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   鮪【藍鰭鮪】


    

      「黑鮪魚」,俗稱「魠樂」或「黑黯鯧」, 其產量僅佔鮪魚所有漁獲量之2%,為鮪魚類中最大型種,黑鮪肚的肉質是生魚片中的極品,媲美冰 淇淋,入口即化;背部是台灣松板,乾煎後,口感柔軟,有如松板牛肉;下巴適合香烤,魚頭用來燉湯或清蒸。 黑鮪魚瞬間游速高達時速一百六十公里,爆發力使體內密佈的微血管變成紅肉,血液含有豐富鐵質,魚肉富含 EPA、DHA、核酸與多種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日本人稱為TORO,鮮美甘甜的肉質,口感滑膩,被美稱為生 魚片的極品,身價超過民間稱為「黑金」的烏魚子。

        黑鮪不但是最名貴的鮪魚,同時也是鮪魚中的最大型者,尤其是 北方黑鮪,體長可超過三公尺,而體重會高達六百八十公斤。 「黑鮪魚」 有兩種 :

一為南方黑鮪 (Thunnus maccoyii;英文叫做 southern bluefin tuna ,SBT)

俗名 『油串』,僅分佈於南半球的三大洋,亦即南太平洋、印度洋和南大西洋;日本人稱南方黑鮪為印度鮪,因為捕獲地點在太平洋及印度洋之南緯度海域,體型相較北方黑鮪小,肉質、口感與味道與北方黑鮪近似,肉質顏色較深,以日本進口冷凍黑鮪平均售價來看,從1997年開始,南方黑鮪的價格超過北方黑鮪,主要原因在於捕獲的北方黑鮪肥滿度、肉質相對較差。

南方黑鮪是一種生長緩慢,分佈範圍相當廣泛的大型洄游魚類,為單一系群魚種,主要分佈在三大洋南緯30度到50度之間,一般成長至10∼12歲才成熟產卵,據相關研南方黑鮪的生命週期很長,最大可達40歲以上,體長達200公分,體重200公斤,產卵場在印尼爪哇島南方海域(約南緯7∼20度),產卵期在9月至 翌年4月間,由於產卵場的區域限制以及性成熟年齡比較大(黃鰭鮪性成熟年齡約2到4歲),因此南方黑鮪資源一旦過漁,即很難恢復。

澳洲在1950年代開始發展南方黑鮪漁業,而日本則在1952年即有南方黑鮪捕撈船隊,但全球南方黑鮪漁獲量在1961年達到81605公噸的歷史新高後,便一路下降,顯示資源已有枯竭現象,為保護南方黑鮪資源,相關國家建立限制漁獲的共識,在1993年5月10日,日、紐、澳三國配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要求,成立「南方黑鮪保育公約」,並於1994年5月20日成立「南方黑鮪保育委員會」(簡稱CCSBT),台灣在2002年8月30日正式成為CCSBT延伸委員會及延伸科學委員會之會員。

 

一為北方黑鮪(Thunnus thynnus;英文叫做 norhtern bluefin tuna ,NBT)

俗名黑鮪或黑甕串,為世界上最大的鮪類,尾叉長最大可達300公分以上,體重可達550公斤,與南方黑鮪最大不同 處是:胸鰭極短,基部與魚體貼合虛有一凹槽,恰可將胸鰭收合。

        根據古地質學家的研究,在大約三百萬年前,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 一直是相通的。因此,在三百萬年前,黑鮪的祖先是有機會來回於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維持同一系列的遺傳因子,而 保持同一「種」於兩大洋之間。 目前魚類學家發現生存於現今北半球兩大洋中的北方黑鮪有兩個「亞種」, 即「太平洋黑鮪」(學名:Thunnus thynnus orientalis )和「大西洋黑鮪」(學名:Thunnus thynnus thynnus)───

