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1990年11月19日 抗日名将孙立人在台湾去世  专题:抗美援朝 圆明园 德国统一  知青

人民网>>文史>>书摘

三个重量级学界大腕儿之间的冲突

傅斯年如何为了顾颉刚而得罪鲁迅

来源:人民网文史频道

2010年11月16日16:23  

【字号 】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在写给友人的信中,鲁迅愤愤地道:“我到此只三月,竟做了一个大傀儡傅斯年我初见,先前竟想不到是这样的人,当红鼻到此时,我便走了;而傅大写其信给我,说他已有补救法,即使鼻赴京买书,不在校现在他们还在挽留我,当然无效,我是不走回头路的。”

   

傅斯年

    本文摘自《陈寅恪与傅斯年》,岳南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傅斯年到中山大学时,鲁迅正在该校任教务主任兼中文系主任。

  此前,鲁迅在北京经历了著名的“女师大风潮”,并与陈源(西滢)、徐志摩等现代评论派展开了一场混斗,夹在其间的胡适也被鲁迅视为敌人而遭到一番唾骂,自此二人关系宣告破裂并逐渐恶化。直至北师大学生刘和珍等数名师生被枪杀的“三一八”惨案发生,鲁迅遭到北洋政府缉捕,不得不设法离开北京赴南方暂避。1926年8月2日,鲁迅最后一次前往女师大领取薪水,自此告别了这座浸染着他满腔激情与血泪的学府,悄然隐去。不久,鲁迅离开北京赴厦门大学任教,在女师大任教期间结识的学生加恋人许广平女士同车南下,到广州的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任训育主任。正是由于陈源、徐志摩以及后台老板胡适等英美派“海龟”与之交锋对垒,鲁迅对胡适等留学西洋的所谓“洋绅士”,以及胡氏的弟子顾颉刚之类热衷于在研究室内搞考据的学院派人物,连同一些跟随胡与顾的小字号“土学者”都没有好感。而鲁迅在厦门大学时,顾颉刚也受时任文科主任兼国学研究院筹备主任林语堂之邀,辞别北大编辑员之职,阴差阳错地来到厦大任国学研究院研究教授兼国文系名誉讲师。短兵相接,鲁、顾二人矛盾加深,终于演化成势不两立的仇寇。

  1927年1月18日,鲁迅为改变环境与其他一些政治原因,受邀到中大就职,出任中文系主任兼教务主任。上任后的鲁迅公开以五四运动时期的北大风气作为标准要求中大师生。在一次教务会议上,他主张让学生有研究、活动和组织的自由,并特地举出北京大学的事例作为榜样,以让中大师生学习效仿。

  但此时的中大不是北大,戴季陶、朱家骅等人,已经成了国民党的要人、官场上的重量级人物,自然不吃鲁迅那一套。朱家骅由最初的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他以强硬的姿态反击道:“这里是‘党校’,凡在这里做事的人,都应服从党的决定。”自此,鲁迅及其背后的支持者,与以朱家骅为代表的校方当局,围绕政治是非问题或明或暗地较起劲来,直至闹得不可收拾。

  此时的傅斯年与鲁迅虽无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但傅在北大办《新潮》时,曾得到过鲁迅的支持,并有过书信往来。当时傅以北大学生兼《新潮》主编的身份写信于鲁,征求意见并请其指教。向来对青年人较爱护的鲁迅回信说了几句客气话,顺便提了几条小建议,内有“《新潮》里的《雪夜》、《这也是一个人》、《是爱情还是苦痛》(起首有点小毛病)都是好的。上海的小说家梦里也没想到过。这样下去,创作很有点希望”云云。傅把双方通信在《新潮》刊出,借此抬高《新潮》的身价与威望。同年,鲁迅在给许寿裳的信中说到了《新潮》,认为“颇强人意”,所刊文章“以傅斯年作为上,罗家伦作亦不弱,皆学生”。正是为了这段旧故,鲁、傅之间开始时尚能面和心不和地相互忍让与和平共处,但随着顾颉刚的到来,二人的矛盾终于引爆,炸开的裂痕再也没有弥合。

  傅斯年来中大后,顾氏在厦门大学任教,傅念及同窗之谊,又急于招揽人才,便请顾颉刚来中大任教,其主要任务是“办中国东方语言历史科学研究所,并谓鲁迅在彼为文科进行之障碍”。意在架空鲁迅,扫除障碍。尽管此时的鲁迅对中大校务已成为“一个大傀儡”(鲁迅自喻),但毕竟还是名义上的教务主任,必须与之打个招呼才算不失体统。按傅斯年的观点,本来打招呼已算是相当的抬举了,想不到鲁迅一听让顾颉刚来中大,顿时火冒三丈,疾言厉色地道:“鼻来,我就走!”(南按:“鼻”即指顾,相关典故见后)此举令傅斯年深为尴尬与不快。

(责任编辑:张淑燕)

【彭德怀:三次撕掉自己的画像】1949年10月1日,乌鲁木齐数万人涌上街头,欢呼新中国的成立。沸腾的人群抬着领袖人物的画像,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还有彭德怀,高呼“万岁”,声震长空。这时,彭德怀应起义将领陶峙岳和包尔汉的邀请来到会场。…更多

2010年5月7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接受《消息报》的访谈时说:“坦率地说,苏联政权……只能被称为极政权。在这个政权统治下,基本的权利和自由受到压制。”其时,他还反驳了有关“斯大林主义死灰复燃的看法”。…更多

我要发表留言

  1. 新刊(11月下)
时下,“谍战片”风头不减,国共两党在隐蔽战线的斗争,因其神秘性和充满刺激的情节,日益成为影视作品的重要题材。事实上,真实的隐蔽斗争遵循一个共同的行动原则,“不像间谍的人才是最好的间谍”,从形象到行动,“特殊化”均是大忌。利用女色、金钱收买和手枪暗杀等方式,更为中共地下工作所不允许……新刊(11月下)
    时下,“谍战片”风头不减,国共两党在隐蔽战线的斗争,因其神秘性和充满刺激的情节,日益成为影视作品的重要题材。事实上,真实的隐蔽斗争遵循一个共同的行动原则,“不像间谍的人才是最好的间谍”,从形象到行动,“特殊化”均是大忌。利用女色、金钱收买和手枪暗杀等方式,更为中共地下工作所不允许……

  1.   
  2.   

热点文章排行

编辑推荐

连载·书摘

  1.   朝鲜军队溃不成军时,斯大林为何不派兵支援朝鲜?当中国30万大军在鸭绿江畔集结时,华盛顿为何仍错误地认为中国不会出兵?  朝鲜军队溃不成军时,斯大林为何不派兵支援朝鲜?当中国30万大军在鸭绿江畔集结时,华盛顿为何仍错误地认为中国不会出兵?
  2.     它是何方党史笔记的集结。不是单纯从亲历、亲闻写起,而是从大量的史料出发,旁征博引,梳理了毛泽东与张闻天关系的演变……    它是何方党史笔记的集结。不是单纯从亲历、亲闻写起,而是从大量的史料出发,旁征博引,梳理了毛泽东与张闻天关系的演变……
  3.     作者是钓鱼台写作班子的助理人员、“前七篇”、“二十五条”等重要文章和文件的起草入之一和惟一在世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作者是钓鱼台写作班子的助理人员、“前七篇”、“二十五条”等重要文章和文件的起草入之一和惟一在世的亲历者和见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