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天津藏界"周书徐砚" 巨商之子醉心戏曲(图)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民国天津藏界"周书徐砚" 巨商之子醉心戏曲(图)

2010年07月26日 07:10   来源:城市快报   苏莉鹏 专家支持/金彭

    身在商界心在外

    无论中国的工商业发展到何种阶段,周学熙永远是这个领域自近代起不能忽略的名字。被称为“津门世学”的周家,因三代致力于实业而名垂近代工商界。这个家族的“神话”由周学熙的父亲周馥开始。现居天津的周氏后代周骥良讲述,当初,李鸿章组建淮军之时,因避战乱而流落他乡的周馥前往淮军应征,因写得一手好字和好文章,被招负责文案。从此,他跟随李鸿章办洋务达三十余年,深受倚重,成为淮系集团中颇有建树和影响的人物。也是从他开始,将周家的创业传奇带到了天津。周馥作为李鸿章洋务运动的主要策划者之一,创办了天津电报局、天津机器局等事业,并主持建立天津水师学堂和北洋武备学堂,参与了北洋海军的建立。

    而周馥的儿子周学熙,则以天津为基地,营建起一个庞大的“周氏企业集团”。他亲自创办的企业就有北京自来水有限公司、中国实业银行、唐山启新洋灰公司等,周学熙的企业集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工业产业格局的形成,他吸引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北洋军阀争相投资天津,逐渐形成了中国南北两个经济重镇:上海和天津。对于华北的纺织工业,周学熙也有奠基之功。

    身在这样的家庭,从事实业是顺理成章的事。尤其是作为周学熙的长子,子承父业成了周明泰最初的人生选择。尽管他不是周家第三代中办实业最出色之人,但也对周氏产业及民族企业的发展贡献不小。周明泰曾任职启新洋灰公司董事长,在其父修建的启新洋灰公司天津总经理办公大楼内工作很长时间,后又在一系列公司、大厂里任职董事长等职务长达二十年,为其父创办的民族企业的继续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周明泰都称得上是名合格的家族实业继承人。但这位周家大公子,其志向却并不在实业。

    周骥良认为,周学熙的四个儿子中,做实业最出色的是他的次子周志俊,而周明泰的人生乐趣和理想一直在实业之外。他之所以能坚守在这个领域二十年,全因他作为周家的长子必须要尽起周家子弟的责任在商海打拼。翻看一些有关周学熙的传记可以看到,周学熙家教甚严,并对长子周明泰充满期待。尽管长子在实业方面不似自己的侄子周叔弢那样名声在外,但对于这个儿子,周学熙并无太多失望。因为周明泰对家族的治学特质进行了发扬,并让这个以实业起家的家族,对民族文化也有了很大的贡献。

    “三家巨匠”的戏曲情结

    作为周氏后人,周明泰一生最为人称道的地方不在实业界,而是他对中国戏曲的贡献。但周明泰自身并不唱戏,他对戏曲的爱好是戏曲理论研究及戏曲资料的收藏。在他的侄子周骥良的记忆中,周明泰是为了戏曲千金不顾的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移居海外的周明泰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戏曲图籍及文献资料、名伶书画等物全部捐献上海图书馆。随后,又把原存天津的收集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百代、胜利、高亭等公司所制的京剧唱片全部捐献给国家,由中国京剧院收藏,其中小部分唱片已绝版。从那时起,人们才知道周明泰对戏曲的钟爱和收藏已达到如此规模。

    见过了那个时代的众多大家公子,周骥良印象中的周明泰却与别家公子不同。他比较老实,也不抽大烟,不怎么打牌,不爱吃喝,不逛妓院,他偶尔去舞场看看,但也不跳。他所钟爱,独有戏剧。少年时的周骥良,每次去堂叔家里,都会在他的书房里看到多得令人瞠目的戏单,那些戏单有木版刻印的、石印的、铅印的,周骥良那时虽然不懂戏曲,但也知道堂叔收藏的这些东西都是很宝贵的资料。因为周明泰经济宽裕,他又舍得在戏曲收藏方面花钱,所以他总是有一些别人买不到的藏品,周明泰曾收藏过清代的戏曲手抄本,“这比一般出版的要珍贵得多,因为这是总讲本,比现在任何剧本要全面。”在他的总讲本里,演员的穿戴和上场时间、鼓点的强弱和有无等都描述得非常清楚,“拿着本子,不用任何人指导,自己就能上台演出。”

    除了收藏,周明泰还撰写了很多戏曲研究著作。因为与名角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尚小云等的交往,周明泰对戏曲的研究都是第一手资料。周明泰比梅兰芳小两岁,年龄的相近让他们走得更近。梅兰芳毫不遮掩地把当时他创造兰花指的过程都给周明泰讲了,“后来很多戏曲家把梅兰芳和兰花指说得天花乱坠,但都不是第一手资料”,很多戏曲研究专家都曾这样说。

    周明泰去世前曾写下一首“遗嘱诗”:“祖宗积德远功名,我被功名误一生。但愿子孙还积德,闭门耕读继家声。”作为长子的周明泰并没有辜负父亲。1949年他由上海移居香港,后定居美国华盛顿。随后,他闭门著述,潜心学术,著作甚多,其中《后汉县邑省并表》、《三国志世系表》,都弥补了正史的缺憾。有“津门世学”之称的周家,自周明泰起,开始向学界过渡。

    “藏”在小楼自成一统

    在世人眼中,河北路上的这栋小洋楼只是周明泰的旧居;但在一些藏书家的眼中,它却是津城著名的藏书楼。因为他的戏曲文献收藏,都安置在楼内的书斋“几礼居”中。

    即使已年届九旬,但周骥良对河北路上堂叔的这栋房子仍有深刻印象。十几岁时,他曾多次去过这座漂亮的小楼。房子是周明泰亲自参与设计的,刚刚盖好时,周骥良便去做客。周明泰喜迁新居也特别兴奋,带着他看这看那的。周骥良记得那房子漂亮极了,卫生间的瓷砖都是绿色的,楼所用深褐色缸砖,据说全部来自英国,每块价格当时可购一袋面粉。周明泰居室在二楼阳面,但整栋楼里他最钟爱的则是自己的书斋。因为走进那里,周明泰便与外面世界中的纷扰隔离,剩下的,只是满屋子的戏曲缭绕,和梨园情幽。

    在津城现存的众多藏书楼中,周明泰旧居内的“几礼居”被业界认为是非常独特的一间。因为它其中所藏最主要之物并非是书籍,而是周明泰浩如烟海的戏曲典籍和戏单。这也令这处藏书楼与别家相比,自成一统。1949年,周明泰离津前往上海,他的女儿仍留在这栋楼内,守着父亲的宝贵珍藏。几年后,周明泰将自己的珍藏捐献国家,但那间曾记载无数动听曲音的小楼依旧回荡着袅袅余音。 

(责任编辑:单晓冰)

精彩图片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