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尋
蝙蝠俠
Batman

Image:batmanle.png
蝙蝠俠漫畫 #608(2002年十月)封面的第二版。
由Jim Lee(pencils)和 Scott Williams(comic book artist)所畫

出版商 DC漫畫
首次出現 舊版本
偵探漫畫 #27
1939年五月
近代版本
蝙蝠俠漫畫 #404 -
"Batman: Year One",第一部份
1987年二月
創造者 Bob Kane
Bill Finger
資料
真名 布魯斯韋恩(Bruce Wayne)
狀態 Active
律屬 正義聯盟、韋氏企業
過去律屬 Outsiders
常用外號 Matches Malone
重要親屬 管家阿福
羅賓
蝙蝠女
重要能力 天賦-智力水準高
富偵探頭腦
武術
脫離術
科技武器

蝙蝠俠Batman),是在1939年5月美國《偵探漫畫》第27期中誕生的一個虛擬人物,由包柏肯恩Bob Kane)與比爾芬捷Bill Finger)共同創造(但是只有肯恩獲得官方著名為作者),是個伸張正義打擊犯罪的超級英雄。雖然一開始只是蝙蝠俠只是數個同時被創造出來的虛擬角色之一,但後來他成了其他連載漫畫中超級英雄的領袖人物。蝙蝠俠的真實身分是布魯斯韋恩Bruce Wayne),是一位富有的企業家、花花公子、與慈善家;布魯斯在兒時親眼目睹了父母被謀殺,讓他立志鍛練肉體與心智,並穿上以蝙蝠為靈感來源的服裝打擊犯罪。蝙蝠俠跟超人是偵探漫畫中最廣為人知也最受歡迎的兩個角色,並被多次拍成電影

蝙蝠俠在一推出就是一個極為受歡迎的角色,後來並有屬於自己的同名漫畫系列,《蝙蝠俠》(Batman)。隨著時間的演進,對蝙蝠俠這個角色的各種不同詮釋也紛紛出現。1960年代後期的蝙蝠俠電視影集採用了誇張滑稽的美學處理方式,結果在影集結束後的數十年間仍讓蝙蝠俠脫離不了影集中的形象。1986年法蘭克米勒Frank Miller)的短篇漫畫集《蝙蝠俠:黑騎士歸來》(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與1989年提姆波頓Tim Burton)的蝙蝠俠電影的成功,讓蝙蝠俠回到了他原本誨暗的基調。蝙蝠俠是一個文化符號,曾被改編呈現於數種媒體中,包括廣播、電視、電影;更出現在各式各樣的商品上行銷於全世界。

目錄

[編輯] 出版歷史

1938年初,由於動作漫畫中超人的成功,讓全國出版社(National Publication)(DC漫畫的前身)的漫畫部編輯開使尋求更多的超人英雄出版品。包柏肯恩為回應此一需求而創造出了蝙蝠俠。合作夥伴比爾芬捷回憶肯恩

...有一個人物的構想名為「蝙蝠俠」,他想要我看看他的設計圖。我到了肯恩家中,他畫了一個外型非常類似超人的人物,我記得是穿著有點...類似紅色的緊身裝,還有靴子……沒有手套,沒有護腕……戴著一個小型眼罩,藉著繩索擺盪。他有兩個突出的硬式翅膀,看起來像是蝙蝠的翅膀。在人物的下方則是一個大標誌……蝙蝠俠。

芬捷提供的建議包括了賦予蝙蝠俠全罩式的頭套以取代眼罩,用披風取代翅膀,加上手套,並除去原本服裝上紅色的部份。芬捷聲稱自己設計出布魯斯韋恩這個名字作為蝙蝠俠的祕密身分:「布魯斯韋恩的名字來自於蘇格蘭愛國者羅柏特布魯斯(Robert Bruce)。韋恩是個花花公子,來自貴族世家;因此我想找一個有殖民時代氣息的名字。我試了亞當,漢考克...最後我想到了瘋狂的安東尼韋恩(Mad Anthony Wayne)。」蝙蝠俠的個性,人物歷史,視覺設計,以及裝備,許多靈感都來自於1930年代的大眾文化,包括了電影,大眾雜誌,連環漫畫,新聞頭條,甚至是肯恩本身。肯恩特別提過蒙面俠蘇洛(The Mark of Zorro, 1920)與The Bat Whispers(1930)兩部電影對他創造與蝙蝠俠相關圖象符號時的影響;而芬捷將蝙蝠俠描繪為偵探與科學家的靈感則源於其他的文學角色如野蠻博士(Doc Savage),魅影俠(The Shadow),與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

