虫从开放数据源获取乘坐城轨由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至北京市内各点的运行时间及费用,与乘车出行对比分析北京市内城轨出行的可达性及优劣势。基于以上结果,设计针对接续城轨出行乘客的考虑拥挤程度等因素的广义费用,在广义费用的基础上设计通过划分子网络求解最短路的乘客行程路线规划算法。在算例分析中通过与已有路径规划系统提供的路线对比,证明本文算法能够为乘客提供更舒适的出行路线。

      • 1
    • 基于手机大数据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策略研究

      陈锋

      Abstract:

      交通需求分析和预测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重要依据。为弥补交通需求和客流预测的不确定性,以石家庄市为例,利用手机大数据从职住分布、职住平衡、出行需求、通勤圈等四个维度剖析城市特征,从城市特征刻画、现状模型校核、发展趋势研判等方面与需求预测模型优势互补,并与巴黎大区横向对标分析,借鉴巴黎大区轨道交通规划和发展的经验,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策略提供参考。

      • 1
    • 法国现代有轨电车关键特点分析

      杨志成, 彭浩

      Abstract:

      法国现代有轨电车建设规模大、运营模式成熟,且不同城市有轨电车系统各具特色,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城市样本。结合法国现代有轨电车的发展历程,采用统计分析法,归纳分析法国各城市现代有轨电车分布情况、系统制式、运营规模及建设计划。总结法国现代有轨电车设计与运营中配线特征、车辆场段方案、网络化运营等特点,为后续现代有轨电车规划建设提供参考。最后,借鉴法国经验,针对我国现代有轨电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参考意见。

      • 1
    • 2020年世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统计与分析综述

      韩宝明, 杨智轩, 余怡然, 钱蕾, 陈佳豪, 冉江亮, 孙亚洁, 习喆

      Abstract:

      参考国际上较为通行的统计标准,将城市轨道交通分为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三大类,对世界城轨交通运营现状进行统计。分析表明:截至2020年底,全球有77个国家和地区的535座城市开通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总里程超过33346.37 km,其中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各占53%、5%和42%。截至2020年12月31日,我国内地累计有45个城市开通运营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7978.19km。2019年,全球地铁和轻轨累计运送乘客超707.94亿人次,平均负荷强度1.03万人次/(d.km),其中中国(含港澳台)城轨交通客流超过264.55亿人次。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持续稳步发展,线网规模和客流规模继续居全球第一,以有轨电车为代表的多制式轨道交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国内外的有轨电车发展经验进行介绍,以期助力中国有轨电车行业与交通强国建设的发展。

      • 1
    • 2020年中国内地城轨交通线路概况

      侯秀芳, 梅建萍, 左超

      Abstract:

      截至2020年末,中国大陆地区共45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运营线路7978.19km,2020年当年新增运营线路长度1241.99km;“十三五”五年间,中国内地城轨交通新增运营线路长度总计达4360km,年均新开运营线路872km。2020年8个城市的新一轮建设规划(或规划方案调整)获批公示,获批项目涉及新增城轨交通线路长度共587.95km,新增投资额共4709.86亿元;“十三五”五年间,由国家发改委批复已获公示的新一轮城轨交通建设规划或建设规划调整方案中涉及新增规划线路长度总计4001.74km,新增计划投资额总计29781.91亿元。

      • 1
    • 南京地铁盾构隧道槽道技术设计研究

      彭红霞

      Abstract:

      为解决地铁盾构隧道机电设备安装钻孔施工对区间隧道的结构损伤,近几年,盾构隧道管片预埋槽道技术得到大力发展.现以南京地铁十三五线路研究为背景,为解决预埋槽道费用高、耐久性及后期更换等问题,提出专用固定件+外置槽道系统和预埋套筒+外置槽道系统两种设置方案,也是对盾构隧道槽道技术的进一步探索和延伸。本文通过选型、计算模拟分析,对专用固定件+外置槽道系统和预埋套筒+外置槽道系统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认为两种设置方案是可行的和安全的,可根据线路实际情况选择采用,以达到方便施工,易于更换的目的。

      • 1
    • 地铁高净空盾构隧道接触网预埋槽道方案研究

      王溢斐

      Abstract:

