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热门关键字:  丘氏之歌  《中华丘氏》简报  家儒  江西寻乌  宁都

武所军家话探秘

来源:中华丘氏简报 第93期 作者:邱其华 时间:2009-05-31 点击: 我来说两句

多少年来,多少人,第一次见到军家人,第一次听到军家话这个语言时,不知道军家人是什么氏系,更不了解军家人这个民系悲壮的历史和遍布中华大地的现况。

武所军家人的先民是中原地区的客家,也属汉民族,因此汉民族的渊源历史就是军家人的渊源历史。他们几次大规模南迁,都是由于连年战乱,政局动荡,灾荒连年,导致民不聊生而采取无奈的行动,为了生存,成千上万的难民,扶老携幼,背井离乡,逃往较为平静安宁的南方。他们南迁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华大地,在沿途他们一方面传播历史悠久的中原文化;另一方面,又吸收其它先进的文化内容。而武所军家人是在明洪武年间(1383年)贾辅奉命率邱锦郎等十八位将军和士兵一千多人镇守武所(今武平县中山镇)“平寇”,在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军人中,久而久之形成了二种方言。一种是军家话,一种是客家话,而军家话就是军人中数十种方言,也包括中山客家话的营养长期蕴育而成的独特语言。如“吃饭”一语,有的叫“食”,有的叫“乞”,有的叫“夹”,后来就演变一种共同的语言叫“恰”,即“恰饭”;军家话穿衣服叫“着衣裳”,砍树叫“倒树”,汽车叫“汽差”……,军家话语其独特性,音速音重,基本上都是“平声”。

军家人的祖先,在长期流动生活中,不断适应陌生环境,大都养成了刻苦耐劳,拼搏奋斗的精神和冒险探索的意志,他们无论落籍何处,都会勤耕苦读、奋发图强,在祖训的传教下,现代的军家人,普遍具有性情耿直,态度诚实,不畏艰难,不断取进,勤俭持家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了先祖有益的东西和结合现实生活的实际而陶冶出新的军家文化。

“乡土情谊”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更是军家人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这浓厚的乡土情谊,是军家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他们十分重视保持自己特有的民系、风格和语言文化特色,十分注意教育他们的子孙后代不可忘祖忘本,严格遵守“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祖训,宁愿穷得念不起书,也要教育好子女不能把有字迹的纸张扔在地上被人践踏,否则会变成瞎子(睁眼瞎)……。在这种精神的熏陶下,尽管历史上武所城曾遭受很多次“屠城血洗”的灭顶之灾打击,但是军家人走至最低为(据考证只剩下几个幸存者)而他们独特语言——军家话衰而复苏,他们在强烈的独立于武平客家之林的自我意识启迪下,在敌寇屠刀隙缝中逃生,又重新在偏僻的山寨、河沟旁耕地垦荒,艰难地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并继承用军家话教育传承后代。就是在这种强烈的独立意识驱使下,才使军家话能在这被客家方言包围下的“弹丸之地”,经过600余年延续相传而不变味,特别是在武溪村这样一个偏僻山区里清一色的邱氏宗亲居住的小村落,军家话更显得纯真。他们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在任何场合下相聚,只要是相识者,都会自然很随和地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军家话进行交流沟通和抒发情意,谈笑风生,使外界人闻言兴叹,这就是军家人“乡土情谊”的实质内涵。

武所是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享有“百家姓镇”之美称。武所军家人就是这个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见证人。这个方言孤岛,已经引起省内外行家的高度关心和重视,省地著名专家学者纷纷涉足武所军家话进行考证,最近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多次播送“中山百姓镇”实况。2008年被省和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上一篇:福建龙岩黉门前“绪恢堂”邱氏人才辈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