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使台灣印刷工業躋于世界印刷工業之林

──紀念張其昀曉峰先生百歲誕辰

李興才教授


摘要

張其昀曉峰先生,乃中國印刷教育之父。本文簡述他創辦印刷教育,培育印刷高等專門人才,使中國的印刷工業躋于世界印刷工業之林,已展現成效﹔在他百歲誕辰之際,特致敬意與感念。

精神感召

本文命題,乃民國五十四年二月二七日,中國文化學院將成立于五十二年八

月九日的「印刷研究中心」,改組為「印刷工業研究所」時,曉峰先生親手草擬「中國文化學院印刷工業研究所組織規程」中明白揭櫫之宗旨。


主持本會成立大會

曉峰先生一生著作宏富,非常重視出版,同樣也非常重視印刷。民國八十年五月十九日晚,中國文化大學印刷學系師生在台北華國大飯店舉辦謝師宴,董事長張鏡湖博士偕夫人穆閩珠博士伉儷親臨參加,張董事長即席致詞時說:「先父張創辦人在年輕時就熱愛出版和印刷,他大學畢業后到商務印書館擔任過四年編輯,主編高中地理教科書,曾投資辦過出版社和印刷廠。后來到中央大學任教,曾于民國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應邀到美國哈佛大學講學,歸國時,積存有五百元美金(當時價值不菲),全數投入出版印刷事業,回到家時已兩袖清風。……」(注一)

民國三十九年五月,曉峰先生創辦中國新聞出版公司和中國美朮印刷廠,發行《中國一周》(共發行了一0二七期)。中國美朮印刷廠后來改名中國文化印刷廠,于民國六十四年十二月并入現在的華岡印刷廠經營至今。(注二)

民國七十一年三月,為慶祝中國文化大學建校二十周年校慶和張創辦人八秩大壽,我寫了一篇題為〈張其昀先生為中國印刷教育之父〉的短文,在《文藝復興》月刊一三O期和《張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書中發表。說明 國父孫中山先生在《實業計划》中列〈印刷工業〉一章,先總統 蔣公在《中國之命運》中指出:在實行實業計畫的最初十年內,須在專門學校中培育印刷高級專門人才一七、OOO人。但真正服膺遺訓而身體力行的,實以曉峰先生為第一人。他在主持教育部時期,于民國四十三年,著由台灣師范大學工教系設印刷組,民國四十四年,他創設國立台灣藝朮學校于板橋,內設美朮印刷科,后來改為專科,即現在的台灣藝朮學院印刷藝朮學系。民國四十五年,台北市立大安高工設印刷科,民國五十二年,高雄市立高工設印刷科。同年,張曉峰先生在華岡所創設的中國文化學院設印刷研究中心,至五十四年改組為印刷工業研究所,五十五年又設立印刷工業專修科,至五十七年改制為印刷學系,是為我國大學教育史上第一個印刷學系,就是現在的印刷傳播學系﹔并于六十二年增設全國第一個造紙印刷研究所碩士班,內分造紙和印刷兩組。我自民國五十二年應聘到中國文化學院擔任副教授兼印刷研究中心執行秘書,經手改組印刷研究中心為印刷工業研究所﹔成立印刷工業專修科﹔改制為印刷學系﹔成立華岡印刷廠﹔增設夜間部印刷學系﹔增設推廣教育中心印刷研究班﹔增設造紙印刷研究所碩士班,直至民國八十七年退休為止,連續服務華岡三十四年,其中擔任系主任、組主任、研究所所長共二十三年,親受曉峰先生的精神感召和風熏雨化,獲益良多,終身受用不盡。(注三)

學人風范

我能在中國文化大學(當時為學院)剛創校時就到華岡服務,有三個巧合的因素:一是張曉峰先生需人協助創辦印刷教育,托羅福林先生推介人選。二是我與羅福林先生有一面之緣,而且已在測校大學部教了八年的印刷學朮課程,也有六年的印刷工廠實務經驗。三是張曉峰先生主持編印《中華民國地圖集》和《世界地圖集》各五鉅冊,委由測量制圖廠印制,品質令他留下良好印象。在記憶中,我和曉峰先生常有機會面談,其中對我最重要的有:第一次是初到職時在他陽明山庄的二樓辦公室,交待應辦事項和發展方向,十分親切。第二次是要我擔任印刷學系系主任,以躋中國之印刷工業于世界印刷工業之林期勉,而培育印刷高等專門人才為當急之務。第三次是接任系主任后不久,因為修訂課程、調整師資、籌設印刷工廠,有某教授寫信給曉峰先生告了我一狀,大意是說我措施乖謬、有公然排擠意圖等等,曉峰先生請我到他辦公室,將那封信親手交給我說:「這封信你看看就好了,不要理他,你盡管放手去做。」短短的三句話,增加我無限信心。第四次是為了籌設華岡印刷廠,于下班后和曉峰先生站在華岡的百花池畔談購買機器之事,那一次,有一些意見和他老先生相左。譬如:他說:「要買最好的機器,由學生實習來印出最好的印刷品。」我說:「學生在基礎實習階段,用最好的機器太浪費,要循序漸進﹔而且靠學生實習難以印出最好的印刷品。實習與生產可以配合,但不能光靠學生實習來生產。」最后,總算他采納拙見:先買國產機器成立實習工廠,另聘部分專業人員擔任生產工作。以后視環境許可,再買國外機器。