肯恩協議放棄了蝙蝠俠的擁有權,獲得了補償金以及在每本蝙蝠俠漫畫上強制署名的權力。此一署名一開始並未聲明「蝙蝠俠由包柏肯恩創造」;而只是單純的在每個故事的首頁寫上他的名字。肯恩的名字在1960中期消失於漫畫上,取而代之的是每個故事的真正編劇與畫家名字。在1970年末,當捷瑞席格(Jerry Siegel)與喬修斯特(Joe Shuster)在超人漫畫上開始獲得超人由兩人「創造」的頭銜,再加上莫頓馬斯頓(Moulton Marston)也開始獲得創造出神奇女俠(Wonder Woman)的註名後,蝙蝠俠漫畫上才開始標明「由包柏肯恩創造」與其他的頭銜。

反觀芬捷則未獲得相同程度的認可。雖然他自1940年代以來便獲得在DC其他作品中創作的頭銜,一直到1960代他才開始獲得在蝙蝠俠漫畫中少數的編劇頭銜;舉例來說,在蝙蝠俠169期(1965年二月)的讀者來函區中,編輯茱歷亞書華茲(Julius Schwartz)指明芬捷為蝙蝠俠常見的敵手謎語人(Riddler)的創造者。然而,芬捷的合約只提供他編劇的酬勞並沒有署名權。如同修斯特,席格以及其他漫畫的黃金時代前後期作者一樣,芬捷對於全國出版社極為不滿,認為出版社拒絕給予他的創作適當的酬勞與頭銜。芬捷過世於1974年,DC在此時仍未正式的承認芬捷為蝙蝠俠的創造者之一。但是肯恩本人在後來則十分樂於認定芬捷的供獻,但也同時強調自己在創造蝙蝠俠時的地位。


[編輯] 早期 (1939-1949)

蝙蝠俠首次出限於<<偵探漫畫>>27期。封面由包柏肯恩繪製。
蝙蝠俠首次出限於<<偵探漫畫>>27期。封面由包柏肯恩繪製。

第一個蝙蝠俠故事發表於偵探漫畫(Detective Comic)27集(1939年五月)。芬捷表示「蝙蝠俠最初的編劇方向是打擊犯罪的硬漢小說風格。」這可以由蝙蝠俠在傷害或殺死罪犯時的毫不留情以及不在意使用槍枝等處看出端倪。蝙蝠俠漫畫一推出便極為轟動,偵探漫畫的銷售量急速攀升,因此在1940年蝙蝠俠開始有專屬於自己的同名漫畫。在當時全國出版社是業界中銷售量最佳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公司;蝙蝠俠與全國出版社旗下其他的超極英雄如超人是奠定該公司成功的基石。超人與蝙蝠俠兩個角色一起合作於1940年開始出版的World's Best Comic,該系列漫畫後來改名為World's Finest Comic;在這段時期的作者包括了捷瑞羅賓森(Jerry Robinson)與迪克史邦(Dick Sprang)。

