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志->--上海出版志->--第一篇出版机构->--第一章解放前主要出版机构->--

第二节 民间出版机构

2003/8/5 14:39:24

扫叶山房 初见于明季刻书。时吴中(今苏州、常熟一带)席启寓雕板印行《十三经》、《十七史》行于世,又辑唐人诗百家付梓印行,所刻板心均有“扫叶山房”字样,盖取“校书如扫落叶”之意。启寓之后分洞庭、虞山两支,其在虞山(今常熟)者多好刻书。康熙帝南巡时,席氏献新刻《全唐诗》,获赐兰花。启寓孙名鉴,字玉照,刻印书籍甚多,并曾购得毛晋汲古阁之书翻刻流传。其所刻各书板心亦镌有“扫叶山房”四字。后洞庭山席氏于苏州阊门、松江开设书坊(一说先在松江设书坊,后在苏州、上海设分号)。今见有清席世臣辑《四朝别史》三百零七卷(清乾隆六十年苏州扫叶山房刊本)、清熊应雄撰《小儿推拿广意》三卷(清乾隆间苏州扫叶山房刊本),以及清张璐撰《千金衍义》三十卷(清嘉庆间苏州扫叶山房刊本)、清顾嗣立辑《元诗选癸集》四卷补遗一卷(清嘉庆三年苏州扫叶山房刊本)、清蒋圻辑《馆赋鸳针》四卷(清咸丰间苏州扫叶山房刊本)等。1880年,扫叶山房在上海城内彩衣街设分号,后又在棋盘街设北号。民国初年又加设松江、汉口等分号,增添石印设备,迁总店至棋盘街扫叶山房北号,出书更多,成为沪上一家很有影响的以出版古籍为主的出版机构。其所出经史子集、字典、尺牍、字帖、医书、旧小说等均为石印线装,并采用连史纸和有光纸,较一般坊本精善。据1933年《扫叶山房书目》记载,售书达2000余种,有《旧唐书》、《旧五代史》、《二十三史》、《契丹国志》、《东都事略》、《元史类编》、《宋元明清四朝学案》、《汉魏六朝三百名家集》、《元诗选》、《千家诗》、《随园全集》、《徐霞客游记》,以及大型类书《佩文韵府》、《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等。刊物则有1915年出版的《文艺杂志》。“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由于其出版物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业务逐渐衰退。1954年歇业。

同文书局 1881年广东人徐润与其从弟秋畦、鸿甫等集股创办于虹口。于熙华德路(今长治路)设印刷厂,购石印机12架,雇佣工人500人,并延聘通才及翰苑之士抄写书底及校对。书局搜罗珍贵书籍为样本,专事古籍影印,所印《二十四史》、《佩文韵府》、《佩文斋书画谱》等数十万册,各种法帖十多万部,字迹清朗,印刷精良,时人称为同文版,与点石斋并驾齐驱。1891年清政府出银48万两,委托该局承印《古今图书集成》100部。书用上等桃花纸精印,历三年始竣工。从此声誉益隆,在北京、广州、太原、南昌、长沙、汉口等地设有分局。后徐润又在苏州河北开设铅印印刷局广百宋斋。1898年停业。

千顷堂书局 1883年黄产生创办。1894年张松涛接盘。先设在南市城内,后迁至汉口路296号,由鲍兴华(德本)任经理。石印有《四书古注十一种》、《二十五子》、《历代史注》、《十一朝东华录》、《困学纪闻》等书,尤重尺牍和中医药用书。至1943年底,资本额增为中储券24万元。店主为鲍永年,经理谢祖芳。1955年并入上海卫生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成立于1897年。创办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集资3750元,购置印机数架,设址江西路北京路首德昌里末街3号。次年因房屋失火而迁北京路庆顺里。印刷工场主要承印商业簿册和报表,故名商务印书馆。

时值甲午战争后,1898年的戊戌变革虽失败,除旧布新的思潮却日增。以后,清政府下诏“变法”,国人研究西学、新学渐多,新教育运动已经萌芽,教科书的出版极为需要。商务印书馆遂于1901年扩大规模,添招新股,资本增加为5万元,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在北福建路自建印刷所,在棋盘街(今河南路)设发行所,并聘蔡元培任编译所长。蔡离沪,请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张元济主持编译所。张元济进馆以后,商务印书馆由印刷业转为出版业。

1902年,清政府命各省广设学堂。当时迫切需要适应新式学校的教科书。商务印书馆乃聘请知名学者,大力编印教科书,出版后很受欢迎,行销海内外。

商务印书馆收购上海日商的修文印刷所,印刷稍具规模。1903年与日本金港堂的原亮三郎合作,吸收日资10万元,成为资本20万元合资的有限公司,由夏瑞芳任总经理。合资后,聘请日籍技师指导,改进印刷技术,采用先进印刷设备,业务日益发展,两年后资本额增至100万元。

1907年,商务印书馆在闸北宝山路建成占地80余亩的总厂,包括4个印刷所和编译所等。以后,又在闸北天通庵路设立第五印刷所,并先后在北京、香港设立分厂。还陆续在国内各省市及香港、新加坡等处设立分支馆,前后共80余处。1912年在河南路211号建造总发行所新楼。1914年收回日股,成为完全华资经营的企业。在这期间,总经理夏瑞芳被刺身亡,先后由印有模(锡璋)、高凤池任总经理,王云五进馆任编译所所长。经过几次增资,到1922年资本增为500万元。1924年在宝山路总厂对面建成东方图书馆及同人俱乐部新厦,编译所也随之迁入。1930年成立总管理处,由王云五任总经理。到1932年前后,上海总馆职工人数已达4500人,居中国出版界之首位。

一二八事变后,地处闸北战区的总管理处、总厂及编译所、东方图书馆等被日军炮火炸毁,损失巨大,被迫停业。同年8月复业,资本缩减为300万元,职工人数不足1000人。遂在原址上修复总厂,又在杨树浦辽阳路添设印刷厂、平版厂,业务逐渐恢复,至1937年,资本又达500万元。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原印刷厂业务停顿,另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和戈登路(今江宁路)建立印刷工场。抗日战争期间,总管理处内迁,先设长沙,后迁重庆,并在上海、香港两地设办事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商务印书馆曾被日军查封。抗日战争胜利后,总管理处迁回上海,此时,商务印书馆的规模已大为缩小,职工人数仅为600人。解放后于1954年总馆迁往北京。

商务印书馆初创时以印刷为主,出版物主要是《华英初阶》、《华英进阶》等英语读本和工具书。1902年设立编译所后,开始大量出书。1902~1950年共出版图书1.5万余种,2.8万余册(不包括大部丛书),内容包括哲学、宗教、社会科学、语文学、文学、艺术、史地、自然科学、应用技术等各个学科,主要有教科书、工具书、学术和文学著作、丛书、古籍和杂志等。

商务印书馆是出版中国学校教科书的先驱之一,1903年起开始编辑出版小学“最新教科书”,这套教材在学校初兴之时风行10余年。以后,商务印书馆的教科书范围扩大到中小学、师范及大专院校,其门类齐全,内容新颖,占据了教科书主要市场。抗日战争时期,政府指定商务印书馆等组成国定本教科书联合发行处,商务承供教科书数量占23%,与中华、正中并列第一。

在工具书方面,最有影响的是1915年出版的由陆尔奎等主编的中国近代第一部大型工具书《辞源》,创立了中国近现代大型工具书的基本模式。早期出版的还有《华英字典》、《华英大词典》、《新字典》等。以后,还陆续出版了《四角号码学生字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植物学大辞典》等工具书。

商务印书馆早期翻译出版的西方学术著作和文学著作在当时有很大影响,其中以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等8种学术名著及林纾翻译的大量欧美小说最为著名。严译名著林译小说后又编成丛书发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丛书还有《帝国丛书》、《说部丛书》、《大学丛书》、《世界丛书》、《百科小丛书》、《汉译世界名著》、《万有文库》等,其中由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出版于1929年,第1集收入图书1000余种,分装2000册,第2集有2300余册。