最冒失的一次,是我在曉峰先生主持的會議席上當眾頂撞了他老人家。民國六十六年九月十九日,因為華岡印刷廠經營發生虧損,曉峰先生主持興業基金會作項目檢討,他在作結論時說:「印刷廠經營的失敗,就是印刷教育的失敗,使我非常失望!」我是印刷學系的系主任,當即要求發言,列舉了很多事實,說明本校的印刷教育正向成功之路邁進,絕未失敗。而且印刷廠經營的虧損,實與印刷教育無關等等。他老人家突然打斷我的話反問:「印刷廠經營不善,出版部不負責任,印刷系也不負責任,究竟該由誰來負責任?」我立即回答:「這是政策的錯誤,誰決定政策,該由誰來負責任。」與會的所有主管都面面相覷。接著,我將印刷廠虧累的原因一一詳加解說,曉峰先生仔細聽完,欣然頷首稱是,并指示:「以后要徹底改善。」

曉峰先生以私人興學,財務十分艱困,所以他時時不忘要興辦企業,要以企業所得來支持學校財務。但熟識的人都知道,張先生所辦的企業,几乎沒有一樣賺過錢。讀書人做生意,總不忘處處嚴守法令規章。張先生嚴格規定:所有企業單位,絕對只准有一本帳簿,該繳的營業稅、所得稅、印花稅,分文不得短少。例如,學校出版部轄有三個單位-編輯部、印刷廠、書城營業部,出版部交稿給印刷廠印書,印刷廠要開估價單和市面比價,印完交貨時要開統一發票﹔營業部向出版部批書,也要開統一發票,銷售書籍當然要開統一發票,一雞三吃。因此,當時出版部的書常常發到校外印刷廠承印,華岡印刷廠要到市面上爭取印件來印,肥水流入外人田,印刷廠成本偏高,焉能賺錢? 

我之所以敘述以上瑣事,是在說明曉峰先生的學人風范、長者氣度、禮賢下士、從善如流的胸襟,恂恂儒者、高風亮節,我雖然當眾頂撞了他,几乎是反對他的裁示,但他大人大量,并不以為忤。古人說:「君明則臣直。」或是如此。我絕不以敢于當眾頂撞曉峰先生為得意,而是最得意于有幸追隨了這樣一位賢明的長者張先生。那天會議結束,我連夜寫了一封四張半十行紙的信,將會中口述意見表達清楚,并對我的冒犯表示歉意。曉峰先生看過信后,請我到他辦公室,滿面慈祥地對我說:「你的意見是對的。以后多多幫忙照顧工廠。」我后來寫了一篇短文,題目就是〈我當眾頂撞了張先生〉收錄在拙作《六十隨筆》書中,以記其事。兩封信的影本也一直保存至今。(注四)

風吹草偃

受到曉峰先生在華岡興辦印刷教育的影響,風吹草偃,民國五十六年,宜蘭復興工專設印刷工程科(現已停辦)。民國五十七年,台中高工設印刷科。民國五十八年,木柵世界新聞專校設印刷攝影科,就是現在的世新大學平面傳播科技學系,內分印刷和攝影兩組。民國八十五年,台灣師范大學將工教系印刷傳播設計組擴充為圖文傳播技朮學系。到現在為止,加上已經九十六年弦歌未輟的中正理工學院測繪工程系地圖編印群,共有高工職校三校設有印刷科,大學五校設有印刷系組,其中有中國文化大學、台灣師范大學、中正理工學院、台灣藝朮學院,均有研究所在培育印刷碩士,世新大學亦將于年內設研究所。如今台灣已畢業高職印刷科學生約八千五百人、大學和專科印刷系學生近八千人、碩士印刷研究生一百六十余人,外國留學返台的印刷碩士三十余人、印刷博士六人。張曉峰先生在三十五年前揭櫫:「使中國印刷工業躋于世界印刷工業之林,以培育印刷高等專門人才為當急之務」的目標,正全力趨近。張曉峰先生高瞻遠矚、洞燭機先,實乃國家之福。試看我國今日之印刷水准日益提高,印刷師資日益充實,印刷著作日益丰富,印刷學朮研究日益昌盛,印刷學朮活動日益蓬勃,實因印刷人才培育見功,印刷人力資源充沛所致。是以應對張其昀曉峰先生,特致崇高之敬意與謝意!


