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抗戰初期中央軍『德式裝備師』

火器堂堂主

1937年8月至11月, 中國和日本在上海進行了一場大會戰, 史稱『八一三淞滬戰役』。 中國出動了七十幾個步兵師及配屬的特種部隊, 日本也出動了九個完整的師團及其他附屬部隊, 雙方海空軍也都出動作戰, 其規模可謂空前, 之後的武漢保衛戰, 參戰人數雖超過淞滬戰役, 但是其意義上完全不同, 而且涵蓋的範圍也大得多; 這場會戰至今仍是史家研究的課題。 參戰的中國部隊中, 有幾個倍受囑目的隊伍, 也就是36師、 87師、 88師和中央軍官學校的教導總隊。 許多人將這些部隊稱為德式裝備師, 更有人, 包括了外文資料中, 聲稱這些部隊配有完整的德式裝備, 本文試由裝備的角度, 來討論這種德式裝備師是否存在?

首先要定義的是, 『德式裝備』是那一個時代的德國軍隊? 眾所周知的, 1927至1938, 有前後近百個德國顧問在中國(最後一任團長是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 1934-1938), 這些顧問的活動及成就, 常常也被誇大了。 中國有幾百萬軍隊, 各有淵源, 整頓起來千頭萬緒, 此外, 除了中共, 北有宋哲元、 閻錫山, 南有李宗仁、 陳濟棠, 西有劉湘等地方勢力, 國事如麻, 相信這些顧問們也應有蜉蝣撼大象之嘆。

1933年後, 納粹德國撕毀凡爾賽和約, 重新建軍, 德軍的編制和裝備也有巨大的變化, 尤其是機械化步兵、 裝甲師作為第一線部隊, 都是這一個時期的新發展。 這些顧問既在中國, 也沒有機會與聞這些改革, 他們所知道的, 主要是在此之前的德軍經驗。 由時間上而言, 只能拿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帝國陸軍和威瑪政府(Weimar Republic)的防衛軍(Reichswehr)中的步兵師來作比較, 要是拿1939年之後的德國國防軍(Wehrmacht)中的陸軍(Heer)步兵師來比, 其巨大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 但是威瑪防衛軍因為受到凡爾賽和約的限制, 重機槍只有700餘挺、 沒有重炮兵、、 坦克車等裝備, 一共只有10個步兵師和3個騎兵師, 總數才十萬人, 也不成個樣子。 因此, 在比較上, 不容易找到一個合理固定目標, 本文討論的基礎, 以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之前的陸軍步兵師來作比較。


 

單兵裝備
1937年上海出版的戰時畫報封底, 很清楚的照出了各項單兵裝備的細節。

從鞋子說起, 這些部隊當時還有布膠鞋和皮鞋穿, 但是沒有穿長統皮靴的。 只有高級軍官(校官以上), 有的會自已購置靴子穿。

中國部隊的軍服, 主要是棉布的, 德軍一直用的是呢質。 不過88師的萬方澄回憶, 當時冬天也有呢軍服、 呢大衣, 春秋有駝絨夾衣, 夏天是卡其短袖衫褲。 軍官的確是有呢質的軍服, 尤其是所謂『甲種呢』的黃色軍常服。

(87師-南京) “..穿將級軍官甲種呢軍服大衣(黃色)..”
(教導總隊-南京) “工兵學校失守後, 王敬久立即用電話召第二六○旅旅長到地下室來。我記得這個旅長身體結實, 中等個材, 身穿灰布棉軍裝, 腰繫士兵皮帶。 …
我上裝左上方佩有教導總隊參謀符號。…
沿途首先迎到王敬久師長和他的衛士, 他仍穿黃呢子軍服, 外罩青毛嗶嘰的披氅。”

中國的階級領章, 與德國完全不同, 可以說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系統, 簡單明瞭。 尤其是參謀配帶的竹節章, 更是佳作, 『運籌帷幄』之籌字, 即是竹節。 比德國由普魯士傳承下來的那一套花花草草要簡單多了, 也比日本抄襲歐式的要有特色。 有人以為, 比後來中共使用俄式, 國府使用美式, 都還要好。

中國軍隊一向打綁腿, 這是大家所熟知的。 後來的駐印軍, 雖然全身上下都換裝了英美裝備, 仍然堅持打綁腿。 有人以為這是襲自日本, 事實上只是一種源自歐陸, 留傳下來的習慣。 一次大戰時, 美國的參戰部隊也是打綁腿的。 英文中稱之為Puttees。

