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德基大壩計畫
建設期程 : 民國57 年 03 月 至 63 年 09 月
地點 : 台灣台中市和平區大甲溪上游,中橫公路62公里處
投資金額 : 新台幣51億2,000萬元

源起:
        大甲溪發源於中央山脈之南湖大山,流貫台灣西部台中市境,在梧棲鎮之北注入台灣海峽,全長124公里,為台灣地區重要的河川之一。大甲溪全流域雨量豐沛,水力資源蘊藏豐富,冠於全台灣地區。

        而大甲溪之水力蘊藏,早於民國24年已為日本人發現,並進行測量工作,其中發現達見地區(即現在德基水庫壩址)為優良的壩址,此後即以達見水庫(即德基水庫)作為大甲溪電源五年開發計畫之樞紐,自民國31年1月開始實施,而至民國33年10月受戰事而停止。

        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對於水力發電即為重視,因此重啟達見計畫,於民國57年3月開工興建,62年12月開始蓄水,63年6月首期發電,63年9月全部完成,三部水輪機分別於63年6月26日、63年7月27日及63年9月29日併聯發電。


工程特色:

        德基水庫是台灣第一座由混凝土為材料所構成的雙曲線薄型拱壩,大壩高度為180公尺,長度為290公尺,頂部寬度為4.5公尺,壩頂標高1,411公尺。德基水庫設有3座豎軸法蘭西式的水輪發電廠機組,提供水力發電。除了具有發電的功能以外,並兼有給水、防洪及灌溉等多種功能。水庫正常水位為海拔1,400公尺,是台灣海拔最高、且壩高最高的水庫,而緊急時水位可以到達1,408公尺,並且可配合水庫下游各水力發電廠的需求而調節水位。

工程主要內容:
        本工程主要結構物除拱壩外,上包括排洪隧道、進水口、水路設施、地下發電廠等。

1、大壩: 德基大壩為混凝土雙曲線型薄拱壩,壩頂設溢洪道5座,各孔並設置寬11公尺,高4.5公尺閘門,可瞬間排洪1400cms;另於壩身裝設2座寬4.3公尺,高6.3公尺直提式排砂門,可瞬間排洪1600cms;另外在壩身並設荷本閥2座。
2、水路結構: 包括進水口及壓力鋼管。進水口建於大壩左岸,為鋼筋混凝土傾斜式建築物。壓力鋼管設於60度傾斜之鋼管隧道內,管徑6公尺,上承進水口,鋼管末端分歧為三,尾端各接電廠水輪機一部。
3、地下發電廠: 發電廠設於大壩左岸必坦鞍部地下,廠房長77公尺,高33公尺,寬17.5公尺,裝設3部水輪發電機組,每部機裝置容量為78,000kW。水輪機為豎軸法蘭西斯式,最大水頭為163公尺,每部機引用水量為72.5cms。其尾水隧道長約350公尺,用途是將機組發電之尾水經隧道排放到大甲溪本流中,供下游發電及灌溉之用。

4、排洪隧道:
德基大壩設計之洪水量為6400cms,其中3400cms可由排洪隧道宣洩。該隧道入口建於左岸支流必坦溪上,排洪出口位於青山壩下游處。隧道總長650公尺,混凝土襯砌內淨為11.6公尺。


效益:
        德基水庫之發電效益,綜合德基及下游電廠,可增加尖峰出力77萬瓩,年平均發電量7億2千萬度。此外,由於水庫之調節,增加可用水量供下游灌溉,都市給水及工業用水之需,裨益農工業發展至鉅。壩後峰巒重疊,碧泓一灣,水光山色,益增景觀。

圖片說明:
        93年2月6日於德基水庫拍攝

資料提供者:
        台灣電力公司發電處水營組機務課王興台

  • 轉寄親友
  • 友善列印
  • 分享
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