在古籍出版方面,主要有《四部丛刊》、《续古逸丛书》、《百衲本二十四史》、《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和《丛书集成》等。《四部丛刊》是一部综合性的古籍丛书,在以后的十四年间,又出版了续编、三编,各500册。《丛书集成》出版于1955年,收辑历代丛书百部,子目中删除重复者,实得4100种,约2万卷,4000册,可称中国古代学术专著的总汇。

商务印书馆先后创办过数十种杂志,其中影响最大的为《东方杂志》和《小说月报》。

商务印书馆拥有一流的编辑和作者。许多著名学者作家如:蒋维乔、杜亚泉、叶圣陶、胡愈之、茅盾、郑振铎、竺可桢、任鸿隽、朱经农、陶孟和、何炳松、周建人、王伯祥、顾均正等都在该馆工作过。许多著名作家的处女作是在商务出版的,如:鲁迅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怀旧》、老舍的最初作品《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冰心的第一部小说集及诗集等都由商务出版。

除了出版书刊,商务印书馆还举办社会公益文化教育事业,先后开设了小学师范讲习班、尚公小学、商业补习学校、艺徒学校、师范讲习社、养真幼稚园、函授学社、东文学社、国语师范学校、励志夜校等,尤其是设立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图书馆。商务印书馆于1909年设立图书馆,名为涵芬楼,1926年改组为东方图书馆,对外开放。至1931年收藏中外图书达四五十万册,其中拥有大量珍贵的古籍善本书和地方志。

该馆还实行多种经营,设立博物部,制作标本模型;设立铁工制造部(后改组为华东机器制造厂),制作印刷机器和理化仪器;设立活动影戏部(后改组为国光影片公司),拍摄影片数十部。还制造教具、玩具、中文打字机、幻灯片、留声机唱片等。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文化教育出版企业。

商务印书馆十分注意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利用,从1903年起就引进外资,聘用外籍技师,派人到外国学习、考察。民国时期中国几乎所有的先进印刷设备和技术都由商务印书馆率先引进,然后才被印刷界逐渐推广。商务印书馆在中国出版印刷史上创下了许多个第一:1900年首次用纸型印书,1903年首次使用著作权印花,1907年始用珂罗版印刷,1912年始用电镀铜版,1913年首次使用自动铸字机,1915年首次引进彩色胶印机并始用彩色胶版印刷,创制仿古活字,1919年始用机器雕刻字模,创制汉字与注音符号结合的铜模,试验用宣纸套印15色成功,1931年创制传真版,1935年创制赛铜字模等,从而开创了中国现代出版印刷事业的新纪元。

商务印书馆是编、印、发三位一体的企业。1902年设立编译所、印刷所、发行所时,三所各自为政,互不相关。1915年成立了一个统一的机构来联系三所的工作,即总务处,建立了一处三所的组织系统。1930年王云五任总经理后增设了研究所。1932年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在总经理之下设立总管理处,其下设:秘书处、编审部、生产部、营业部、供应部、主计部、审核部、人事委员会、防火安全委员会和东方图书馆复兴委员会,组成一套庞大、严密的管理体系。1954年迁至北京。

广智书局 1898年冯镜如、何澄一(天柱)创办于上海棋盘街中市。置分局于北京琉璃厂。出版各类文史专著,以及小说、教学参考书等。梁启超在日本编印的《新民丛报》、康有为主编的《不忍》月刊,也由该局发行。出版有康有为著《欧洲十一国游记》、《广艺舟双楫》,梁启超著《饮冰室文集》、《戊戌政变记》、《康南海传》、《新大陆游记》,吴沃尧著《九命奇冤》、《恨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林纾译《茶花女轶事》等。还出版不少翻译书籍,如《社会党》(日本西川光次郎著,周百高译)、《社会主义》(日本村井知至著,罗大维译)、《希腊独立史》、《共和政体说》以及《十九世纪大势变迁通论》等。1925年停业,出盘世界、广益两书局。

广益书局 1900年由魏天生、杜鸣雁、萧伯润、李东生等合伙创办,初名广益书室,出版科举考场用书和童蒙读物。因经营不善濒临破产。1904年改名广益书局。邀魏炳荣担任经理,周菊亭为协理,聘胡寄尘(怀琛)、陆保璿为编辑主任,出版古籍、医卜和村塾用书。1917年受盘彪蒙书室。1925年与世界书局共同受盘广智书局。早期出版物中较有影响的有《天则百话》(日本加藤弘之著,吴建常译)、《神州光复志演义》(雪庵著)、《俗语典》(胡朴安、胡怀琛合编)等。其时,总店设于河南中路137号,支店设于福州路338号世界里。继亚东图书馆出版标点本旧小说后,1934年广益书局以大达图书供应社名义,大量排印出版加标点的通俗小说,与新文化书社竞争。虽然书籍装帧简陋,以牛皮纸为封面,字体密密麻麻,无插图,错字又多,但因书价低廉,从三折到二折、一折半,销路极好。1937年周菊亭为经理。因受战事影响,营业额锐减。1943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总额600万(中储币)元。由魏炳荣任董事长,刘季康任总经理,有职员25名、学徒7名、杂役5名。仍以出版通俗小说为主。1947年参加“小五联”(广益书局、北新书店、大中国图书局、新亚书店、中联书局),担任一部分“国定本教科书”的印刷发行工作。该书局拥有石印印刷厂和铅印印刷厂,在北京、成都、广州、汉口、开封、长沙、沈阳、南京、南昌、重庆等地设有分店。解放后并入四联出版社等单位。

神州国光社 1901年由黄宾虹、邓秋枚(邓实)创办。社址先在河南路136号,后迁福州路378号,不久迁至福州路384弄4号。最初以珂罗版影印书画、字帖、金石、印谱等。出版了黄宾虹主编的古今名画集《神州国光集》(前21期由神州日报社出版),还有《神州大观》,精选古今名画、书法、印谱等200多种。1911年出版黄宾虹、邓实合编的《美术丛书》,分30辑、120本,内容以书画为主。还兼营印刻、装潢、琉璃、陶瓷、茶艺、文房四宝等。

由于经营不善,连年亏损,1928年陈铭枢出资盘下该社,由黄居素任经理,王礼锡任总编辑。添置机器厂房,扩大业务范围,成立读书会和函授学校,并在北京、南京、汉口、广州等地设立分支机构。除了继续出版销售美术书刊外,出版重点改为社会科学和文艺译著,创办了《读书杂志》、《文化杂志》、《十月》、《学术界》等刊物。较有影响的出版物是《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国内乱外祸历史丛书》等。

1933年,因陈铭枢在福建参加抗日反蒋,该社各地分店全部被查封,许多书刊被查禁。上海总店因地处租界而幸免于难,但已难以立足,遂另外申请成立“言行出版社”,出版《科学知识小丛书》等书。1937年起,方天白任经理,后由俞巴林负责。1941年上海沦陷后,先后迁汉口、韶关。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复业后出版了《郭沫若归国秘记》等书。1954年并入新知识出版社。

文明书局 1902年廉泉(南湖)、俞复(仲还)、丁宝书等集股创办。俞复任经理。初设南京路,后迁至福州路辰字354号,与商务印书馆贴邻。开办之初即出版《蒙学课本》七编,由丁宝书执笔,赵鸿雪绘图,杜嗣程缮写,有书画文三绝之称,是中国最早有插图的小学教科书。在商务印书馆成立之前,该局是中国近代编辑出版教科书最多的出版机构。参与编写的有陆费逵、张相文、丁福保等。所出笔记小说丛书《说库》(60册)、《清代笔记丛刊》(160册)、《笔记小说大观》(500册)等亦颇具影响。其时国内尚无照相铜版技术,赵鸿雪在廉泉支持下试制成功,所印名人书画碑帖《百花图长卷》、《潇湘八景图》、《黄山胜迹图册》、《兰亭序十二种》、《黄庭经五种》等,印刷精美,颇为畅销。该局另设副牌进步书局,王均卿负责。1932年并入中华书局。

