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題報導獎
得獎人:
李彥甫,一九六九年生,台北市人。國立清華大學電機系畢業,現任聯合報科學新聞記者。
所屬報社:
聯合報
代表作品:
基因科技的社會意涵專題報導 (詳全文)
得獎評語:
基因科技對人類的生態環境有關鍵的影響,是進入二十一世紀科技及人類生活進展的重要指標之一。
作者廣泛訪問專家學者,蒐集豐富資料,從理論、法律、社會等層面深入探訪報導,系統呈現大眾對基因科技應加關注的問題,頗具前瞻性。
類此專門性報導,如能做更「深入淺出」的處理將更增一般讀者的閱讀興趣,引發普遍深切的關懷與省思。
 
  新聞採訪報導獎
得獎人:
•梁玉芳,一九六六年生,福建省安南縣人。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現任聯合報採訪記者。
•江中明,一九六0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現任聯合報資深記者。
•林以君,一九六六年生,山東省即墨縣人。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社會學碩士,現任聯合報採訪記者。
•林河名,一九六七年,台灣省台南縣人。私立東海大學法學碩士,現任聯合報採訪記者。
所屬報社:
聯合報
代表作品:
總統大選「深入現場」專題報導 (詳全文)
得獎評語:
系統規劃,深入不同背景特地基層實地訪問,透過民眾的心聲,反應對選舉活動及候選人的觀感,間接溢現政壇與基層大眾的距離,在大選的新聞報導中獨樹一幟。
多篇取材處理,透過現場人物的語言、衣著、居住環境,地方背景的描繪,烘托出具體生動的親切感,真實感,使嚴肅的話題不陷於刻板,枯燥。採訪與報導的表現,均為突出。
 
  新聞評論獎
得獎人:
黃年,一九四六年生,江蘇生溧陽縣人。國立政治大學政研所碩士,現任聯合報總主筆。
所屬報社:
聯合報
代表作品:
政黨輪替的憲政轉型 (詳全文)
得獎評語:
得獎人在今年總統大選前,即針對政黨輪替的訴求加以剖析,選後再就輪替的各種效應予以評論。前後見解一貫,強調台灣民主憲政以發展到非變不可的時候,而又有賴政治人物真正掌握社會脈動,去除私念,既提供多重觀點的思考,又發揮了媒體的規諫功能,誠屬難能可貴。
 
  地方新聞獎
得獎人:
•潘國正,一九五七年生,台灣省新竹市人。國立交通大學傳研所碩士,現任中國時報特派員。
•何高祿,一九四八年生,河南省洛陽市人。國立中華大學經營館理科研究生,現任中國時報地方新聞新聞採訪召集人。
•陳權欣,一九五五年生,台灣省新竹縣人。世界新專編採科畢業,現任中國時報特派記者
•陳愛珠,一九六0年生,高雄市人。輔仁大學大傳畢業,現任中國時報特派記者。
•毛熾倫,一九五一年生,山東省泰安縣人。私立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現任中國時報特派記者。
•羅際鴻,一九五四年生,台灣省新竹縣人。私立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現任中國時報記者
•邱國堂,一九四九年生,台灣省苗栗縣人。屏東農專農田水利科畢業,現任中國時報特派記者。
•朱虔,一九五三年生,山東省惠民縣人。私立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現任中國時報記者。
所屬報社:
中國時報
代表作品:
新竹社區與科學園區結構性衝突與矛盾 (詳全文)
得獎評語:
本專題報導對於新竹科學園區所引發的諸多問題,如:與新竹縣市的互動、園區帶動地方繁榮、污染問題、內部成本外部化,園區子弟教育、用水問題等,進行共十四篇的系列報導。議題重要,具新聞性,企劃面向完整,報導具深度,充分表現團隊精神。
 
  文化專題報導獎
得獎人:
趙慧琳,一九六四年生,台灣省台中縣人。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教媒影藝學碩士,現任聯合報藝文記者。
所屬報社:
聯合報
代表作品:
文化家園重建系列報導 (詳全文)
得獎評語:
本系列報導最大特色在於把地震災難事件的新聞報導,擴大到對災區社群人聞現象的貼近觀察,深入討論地方草根文化和社區營造的力量如何參與災區重建,與座落於災區中的歷史性民宅所遭受的浩劫;以及災區重建和聚落社群歷史文化傳統的特性。報導深具人文關懷,記者的寫作和觀察都極具深度。
 
  新聞攝影獎
得獎人:
邱勝旺,一九六0年生,台灣省台南縣人。私立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現任聯合報攝影組召集人記者。
所屬報社:
聯合晚報
代表作品:
大地悲鳴 (詳全文)
得獎評語:
本系列由六張照片組成,其內容包括崩塌的大樓、進入火場救援、身首異處的佛像、哀傷祝禱的家屬、以泡麵果腹的歡欣兒童,和維修高壓電塔的工程人員。取材範圍廣,主題完只,構圖帶有悲情中的美感,誠然為不可多得之佳作。
 
  新聞漫畫獎
  從缺
 
  雜誌新聞報導獎
得獎人:
李永通,一九六四年生,廣東省曲江縣人。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畢業,現任國家地理雜誌主編。
所屬報社:
聯合晚報
代表作品:
探索地震島系列〈1~4〉 (詳全文)
得獎評語:
得獎作品再一九二一年地震釀成巨災後很短時間內完成,使讀者可以迅速掌握地震相關資訊,包括台灣地震代的地質分析、地表的歷史溯源。得獎人還遠赴舊金山,蒐集該區震災資料,以供比較。內文並摘錄地質學者的分析建議,是一篇充實而又具新聞性的報導。圖片資料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充分發揮了雜誌的告知及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