        (一)大西洋黑鮪(Atlantic NBT),分佈於大西洋和地中海,據專家的研究,北大西洋的黑鮪是由兩個系群(stocks)組成, 即東大西洋系群和西大西洋系群,前者(東系群)是分佈於北半球的挪威向南沿北大西洋東側,從冰島往南延伸至加納里島 (Canary Island),進入地中海,再續往南半球的南非外海。

而後者(西系群)是分佈於北大西洋的西側,從北美東北加拿大的拉布拉多半島、紐芬蘭往南延伸至西印度群島, 包括墨西哥灣、加勒比海至南美委內瑞拉與巴西的外海。西系群的產卵場在墨西哥灣或佛羅里達海峽,產完卵後的黑鮪 ,一般會沿著海峽游向她們覓食的高緯度棲所,在大巴哈馬堤附近有一狹窄海域常被稱作 「鮪魚小徑」(Tuna Alley), 即因此處常會有群的大型鮪魚游過,從船上或甚至在空中都可以看得到;另外,在該海域附近捕獲的鯊魚胃的內容物中, 竟可發現黑鮪部分肉塊,亦間接證實其洄游路徑。 黑鮪和狼一樣,通常集體狩獵,組成高速行進的拋物面隊形,集中追趕獵物,使掠食者比較容易逼近獵物。牠們會吃下任何出現在眼前的獵物,不管是游速快的鯖魚、底棲的鰈魚,甚至定棲的海綿。

由於國際漁業組織訂定鮪魚捕獲總量管制,我國漁船僅能捕撈東系群黑鮪,漁季在每年三月至五月,漁場集中於地中海海域。

大西洋黑鮪( T. thynnus )成魚體長可至 12英尺(3.7公尺),體重超過1,500磅(680公斤)且生命週期長達25至30年。

        (二)另一為太平洋黑鮪(Pacific NBT),主要分佈於西北太平洋。我國主要黑鮪魚資源即為北方的黑鮪的亞種 「太平洋黑鮪」,主要分佈在西北太平洋, 但也曾在遠至南半球的紐西蘭和南塔斯馬尼亞外海有捕獲紀錄,另在東太平洋的加利福尼里沿海也曾發現。雖然在東北太平洋 沒有發現黑鮪的紀錄,但考古學家相信牠早期瞥出現在英屬哥倫比亞和華盛頓省北。目前假設北太平洋的黑鮪是屬同一系群, 但由於其分佈可延伸至南半球,因此很可能有不同洄游路徑和棲所之不同系群存在,亟待研究。

太平洋黑鮪( T orientalis )體型則較大西洋黑鮪小一些,通常在日本附近海域孵化並洄游超過6,000哩(9, 622公里)至東太平洋,然後又回到出生地產卵,黑鮪為暖血動物,體溫比其游泳水域為高,游泳速度可達每小時25哩並於21天內橫越海洋。

太平洋的北方黑鮪(Pacific NBT, Thunnus thynnus orientalis)於每年4月至6月間,洄游至日本與菲律賓間(亦即在臺灣東部)之海域產卵,因此本省在進行此種高經濟價值黑鮪人 工繁殖之研究上,佔極大之優勢。之後在7月間到達日本本州島、8月間游到曰本海。在日本南方產出的仔稚魚隨潮流北向到日本 ,在那裡體表15~60公分,體重100~500g的黑鮪幼魚開始被捕捉。這些魚有的留在西太平洋,有的約在1至2歲時洄游到東太平洋, 在紐西蘭和澳洲附近捕捉到的北方黑鮪都沒有幼魚,所以黑鮪不太可能含在那裡產卵。

藍色部份海域為北方黑鮪(太平洋黑鮪及大西洋黑鮪)分布區域

圖片參考來源:聯合國國際糧農組織(FAO)

我國對黑鮪之利用

(一)南方黑鮪

 

台灣在1960及1970年代,南方黑鮪一直是長鰭鮪漁業的混獲魚種,到1980年代漁船超低設備的使用以及遠洋漁業向南半球漁場推進後,才開始有遠洋漁船,在特定季節到漁場捕撈南方黑鮪,但前述漁船平時仍以大目鮪等其他鮪類為目標魚種,在特定季節才前往捕撈南方黑鮪,台灣直到2003年為止,還未有全年專門捕撈南方黑鮪的作業漁船。