小说林社 1904年曾朴、徐念慈、丁芝孙、朱远生等合资创办,先于上海棋盘街(今河南中路)设立发行所,旋又买下东亚印书馆为印刷所,并于对门赁屋,设立编辑部。由曾朴任经理,徐念慈任编辑部主任,广罗人才,编译小说。1907年7月增设宏文馆、美术馆,合称为“小说林宏文馆有限合资社”。自此,专以小说林社名义出版文艺书刊,而以宏文馆、美术馆名义出版学校参考用书、工具书,并兼售文具等。出版有《风洞山传奇》(吴梅撰,署名长洲呆道人)、《冷眼观》(王静庄撰,署名八宝王郎)、《黄金世界》(碧荷馆主人撰)、《海天啸传奇》(刘钰撰)、《侠奴血》(法国雨果著,包天笑译)、《孤儿记》(法国雨果著,周作人译)、《苏格兰独立记》(陈鸿璧译)等文艺小说,以及《新中国唱歌》(收歌98首,金一编)。1907年创刊《小说林》。以宏文馆名义出版有《物理大辞典》、《博物大辞典》、《法律大辞典》等工具书。辛亥革命前后因销路不畅而停业,存书以3000元盘给有正书局。

中华书局 成立于1912年1月1日,创办人陆费逵(伯鸿)、戴克敦(懋哉)、陈寅(协恭)、沈颐(朵山)、沈继方(季芳)。1913年沈知方(芝芳)加入。陆费逵任局长(后称经理),沈知方为副局长,编辑所所长先后有:范源濂、戴克敦、陆费逵、舒新城等。中华书局的创建是辛亥革命的产物。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在商务印书馆任出版部主任的陆费逵与戴克敦、陈寅等约请编辑人员秘密编写新教科书。1912年元旦,中华书局开业后,提出“教科书革命”和“完全华商自办”的口号,与商务印书馆竞争。首先出版新编的《中华教科书》,以其国旗图案抢占了大部分教科书市场。“于是改公司,添资本,广设分局,自办印刷”,后又盘入文明书局、民立图书公司和聚珍仿宋印书馆,迅速发展成为国内民间第二大出版机构。书局成立之时于福州路东首租三间店面,又在福州路惠福里设立印刷所,不久迁河南路。1913年总公司迁至东百老汇路(今东大名路)AB29号,并租用其旁之民房,设编辑、事务、营业、印刷四所。其编辑所后又移至东百老汇路88号。总店(发行所)先设在抛球场(今河南路南京东路口),1916年迁至棋盘街(今福州路河南路转角)新建的五层楼大厦,店面10间,与商务印书馆贴邻。同年,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哈同路(今铜仁路)口建成总厂,除印刷所外,总办事处和编辑所也设于此。总厂占地面积40余亩,居当时上海各印刷厂之首。由于大量购地建房造成资金短缺,加上副局长沈知方挪用公款投机失败,又因同业竞争,售书赔本,发生经济危机,几至停业。书局曾租给新华公司,又曾与商务谈判合并而未成。后有常州资本家吴镜渊等组织的“维华银团”及董事高欣木等组织的“和济公司”给予贷款,书局才得以维持。其间,陆费逵曾一度辞局长职,任司理,由史量才继任局长,仅两个月后收回,仍由陆费逵任总经理。1920年前后,书局承接印制克劳广告公司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烟壳的业务,获利丰厚。1930年孔祥熙任董事长以后,书局大量承印国民党有价证券和小额钞票,印刷业务更加发展。1933年在香港九龙建立印刷分厂,设备之新,号称远东第一。1935年在澳门路469号建成新厂,总办事处和编辑所也设于此。1941年陆费逵在香港去世后,李叔明继任总经理,上海方面由吴叔同任经理。抗日战争时期,静安寺老厂印钞部转移至香港分厂,澳门路总厂改名“美商永宁公司”,由美籍商人A.F.沃特生任经理。日军进占租界后,永宁公司被封,第二年才启封。1942年2月书局在重庆成立总管理处,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1949年2月李叔明离沪,舒新城任代总经理。7月舒新城辞职,沈陖范继任。1954年总局迁至北京。

中华书局从1912年到1949年,共出版各类图书约6000种,包括教科用书、古书、字典辞典、杂志、各科新书、儿童读物、外文书籍、碑帖书画等。

书局从创办起就把业务重点放在教科书上。除了最先出版的《中华教科书》以外,先后出版了《新制教科书》、《新编教科书》、《新式教科书》等大量中小学、师范学校教科书及教师用书。共400种。抗日战争时期,中华书局奉命在重庆参加国定本教科书联合供应处,承供教科书占23%。

书局精印古书中最著名的是《四部备要》和《古今图书集成》。《四部备要》选择经史子集中之要籍,采用聚珍仿宋版字精印,版式一律,字体美观。分出三种版本,其线装本订为2500册,洋装布面本订为100册,纸面本订为280册。自1921年开始辑印,1934年出齐。《古今图书集成》是继《永乐大典》以后又一部大型类书。将原书1万卷共5000册以9页拼成1页照相缩印,分订线装800册。此书于1934年开始影印,1940年出齐。

书局还出版了不少中西字典、及专科辞典。最早出版的是《中华大字典》,收单字4万余,400万言,超过以前出版的字书,并校正了《康熙字典》4000余条错误。800万字的大型辞书《辞海》由舒新城、徐元诰、张相、沈颐等主编,1915年开始编写,1936年出版,先后参加者有百数十人,历时20年之久。《辞海》是中国近代规模较大的一部含古今汉语语词和百科词目的大词典,初版时以16开及32开两种开本装订,以字典纸及道林纸两种纸张印刷,后又出版南平毛边纸本等,各种版本行销总数在100万部以上。

中华书局在开业之初出版发行的杂志风行一时,号称“八大杂志”,有《中华教育界》、《中华小说界》、《中华实业界》、《中华童子界》、《中华儿童画报》,《大中华》、《中华妇女界》以及《中华学生界》。其中梁启超主编的《大中华》在社会上颇具影响。黎锦晖等主编的《小朋友》创刊于1922年。其他杂志还有,《中华英文周报》(1919年创刊)、《新中华》(1933年创刊)等。

各科新书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等类图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有:《新文化丛书》(马君武翻译的达尔文的《物种原始》被列为丛书之一)、《社会科学丛书》、卢骚的《民约论》全译本(马君武译)、亚当·斯密士的《国富论》及里嘉图的《经济学及赋税之原理》(郭大力、王亚南译)等。文学艺术方面有:《少年中国学会丛书》(田汉翻译的莎士比亚的《哈孟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列入丛书)、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郭沫若译)、张闻天的《青春的梦》、李劼人的《死水微澜》和刘海粟编的《世界名画集》等。

书局创办时由5人合资开设,局员不过10余人,资本仅2.5万元。1913年6月改为股份有限公司。至1915年局员(包括分局)共有700多人,资本达100万元。以后陆续增资,至1926年达200万元,1936年增至400万元。仅上海部分就有局员660人。书局先后设立分局40余处。

中华书局是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其组织形式为:设董事、监察若干人、总经理1人。总经理之下分设:总办事处、编辑所、印刷所、发行所。书局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千余人。除印本版出版物外,还承接国内外各界印刷业务,包括债券、证券、钞票、商标及工商界大宗印件等。书局引进国外现代化印刷机器,其印刷种类有铅版、聚珍仿宋版、石版、铝版、橡皮版、凹版、凸版、珂罗版、影写版、照相铜版锌版、三色四色铜版、电镀铜版钢版等。其印刷设备技术当时在国内乃至东亚地区是较先进的,彩印业务为全国第一。除了出版印刷业务外,发行所还兼营国内外仪器文具,并在昆明路自设中华教育用品制造厂。编辑部附设图书馆,1916年开设藏书楼,自1925年起改称图书馆。由于商务印书馆的东方图书馆被战火烧毁,中华书局图书馆成为民间出版机构附设图书馆中藏书最多的一家,藏书50余万册,其中丛书、类书、地方志、金石书画、工具书、教科书、报纸杂志等均收藏丰富。

