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 的 位 置 :首页 - 历史学术动态
<% for i = 1 to RowCount Response.write "" Rs.movenext if Rs.eof then exit for next %>
  •   "&Rs;("AR_Title")&"
  • 摩尼教重要遗物惊现福建
    陈进国

    摩尼教重要遗物惊现福建
    有助于厘清摩尼教演化为“明门”的过程

     


    本报讯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学者结合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挖掘福建霞浦县柏洋乡盖竹上万村摩尼教(俗称明教)遗迹及其文物,同时考察出了霞浦县摩尼教主角林瞪的历史生平,有力地佐证了摩尼教是从“陆路”而非“海路”传入福建的。
    福建是我国民间宗教荟萃之地,有丰富的宗教资源,儒、佛、道三教以及基督教、伊斯兰教、摩尼教(俗称明教)在此汇集。调查中专家发现,上万村乐山堂遗址是一座始建于北宋,具有一定规模的摩尼教寺院。上万村明教法器遗物及明代三佛塔,盐田乡飞路塔的明教楹联石刻,柏洋乡陈法师保存的木刻摩尼光佛像等文物,有力地说明了明教在霞浦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学者们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的成功传播和落叶生根,既离不开对自身文化要素的坚守,更需要有一个与其传播地社会文化境域的主动“调适”。霞浦摩尼教遗物再现,证实我国宋代就出现摩尼教,填补了历史空白,表明明教曾经在福建地区有着深刻影响。
    霞浦县柏洋乡位于较偏远山区,平均海拔440米,辖内盖竹上万村(分塔后和上万两个自然村)隶属旧时的桃源境。据上万林氏族谱记载,始迁祖林晊(延吉公)在“唐宪宗元和十年乙未(815)自莆田阙下迁长溪盖竹”,至今族裔遍布福建霞浦、柘荣、福鼎及浙江苍南、平阳等地。调研专家搜集了开基上万村林氏族谱记载八世祖林瞪加入“明教(门)”的一些文献,包括族谱手抄本和地方志书,民国孙氏宗谱,另外还包括一些“释教”道场(瑜伽教)科仪书。这些资料的整理和发现,有助于厘清林瞪与摩尼教的关系,以及入闽后摩尼教融汇三教及巫教,演化为“明门”的过程。据了解,摩尼教徒将星期天称为“密日”,常以密日持斋忏悔。学者发现的文献中明确地提到“密日”或密时的记载,证明了林瞪是确凿的摩尼教徒身份。专家指出,通过对所得资料的研究可以确认,林瞪“入明教门”证据充分,并在北宋闽东的“明教门”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在摩尼教徒的阶层中具有较高的品级,其法脉在福建“明教门”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促使摩尼教进一步“脱夷化”,演变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明教门”。宋代以来,摩尼教与盛行于东南沿海地区的雷神信仰及相关法术,特别是地方化的“法教”流派,形成了相互融合的文化取向。
    有关专家认为,摩尼教曾经是一个影响相当深远的世界性宗教,并深深卷入了中国大历史进程之中。晚唐以来,摩尼教被迫迁播于东南省区,与儒、释、道、巫等文化形态相互融合,最终“夷(胡)归中华”,并演化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本土教派——明教(明门)。东南省区的地域宗教崇拜体系也有效地吸纳了摩尼教的观念符号成分,诸如自称“释教”的瑜伽正教(香花僧)和“法教”(武教)——如闾山、茅山法术(师公),一直保留着该教门的影子。
    从“杂夷而来”的摩尼教到“脱夷化”的明教(明门)的演化和发展,其实是近世以来的东西“文化丝绸之路”的继续延伸和拓深,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和而不同”、“非我无所取”的包容智慧,以及勇于接纳外来文化并予以继承发展的文化见证。
    霞浦的摩尼教遗址与文物的发现,是近年来我国宗教考古重要发现之一,不仅改变了摩尼教传入与传播的历史,同时也对宋代福建宗教的格局有了新的说明。福建考古部门于9月29日将此发现列入了2009年福建十项重大发现之一。现在世界摩尼教遗址几乎无存,霞浦县摩尼教遗址与文物在世界摩尼教史上是独特的,对世界宗教的历史作出了卓越贡献。
    (陈进国)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网发布时间:2009-10-22 9:54:26
     
    转载务经授权并请刊出本网站名 <% else Response.write "没有找到你所要的文章" end if%>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
    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电话:86-10-85195999京ICP备05072735号Email:wangzhan-wlzx@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