鋼盔用的德國是1935年式, 這點和德軍相同, 而且由德方的文件來看, M35最早出廠的一批就運到了中國; 目前已知的記錄, 到1936年進口了315,000頂。
中國水壺, 插入圖為29軍用的德式水壺。

水壺為木塞蓋子, 橢圓形, 日式則有一個平底。 早期德式與此相似, 至1934年裝備組始換為金屬旋上的蓋子。 中式持續使用肩背帶, 與後期德式掛在腰帶上不同; 這是當時中國部隊普遍仿製或採購的一種裝備, 並不是因德式訓練才有的。

乾糧袋(雜物袋)也是用背帶跨肩, 德式早期也是如此, 後來才改繫在腰帶上。 中國使用乾糧袋的歷史相當久遠, 早在張之洞編練自強軍之時即有, 因此是一路沿襲下來的一種個人裝備, 由圖亦可看出, 其形狀與德式不同。

中央軍士兵一條式帆布製彈帶、 方形乾糧袋、 木塞蓋水壺的放大圖。

 

單兵用的彈帶是帆布製的長形彈帶, 德軍除了後來的傘兵之外, 一直用的是皮製彈包。 中式至少有兩種, 一為由肩上斜繞一周至腰間再繞一圈, 這是一長條而不是兩條, 最後以布條打結繫在腰間, 這一種彈帶有將近二十個彈包, 是各部隊主要使用的形式, 這個設計最普遍, 而且在整個抗戰期間都沒有什麼改變。 也有兩條較短型式的, 有的在胸前交叉, 有如X型, 有的由兩肩掛下, 如同V字, 當然也有肩上一條, 腰上一條的用法。 不過從諸多現存照片中, 『德式』部隊仍以一條式為主。

中國的仿德國1930式面具是裝在帆布袋中, 類似西班牙的防毒面具, 非德軍之圓筒裝具。 鞏縣兵工分廠在民國23年向德國採購裝備, 準備自製防毒面具, 1936年時每日生產250副24式防毒面具, 其他生產的工廠還有金陵兵工廠、 廣東面具廠等, 型號有二三式、 二四式、 二七式及四二式(廣東面具廠後改名為42兵工廠所生產的型號, 非按年號而定)。 法國在二次大戰之前曾製作過圓筒裝的防毒面具, 中央軍防空部隊等所使用的, 可能來自於此, 其特徵是增強紋是橫的,不像德軍二次大戰中所用的直紋。
中央軍士兵乾糧袋。 圓筒裝防毒面具。

 

槍械

步槍國軍用的是中正式或是進口的德製毛瑟系列步槍, 但不是德國的K98k, 而是1924年式標準型(Standard Modell), 這是K98k的前身, 最明顯的差異是水平拉柄和在槍下的槍背帶配置。 這和當時的德軍是相同的, 一直到二次大戰初期, 德軍部隊中仍有許多標準型步槍。

當時另外常看到的還有Vz 24和FN 1924/30等。 其他的中央軍, 有各式各樣的步槍, 最多的是漢陽造和各式毛瑟1904/1907年式的衍生型, 包括四年式(元年式為6.8mm, 四年式改為7.92mm)及東三省兵工廠的十三年式在內。

中國使用的刺刀, 都在50cm以上, 尤其是中正式, 因為槍短, 刺刀長達57.5公分, 這是因為中國部隊-日軍也是一樣, 仍把衝鋒拚刺刀, 作為一種很正常的戰術運用。 而中正式上了刺刀, 仍比日本三八式上刺刀, 短了10公分左右, 許多人引以為憾。 相形之下, 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普遍使用的1884/98刺刀, 簡直是小兒科。 其他進口的FN 1924式刺刀, 長度也相當於中國自製者。

由上而下: K98k、 三八式和中正式實際長度比較。

雖然中國使用的是7.92mm口徑, 但是四年式仍有一部份使用圓彈, 漢陽造更是由始至終使用圓彈, 這和中正式等使用的尖彈不能相容(尖彈口徑稍大)。 中國圓彈的生產, 一直延續到戰後。 國軍的子彈, 基本上有三種, 尖彈、 圓彈和重尖彈。 尖彈供中正式系列的步槍和捷克式輕機槍使用, 圓彈為漢陽造和一些老式的四年式步槍, 重尖彈則專供二四式或卅節式重機槍使用。 其他還有特種子彈, 例如反裝甲的鋼心彈等。 德國人到了二次大戰之前, 制式化到步機槍均配用重尖彈。