相較於日、韓的南方黑鮪漁場,台灣的漁場有兩個且較偏北,漁場與漁期分別是每年6到9月的印度洋中南部,以及每年10月到翌年2月的印度洋中西部延伸到大西洋邊界,其中以印度洋中南部為主要漁場;就漁獲量而言,2002年印度洋中南部漁場於獲量約佔總漁獲量的85.06﹪,印度洋中西部延伸到大西洋邊界的漁獲量佔總漁獲量的14.43﹪,太平洋則僅佔0.51﹪。

台灣在1994年之前並沒有個別獨立的南方黑鮪統計資料,而是合併「北方黑鮪」一起統計,由於是透過歷史卸魚量資料以及參考書日資料推估而得,因此僅能稱為估計值。自1994年以後配合CCSBT政策與管理需要,開始將南方黑鮪漁獲相關資料分開統計。此外未配合CCSBT的保育與管理措施,台灣在1996年起採自我漁獲設限措施,將漁獲控制在1995年約1450公噸的水準,台灣在2002年8月正式成為CCSBT延伸委員會及延伸科學委員會之會員後,更在2002年1月1日起,將漁獲配額削減為1140公噸,同時規定參與捕撈南方黑鮪的漁船需先取得核准方能前往捕撈,並需將每週漁獲量等資訊回報,已監督漁船實際漁獲情形。

台灣2002年南方黑鮪漁獲量雖只佔印度洋總漁獲量之1.07%,2003年台灣南方黑鮪作業船數約佔印度洋總作業船數之33.7%,

倘就6-10月台灣南方黑鮪漁季期間而言,約可支應36.88%之作業成本,是故南方黑鮪作業漁場具有紓解印度洋區其他作業漁場壓力之作用,因此,維持台灣現有南方黑鮪漁獲配額對印度洋作業漁船之整體營運相當重要。

 

(二)太平洋黑鮪

臺灣在近十年來開始利用太平洋黑鮪資源,目前已成為沿近海漁業中最重要的漁業之一。 1990年太平洋黑鮪的產量僅有183公噸,至1999年已達到2657公噸,產值則由1990年約22,000,000元 增加到1999年的592,933,397元。十年內增加兩千多公噸,產值增加超過二十倍。這兩年,屏東縣政 府舉辦觀光文化祭,有效拉抬黑鮪魚的聲勢,原本外銷日本,逐漸轉向國內市場,更帶動地方產業發 展。 東港正式捕撈黑鮪魚的歷史長達二十多年。據老一輩漁民講述,黑鮪魚是深海魚類,甚難捕獲。 早期黑鮪魚只是鮪釣混獲的零星漁獲,全都要靠漁民的經驗與運氣,直到最近十年,技術開發成熟、漁具設備 改良、經驗傳承累積、引進導航定位儀器、掌握海域海流資訊及黑鮪生 態習性等因素下,捕獲量大增 ,漁獲量不僅是台灣第一,亦位居世界第一,成為近海漁業中 最重要的漁業之一。過去十年來黑鮪魚 主要空運外銷日本,市場佔有率達八成以上,往往魚才剛上岸拍賣即空運外銷日本,2001年起黑鮪魚文 化觀光季的舉辦,大幅度帶動國內市場,外銷日本的比例 降到一至二成,大部分都是供應國內需求, 在交易價格上也穩定維持市場行情。 不過,黑鮪魚的捕獲總數近幾年來持續減少。雖然捕獲量減少,然而作業船隻卻較往年增加。捕獲量減少的原因,與國內油價高漲影響漁民出海作業意願等有關,加上菲律賓軍艦在其海域加強巡弋,動輒扣押許多台灣籍漁船,導致我國漁船不敢進入其海域捕魚 ,以及日本嚴格執行暫定執法線使捕撈黑鮪魚的風險大增、氣候變遷、全球性過漁也脫離不了關係,是使黑鮪魚數量銳減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雖無科學資料調查黑鮪魚數量,但全球鮪魚數量下降卻是不爭事實,捕獲體型也變小。屏東縣東 港地區近海鮪釣漁船,每年四~六月間至本省東部海域所釣獲為北方黑鮪(NBT)中的「太平洋黑鮪」(Pacific NBT,Tunnus thynnus orientalis)。 我國東港蘇澳鮪釣漁業所利用的黑鮪 資源係屬產卵洄游的族群,漁獲量佔全世界第一,真是老天爺對我們的恩賜!亦較其他國家容易採集得成熟親 魚與仔稚魚,因此,我國更應加強本系群在產卵生態及仔稚魚分佈與黑潮輸送等各項研究,建立更為完整漁業 生物學研究,以達永續經營此一高經濟價值太平洋黑鮪珍貴資源之目標!