      目前国内地铁工程中开始大量采用预埋槽道技术,传统低净空盾构隧道内一般每环管片均预埋全环单槽道,但高净空盾构隧道内需根据接触网安装方案及受力计算确定预埋槽道方案,通过对高净空盾构隧道内三种接触网槽道安装方案进行比较分析,采用ANSYS软件建模对盾构隧道预埋单槽道、双槽道悬挂接触网结构进行有限元受力计算分析,研究表明,高净空盾构隧道采用单槽道悬挂接触网时存在安全隐患,为保证接触网供电的安全可靠性,高净空盾构隧道内建议采用双槽道悬挂接触网的方案。通过在杭绍线工程中进行应用实践,为后续地铁工程高净空盾构隧道内接触网预埋槽道设计方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 1
    • 新消规条件下的地铁消火栓系统方案分析与应用研究

      穆育红

      Abstract:

      本文研究和分析了新消规条件下的地铁消防给水系统在不同阶段消防规范下的方案特点、新旧规范的差异,对不同时期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案例比较分析与研究,总结出每个阶段地铁车站消防系统的方案特点,按有无消防稳压设备的方案差别,分析如何实现自动启泵,设消防水池吸水加压和市政直抽两种水源条件分析如何确定压力开关动作值。提出地铁车站消防系统的优化方案,不断调整设计思路,结合现场调试操作经验,找到符合地铁特点的消防方案,提高地铁运营的消防安全。

      • 1
    • 砂卵石地层盾构长距离掘进先行刀优化配置研究

      张晋勋, 殷明伦, 江华, 周刘刚

      Abstract:

      针对砂卵石地层盾构长距离掘进工程特点,提出先行刀多维度梯次布置的设计理念,“多维度”保证了长距离掘进中刀盘受力稳定,不同刀高的先行刀梯次布置使其合金块之间搭接形成合金块磨损接力。同时优化先行刀合金块的耐磨及耐撞击性能,避免在长距离掘进中存在的刀具冲击疲劳失效。依托北京新机场线“磁1”区间盾构工程,通过方案比选得到最终刀盘设计方案,并对掘进过程中掘进刀具磨损数据与掘进参数进行深入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多层先行刀布置的盾构砂卵石地层长距离掘进可分为高刀犁松和高低刀共同犁松两个阶段,高刀犁松阶段“梯次化”布置的高刀降低了低刀的磨损系数,高低刀共同犁松阶段在一定距离内继续维持掘进效率,有效延长掘进距离。本次研究可为后续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 1
    • 城轨车辆段车地无线传输系统设计与应用

      矫德余, 石 勇, 张增一

      Abstract:

      介绍了城轨车辆网络控制系统和某城轨车辆段现有建筑及布局情况,进而分析了车地无线传输系统的数据传输及应用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方案设计,选择了无线基站的安装位置,详细阐述了车地无线传输系统的拓扑结构、设备选型和参数设计方案;完成了现场设备安装、布线和调试,并进行了信号强度和数据通信测试,验证和确认了所设计的车地无线传输系统的有效性;应用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满足了数据传输需求,项目的实施对老旧车辆段车地无线传输系统增改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
    • 突发事件下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弹性评估

      刘福华, 殷 勇, 陈锦渠

      Abstract:

      评估突发事件情况下城市轨道交通(URT)网络的弹性对于提升URT的运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考虑URT网络拓扑结构及乘客出行影响,提出了综合考虑网络拓扑结构及客流量的URT网络性能指标,并以突发事件情况下URT网络性能的恢复速率为指标衡量了URT网络的弹性,最后以成都地铁网络为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URT网络性能损失与突发事件持续时间成正比,相比于非换乘站,因换乘站失效而导致的URT网络性能损失更高;URT网络弹性与突发事件持续时间成反比,URT运营部门可以通过采取加强设备维护、优化应急救援顺序等措施提升突发事件情况下URT网络的弹性。