隨著最初幾個蝙蝠俠漫畫的推出,許多新的元素開始逐漸出現,而肯恩對蝙蝠俠的描繪也慢慢的演變。肯恩提到在六期漫畫中,他將人物的下巴逐步加長,並且將蝙蝠裝的耳朵也拉長;「差不多一年過後他就差不多成形了,我成熟的蝙蝠俠。」肯恩說。蝙蝠俠著名的配件腰帶(Utility Belt)出現於偵探漫畫29期(1939年七月),接著在31期(1939年九月)中介紹了蝙蝠迴旋標(Batrang)與第一部蝙蝠造型的車輛,而蝙蝠俠的由來則是在第33期(1939年十一月)中被揭露。蝙蝠俠早期鐵血硬漢的描繪在1940年偵探漫畫38期中因蝙蝠俠的小男孩助手羅賓的出現而開始軟化。羅賓是因為芬捷的建議而設計出來的,他認為蝙蝠俠需要一個類似福爾摩斯小說中華森(Watson)的角色讓他可以對談。雖然肯恩比較喜愛獨行的蝙蝠俠,但是羅賓的出現讓漫畫銷售量幾乎成長了兩倍,連帶的引領了漫畫人物「少年助手」的風潮。蝙蝠俠第一期值得注意的不只是介紹了兩個蝙蝠俠最揮之不去的反派對手小丑(Joker)與貓女(Catwoman),另一個重點是蝙蝠俠開槍殺死了一個怪物巨人。此一故事讓編輯惠特尼愛斯伍(Witney Ellsworth)發佈了編輯命令禁止蝙蝠俠再殺人或使用槍枝。到了1942年,蝙蝠俠漫畫的編劇與畫家已經建構完成大部分的蝙蝠俠設定。二次世界大戰後,DC漫畫公司「採用戰後的編輯走向,減少社會評論而改求輕鬆的少年幻想故事。」此一編輯導向對於戰後時期的蝙蝠俠漫畫影響極為明顯;1940年代初期漫畫中描寫的「嚴峻且危險的世界」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蝙蝠俠被塑造成一位值得敬慕的公民與父執輩人物,身處在「明亮且多采多姿的環境」中。

[編輯] 五零年代與六零年代初期 (1950-1963)

蝙蝠俠是在1950年代當漫畫銷售量低落時仍持續維持出版的少數幾個超人英雄。在超人76期(1952年六月)名為「世上最強組合」(The Mightiest Team in the World)的故事中,蝙蝠俠首次與超人搭檔合作,兩人並互相發現對方的真實身分。鑑於此故事的受歡迎程度,World's Finest Comics因此重新翻版開始連載兩位英雄人物合作的故事,取代原本該系列漫畫中蝙蝠俠與超人分別當主角的故事形式。兩位人物的搭檔組合是「在漫畫產業蕭條時期中少見的財務成功」。兩人合作的連載故事一直持續至1986該系列漫畫休刊為止。

1954年心裡學家費德瑞克沃森(Fredric Wertham)出版了一本名為《誘惑純真》(Seduction of the Innocent)的書籍,連帶造成大眾對漫畫產業的嚴厲審視,而蝙蝠俠漫畫正是其中之一。沃森書中的論點是孩童會模仿漫畫書中的犯罪行為,而這些漫畫書會腐化青少年的道德觀。沃森批評蝙蝠俠漫畫中存有同性戀的暗示,並認為蝙蝠俠與羅賓被描繪為愛人的關係。沃森的評論在1950年代造成了大眾的迴響,最後導致漫畫審議局(Comics Code Authority)的成立。戰後「較開朗」的蝙蝠俠基調在漫畫審議法生效後變得更加明顯。部份學者認為如蝙蝠女俠(Batwoman)與蝙蝠女孩(Batgirl)等人物的出現有部份原因是為了反駁蝙蝠俠與羅賓是同性戀者的指控,故事變得更加誇張滑稽,風格亦更趨輕鬆。

1950年後期,蝙蝠俠的故事開始轉變為科幻取向,這是為了仿效因改走科幻路線而成功的其他DC漫畫人物。如蝙蝠女俠,蝙蝠犬艾斯(Ace the Bat-Hound)以及小蝙蝠俠(Bat-Mite)等新人物陸續出現,而蝙蝠俠的冒險常與詭異的變形奇遇與奇妙的外星生物有關。1960年蝙蝠俠首次於The Brave and the Bold漫畫28期(1960年二月)中成為美國正義聯盟(Justice League of America)的成員,並數次在同年的正義聯盟漫畫中出現。


[編輯] 蝙蝠俠的「新面貌」與誇張滑稽風格的影響(1964-1985)