亚东图书馆 1913年由汪孟邹创办。汪孟邹原在安徽芜湖开办科学图书社,与陈独秀、胡适关系密切,经常到上海办货,遂在福州路惠福里租房开设亚东图书馆。不久迁到河南路平和里,后又迁到江西路福华里。1919年从弄堂内迁至五马路(今广东路)棋盘街(今河南中路)西首84、85号,主要业务是经售北京大学出版部的书籍,并发售图书杂志、仪器文具。1920年租牯岭路114号为编辑所,后又迁正贤坊(今长沙路)、鸿祥里(新闸路)、温州路等处,最后落址西藏中路。五四运动以后,亚东图书馆首创新式标点符号和分段的中国古典小说(通称“亚东本”),风行一时。又出了不少新文化书籍,营业兴旺,工作人员达20多人。大革命失败后其他书店竞相仿效,出版粗制滥造的标点本古典小说,并盗印亚东的畅销书,削价倾销,营业大受影响。改由其侄汪原放任经理,仍无起色,复由汪孟邹任经理。抗日战争爆发,收歇门市部,只留西藏中路编辑所。这时期亚东主要靠卖存书勉强维持,工作人员也减少到三四人。亚东一直采用家长式的旧式经营管理方法,曾打算改组为股份公司而终未实现。

亚东共出版了300多种书,是五四前后出版销售新书刊最多的机构之一。最早的出版物有《中国四大交通图》、《中国自然地理图》等,都在日本印制。曾代售和出版印行期刊有《甲寅》、《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少年中国》、《少年世界》、《建设》等10多种。五四运动后,出版新文化书籍,有胡适的《尝试集》、俞平伯的《冬夜》、汪静之的《蕙的风》等新诗集,田寿昌(田汉)、宗白华、郭沫若的通信集《三叶集》,高语罕的《白话书信》,朱自清的散文集《踪迹》,蒋光赤的《少年飘泊者》、《短裤党》、《鸭绿江上》。还出版了《独秀文存》、《胡适文存》等文集。1953年歇业。

大东书局 1916年由吕子泉、王幼堂、沈骏声、王均卿合资创办,资本3万元。门市部初设在福州路昼锦里口,后移至福州路110号。印刷所先后设在蒙古路森康里和北西藏路公益里。1924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增至10万元。1931年总店迁到福州路山东路口310号。1932年资本增至60万元。印刷所也一再迁徙,曾设址牯岭路101号,又迁到北福建路2号。并先后合并了上海大东橡皮印刷公司、别美彩色照相制版公司、龙飞印刷公司等,逐步发展成为铅印、胶印、凹印、制版和装订几大工段齐全的全能印刷厂。除印书籍外,还承印钞票、邮票、印花税票、证券等。还陆续在南京、北京、汉口、重庆、成都、长沙、广州、杭州等8个省市设立分局,还附有东方舆地学社及法律函授学校。公司常务董事有吕子泉、王幼堂、沈骏声、殷子白,经理沈骏声,总店店长王幼堂,编辑所所长孟寿椿,印刷所所长徐志仁。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东书局的印刷设备分别运往江西、香港、重庆等地,设立了印刷分厂。留在上海的部分则紧缩业务,由吕子泉勉强维持。1944年由杜月笙、陶百川接办重庆大东书局,成立了总管理处。抗战胜利后,总管理处迁回上海,杜月笙任董事长,后又兼任总经理。此后几年中,印刷业务发展迅速,建立印刷厂3家:安庆路北站附近的凹印印刷厂、武进路中州路附近的胶印印刷厂、眉州路附近的凸印书刊厂,均由彭问梅任经理。主要业务是承印钞票、印花税票,获利可观。仅上海一地职工人数有800多人。

该书局主要出版中小学教科书和法律、国学、中医、文艺、社会科学、儿童、科技方面的书刊。抗战时期,在重庆参加国定本教科书联合发行处。承供教科书数量占8%。有影响的出版物有《四库全书总目》(陈乃乾校)、《曲海总目提要》(清代黄文晹撰)、《中国医学大成总目提要》(曹炳章编)等书,《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郭沫若著)等专著,《亚森罗苹探案全集》、《世界名家短篇小说全集》(周瘦鹃译)等书。先后出版过《紫罗兰》(周瘦鹃主编)、《星期》(包天笑主编)、《游戏世界》(周瘦鹃、赵苕狂编)等期刊。解放后,1949年8月实行军管,没收其中官僚资本,1956年职工分别并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新华书店、大东印刷厂。

世界书局 1917年由沈知方创办。沈知方脱离中华书局后,在闸北义品里及福州路青莲阁茶馆对面弄内的其昌旅馆租房,作为出版营业点,以世界书局等名义出书,并委托大东书局代为发行。由于出书数量增多(已出书200多种),营业额逐年增加,个人资金不够周转,遂于1921年7月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选出董事沈知方、魏炳荣、林修良、毛纯卿、张丽云,监察陈芝生、胡挺楣。沈知方任总经理。局址位于福州路、山东路处的怀远里,并于怀远里口(福州路320号)租店面为门市部,门面漆成红色,又叫红屋。同时,在闸北香山路和虬江路设立编辑所和印刷所。1923年受盘俄商西伯利亚印书馆。1925年,虬江路印刷所因失火获得保险金,便在虹口大连湾路(今大连路)建造总厂。1926年总务处、编辑所、印刷所迁入总厂。1932年建成五层楼厂房,又添置大批印刷设备,拥有全张密勒机17部。同年,发行所迁入福州路390号。由于沈知方以大量资金投资房地产失利,加上出版物库存积压等,书局发生经济危机。后与世界社的李石曾商谈投资,并让出董事、监察半数以上席位给李石曾集团。1934年沈知方被迫辞去总经理职务,改任监理,由陆高谊继任总经理。抗日战争期间,大连湾路的总厂被日军占用,厂内财物损失严重。抗战胜利后,李石曾强制投资半数,自任常务董事与总经理。张静江、杜月笙先后任董事长,吴稚晖等为监察人。

世界书局设总务处及编辑所、印刷所、发行所。并曾设读书储蓄部(后称同人存款部)和房地产部。书局于1921年改组公司之时,集资2.5万元银币。抗战前资金增为银币73万元。至1948年,书局资本增为60亿法币。书局的上海职工人数为100多人,后来最多时达千人。书局先后在广州、北京、汉口、奉天等地设立分局22处,并在苏州、杭州设过编辑分所,在赣州、长沙、邵阳、重庆等地设立出版分部。

世界书局出版各类出版物达5580种。早期主要出版各类通俗读物,长篇小说有:张恨水的言情小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不肖生的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近代侠义英雄传》,程小青的侦探小说《霍桑探案》、《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等。名人传记有:《孙中山全传》、《当代名人轶事》等。其他还有文言白话对照的《古文观止》、《论语》,以及学生作文、字帖、中医等书。期刊有:《快活》旬刊、《红杂志》周刊、《红玫瑰》周刊、《家庭杂志》月刊、《侦探世界》月刊等。此外,出版了《三国志》、《水浒》、《西游记》、《封神榜》、《岳传》、《火烧红莲寺》连环图画书。以前这种小型图画书的名称有“小书”、“小人书”、“图画书”等等,自此之后,才统一称之为“连环图画”。

20年代还出过一些配合当时形势的宣传性小册子,如《农民协会问答》、《三民主义浅说》,以及民众教育读物《工人课本》、《农民课本》、《妇女课本》、《民众课本》等。

1924年,该局开始出版小学教科书。由于其教科书适应性强、质量较高且售价较低,渐与商务、中华形成三家竞争的局面。商务、中华曾以银币10万元利诱沈知方停出教科书而遭到拒绝。世界书局从此成为仅次于商务、中华的又一出版机构。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奉命参加国定本教科书联合发行处,承供的教科书占12%。