      • 1
    • 新建设模式下的轨道交通工程消防给水系统设计

      江琴

      Abstract: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国内城轨出现了车辆段TOD开发,综合交通枢纽、深埋车站等多种新的建设模式,在缺乏相应设计规范的情况下,通过对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研究,在保证消防安全的前提条件下,重新构建新建设模式下具备轨道交通特色的消防给水系统是必要的。提出在深埋车站采用常高压和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组合方案;地下车站消防给水系统利用市政自来水进行稳压,采用高位水箱和消防水池合建的新设计理念;综合交通枢纽地铁消火栓及喷淋系统设置方案;带盖开发车辆段咽喉区消防设计方案,不同形式车辆段单体消防设计参数取值,盖下单体喷淋设计方案等,为轨道交通给排水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为规范编制提供依据。

      • 1
    • 高铁综合交通枢纽中城市轨道交通的模式演变与规划布局研究

      张明子, 冯西培

      Abstract:

      本文以研究枢纽内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与国铁站房的布局关系为出发点,对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枢纽案例进行梳理和分析。重点研究高铁枢纽的发展历程、城市轨道交通对于枢纽的重要性的变化、城市规划定位和轨道交通的定位及规划布局的变化、城轨站厅层和国铁出站层的关系等。总结出枢纽内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布局、特征、原则和关键因素,并对当前高铁枢纽发展形势下枢纽内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布局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 1
    • 港铁的可持续发展之启示

      张晋, 袁嘉悦

      Abstract: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规模持续增长,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港铁作为世界上唯一一家盈利的地铁公司,其经营模式对我国内地轨道公司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对港铁各项业务的利润进行分析,发现随着港铁进入运营时代,“轨道+物业”已不再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取而代之的是客运及车站商务等运营类业务,而这类业务盈利的根源就是对轨道交通巨大客流的“流量变现”。这说明土地资源只能解决轨道交通可持续的“建设”,而客流才能解决可持续的“发展”。

      • 1
    • 城市轨道交通接驳发展现状与思考

      魏家蓉, 安栓庄, 张哲宁, 董斌杰

      Abstract:

      梳理现阶段城市轨道交通接驳工作在技术和实践方面的发展现状,从法制、体制机制方面分析城市轨道交通接驳工作存在问题并结合问题成因提出合理化建议。针对轨道交通接驳工作在法制、体制机制方面的四点问题,总结问题成因是当前轨道交通接驳工作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在法制、体制机制方面需健全完善。基于此,从规划、建设、运营三个层面提出有助于轨道交通接驳工作有序推进的十点管理建议及实施保障建议。建议为各城市轨道交通接驳设施的顺利实施提供指导及经验借鉴。

      • 1
    • 南京地铁1号线珠江路站振动及二次结构噪声整治研究

      佘才高, 张伯林, 刘铁旭, 陈鹏, 霍海龙

      Abstract: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地铁列车运行引发的振动噪声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并且成为地铁开通运营后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对南京地铁1号线珠江路站旁地铁大厦内噪声较大的问题,在线路上采取了钢轨低接头打磨和换铺嵌套型减振扣件等振动噪声整治措施。为了评估整治效果,对措施实施前后隧道壁振动、室内振动及噪声进行了对比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整治后珠江路站及周边建筑的振动噪声水平大幅降低,整治效果明显。

      • 1
    • 小净距平行叠落矿山法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

      贾霄, 冯欣, 郑杰, 夏瑞萌, 赵伶杰

      Abstract:

      本文查阅了近接隧道施工影响区及相应工程对策的研究成果,调研了国内部分叠落矿山法隧道工程的相关设计、施工经验。针对以矿山法施工的北京地铁19号线金融街站~平安里站区间与3号线阜成门站~平安里站区间上下叠落4孔隧道工程,研究了后行下洞隧道开挖对既有上洞隧道结构及周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针对本工程实际情况的设计、施工技术措施。利用MIDAS-GTS进行施工过程数值模拟,得到了各施工阶段对既有区间结构、地表沉降的影响及其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北京地区采用上下叠落4孔隧道进行设计施工是可行的,通过采取先行隧道超前注浆、加强隧道初期支护及二衬刚度、加固夹层岩体等措施,能满足隧道设计要求。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一些指导意义。

      • 1
    •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政策调整方向刍议

      李明

      Abstract:

      我国多次调整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相关政策,这对于我国不同时期的轨道建设节奏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本文首先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并对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主要政策的变化进行对比,最后结合政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判断未来政策可能调整的方向,供业内同行交流讨论。