到了1964年,蝙蝠俠漫畫的銷售量已經劇烈的下滑;包柏肯恩指出「DC漫畫公司原本計畫將蝙蝠俠漫畫全面休刊」。茱歷亞書華茲被指派為蝙蝠俠漫畫的編輯並主導全面性的重整。由1964年偵探漫畫327期(1964年五月)開始,漫畫封面標示了「新面貌」,書華茲進行為將蝙蝠俠變得符合當代潮流的新改動,並將故事回歸於原本的偵探故事走向,包括重新設計蝙蝠俠的裝備,蝙蝠車(Batmobile),以及蝙蝠俠的服裝(蝙蝠俠標誌下的黃色橢圓形首次出現),書華茲採用畫家卡麥英凡提諾(Carmine Infantino)進行此次重整更新的工程。太空生物與1950年代中如蝙蝠女俠蝙蝠犬小蝙蝠俠等的角色不再出現;甚至連蝙蝠俠過去的管家艾爾福都被去除而由哈莉姑媽(Aunt harriet)來取代。

《蝙蝠俠》227期(1970年十二月)。這是蝙蝠俠回歸到歌德式灰暗風格的例子,本期封面仿效的是1939年《偵探漫畫》31期的封面。底稿由尼爾亞當斯(Neal Adams)繪製。
《蝙蝠俠》227期(1970年十二月)。這是蝙蝠俠回歸到歌德式灰暗風格的例子,本期封面仿效的是1939年《偵探漫畫》31期的封面。底稿由尼爾亞當斯(Neal Adams)繪製。

1966年開始首播的蝙蝠俠電視影集對蝙蝠俠這個人物本身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該電視影集的成功連帶提升了漫畫出版業的銷售量,蝙蝠俠漫畫的發行量在當時逼近900,000份。影集中像蝙蝠女(Batgirl)的角色與影集中誇張滑稽的風格被帶入了漫畫之中;影集也帶回了艾爾福。雖然影集與漫畫均成功了一段時間,但滑稽誇張的風格難以經得起考驗,該影集在1968年仍難逃被取消的命運。蝙蝠俠漫畫也連帶的再次失去人氣。茱歷亞書華茲指出「當電視影集成功時,我被要求漫畫也必須走誇張滑稽的風格;當電視劇不再受歡迎時,漫畫也理所當然的難逃同樣的命運」。

自1969年起,編劇丹尼斯歐尼爾(Dennis O'Neil)與畫家尼爾亞當斯(Neal Adams)努力的將蝙蝠俠與1960年代電視劇中誇張滑稽風格的詮釋作明顯的切割,讓蝙蝠俠重回他原本「深夜中無情復仇者」的根源。歐尼爾表示他的理念就是「單純的將一切回歸起點。我去到DC漫畫公司的圖書館讀了一些早期的故事;我試著抓住肯恩與芬捷想要塑造的風格。」歐尼爾與亞當斯首次的合作是偵探漫畫395期(1970年)名為「The Secret of Waiting Graves」的故事。歐尼爾,亞當斯,書華茲與完稿畫家迪克喬丹諾(Dick Giordano)真正的合作其實不多,而是上述幾位與其他數位1970年代中的漫畫工作者交錯合作;儘管如此,這幾位作者的作品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喬丹諾說「我們回歸到較冷酷,較黑暗的蝙蝠俠,我認為這就是為什麼這些漫畫受歡迎的原因……即使直到今天我們仍繼續採用尼爾筆下有著飄逸長披風與修長尖耳的蝙蝠俠。」儘管歐尼爾與亞當斯的作品受到漫畫迷的歡迎,如此的好評卻無法挽救持續下跌的銷售量;蝙蝠俠漫畫由1970年到1980年不停的下滑,到1985年跌至史上最低點。

[編輯] 黑騎士歸來與現代的蝙蝠俠(1986-現代)

《蝙蝠俠:黑騎士歸來》(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s)第一期的封面,本系列漫畫在1980年代重新定義了蝙蝠俠這個人物。底稿由法蘭克米勒(Frank Miller)繪製。
《蝙蝠俠:黑騎士歸來》(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s)第一期的封面,本系列漫畫在1980年代重新定義了蝙蝠俠這個人物。底稿由法蘭克米勒(Frank Miller)繪製。