作者與台灣中國文化大學董事長張鏡湖博士合影于馬尼拉

 張曉峰先生在國立台灣藝朮學校創校時指出:「印刷必藉工業與美朮之結合,方能盡善盡美。」又在為拙作《印刷工業概論》賜撰之序文中指出研究與理論及實用之重要,他說:「中國文化大學為教育、研究、服務三位一體之新型大學。研究有如源頭,有源頭而后教育方為有源之水,波瀾壯闊,可大可久。研究有如根株,有研究而后建教合作,服務方為體用兼備,發榮滋長,蒸蒸日上。印刷工業如此,其它各種學問也是如此。……印刷為應用科學,理論與實用必須互相發明,互相推進,而后學朮方有進步之可言。……」

無中生有

在曉峰先生指示之下,本諸他「無中生有」的華岡精神,我用向華岡儲蓄會借來的台幣拾萬元起家,在民國六十年九月成立華岡印刷廠,供學生實習并兼生產。我又奉命籌設造紙印刷研究所,內分造紙、印刷兩組,每組以台幣拾貳萬元的籌備經費,于民國七十二年開始招收研究生。民國七十九年,我為轉化中華學朮院印刷工業研究所的功能、擴大參與對象、推廣服務層面,發起改組為全國性印刷學朮社團法人的「中華印刷科技學會」,凝聚高學歷印刷專家會員四百余人、團體會員三十余家,每年舉辦的學朮活動頻繁,已出版的《中華印刷科技年報》九鉅冊論文,質與量均獲海內外學朮界肯定,在兩岸三地,亦屬僅有。

又以發展印刷傳播為宗旨,支持印刷傳播教育、發揚印刷傳播文化、培育印刷傳播人才、促進印刷傳播科技、出版印刷傳播書刊,更為感念曉峰先生重視印刷的遠見,我在民國八十三年募款成立「財團法人印刷傳播興才文教基金會」,曾支持舉辦暑期印刷教師研習營、兩岸三地印刷傳播高等教育研討會、大陸印刷工業講座、每年頒贈杰出成就獎金質獎章及証書給對印刷有貢獻之杰出人士,特別是集合兩岸印刷史學作者十余人,合作編著古今中外第一部《中華印刷通史》,縱貫歷史七千年,橫跨中華各民族,以印刷科技的孕育發展為主線,按照大印刷史觀撰述中華民族印刷朮從古至今發展之歷史,全書一百三十余萬言,圖文并茂,已于民國八十七年由興才文教基金會在台北出版,對填補歷史空白、中止雕版印刷朮發明年代之長期爭論、統一兩岸印刷史學、肯定我中華民族發明印刷朮之歷史地位、宏揚中華文化,符合曉峰先生素愿,差可告慰他老人家在天之靈。(注五)

文化印刷

最后,再為中國文化大學之印刷教育成果作一檢視:自民國五十五年至今,總計已培育印刷學士三千人、印刷碩士一百四十余人,出國留學深造之印刷校友二百余人,獲博士學位者有劉曦、李凌霄、魏裕昌、羅梅君、李天任等五人。台灣印刷界,到處皆我校友,例如五所大學院校之印刷師資,半數以上為文化大學校友,其中四人現任系所主任﹔印刷專業出版物之絕大多數作者亦為文化大學校友。最近三年,文化大學印刷傳播學系學生參加國際印刷學朮權威機構-印刷技朮學會(Technical Association of the Graphic Arts, TAGA)年會舉辦之海報設計(poster paper)比賽,分別榮獲兩屆冠軍、一屆亞軍。文化大學印傳系師生參加TAGA年度學朮研討會之論文篇數,年有增加。八十八年十月三日至五日,由中國文化大學主辦,李天任博士主持,在台北圓山飯店國際會議廳舉行之「一九九九國際圖文傳播科技研討會(Taipe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aphic Communications, TICON GC)」,有德、法、英、美、瑞典、日本、香港、台灣等之學者專家百余人出席,發表論文三十余篇,并頒贈「金龍獎」給來自美國的著名學者麥可道(David Q. McDowell)先生和興才兩人,一切圓滿成功。張創辦人曉峰先生在三十五年前揭櫫之努力目標-使我國印刷工業躋于世界印刷工業之林,庶几近了。

注 釋

注 一:陳政雄〈熱愛出版印刷的張其崧〉,《印刷人》雙月刊八十三期,印刷人 

雜志社,民國八十年六月。台中市。

注 二:史紫忱〈從《中國一周》看求新〉,《張其昀博士的生活和思想》,頁八

五七,華岡學會編印,民國七十一年三月。台北市。

注 三:李興才〈張其昀先生為中國印刷教育之父〉,同注二,頁一二四四-一

二四七。台北市。

注 四:李興才〈我當眾頂撞了張先生〉,《六十隨筆》,頁一O一-一O六,中

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七十四年四月。台北市。

注 五:李興才〈回憶華岡無中生有的歲月〉,《印刷會訊》第四四八期,台灣區

印刷工業同業公會,民國八十七年一月。台北市。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