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港聞>>

柴灣工廈擬改公屋 街坊不捨

【經濟日報專訊】建成逾半世紀柴灣工廠大廈,因政府擬保留並改建不足200個公屋單位,引起社會各界關注。

對於五代均居於柴灣的老街坊而言,這幢舊廈是坊眾在颱風襲港的「避風樓」,更盛載不少家庭數代人賺錢養家的血汗水,他們均希望這幢「柴灣人」的集體回憶,能獲保留。

現年59歲的丁女士,其家族自祖母一代起已居於柴灣,她由出世至今,均在區內居住,看盡社區的滄海桑田,唯獨柴灣工廈矗立社區53年,仍保留昔日的面貌。

她憶述工廈初落成時,單位即全數租出,造就大量工作機會,大廈內廠戶更會聘請區內小孩當童工︰「我10歲就去塑膠玩具公司幫手,主要是穿膠珠賺零用錢,當時絕大部分同區的小孩,都曾在工廈內工作過!」

曾化身「避風樓」 助遮風擋雨

一幢工廈,除為區內家庭帶來工作機會,在風雨飄搖的日子,更化身成為「避風樓」,替街坊抵擋風雨。

丁女士憶述,港鐵柴灣站現址前身,是多間臨海的鐵皮屋,颳風期間鐵皮屋頂部常會被狂風吹翻,故住戶在颱風襲港時,會選擇前往工廈內避風,大家擠在走廊「打地鋪」,颳大風的深夜,工廈內總是非常熱鬧。

然而,工廈的繁盛景況,隨着歲月流逝而磨滅,現時大廈僅餘約20個租戶營業,主要分布地下至3樓,4、5樓近乎全數丟空。而大廈外觀雖未見有重大問題,惟走近仔細觀察,會發現大廈中間屬公用廁所的部分,外牆因鹹水長期滲漏而造成鋼筋外露;且大多數走廊牆身的髹漆均已剝落。

從事塑膠生意的一樓租戶朱先生,租用了單位15年,因工作關係,需要經常在大廈留宿︰「單位只有四面牆,沒有廚房和廁所,曾申請接駁走廊水管入屋,但水管生銹嚴重,水都是泥黃色。」

衞生惡劣 如70年代「徙置區」

朱又指,公共廁所和浴室經常停水,衞生情況惡劣,倘以現時工廈的條件用作居住,他形容感覺有如70年代的「徙置區」,惟走火途徑較劏房安全。

對於政府擬將工廈改建180個公屋單位,丁女士表示不反對,但強調須保留工廈外貌,因它是「柴灣人」的集體回憶,冀長遠作保育用途。

工程師學會前會長黃澤恩認為,柴灣工廈改建可謂浪費土地資源,估計工廈地積比僅3、4倍,而一般住宅可達8倍,不計高度限制,若重建將可提供多一倍數量的單位;加上改建費用亦不菲,因需增設升降機及重鋪水管等。他又表示,最困難的是工廈單位只有一個窗戶,但公屋在睡房及浴室,至少要各有一個窗。


更多經濟日報網站內容, 請登入hket.com

你怎樣評價這篇文章?

雅虎新聞投票
正在載入...
投票選項
雅虎新聞投票
正在載入...
投票選項
雅虎新聞投票
正在載入...
搜尋
正在載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