近五年(1997〜2008/07/10)東港黑鮪捕獲尾數統計表

製表:鄭登耀  資料來源:漁業署、東港區漁會

屏東縣東港自2001年起舉辦黑鮪文化觀光季,迄今〈2008年〉已經第八屆,漁獲量與平均拍賣單價如上圖示。每年第一尾黑鮪拍賣金額與記錄如下表,其中,東港區漁會在2004年後第一尾黑鮪〈俗稱「第一鮪」〉的捕獲條件 必須具備六項資格為 :「 一是要在台灣近海捕獲的「北方黑鮪」、其次重量要在一百八十公斤以上、第三必須起鉤時還是活魚(一般俗稱「吃活緄」)、第四是捕獲時應該立即通知漁業通訊電台、第五是具備以上條件者,連魚帶船一起運回東港,進入東港漁港後由漁會會同專家勘驗通過,第六則是捕獲漁船限定設籍高高屏三縣市。」
屏東東港第一尾黑鮪歷年拍賣資料
年度 捕獲漁船名稱 鮪魚體重〈公斤〉 拍賣總金額及每公斤拍賣單價
2002 琉球籍金興隆二十號 184 736,000元〈4,000元〉
2003 琉球籍合瑞發號 117 585,000元〈5,000元〉
2004 琉球籍金昇鴻號 284 2,215,200元〈7,800元〉
2005 琉球籍昇鎰興二十號 320 1600,000元〈5,000元〉
2006 琉球籍金昇鴻號 269 347,000元〈1,290元〉
2007 琉球籍益昇滿六號 227 1,589,000元〈7,000元〉
2008 琉球籍萬億載號 247 1,729,000(7,000

製表:鄭登耀  資料來源:東港區漁會

東港魚市場的黑鮪交易量,在民國八十八年(1999)時,曾高達一萬一千三百多尾,總重量也超過二百萬公斤,八十九年也超過萬尾,但此後即呈現下滑趨勢,近五年來漁獲量都在六千尾以下,今年(2008)至今(七月十日)僅約二千九百零六尾,比去年減少一千五百四十七尾,少了三分之一,總重量約僅六十五萬二百卅六公斤。(自由時報,20080711)

台灣位於鮪魚迴游之必經,有著先天良好的條件,只是鮪魚人工繁殖工作所需經費頗大,非一般種魚業者所能負擔,期望政府或有遠見之財團,能為鮪魚人工繁養殖催生,讓台灣的水產種苗產業在未來能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台灣目前已有多個研究團隊投入開發黑鮪魚人工繁殖技術,包括海洋生物博物館、基隆水試所等,黑鮪魚 的國內市場不斷擴大,海洋族群量卻減少,發展人工繁殖技術期能解決黑鮪魚的生態危機。相較於日本,國內 對於黑鮪魚養殖起步較慢,雖然前景看好,但黑鮪魚生性容易受驚嚇,在人為環境下並不容易飼養,往往因受 驚而撞牆死亡,存活率不高。此外,成熟卵子取得不易,無法順利完成人工受精,都是待克服瓶頸。