      • 1
    • 日本轨道交通关联业务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张雪彤, 李明阳, 刘丽琴

      Abstract:

      随着目前国内轨道交通的高速发展,轨道交通建设面临着大量的资金需求,且随着各城市开通线路的增加,运营维护资金需求也将不断增大,轨道交通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紧迫问题。日本的轨道交通经历150年发展,基本形成了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本文以东京都市圈内为例,对其三层次轨道交通企业经营现状及发展路径进行分析,发现大力发展关联业务是日本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对其关联业务的经营业态及盈利状况进行分析,明确我国轨道交通可以通过“综合开发、零售服务、多元发展”三阶段发展关联业务,并结合日本经营模式,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方式。

      • 1
    • 温州市域铁路高架线环境振动源强试验研究

      罗伟

      Abstract:

      温州市域铁路S1线是我国市域铁路先行先试的示范工程,为了给新建市域铁路环评工作振动源强的获取提供技术参考,在温州市域S1线开展了环境振动源强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及建议:相比地面测点,桥面测点的测试数据具备更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市域铁路高架线振动源强类比测试建议采用桥面测点;采用ISO 2631-1:1985计权标准,振动源强VLzmax的测量值较采用ISO 2631-1:1997计权标准小约2~4dB;市域铁路高架线路环境振动源强建议取94.1dB(ISO 2631-1:1997计权标准)或90.6dB(ISO 2631-1:1985计权标准),对应线路工况为直线,列车通过速度95km/h。列车运行速度每增加15km/h,修正量取+3~5dB,曲线地段曲线半径每减小700m,修正量取+4.5dB。

      • 1
    • 北京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步行空间连续性影响因素分析

      高杰, 王晓燕, 张育南

      Abstract:

      以北京三环到四环片区的70个轨道交通站点为样本,从宏观层面步行网络的整体度和微观层面步行路径的通畅度两大层面分析站点周边步行空间的连续性,借助卫星图观测、地图标记及实地勘察等方法探寻其主导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北京城区站点周边步行网络整体度受主干道、快速路、高架桥三者影响最大,河流和铁路次之但其切割效应远大于城市道路,少部分站点受轨道交通高架线路影响导致出入口周边地上与地面空间未能有效整合。借助行人出站后经常使用的步行流线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影响步行路径通畅度的环境要素主要体现在过街设施的连接性、平面交叉口的时间阻隔效应以及建(构)筑物的双重导向性三大方面。为实现地铁乘客从出站至目的地的步行可达,从轨道线路及站点选址、站点出入口空间设计、站区环境要素及政策引导层面提出构建通畅连续的步行空间相关建议。

      • 1
    • 地铁接触网关键设备PHM平台建设的规划探讨

      王瑞锋, 赖声钢, 蒋中志

      Abstract:

      为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营,开展地铁接触网关键设备PHM(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平台建设与方案研究。本平台以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为核心,设计接触网关键设备PHM平台系统结构,整合接触网维护管理信息和检测、监测数据,评估系统所需硬件资源,提出结合现有接触网监测管理系统的硬件方案。实现基于贝叶斯网络推理模型的接触网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的故障诊断、多维度健康状态评价及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的维修前剩余时间估计三大功能,最终形成一套从系统到零部件的接触网闭环健康管理体系。本文论述了研究接触网关键设备PHM平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了接触网关键设备PHM平台的系统结构、功能设计及可视化呈现。

      • 1
    • 城市轨道交通双线变宽连续U梁设计

      刘冰飞, 陈轶鹏

      Abstract:

      本文对某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双线变宽连续U梁进行精细化设计。该桥采用三跨连续结构,主跨48m,主桥小里程桥宽11.01m,大里程桥宽14.96m,变宽幅度远超同类型其他桥梁,设计难度较大。该设计方案将连续结构体系与标准U型梁相结合,极大减小了结构体量,与车站一起构成轻量化的风景线。其变宽段采用了将中腹板进行“加厚+加箱室+分岔”的系统设计方法,全桥在宽度变化过程中由三腹板增至四腹板,整体构造复杂,需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建立全桥杆系与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主桥横向受力、变宽段局部受力、支反力与多腹板剪力分配以及全桥空间应力效应,更加深入地分析了结构的受力机理。通过对全桥进行优化分析,削减主梁腹板与底板厚度,进一步提升结构受力性能,提供了该类型桥梁的合理设计思路。