1927年,世界书局除改编小学教科书外,又增出初高中教科书,并陆续出版各种丛书。徐蔚南主编的《ABC丛书》(100多册)、《生活丛书》、《世界少年文库》等均颇有影响。其中《ABC丛书》由玄珠(沈雁冰)、李浩吾(杨贤江)、张东荪、陈望道、傅东华、丰子恺、谢六逸、洪深等人撰稿,最为著名。各科丛书还有《哲学丛书》、《心理学丛书》、《经济学丛书》、《社会学丛书》、《农村生活丛书》等。外文工具书中,《英汉四用辞典》最为畅销。在古籍方面,出版了《国学名籍丛刊》,其中一些大部头线装书,如《十三经注疏》、《说文解字段注》、《四史》、《资治通鉴》等,采用缩编影印的方式,印成精装几册,既实用又价廉,受到读者的欢迎。外国文学方面较著名的则有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解放后实行军管,没收其中的官僚资本,1950年2月私股参加公私合营。

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1925年伍联德在上海创办。初时为良友印刷公司,主要承印社会印件。后出版画报、画册、图书等,改为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地址北四川路851号,总经理伍联德,经理余汉生。该公司第一次招股4万元,第二次招股6万元,1929年招股10万元,成立良友图书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八一三事变中,该公司因地处战区,损失严重,于1938年5月停业。1939年1月复业后改称良友复兴图书公司,地址四川中路215号企业大楼五楼。1941年12月被日军查封,1942年2月启封。1943年2月内迁桂林。湘桂战起,又迁重庆。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因新公司股东内部有矛盾而于5、6月间正式停业。

该公司以出版成套的大型画报、画册为特色。1926年2月出版中国第一本大型画报《良友画报》,先后由伍联德、周瘦鹃、梁得所、马国亮等主编,月销3万册,为全国销量最大的月刊之一。还出版了《北伐画史》、《远东运动会特刊》、《全国运动会特刊》、《奉安大典画刊》等数以百计的画册,包括大型画册《中国大观》和《中华景象》。创办之初出版的刊物有《少年良友》。又创办了《艺术界》、《现代妇女》(后改名《今代妇女》及《妇女画报》)、《体育世界》、《良友银星》(后改为《电影画报》)等期刊。1932年赵家璧、郑伯奇进公司任编辑后,出版了鲁迅、茅盾、巴金、老舍、郑振铎、周作人、郁达夫、朱自清、洪深、阿英等著名作家编撰的文学、社会科学成套系列图书,如:《中国新文学大系》、《良友文学丛书》、《良友文库》、《一角丛书》等。出版物的装帧设计、用纸、印刷均较讲究。

光华书局 1925年由沈松泉、张静庐、卢芳创办。张静庐任经理,沈松泉主管出版,卢芳负责营业(几年后卢芳和张静庐先后退出)。地址设在四马路(今福州路)山东路口太和坊弄堂楼上的海员工报社内。初时没有店面,由几家书店寄售。1926年初顶下福州路上单间门面的光华堂药房。创办时仅凑了几十元作开办费,后来靠朋友捐助,有了一二千元资金。1927年后,在南昌、杭州、北平、武昌设立分店。光华书局是旧上海第一家专出新文艺书刊的出版机构,后来还出版了一些社会科学著作,最后两年转而偏重于实用书籍。共出版期刊20种,有创造社编的《洪水》半月刊,潘汉年、叶灵凤合编的《幻洲》半月刊,高长虹编的《狂飙》周刊,叶灵凤编的《戈壁》半月刊,鲁迅编的《萌芽》月刊,李一氓等编的《巴尔底山》旬刊,顾凤城编的《读书月刊》,汪馥泉编的《新学生》月刊,姚蓬子、周扬等编的《文学月报》等。新文艺书籍有创造社同人和“左联”作家的文集,如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文艺论集》、《幼年时代》、《沫若小说戏曲集》,《自杀日记》(丁玲著),《三个不统一的人物》(胡也频著),《小说论》(郁达夫著),《高尔基文集》,《路》(茅盾著),《曼殊小说集》、《曼殊诗集》等。社会科学书籍有:《不平等条约研究》(张定灏著)、《经济侵略下之中国》(漆树芬著)、《进化和退化》(周建人译、鲁迅作引)等。

光华书局共出版了200多种书刊,其中将近40种被国民党查禁,因此经济上受到很大打击,营业收入每况愈下,无力偿还对印刷所和纸行的欠债,于1935年5月被法院查封。

北新书局 1925年4月成立于北京。在鲁迅支持下,李小峰与大哥李志云创办,李志云、孙伏国等出资。次年春在上海设分销处。李志云任经理,李小峰任编辑。选择在鲁迅译《苦闷的象征》出版的一天开业。鲁迅早期的著译大多由该局出版,还经销《语丝》周刊,以及新潮社、未名社的出版物。1927年,北京军阀张作霖查封该局。自此,上海分销处改为总局,先在宝山路宝山里,后迁福州路353号。复刊《语丝》周刊,请鲁迅编辑,又创刊鲁迅、郁达夫合编的《奔流》月刊,还出版冰心、郁达夫、蒋光慈等名作家、名人的著作。该店按照鲁迅的要求,率先采用多留天地、用新式标点符号的版式,率先废除码洋(虚价)改标实价,出书力求精美、廉价,对作者较优厚,是为该局的黄金时代。1939年4月以社会科学研究社名义出版《守常全集》(李大钊全集),当即为租界当局没收。1953年并入四联出版社,1956年并入上海文化出版社。

创造社出版部 1926年4月成立,地址宝山路三德里A11号,1928年7月迁至北四川路老靶子路(今武进路)518号,由周全平、叶灵凤、潘汉年负责经营。是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出版机构。出版了10余种刊物和丛书,原来由泰东图书局及光华书局出版的刊物和多种丛书改由创造社出版部出版发行,期刊有:《创造月刊》、《A.11》周刊、《洪水》半月刊、《新消息》周刊、《文化批判》月刊(后改为《思想》月刊)、《流沙》半月刊、《日出旬刊》、《文艺生活》周刊等。丛书有:《创造社丛书》、《世界名著选》、《落叶丛书》、《明日小丛书》、《创造社小说选》、《白鸥丛书》、《社会科学丛书》、《科学丛书》、《新智丛书》等。1929年2月,创造社及其出版部被国民党当局封闭后,在牯岭路另行设立江南书店,把创造社的书籍和纸型全部转移过去,继续进行出版活动。1930年结束。

开明书店 1926年8月成立,创办人章锡琛。章锡琛原在商务印书馆任《妇女杂志》主编,因与商务印书馆办刊宗旨不一,辞去主编职务。后在胡愈之、郑振铎以及吴觉农等人的支持下,另编《新女性》月刊,用新女性杂志社名义发行。在新女性杂志社的基础上,章锡琛请胞弟章锡珊合伙经营,于1926年8月1日正式开办开明书店,地址在宝山路宝山里60号(即章锡琛的家),不久又扩展到64号。

1928年,由夏丏尊、刘叔琴、杜海生、丰子恺、胡仲持、吴仲盐等人发起,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年公司正式成立,杜海生任经理,章锡琛任协理,夏丏尊任编辑所长。杜海生逝世后,章锡琛任经理,范洗人任协理。随着业务发展,其发行所从宝山路迁往望平街(今山东中路)165号,后又迁至福州路中华书局对面,总店(经理室、编译所、总务处、货栈)先后设址宝山路、兆丰路(今高阳路)和梧州路。

八一三战事爆发,设在梧州路的总店和专为开明书店排印书刊的美成印刷厂全部毁于战火,开明书店损失达80%以上。章锡琛等拟将开明书店迁至汉口,因书籍、纸型被日军劫走,章锡琛只得停业、回沪。留守在上海的章锡琛、夏丏尊曾被日军关押10多天。