太平洋黑鮪產卵的適水溫範圍為24-26℃,在台灣地區沿岸海域的箱網蓄養黑鮪,應具有繁殖的條件,但台灣每年皆有颱風來襲,加上生殖的季節可能不太長,如果能在陸上池塘蓄養黑鮪,控制環境條件在適水溫範圍,應可延長黑鮪的生殖期間。由於鮪魚養殖需投入相關成本相當高未來台灣推動黑鮪養殖時仍須政府的輔導與支持。 台灣目前仍以捕撈為主,水試所曾做過人工養殖實驗,但因颱風的天氣因素,使得箱網破損魚隻脫逃,養殖實驗因而停擺。國立海生館也曾從日本進口五十尾黑鮪幼魚,但因黑鮪生性易受驚嚇而衝撞箱網,造成魚體受傷感染死亡,該養殖計畫也在魚隻死亡後而暫時停擺。

此外,黑鮪魚的高經濟價值不但可以造福國內漁業,也可以開拓國際市場。因此,黑鮪可謂是大洋中的萬國性魚類,絕不是單一的國家可獨占的海產資源。

日本對太平洋黑鮪之利用

全球大多數捕獲的三種黑鮪 (太平洋黑鮪、大西洋黑鮪、南方黑鮪)均成為日本的生魚片食材,屬於高價食品。目前紀錄是2001年東京的築地魚市場,創下一條黑鮪17萬3600美元(約合新台幣520萬元)的高價,其珍貴可知。由於黑鮪魚(特別是其魚肚)被日本人視為是生魚片的極品,進行全球大 量捕撈與搜購,日本市場每年消費六萬公噸的黑鮪,超過全球捕獲量的3/4,日本人對黑鮪魚的消費情況,以美國1999年漁獲量1086公噸黑鮪魚為例,幾乎全部(1083公噸)被日本高價搜購。 日本名廚高山雅方2004年於紐約市開張的「雅壽司」(Masa)餐廳,一套定食要價350美元(不含稅、服務費和飲料,約合新台幣一萬元),雅壽司立刻變成紐約市最昂貴的餐廳,兩人份的午餐或晚餐動輒超過1000美元。

日本的黑鮪養殖研究正式開始的是1970年起,1980年黑鮪的繁養殖研究被納入於海洋牧場計畫的一環,由遠洋南 西及水產廳水研所、近畿大學水研所,加上三重縣濱島水試場組成的「海洋牧場黑鮪研究團體」,協力著手「近海漁業資源的家魚化系統開發有關的綜合研究」,把研究目標放在黑鮪的洄游、幼魚移動、成育條件、稚魚分布 、幼魚時之減耗、生存率提高、營養條件、生理、生態等,一直持續至1989年。在日本民間也有人從事黑鮪的繁 養殖試驗,但死亡率高,都未能長期持續。不過數年前起,有日本栽培漁業會在沖繩縣;日本配合飼料公司在愛媛縣 ;新日本捕鯨株式會杜在高知縣從事黑鮪的養殖試驗。在箱網中成長的北方黑鮪可能比「野生的」早熟,也早產卵,且黑鮪魚魚卵孵化率已達九十五%,但是養殖過程中魚苗死亡率高,至今仍面臨無法量產的瓶頸。

近畿大學水產研究所教授 宮下盛在2003年「黑鮪及海鱺箱網養殖國際研討會」中發表文章表示:『日本研究團隊將1987年捕獲的野生黑鮪魚幼魚飼養成種魚,並觀察其成熟與產卵情況之後,得到以下結果:(1)在串本周圍海域(和歌山縣)的黑鮪魚,產卵期有2個月,約在每年的6月中旬至8月中旬。(2)可自然產卵的水溫範圍大約是21.6~29.2℃。(3)一個成熟的雌體,卵巢內的卵徑組成呈現多峰型,產卵的次數屬於多次性。(4)精子全長約35μm,由頭部、腹部及尾部構成,與一般硬骨魚類的形態相同。(5)卵為無色透明狀,屬於球形的分離浮性卵,直徑在0.926~1.015mm,水溫愈高,卵徑就愈小。』