      • 1
    • 基于视觉传播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建构研究

      翟蕾蕾, 夏海山

      Abstract:

      以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与视觉传播的关系为切入点,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是对城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视觉传播是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文化是视觉传播的内在核心。并对视觉传播存在的核心问题和建构原则进行了分析,结合具体案例揭示了视觉传播的两点建构策略:其一是视觉传播路径的整合化;其二是视觉传播范式的多元化。最后提出以数字虚拟现实技术为发展趋势的视觉传播形式,对未来建构具有地域性城市文化特色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 1
    • 长春地铁7号线列车运行对沿线某精密仪器场区的振动预测

      倪景峰

      Abstract:

      拟修建的长春轨道交通7号线,下穿某精密仪器厂区(最小水平距离50m,区间覆土为16.5m),存在运营车辆对邻近内部压力机等精密仪器场区产生振动影响。据此,本文通过测试分析长春轨道交通1、2号线相似断面的振动传播规律,从而预测长春轨道交通7号线对沿线精密仪器场区的振动影响。结果表明:(1)某一水平距离范围内,行车振动加速度影响有起伏式衰减作用;(2)在某一埋深范围内,行车振动的速度与位移影响有起伏式衰减作用;(3)根据长春轨道交通1、2号线相似断面的振动传播规律,预测7号线采用普通轨道振动满足要求,如果使用浮置板轨道,可以提高减振效果。

      • 1
    • 上海市轨道交通市域快线规划探索与实践

      金昱

      Abstract:

      为了加深对轨道交通市域快线的认识和理解,开展上海市域快线评估工作。研究基于交通年报数据和交通卡刷卡数据,从规划目标实现情况、客流特征等角度开展市域快线规划实施评估。研究表明市域快线客流总体上呈现平均运距较长、负荷强度偏低、客流密度显著等特点,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沿线路轴向分布、中心区集聚、外围组团化三大特征,在时间分布上呈现高峰客流累积效应和客流集聚效应两大特征。最后基于市域快线特征,从市域快线线网布局、选线规划、客流预测等方面提出策略性建议。

      • 1
    • 情景预防视阈下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治理研究

      袁桂娟, 薛怀祖

      Abstract:

      《关于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的意见》(国办发﹝2018﹞13号)指出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运行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梳理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阐释情景预防理论的基本内涵及策略,分析情景预防指导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治理的可行性。在可行性基础上,提出情景预防的具体路径:增加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难度;加强对公共安全事件的预测监控;减少公共安全事件行为人的违法犯罪收益;营造安全有序的乘车环境。以期为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治理提供参考。

      • 1
    • 城市轨道交通接驳常规公交服务评价体系研究

      谭英嘉, 朱一洲, 李少龙

      Abstract:

      建设和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两者之间的快速接驳换乘,实现一体化公共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有效评价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接驳服务水平的高低,及时发现接驳系统中存在的短板,从设施、线网、运营和票价四个一体化方面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9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多层次结构的接驳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各层次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并就深圳市轨道和公交接驳系统进行了实例分析验证。研究完善了公共交通接驳服务中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有助于为公交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改进服务策略及措施提供依据。

      • 1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1年第34卷第2期
    • 贾颖绚

      2010(1):1--4, DOI:

      Abstract:

      对“城市轨道交通直流牵引网供电制式技术研讨会”进行特别报道。研讨会达成的主要共识有:各种牵引网供电制式在技术上都是成熟的,不同城市及线路应根据自身特点选用相应的供电制式;直流1500V与750V接触轨的电气安全防护要求相同;直流1500V下的接触轨系统、刚性架空接触网和柔性架空接触网分别适用于高架线路、地下线路和列车运行速度较高的线路。

    • 于松伟 周菁 韩连祥 张 维 王凯建

      2010(1):5--10, DOI:

      Abstract:

      论述直流1500V接触轨系统的安全性,包括系统安全、设备安全、人身安全。通过故障模式后果分析法,对1500V接触轨系统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在对国内外相关规范要求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不管是直接接触防护还是间接接触防护,对于人身安全防护标准而言,直流1500V接触轨系统与直流750V接触轨系统是一致的。同时,就涉及1500V接触轨设备自身安全的绝缘距离和爬电距离提出技术要求。阐述直流1500V接触轨系统的安全防护策略,并相应采取一系列安全防护措施。

    • 靳守杰 何治新

      2010(1):11--14, DOI:

      Abstract:

      介绍广州市轨道交通接触网系统的应用情况、设计原则、技术参数,通过对柔性架空接触网、刚性架空接触网、接触轨3种形式在广州市轨道交通的应用情况,说明这3种形式的技术成熟可靠,应结合城市规划、安全防护、经济投资、运营方式、线路特征等进行合理选择,并提出广州市轨道交通接触网形式选择的原则。

    • 刘卡丁 徐光强 杨 波

      2010(1):15--17, DOI:

      Abstract:

      对深圳地铁3号线采用直流1500V接触轨系统进行工程适应性分析,包括技术性能、工程投资和运营维护费用;阐述全线采用直流1500V接触轨系统在设计、建设、运营和社会方面的主要特点,对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制式选择提出建议

    • 徐光强 江 安 曹小相

      2010(1):18--20, DOI:

      Abstract:

      在城市轨道交通正线及车辆段内供电授流制式均采用直流1500V接触轨系统的情况下,说明需要重点关注系统安全设计,降低建设及运营成本。从深圳地铁3号线工程的实际情况出发,基于RAMS管理方法,结合运营需求,对直流1500V接触轨系统的高架及地面区段进行分析和研究,包括综合防雷保护、紧急停电按钮(EPB)控制系统、接触轨带电显示装置、滑触线系统、新型材质防护罩、新型接地短路装置,阐述相关设计原理和系统构成,以指导相关产品的设计和研制。工程实践证明,这些创新设计与研究满足工程需求,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马金芳

      2010(1):21--23, DOI:

      Abstract:

      以广州地铁柔性、刚性接触网和接触轨牵引网的实际运营为例,对其安全性、经济性、景观等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轨道交通的牵引网的形式不能够只从技术的角度来进行选择,要以社会责任(包括适用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来判断决策;管理者可以选择适应安全性、经济性的三轨(即接触轨)作为牵引供电方式,否则可以选择洞内刚性接触网和地面(含车辆段)柔性接触网的牵引供电方式。

    • 李 珞 周尚明

      2010(1):24--26, DOI:

      Abstract:

      论述重庆跨座式单轨采用的直流1500V接触轨系统的构成、技术特征和在运营中的应用情况,介绍在采用直流1500V接触轨系统时的安全管理、安全防护措施。通过实践得出结论:在车辆段、地面正线等区域的使用中,尽管1500V接触轨系统比柔性架空网存在较高的触电风险,但如果领导层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隔离设计,以及强有力和细致的现场管理,就能够防范其带来的风险,确保运营安全。

    • 顾群益

      2010(1):27--28, DOI:

      Abstract:

      北京地铁运营40年来一直采用DC750V接触轨(三轨)供电制式,没有因接触轨事故而影响行车或引发人身伤亡。北京地铁接触轨供电系统安全防护的有效措施主要有:确定安全可靠的牵引供电主接线方式,制定进出地铁区间的安全管理办法,在涉及接触轨系统的作业时先将走行轨和接触轨短封。阐述北京地铁在接触轨及牵引供电系统安全防护方面的日常管理措施。

    • 陈韶章

      2010(1):29--33, DOI:

      Abstract:

      探索区域快速轨道交通的发展,说明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大都市圈中,各城市之间公交化的便捷、快速、大运量、直达市中心或中心城镇的轨道交通能够较好地支持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分析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如区域快速轨道交通的技术标准不明确、与国家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之间的界限模糊。分析都市圈的交通需求,从国内外案例入手,结合珠三角区域城际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探讨区域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技术标准与系统选型。

    • 金 淮 张成满 马雪梅 钟巧荣 吴锋波 李俊伟

      2010(1):34--37, DOI:

      Abstract:

      探讨安全风险技术管理体系的内涵,体系建立的原则、程序,体系的组成及内容,体系建立和运行中需注意的问题,并用北京安全风险管理的典型案例说明体系建立和运行的过程。通过研究,旨在促进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风险管理的规范化,为其他地区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借鉴。

    • 竺维彬 廖鸿雁 黄威然

      2010(1):38--43, DOI:

      Abstract:

      通过全面系统分析研究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及施工环境,结合长期主管广州地铁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地下工程管理应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理念,强化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的意识、制度和行为,创新并实践风险预控方法(设计方案、施工工法、工艺设备等),建立“认知地质为基础、创新方法为手段、精细管理为根本”的以人为本的风险控制模式。

    • 王 亮

      2010(1):44--46, DOI:

      Abstract:

      结合北京地铁5号线和10号线,分别对地铁站前广场与轨道交通接驳的步行、自行车、普通公交、出租车、私家车等交通方式进行需求分析;提出为满足交通接驳与管理需要,地铁站前广场应设置遮雨棚、广场照明、供水供电等主要的辅助与保障设施;对地铁站前广场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论述,旨在提升站前广场换乘的便捷性,为乘客提供良好服务。

    • 田华军

      2010(1):47--49, DOI:

      Abstract:

      以郑州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论述郑州地铁的车辆选型。经过科学而严谨的论证,充分汲取其他城市车辆选型的经验教训,紧密结合郑州市的实际情况,确定选型的原则和主要技术性能,提出目前国内有较高技术含量和科技创新的改进措施,如电阻再生制动的地面化等,可供其他城市地铁参考和借鉴。

    • 曾小旭 朱毅

      2010(1):50--53, DOI:

      Abstract:

      基于天津地铁设备系统委外维护的现状,分析当前较流行的委外维护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与对策。对天津地铁自我维护与委外维护的成本进行分析,阐明开展委外维护的必要性;通过综合分析天津地铁委外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对维护模式进行定位;根据定位实施相应的策略,为天津地铁委外风险管理乃至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设备委外维护风险控制提供参考。

    • 胡于双 张立进 刘卉茵

      2010(1):54--57, DOI:

      Abstract:

      为提高对地铁电客车司机的培训效率和质量,利用计算机编程语言Visual Basic,结合Access数据库和微软的Netmeeting技术,建立地铁电客车实作仿真培训系统,主要用于电客车司机的列车静态检查、动态检查、故障处理培训,以解决目前存在的培训用车不够、培训周期过长、培训质量差等问题,达到加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的目的。

    • 简练

      2010(1):58--62, DOI:

      Abstract:

      在深圳地铁一期工程的装备国产化创新过程中,首创“用户主导创新”理论,分别从用户是重大装备的创新主体、创新是用可靠性替代成熟性、创新的成效取决于决策的层次、技术创新的关键是第一次商业应用、集成创新是用综合技术实现新目标的成功应用、管理创新主导技术创新、高起点使创新技术和产品大跨越、大用户创新大产品等方面对这一理论进行分析论述。经过5年多的运营实践检验,证明在该理论指导下的深圳地铁创新装备具有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经济性和先进性。

    • 马克刚 马小兵 赵宇

      2010(1):63--66, DOI:

      Abstract:

      论述地铁综合监控系统是整个地铁系统可靠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介绍地铁综合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和体系结构,根据系统特点对其可靠性评估体系框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有利于指导地铁综合监控系统的设计、维护,并为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奠定基础。

    • 夏利华 魏鹏

      2010(1):67--70, DOI:

      Abstract:

      从服务表现指标与系统保证RAMS(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及安全性)的联系切入,采用由上而下分解法和由下而上验证法,论述表现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质量的宏观指标(行车准点率)与反映机电系统设备性能的微观指标(可靠性)之间的联系。以屏蔽门为例,定性并定量地论证行车准点率与可靠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行车准点率与RAMS可靠性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探索基于RAMS建立运营服务指标体系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 栾文波 王栋

      2010(1):71--73, DOI:

      Abstract:

      阐明客流变化时的行车调整策略,即在地铁运营过程中产生突发客流时,行车人员运用抽线、加开列车以及在信号系统中加入设备干预等措施进行相应的行车调整,并针对性地提出数据分析、客流曲线生成软件的开发以及时刻表编制分析等方面的问题和建议。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