协理范洗人等于1941年在广西桂林设立开明总办事处,重组董事会,范洗人任总经理。日军进犯桂林,总办事处迁重庆,由叶圣陶主持。抗战胜利后,总办事处迁回上海。

开明书店共出版书刊约1500种。出版物主要以中等教育程度的青年为读者对象,内容包括文学、艺术、语文、自然科学、应用技术、史地等,类型有刊物、教科书、青少年读物、古籍和工具书等。

早期出版的刊物除《新女性》月刊、《文学周刊》以外,还有立达学会的同人刊物《一般》,均于1930年左右停刊。《中学生》是影响最大、发行期最长的刊物。还有1937年创刊的《月报》。

《活叶文选》是开明书店的又一个创新。它选择历代名篇,加以分段标点,折叠成帖,编上号码,单篇出售,供学校选购作为讲义或课本,十分方便。

开明书店先后出版了数十种中、小学各科教本,林语堂编的《开明英文读本》在早期的教科书中最为畅销。后来世界书局出版林汉达编的《标准英语读本》,林语堂认为有抄袭《开明英文读本》之处,为此两家书局还打了一场官司。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参加国定本教科书联合发行处,其中承供教科书数量占7%。

开明出版的青少年读物有:《开明青年丛书》,包括朱光潜的《谈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夏丏尊、叶圣陶合著的《文心》、《阅读与写作》等。《世界少年文学丛刊》包括叶圣陶创作的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徐调孚翻译的《木偶奇遇记》,夏丏尊翻译的《爱的教育》等。《开明文学新刊》包括了茅盾、老舍、叶圣陶、巴金、夏丏尊等著名作家的小说、散文、戏剧集,如朱自清的《背影》、叶圣陶的《倪焕之》等。文学方面还出版了茅盾的《蚀》、《虹》、《三人行》、《子夜》,巴金的《家》、《春》、《秋》、《灭亡》、《新生》,高尔基著沈端先译的《母亲》等名著。

开明书店在古籍和工具书方面,出版了数种颇有影响的大部头书。《辞通》是朱起凤以毕生精力写成的巨著,原名《蠡测编》,后名《读书通》、《新读书通》,最后改为《辞通》。全书共24卷,300万字,用以查阅同一个词的各种不同写法和可以互相通假的字,极为方便。但因此书生僻字多、排版难、成本高,销路无把握。开明书店毅然决定出版《辞通》,是当时出版界的一件大事。影印《二十五史》是将殿版《二十四史》加上柯劭忞的《新元史》,9页拼成一面缩印,全书700多面,以大16开本分装9册。接着又出版了《二十五史补编》,该书大16开,近9000面,分装6大厚册,搜集历代学者对二十五史的考订、补作、校正(共240多种),加以汇编而成,与《二十五史》结合起来使用,对研究史学有很大便利,世人称为“扛鼎之作”。开明还出版了明末毛晋汲古阁《六十种曲》,并考证版本,介绍每一种曲的作者和内容特色及前人的评价,对曲艺、文学艺术研究很有价值。此外,叶绍钧编的《十三经索引》和卢芷芬、周振甫编的《二十五史人名索引》也是极为实用的工具书。

开明书店拥有夏丏尊、叶圣陶、顾均正、唐锡光、赵景深、丰子恺、钱君匋、王伯祥、徐调孚、傅彬然、宋云彬、金仲华、贾祖璋、周予同、郭绍虞、王统照、陈乃乾、周振甫等学者、作家担任编辑工作,形成一支知名的编辑队伍。开明编出的教材切合实际,很受欢迎。开明的出版物注重质量,其内容、编校、纸张、印刷、装订、装帧设计都十分讲究,为读书界所赞誉。开明书店依靠朴实、严谨的开明人,创出了严肃认真出好书的开明风。

创店时只有四五人,随着业务发展,工作人员增加,总公司下分3个处所,1个室,18个部,32个课和委员会。书店创办资金约5000元,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后资金为5万元。经过几次增资后,1936年资金为30万元。1947年增资为法币30亿元。北京的朴社、未名社和上海的大江书铺等先后由开明书店受盘。书店先后在北京、沈阳、南京、汉口、武昌、长沙、广州、杭州、福州、台北等地设立分店17处。1950年实行公私合营,与青年出版社合并成为中国青年出版社。

现代书局 1927年由洪雪帆创办。编辑部和经理室先设在海宁路一个里弄内,后迁至福州路山东路口商报馆二楼。发行所设于福州路286~290号。洪雪帆任总经理,张静庐任经理,卢芳为发行兼门市部主任。集资5000元,并向银行贷款数万元。

现代书局以出版新文艺和社会科学新书为主,先后出版了郭沫若著的《反正前后》(被禁后改为《划时代的转变》)、《创造十年》、《沫若诗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田汉编著的《卡门》、《田汉戏曲集》,蒋光慈著的《丽莎的哀怨》、《光慈遗集》,洪深译著的《西线无战事》、《洪深戏曲集》,郁达夫著的《屐痕处处》、《饶了她》,洪灵菲著的《流亡》、《归家》,张天翼著的《从空虚到充实》、《大林和小林》,高语罕著的《语体文作法》、《青年书信》,华汉编的《社会科学概论》、《社会运动史》等图书。还出版了叶灵凤、潘汉年主编的《现代小说》月刊,蒋光慈主编的《太阳月刊》、《海燕周刊》、《新流》月刊,钱杏邨主编的《拓荒者》,郁达夫主编的《大众文艺》,田汉主编的《南国月刊》等刊物。由于《拓荒者》等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刊物,先后都被禁停刊。1931年,书局在国民党当局逼迫下出版了文艺刊物《前锋月刊》。一二八战事以后,创刊了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月刊,成为当时唯一的大型文艺杂志,发行数量最高时达1万。1935年歇业。

光明书局 1927年10月由王子澄创办。先设址福州路太和坊,1938年1月迁至福州路296号。初期以编印学校参考用书为主,并出版新文艺小说及社会科学读物。1936年出版金则人与骆耕漠合编的《知识》半月刊和周渊(邱韵铎的化名)主编的《文学界》月刊,都遭到当局的扣留没收。先后出版的书籍有:谭正璧编的《中国文学史大纲》、《中国文学家大辞典》,邱韵铎著译的《深渊下的人们》、《现代青年书信》,平心编著的《中国近代史》、《现代语辞典》,金则人译的《世界情势图解》,冰莹著的《从军日记》,金人译的《静静的顿河》,阿英编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现代十六家小品》等。丛书有林林编的《文艺理论丛书》。抗战时期平心编的《抗战小丛书》等。

抗日战争期间,迁汉口、广州、桂林、重庆,成立办事处,经营批发。在重庆还参加了新出版业联营书店。1941年12月,光明书局被日军查封,所有历史、地理及抗日书刊共一二万册被没收,直到次年1月才启封。1955年并入新文艺出版社。

昆仑书店 1927年冬筹办,1928年正式开业。由李达、邓初民、熊得山、张正夫、熊孑民等合办,李达任主编。设址重庆路马安里204号。随着业务的扩大,1929年在北京东厂胡同开设分店,还曾与南强书店、春潮书店、乐群书局在福州路开设联合门市部。

昆仑书店主要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和社会科学译著。其中马克思主义著作有: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一分册(陈启修译)、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评》(李达译)、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上册(钱铁如译)、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古典哲学之终结》(杨东莼、宁敦武译,载于《机械论的唯物论批判》一书中)。社会科学著作有:李达的《中国产业革命概观》和《民族问题》、邓初民的《政治科学大纲》、狄慈根的《辩证法的唯物观》(杨东莼译)、杉山荣的《社会科学概论》(李达、钱铁如译)等。还配合当时抗日战争形势出版《反对帝国主义丛书》一套10余种。昆仑书店的出版物一直遭到国民党当局的查禁,1932年被迫停业。