法蘭克米勒(Frank Miller)1986年的短篇連載漫畫《蝙蝠俠:黑騎士歸來》港譯﹕黑夜之神(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s)重振了蝙蝠俠的活力。故事講述在可能發生的未來裡,已年入50的蝙蝠俠復出再披戰袍的故事。《黑騎士歸來》是一次商業上的成功並從此成為漫畫歷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此系列故事造成了蝙蝠俠人氣的重大回升。同年中丹尼斯歐尼爾接任蝙蝠俠漫畫的編輯一職,他負責設計了在《無限地球危機》(Crisis on Infinite Earths)這個造成當時DC漫畫世界設定大改動的短篇系列漫畫後蝙蝠俠的基本描繪藍本。歐尼爾以自己是受顧重整蝙蝠俠這個角色為前提來擔任編輯一職的,因此試圖為蝙蝠俠各漫畫注入前所未見的新風格。此一新方向的成果之一是在蝙蝠俠404到407期連載的「第一年(Year One)」故事線,在此故事中法蘭克米勒與畫家大衛馬索伽利(David Mazzucchelli)合作為蝙蝠俠這個人物的起源作重新的設定。艾倫摩爾(Allan Moore)與布萊恩柏蘭(Brian Bolland)搭檔的《蝙蝠俠:死亡玩笑》(Batman: The Killing Joke)承續了這樣的黑暗風格,在此故事中小丑為了逼瘋高登局長,將他的女兒芭芭拉高登(Babara Gordon)雙腳弄殘,綁架了高登本人,並折磨他的精神與肉體。這些故事與其他同類型的作品主題誨暗且風格成熟,幫助提升漫畫書的形象讓漫畫不再僅是兒童的娛樂。

1988年DC漫畫公司設立了付費電話讓讀者投票決定第二代羅賓捷森陶德(Jason Todd)的生死,讓蝙蝠俠漫畫吸引了廣泛的注意。讀者投票的結果以28票的些微差距贊成捷森死亡。次年因1989年上映的「蝙蝠俠」電影讓蝙蝠俠更受注目;除了該片電影數百萬美元的獲利與周邊商品的營收外,近五十年來第一部全新以蝙蝠俠為主角的漫畫系列《黑騎士傳奇》(Legend of Dark Knight)創刊號亦賣出近一百萬冊。1993年的「騎士殞落(Knightfall)」故事中介紹了一位新的反派人物班恩(Bane),將蝙蝠俠重傷成癱瘓;名為死亡天使(Azrael)的尚保羅范雷(Jean Paul Valley)在布魯斯韋恩復建的期間受託穿上蝙蝠裝代替成為新的蝙蝠俠。編劇道格莫許(Doug Moench)與艾倫葛蘭特(Alan Grant)在「騎士殞落」時期合作,並在1990年代一同貢獻了許多蝙蝠俠的跨界(crossover)作品。1998年的「巨變」( Cataclysm)故事線是1999年「無人地帶」(No Man's Land)故事線的開場,「無人地帶」是一個長達一年橫跨所有蝙蝠俠相關漫畫期刊的故事線,講述受地震襲擊後的高譚市的故事。在「無人地帶」故事結束後,歐尼爾卸下主編一職由包柏謝瑞克繼任。2003年,編劇捷夫洛柏(Jeph Loeb)與畫家吉姆李(Jim Lee)合作為期12期的「靜默」(Hush)故事線;這是吉姆李近十年來首度的漫畫連載作品,此故事成為自蝙蝠俠第500期(1993年)後首次登上鑽石漫畫發行公司(Diamond Comic Distributors)銷售冠軍的蝙蝠俠漫畫。吉姆李隨後與法蘭克米勒合作推出「蝙蝠俠與羅賓」(All-Star Batman and Robin),創刊號成為2005年的漫畫銷售冠軍,且打破2003年以來漫畫業中的最高銷售量。蝙蝠俠在DC漫畫2005年的跨界大事件「身分危機」(Identity Crisis)與2006年的「無限危機」(Infinite Crisis)中都擔任了舉足輕重的角色。自2006年以後,《蝙蝠俠》與《偵探漫畫》的常任作家分別為格蘭特莫瑞森(Grant Morrison)與保羅丁尼(Paul Dini)。