在2002年,研究人員在日本國近畿大學漁產研究室完成第一次黑鮪密閉循環【圈養環境】的繁殖,產出超過八十萬(800,000)尾的新生魚苗。此結果讓日本對外宣稱黑鮪完全的養殖成功。而近似的努力正不停的在澳洲及地中海周邊地區進行。

但據日本水產新聞報導(2002/07/22),近幾大學水產研究所(熊井 英水所長)表示,該所已成功孵化出20萬尾黑鮪。成為世界最早繁殖成功者。報導中說,近幾大學水產研究所,是從一九七零年開始研究黑鮪人工養殖的。迄今已有三十二年。

根據報告,一般飼養的約在3歲成熟,在5歲(約150公分、60公斤)產卵。根據日本近畿大學水研所原田輝雄教授為 首的研究群之研究,從黑鮪天然親魚的採卵一直未能突破,原田等自1970年起,捕獲天然幼魚養成,而於1974年捕 獲的幼魚到1979年,已成長至體重60~90kg,在箱網中首次觀察到追尾及自然產卵,其卵集中試行人工孵化,飼養仔 魚,結果剛孵化時全長約3mm的魚苗,到48天後已長至全長98mm的稚魚。

日本是全世界鮪魚的重要市場,曰本的延繩釣、竿釣、圍網和其他漁業的船隊,供應其國內市場所需的大部分鮪類 產品,但日本也從其他國家進口大量的鮪魚,其中最大的進口國是我國,1996年日本進口北方黑鮪即高達約7,000公噸 ,而我國則逐年增加內銷比重,2000年內銷約佔總產量的五成。

在日本,南方黑鮪和北方黑鮪是最受歡迎的生魚片材料,其價格亦持續高於其他鮪類,可看出日本市場對這兩種魚的 高需求,而其中,日本高級餐廳又特別偏好北方黑鮪,稱之「本鮪」,為所有鮪類中之極品。

國際保護行動
在商業漁獲中,黑鮪因為具有高度商業價值,在大量商業捕捉下,近年資源捕獲黑鮪數量和重量都有銳減趨勢,加上全球捕撈黑鮪幼魚畜養利用,造成成熟的黑鮪尚未達產卵場就被捕獲,而尚未成熟的幼魚又遭到捕撈畜養,使黑鮪漁獲壓力年年增加,加入量推定應是年年下滑,未來資源調查與監控利用情形需持續進行,加上適切的管理措施與研究,建立資源管理及資源共享的配額制度應是全球共通的責任。

(一)大西洋黑鮪

大西洋黑鮪的族群數量情況也好不到那裡去,例如與1960年代比較,西大西洋黑鮪的成魚數量目前僅剩3%。然而黑 鮪屬於高度迴游魚類,各國對於其習性與生態所知不多,缺乏生態研究與族群統計數據,因此IUCN的紅色清單中對 北方黑鮪的分類是「缺乏數據(Data Deficient)」,代表數據不足無法分類。

國際自然基金(Worldwide Fund for Nature ;簡稱WWF)指出,未管制地中海養殖黑鮪將使現存黑鮪資源有遭到毀滅的威脅,黑鮪被捕獲後放在海上箱網養肥,在日本市場高價調理為壽司及生魚片,兩百公斤的黑鮪價值甚至達到美金八萬元,有利可圖的黑鮪養殖市場過去兩年已呈倍數成長,達到二萬一千公噸,地中海沿岸黑鮪養殖場擴張如雨後春筍,由西西里島到西班牙穆西亞,馬爾他、克羅埃西亞、法國、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皆有養殖黑鮪蹤跡。