大江书铺 1928年9月成立,由陈望道、施存统、汪馥泉、冯三昧等人合资经营。经理陈望道,编辑主任施存统。地址东横浜路景云里附近。大江书铺主要出版进步文艺书刊。1928年10月创办《大江月刊》。1930年出版鲁迅主编的《文艺研究》季刊。书铺还出版了《文艺理论小丛书》,收有鲁迅译的《现代新兴文学的诸问题》(日本片上伸著),陈望道译的《艺术简论》(日本青野季吉著)和冯雪峰译的《玛察》等。出版《艺术理论丛书》,出有鲁迅译的《艺术论》(卢那卡尔斯基著)。

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有鲁迅译的《毁灭》(法捷耶夫著),沈端先译的《母亲》(高尔基著)、《初春的风》(中野重治著),潘念之译的《蟹工船》(小林多喜二著)等。中国文学作品有茅盾著的《宿莽》、《野蔷薇》,丁玲著的《韦护》等。学术著译有陈望道著的《修辞学发凡》(上下册),施存统译的《近代社会思想史要》(平林初之辅著)、《经济学概论》(波格达诺夫著)、《资本论大纲》(高 素之著)等。

由于出版物被查禁,造成亏本,再加上经营不善,1933年停业,其财产与存书盘给开明书店。

朝花社 1928年11月在上海成立。由鲁迅、柔石、王方仁、崔真吾、许广平创办。除创作外,致力于介绍外国文艺,尤其是北欧、东欧的文学与版画。没有设门市部,靠明日书店、光华书店等代售。1929年1月26日创刊《版画》月刊,由鲁迅、柔石主编,共出5期。出版《艺苑朝华》画刊,计划每月一辑,每年一期。由鲁迅、柔石主编。第1辑:《近代木刻选集》(一),1929年1月26日出版,印1500册。第2辑:《蕗谷虹儿画选》1929年1月26日出版。第3辑:《近代木刻选集》(二),1929年2月26日出版,印1500册。第4辑:《比亚兹莱画选》,1929年4月26日出版。第5辑:《新俄艺术图录》,因朝花社停办,交光华书局更名《新俄画选》,于1930年5月出版。其他各辑未编下去。

1930年5月因经济原因歇业。

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 1929年6月由中国科学社创立。中国科学社原名科学社,于1914年由中国留美学生在美国发起,次年改为中国科学社,1918年迁回国内,1928年定址上海。董事长任鸿隽,总经理郿恂立。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创办时集资6万元,设印刷厂于慕尔鸣路(今茂名北路)。1932年8月迁至福煦路(今延安中路)537号,至1936年资本增至20万元。抗战期间业务长期停顿。

该公司以出版印刷科技图书为主。初期出版中国科学社任鸿隽、杨铨(杨杏佛)等主编的《科学》杂志。1933年出版《科学画报》。先后出版《中国科学社丛书》、《中国科学社科学画报小丛书》、《中国工程师学会丛书》、《中国科学社通俗科学丛书》等多种丛书,以及《英汉化学新字典》、《汉译化学大纲》、《电工学》、《计算尺的原理与用法》等。1955年迁北京,并入科学出版社。

佛学书局 1930年1月成立。初时设址闸北宝山路,后迁胶州路11弄20号、愚园路154号。由王一亭、李经纬等人集资1万元创办而成。董事长王一亭,经理沈彬翰。专门编辑出版发行佛学典籍。该书局附设刻经部,其出版、流通的佛典包括铅印本和木刻版两种。出版刊物主要有《佛学半月刊》。还代理发行《海潮音》、《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等佛学刊物。出版图书有:《佛学小丛书》、《佛学百科丛书》、《佛教故事丛书》等,代理发行《太虚丛书》、《圆瑛法汇》和《谛闲讲录》等近代著名佛教学者撰著的专集。共出版图书500多种,并兼营佛事用品。1936年起扩大发行网点,在有正书局、护生报社、世界佛教居士林和麦特赫斯脱路(今泰兴路)等处设立分发行所。又在长沙、北京、杭州、福州、昆明等地设分局。解放后歇业。

儿童书局 1930年2月由张一渠、石芝坤合资创办,设址浙江路同春坊,资本为3000元。次年迁至广东路西段,正式设立门市部,资金增至3万元,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石芝坤任董事长,张一渠任经理。1933年增资为6万元。后又迁至福州路424号。1936年增资为15万元。潘公展任董事长,职工40余人。又设分店于北四川路,并先后在广州、汕头、汉口、长沙、重庆、成都、昆明等地设立分局。八一三事变后,外地分局陆续结束,上海总店紧缩机构,出版销售被迫停止。1939年其门市部一半租给中华图书文具公司,1944年又与该公司合作,改组为儿童书局图书文具股份有限公司,黄仲明任董事长,张一渠任总经理,庞来青任经理,资金为中储券1000万元。1945年改名为儿童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潘公展复任董事长,资本为法币2000万元。又设分局于广州、北京、台北等处,业务逐渐恢复。1948年资本增为法币50亿元。

儿童书局是出版儿童读物的专业出版机构。共出版儿童读物和教育书籍达1000种左右,其中丛书20余种,期刊6种。出版丛书有《晓庄丛书》、《儿童科学丛书》、《儿童学术丛书》、《动物奇观丛书》、《儿童故事丛书》、《好朋友丛书》等。出版刊物有《生活教育》(陶行知主编)、《教师之友》(俞子夷主编)、《儿童故事月刊》、《儿童知识画报》等。还出版了陈鹤琴、俞子夷的著作,陶行知著的《普及教育》、《普及教育续集》、《教学做合一讨论集》、《知行诗歌集》(4集)、《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陈伯吹编的《伟人孙中山》,周作人著的《儿童文学小论》,丰子恺绘的《幼幼画集》,楼适夷译的《穷儿苦狗记》,章衣萍译的《苦儿努力记》(2册),董纯才译的《法布尔科学故事》等。出版陈鹤琴、梁士杰主编的一套小学教科书《分部互用儿童国语教科书》、《儿童活叶文选》、《儿童书信范本》、《儿童画册》、《毛笔字练习帖》等辅助教学用书。1950年被军管,官僚资本被没收,职工参加少年儿童出版社、新华书店工作。

三闲书屋 1931年创办,鲁迅以此名义自费印书。针对国民党当局的文化专制主义,鲁迅从生活费中取出1000元作资本,自费出版进步文艺作品,书上印有“三闲书屋印造”字样。鲁迅曾为书屋作广告。地址施高塔路(今山阴路)大陆新村鲁迅的寓所。所出图书十分精致。从编辑、翻译、校对、装帧设计,到与印刷厂和书店联系印刷、代售业务,都由鲁迅和夫人许广平自己做。出版了法捷耶夫的《毁灭》(鲁迅译)和绥拉菲摩维支的《铁流》(曹靖华译、鲁迅作编校后记)这两部长篇小说。以后又陆续出版了画集《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引玉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死魂灵百图》。鲁迅逝世后,许广平曾用三闲书屋名义,出版《鲁迅书简》、《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上海杂志公司 1934年5月,由张静庐创办。先设址福州路300号,后迁至福州路324号。初时以代订代办杂志为主,是中国第一家专门发行杂志的书店。1936年起成立编辑部,编辑出版杂志和图书。先后出版《读书生活》、《译文》、《作家》、《中流》、《自修大学》、《文学丛报》等杂志。还出版了《中国文学珍本丛书》、《当代青年丛书》、《高尔基选集》,以及于伶著《大明英烈传》、王任叔著《学习与战斗》、叶灵凤著《读书随笔》、廖蕊光译《唯物史观文学论》等图书。抗日战争时期,该公司迁至汉口,后又迁长沙、桂林,先后在武汉、广州、金华、重庆等地设立分支机构12处。这一时期出版配合抗战的宣传书刊百余种,如《八路军七将领》(刘白羽著)等。抗战胜利后,总公司迁回上海。1955年并入新文艺出版社。

