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沿革圖像
 

設立沿革(含重要人事變遷)

自1960年代以後,由於台灣工業高速發展,污染物排放在短短四十年增加了數十倍,並且由於工業、車輛及人口密集,目前每單位面積空氣污染物排放量在世界重要國家中排名第一(表一), 導致台灣環境品質嚴重惡化,空氣污染方面懸浮微粒及臭氧經常超出影響國人健康之標準,酸雨也造成嚴重環境問題,每年隨酸雨及乾沈降進到地表的硫酸鹽、硝酸鹽及氨鹽高達每公頃200公斤, 也是全世界最嚴重的地方之一,不只對農作物會有不利的影響,對台灣的整體生態都會有衝擊。懸浮微粒對太陽輻射有散射及吸收的作用,對雲及降雨也有影響,因此可能引起台灣區域性氣候變遷, 甚至干擾溫度及大氣環流,也可能衝擊台灣的水資源。在水污染方面,台灣西部平原大部份的重要河川皆有中度以上的污染,河川、湖泊及水庫的優氧化也非常嚴重, 水質的惡化情況更遠及近海水質與生態。

以上的問題需要充份的了解才能找出有效解決之道,因此台灣迫切需要一所設備完善、高水準的環境變遷研究機構。與亞洲重要國家相比,台灣在環境研究方面明顯落後於日本、中國甚至南韓, 以上三國都有國家級的環境研究所,相比之下台灣則沒有較具規模的環境研究所。有鑑於此,在李遠哲院長強力倡導下,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於民國八十八年十一月成立 “環境變遷研究計畫” (Environmental Change Research Project; ECRP),聘請喬治亞理工學院劉紹臣教授為特聘研究員,主持環境變遷研究計畫的籌備工作, 期望孕育一所具國際水準的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經過四年的籌備工作,“環境變遷研究計畫”穩定成長,至民國九十二年底成員約達四十位,包括計畫主持人,四位助研究員,十二位博士後研究人員, 二位行政助理及二十二位研究助理。遂於民國九十三年一月正式成立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當時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的主要空間位於地球所二館二樓,另有部份空間在地球所一館地下室, 全部空間僅約三百五十枰。

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目前有大約20位博士級以上研究人員,其中十三位是助研究員以上,儀器設備方面有五個大氣化學、空氣污染物實驗室,是目前國內在這方面設備最完備、最先進的研究單位。 本中心另有三個海洋、河流生地化實驗室,也具有世界水準。本中心空間最近也增加至五百五十枰,主要辦公室移到新建的人文館十一樓。

表一﹑1998年各國環境負荷比較(超過一千萬人口國家)
各 國
環境負荷
人口密度
(人/ km2)
工廠密度
(工廠數/ km2)
車輛密度
(車輛數/ km2)
能源消耗
(噸油當量/ km2)
台灣 607 2.74 442 2,047
日本 334 1.14 219 1,340
德國 230 0.12 126 953
英國 238 0.06 102 230
美國 27 0.04 21 219
台灣/各國 1.8~22倍 2.4~68.5倍 2~21倍 1.5~9.3倍
台灣地區世界排名 2 1 1 1

 
  [Top]  
開新頁面至中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