WWF 表示,歐盟之東大西洋及地中海黑鮪漁獲70%源自圍網漁業,今(2008)年在歐盟登記有案的圍網漁船計134艘,較去年之92艘不減反增,此外根據統計,該等漁船在漁季高峰期的6月,每三天可捕撈10%配額的漁獲。過度捕撈最嚴重的國家為土耳其、義大利、克羅埃西亞、利比亞、法國和西班牙;現今在地中海沿海 11 個會員國所屬黑鮪圍網漁船,預估一年的捕撈量有 54,783 公噸,比 ICCAT 所建議的總容許漁獲量 ( TAC ) 28,500 公噸約多出一倍,比科學家建議安全量 15,000 公噸多出 3.5 倍。然而以上估算並沒有將黑鮪漁船種類,如延繩釣、定置網、餌船( bait boats )、遠洋拖網、手釣船( hand line boats )等其他潛在因素納入考量。

歐盟執委會在今(2008)年6月中旬宣告希臘、法國、義大利、塞普勒斯及馬爾他之圍網漁船自6月16日零時起禁止在東大西洋及地中海捕撈黑鮪,此禁漁令亦自6月23日零時起對西班牙圍網船隊生效,其他會員國船隊則尚有充足的配額得繼續捕撈,主要是為了避免重蹈2007年過度捕撈之覆轍,加上歐盟之東大西洋及地中海黑鮪配額短期內即將用罄,因此歐盟通告2008年關閉大西洋黑鮪圍網漁業,以保護脆弱的黑鮪資源,同時符合大西洋鮪類國際保育委員會通過之15年復育計畫的宗旨。
 

(二)南方黑鮪

目前三種黑鮪魚中,南方黑鮪係由1993年日紐澳簽訂的「南方黑鮪保育公約(CCSBT)」 設定各參與國每年補撈限額來予以保護;在大西洋黑鮪方面,也由「國際大西洋鮪類保育委員會(ICCAT」設 定各國的捕撈限額進行保護。但是保護多年以來,黑鮪魚數量並未有顯著回升現象,因此遭受環保團體批判 ,認為這些漁業組織全由漁業團體把持,並無環保誠意。

依據這兩個漁業組織設定的捕撈限額,目前我國2004年南方黑鮪捕捉限額為1140公噸;東大西洋區(含地中海 區域)黑鮪魚捕撈限額僅為480公噸,西大西洋區則無配額不得捕捉。就漁業資源來看這些數量極小,顯示黑鮪魚的珍貴稀少。

由於黑鮪魚的成魚數量自1960年長線鉤釣捕魚方式盛行以來大量減少,目前「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 公布的遭受威脅生物物種「紅色清單(red list)」中,將南方黑鮪列為「嚴重瀕臨絕種(Critically Endangered)」 動物類,代表在短期內面臨絕種的風險極高。同樣屬於此分類的尚包括黑犀牛、高山大猩猩及亞洲獵豹等稀有動物。 國際環保人士(例如綠色和平組織與澳洲環境官員)認為CCSBT的限漁行動保護效果不足,因此發起運動,想將南方黑 鮪列為華盛頓公約管制的保護動物,但是並未成功。

(三)太平洋黑鮪

目前太平洋黑鮪是三種黑鮪魚中唯一未受國際公約保護的品種,僅由主要捕撈國家日本、美國、台灣、韓國等國家 自行進行漁獲量紀錄,並將資料送交「美洲熱帶鮪魚委員會(IATTC)」進行彙整與報告,然而這些區域國家的許多非 法捕撈情況並未能納入統計。依據IATTC的報告,直至2000年為止,過去30年來太平洋黑鮪漁獲量並無顯著下降趨勢 ,因而未有國際補撈限額的管制行動,但是確實出現因為幼魚捕撈過度,造成漁獲尺寸與每航次漁獲量減少現象。 此現象是否指向短期內的族群數量問題,尚待後續觀察。