文化生活出版社 创办于1935年5月,原名文化生活社,由李尧棠(巴金)、吴朗西、郭安仁(丽尼)、伍禅等人筹办。9月改名为文化生活出版社,巴金任总编辑,吴朗西任经理,地址在昆明路德安里20号。1936年营业部设于福州路436号,次年编辑部迁至巨籁达路(今巨鹿路)福润里。1938年6月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霞飞市场设门市部。后因该社出版的《少年读物》半月刊被日军查禁。抗战期间,在广州、桂林、重庆、成都等地设有分社。上海的基地由陆圣泉负责。1942年陆圣泉被日军拘捕杀害。抗战胜利后,该社迁回上海。

该社主要出版中外文艺书籍。 注重质量, 注重推出新人新作。共出版丛书、丛刊约20种,有巴金主编的 《文学丛刊》 10集160册, 收集了鲁迅的《故事新编》、 茅盾的《路》、 巴金的《神·鬼·人》及其他现代作家共80多人的作品,许多著名作家的处女作(如曹禺的《雷雨》)由此问世。还有黄源主编(后由巴金负责)的《译文丛书》,介绍了鲁迅译的《死魂灵》。还出版了《屠格涅夫选集》、《福楼拜选集》等外国文学名著。《现代长篇小说丛书》收有老舍的《骆驼祥子》、沙汀的《淘金记》、巴金的《憩园》、靳以的《前夕》、师陀的《马兰》等作品。《文化生活丛刊》介绍了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文学作品,包括小说、传记、戏剧、散文诗、回忆录等等。此外还有《现代日本文学丛书》、《战时经济丛刊》、《现代生物学丛书》等。该社发行的期刊有巴金和靳以合编的《文丛》、茅盾主编的《呐喊》、巴金主编的《烽火》等。1954年并入新文艺出版社。

复社 1938年初成立,由胡愈之、许广平、周建人、郑振铎、吴耀宗、陈鹤琴、张宗麟、孙瑞璜、王任叔、冯宾符、胡咏琪、胡仲持、黄幼雄、陈明等人集资合办,定50块银元一股,集资不到1000元,经费来源主要是发售预约书券的2000元。复社是一个合作社性质的出版机构,对外不标出地址,以后写了一个假地址:香港皇后大道,实际设在胡愈之住处,巨籁达路(今巨鹿路)174号,后门是福煦路(今延安中路)安乐邨174号。主持人胡愈之,张宗麟任经理,负责出版发行工作。复社出版的第一本书是1938年2月的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英文原书名为《红星照耀中国》),这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书,还增加了原书所没有的大量珍贵照片。同年7月出版20卷600万字的《鲁迅全集》。用豪华本的高价,使普及本低于成本定价出售。在极短的时间内,筹集预约书款三四万元作为出版资金。《鲁讯全集》是在3个月内,动员了190位学者、文人、工友全力以赴编就出版,开创了中国出版界的奇迹。此后还翻译出版了斯诺夫人尼姆·韦尔斯·斯诺的《续西行漫记》等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占租界,许多成员离开上海,复社停止活动。

海燕书店 俞鸿模创办。原于1937年在上海筹办,因日军发动侵华战争而未能成立。1938年3月在汉口独资经营,出版文艺书刊,初名海燕出版社。出版了《新演剧》半月刊和张执一编写的《抗战中的政党和派别》等书。后因资金太少而停业。1939年以“香港海燕出版社”名义出版了《在北线》和《夏夜血战记》等书,由上海新知书店代印。这年还出版了胡风的《密云期风习小记》等书。1940年海燕出版社迁上海,改名海燕书店,附设在蒲石路(今长乐路)善钟路(今常熟路)西的合兴里。海燕书店出版的书由新知书店代理发行。两年中出版了《地下》、《伟大的教养》、《前夜》、《两代的爱》、《沃野》等30多种书。以后又随新知书店迁到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戈登路(今江宁路口)的众福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燕书店被迫停业,全部纸型被毁。抗战胜利后,出版程造之著《烽火天涯》。1946年因同乡邱文镯和堂兄俞鸿光的投资合作,海燕书店得以复业,设址在山阴路恒丰里77号,与群益出版社、云海出版社合租一幢房子。三家出版社各自经营,而发行机构合并,称“群海联合发行所”。1947年起出版郭沫若自传、小说、散文共6种,包括《少年时代》、《革命春秋》、《今昔蒲剑》、《历史人物》、《地下的笑声》、《抱箭集》。1948年群海联合发行所解散,海燕书店出版的书则委托群益出版社经售。1952年,与群益出版社、大孚出版公司联合成立公私合营的新文艺出版社。

万叶书店 1938年7月由钱君、李楚材、陈恭则、陈学綦、顾晓初、季电云创办,每人出100元作为资金。初时设址天潼路宝庆里39号,后期迁至南昌路43弄76号。钱君任经理兼总编辑。

最初出版音乐、美术等学校辅助读本,有《小学活页歌曲选》、《儿童画册》、《国语副课本》、《子恺漫画选》等。后来业务发展,资金增加,开始出版文学读物。出版了《文艺新潮》月刊,由钱君匋、李楚材、锡金主编。还出版了《文艺新潮小丛书》,作者有茅盾、巴金、靳以、丰子恺、王西彦、适夷、瞿秋白、凤子、李广田、梅林、舒湮、索非、臧克家、顾均正等。还出版了新文艺作品集《第一年》,收辑了张天翼著《华威先生》、姚雪垠著《差半车麦秸》等解放区和大后方的文艺名作。抗战胜利后,大量出版音乐读物,达200种左右。后期专门从事音乐书籍的出版。

1946年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费新我任董事长。1954年迁北京,改组为音乐出版社。

棠棣出版社 1938年10月成立,设址广东路广福里内,经理徐启堂。出版的第一本书是史沫特莱著《为中国自由而战》,出版后即遭查禁。当时主要出版物还有《华北前线》、《新四军漫记》等20余种,因时遭敌伪搜查而改用长风书店名义发行,该社被迫改营文具。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曾先后内迁桂林、重庆,其存货纸型在柳州车站的大火中损失。抗战期间出版过平心的《论鲁迅的思想》等书。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以长风书店名义复业,店址山东中路128弄201号。1953年加入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

亚光舆地学社 1938年11月由金振宇、金擎宇、金纬宇兄弟创办。金振宇任经理,金擎宇负责编纂地图,金纬宇负责出版工作。设址慕尔鸣路(今茂名北路)86弄3号。主要业务是编制出版地图。1939年出版了第一本地图《袖珍中国分省详图》。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出版了《世界分国详图》。曾先后在昆明、金华、吉安、武汉、宁波、衡阳、韶关、西安、桂林、贵阳和重庆等处设立办事处。1941年上海沦陷后,该社迁往桂林,后又迁到重庆。1942年约请顾颉刚组织中国史地图表编纂社和大中国图书局,编制了三百万分之一的《中国分省地图》。还编制了《中印缅地区形势图》、《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形势图》、《中国沿海地图》等。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设址在北四川路180弄45号,与大中国图书局联合编制发行地图。先后出版地图50余种。1954年并入地图出版社。

上海出版公司 1945年成立,由郑振铎、刘哲民、柯灵、唐弢、钱家圭等集资创办,秦鹤皋任经理,柯灵、唐弢为董事。公司地址厦门路尊德里。主要出版文艺、历史、美术书刊。早期创刊柯灵、唐弢主编的时事政治刊物《周报》,以及郑振铎、李健吾合编的《文艺复兴》。先后出版《域外所藏古画集》、《鲁迅全集补遗》(唐弢编)、《夜店》(柯灵、卢焚改编)、《后台朋友》(吴祖光著)、《蛰居散记》(郑振铎著)、《遭难前后》(许广平著)等书。1954年并入新文艺出版社。

当前访问量: 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