[編輯] 來歷

一個晚上,高譚市(Gotham City)最富有的家庭——湯瑪斯韋恩大夫(Dr.Thomas Wayne)和太太瑪莎(Martha),兒子布魯斯(Bruce)看完電影《佐羅》回家,途經一條小巷時遭到搶劫,韋恩夫婦在布魯斯的面前被槍殺。那條巷子從此得名「犯罪巷」(Crime Alley)。

父母去世十年之後,布魯斯開始遊歷世界,先後在歐洲、東方接受教育併進行武術、刑偵等各種技術訓練,為將來的行動做準備。

[編輯] 蝙蝠俠主要人物角色

  • 布魯斯韋恩/蝙蝠俠:因為父母被槍殺在心理上產生恐懼,因此把恐懼轉換成打擊犯罪的動力,從而幫助犯罪之都高譚市滅罪。
  • 艾爾福(Alfred Pennyworth,又譯阿福):韋恩的管家,善良有親和力,布魯斯以蝙蝠俠的身分行動時,阿福有時會在蝙蝠洞進行支援。
  • 高登局長(James("Jim")Gordon,又譯戈登局長):高譚市的警察局長,協助蝙蝠俠,支持他的一切行動。
  • 羅賓(Robin):和蝙蝠俠一樣對付罪惡,是市中血氣方剛的熱心青年,常和蝙蝠俠一起行動。
  • 蝙蝠女(batgirl):高登局長的女兒,真身是一位武術天才兼高材生,經常和蝙蝠俠等人行動。在電影《蝙蝠俠4:極凍人》被改編成艾爾福的親戚,無意間進入艾爾福管理蝙蝠俠和羅賓裝備與武器的房間,進而化身蝙蝠女與蝙蝠俠和羅賓並肩作戰。

[編輯] 蝙蝠俠主要敵人

[編輯] 蝙蝠俠電影

蝙蝠俠是根據蝙蝠俠漫畫拍攝的系列電影。

  1. 1943年,「蝙蝠俠」
  2. 1949年,「蝙蝠俠與羅賓」
  3. 1966年,「蝙蝠俠」,根據電視劇情節改編
  4. 1989年,「蝙蝠俠」,蒂姆·波頓導演,演員:米高·基頓金·貝辛格傑克·尼克遜
  5. 1992年,「蝙蝠俠大顯神威」,蒂姆·波頓導演,演員:米高·基頓、蜜雪兒·菲佛
  6. 1995年,「蝙蝠俠3」,喬·舒馬克導演,演員:方·基墨克里斯·歐唐納妮可·基嫚金·凱瑞湯米·李·瓊斯
  7. 1997年,「蝙蝠俠4:急凍人」,喬·舒馬克導演,演員:佐治古尼、克里斯·歐唐納、烏瑪·舒嫚阿諾·史瓦辛格
  8. 2005年,「蝙蝠俠:開戰時刻」,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克里斯汀·貝爾米高·肯恩凱蒂·荷姆斯連恩·尼遜渡邊謙
  9. 2008年,「蝙蝠俠:黑暗武士」港譯﹕黑夜之神(拍攝中),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克里斯汀·貝爾、米高·肯恩、希斯·萊傑蓋瑞·歐德曼瑪姬·葛倫霍亞倫·艾克哈特 電影部份於香港中環上環取景拍攝,本片於2008年7月上映。

[編輯] 參見


超級英雄編輯
DC漫畫 超人 · 神奇女俠 · 蝙蝠俠 · 羅賓 · 閃電俠 · 貓女郎 · 正義聯盟 · 綠箭俠 · 綠燈俠
驚奇漫畫 美國隊長 · 幽靈刺客 · 夜魔俠 · 神奇四俠 · 浩克 · 復仇王 · 蜘蛛俠 · 變種特攻 · 月光騎士 · 復仇者 · 托爾(雷神) · 鐵甲人· 黑豹 · 鬼騎士 · 鐵拳俠 · 銀色衝浪手
其他 再生俠 · 地獄小子 · 黑鴉
DC漫畫人物列表驚奇漫畫人物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