黑鮪的養殖

目前地中海之摩洛哥(大西洋黑鮪)、澳洲(南方黑鮪)以及歐陸之西班牙(大西洋黑鮪)、美洲之加拿大、美國等地皆有進行鮪魚之蓄養,以輸出日本市場為主。日本現有6個團體在9個地點從事鮪魚人工繁殖的研究,近年已成功繁殖出人工種苗,雖然現階段產質及產量尚不穩定,但我們已可預見不久的將來,鮪魚也可以完全人工繁殖。

2004全球養殖的鮪魚產量預計會超過25,000公噸,其中最大的生產國在西班牙、澳洲和墨西哥,去年的產量分別為7,000公噸,5,200公噸和3,000公噸;日本和地中海多數地區整體總產量則超過8,000公噸。

南方黑鮪的養殖位於南澳大利亞林肯港,人口約兩萬人,居民多以南方黑鮪相關產業維生,投入相關產業人數高達1600人以上,養殖方式係以圍網於漁場中圍捕20-30公斤之3∼4歲幼魚,經約15天之運搬後移入箱網中蓄養,經約3∼6個月之養成至40-50公斤左右時捕撈、處理後輸往日本市場。每年約捕撈5,000公噸,養成7,500公噸,創造出超過相當於六十億台幣的年產值,是全世界唯一的南方黑鮪養殖事業,其捕撈、養殖、處理等技術均已成熟 。

在2008年五月的Worldfishing中披露:「澳洲養殖先驅 Clean Seas Tuna Limited 成為全球首度人工繁殖南方黑鮪( SBT )成功的集團。Clean Seas 在阿諾灣設立模擬 SBT 生態的養殖場,成功取得品質精良的 SBT 精液與卵,建立供應 SBT 保育與永續經營的精子銀行。」上述兩案例值得台灣推動黑鮪養殖時之參考。


 

參考資料:

聯合國國際糧農組織(FAO) http://www.fao.org

農委會 http://www.coa.gov.tw/

漁業署 http://www.fa.gov.tw/

屏東縣政府網站 http://www.pthg.gov.tw/

屏東縣政府文化局 http://www.toro.com.tw

fish information & services http://www.fis.com , Mar. 2 ,2004

2004年3月上旬國外漁業輿情,台灣漁產網  http://www.etaiwanfish.com.tw

魚市傳奇「黑鮪魚」,面臨危機,中國時報31版,2002年06月18日;

記者羅建怡/報導,『黑鮪魚嘗鮮之旅  怎麼吃》背部乾煎、下巴香烤』,聯合報,2003年5月7日

記者陳志東/報導『黑鮪魚的微笑(1)/可愛的黑鮪魚 矛盾的我』東森新聞網 2002年05月1日 http://www.ettoday.com    

WWF(自然保護基金會 Worldwide Fund for Nature,WWF) , 警告地中海沿岸無限度黑鮪魚養殖之危害,2004年3月2日  http://www.epochtimes.com/gb/4/3/2/n476978.htm

賴明伸,「以綠色消費觀點來看黑鮪魚季活動」,綠色消費電子報 第013期  http://www.edf.org.tw/News/green20040608.htm

記者葉進明/報導,「新發現!台灣東部海域也有黑鮪魚 漁民大利多 」,東森新聞網,2004/04/10 http://www.ettoday.com/2004/04/10/738-1613801.htm

林琇玲,CCSBT管理程序決策原則對台灣南方黑鮪漁業經營之影響評估,海洋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6月

方力行、楊清閔、李展榮,全球黑鮪供需市場概況,中國水產620期,2004年8月

「The rise and rise of tuna」,Fish Farming International  P.11,April 2004

Seafood International,July 2004

撰文/艾里斯(Richard Ellis)翻譯/姚若潔 ,「拯救黑鮪魚」,科學人雜誌,2008年第74期4月號

鍾麗華、郭靜慧、楊宜敏綜合報導,「屏東黑鮪今年捕3000尾 10年新低」,自由時報,2008/07/11

夏翠鳳 譯,「歐盟通告2008年關閉大西洋黑鮪圍網漁業」 ,European Commission press corner,,June 13, 2008


上 一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