輕機槍這些部隊用的是捷克式ZB 26, 其他中央軍也有用比利時製的BAR和法國的Hotchkiss。 這些部隊沒有使用MG 34的記錄(南京參戰的PzKpfw I裝有兩挺並列的M13), 中國也沒有生產MG 34的記錄, 老實說, 即使想仿造, MG 34繁複的加工程序, 也會令人退避三舍。 德軍到1941年之前, 仍有許多水冷式08/15輕機槍在部隊中服役, 比較起來, 捷克式當然要強多了。

“(88師-上海)3步兵排9挺輕機槍”
由許多照片中,可以看到88師等這幾個部隊都配用的都是捷克式輕機槍, 由上面這篇記載, 更可知當時的編制是一連三排九班, 一個班一挺。 當時這幾個部隊的步兵班, 人數應該是在14人左右, 其中有火力組(輕機槍組)、  衝鋒組(步槍組)的分別。 在抗戰期間, 一直是如此編組的。

“(1938-鄭玉良-臺兒莊-27師) 記得我師是三三編製, 我連約120多人, 武器裝備比較好。 當時我擔任中士班長, 這個斑有14人, 分兩個組﹔一個是機槍組, 使用蘇式762轉盤機槍﹔一個是步槍組, 都是咱們漢陽造79步槍﹔另外, 還配備一個擲彈筒。 ..”

這個概念, 有可能是德國顧問引進的, 但也是一戰之後的世界潮流, 最早是由法國人所提出。 德國人在二次大戰中, 以MG34/MG42為中心, 對此運用的淋漓盡致。

重機槍是二四式, 仿馬克沁, 是一種水冷式、 250發帆布鏈帶供彈的機關槍。 1915年2月, 金陵製造局即仿製成功德國七九馬克沁重機槍, 並取名『華寧』, 一共造成6尊。 大沽造船所也在1917年仿製出所獲得德國新式馬克沁重機槍。 1934年前後, 德國兵工署贈送馬克沁式重機關槍之全套工作圖樣, 由此更改了一些精度及公差, 定名為二四式七九馬克沁重機槍。 並不像一般中外文件所說的, 因德國贈送圖樣, 才有二四式的生產。 事實上, 二四式的閉鎖機, 與德國的08式不同, 接近於Vickers和德國的1909式外銷型。 而且在『中國近代兵器工業』一書中, 指出中國所獲得的是1915/08式的圖紙, 那是改成輕機槍的型號, 中國從未生產過。 二四式重機槍的鞍架, 也與德式不同。

由於凡爾賽合約不准德國製造重機槍, 只能擁有700餘挺, 因此在1930年代, 德國逐漸走向通用機槍的概念, 1932年採用了MG 13, 旋即改用MG 34直到戰時的MG 42。 所謂的重機槍, 只是把通用機槍加上了更穩定的三腳架。 馬克沁在1936年撤出第一線部隊。

88師這一類的部隊, 每一個步兵營有一個重機槍連, 3排6挺, 作戰時配屬給步兵連運用。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 標準步兵營的重機槍連配置為12挺08式重機槍, 有的多達14挺!

手槍國軍用的最多的是C96盒子炮, 半自動和全自動均有, 德軍用的是Luger P08、 PPK等, 後來改用Walther P38。 口徑也不同, 國軍仍用7.63mm, 德國人在一次大戰後, 手槍基本上統一為9mm。 中國在抗戰前, 除了少量自己生產, 還在歐洲大量搜購各式的盒子炮, 德國和西班牙都有。

槍榴彈和擲彈筒在當時都尚未定型製造、 配發。 中正式步槍的槍榴彈定型為二八式, 為航空兵器技術研究處的俄籍技師拉力果夫所設計, 擲彈筒為仿自日本十年式, 在三十廠製造成功, 定型為二七式。
 

 
裝上二八式槍榴彈發射筒之中正式步槍。

 

 

 

 

 

火炮

國軍在抗戰初, 火炮非常少, 與先進國家的標準相差甚多, 炮兵主要是集中在一些獨立炮兵旅和炮兵團之中:
第一、 二旅(二、 三團): 卜式山炮(七五山炮,卜福斯, Bofors - 瑞典, L/14)
第六旅: 克式野炮(Krupp, 七五野炮, L/29)
第八旅: 遼造七七野炮(遼十四式, 仿百祿 - Bohler – 奧地利, 十八式, L/30)
第四、 六團: 三八野炮(七五野炮, 日三八式, L/30)
第八、 十七團: 舊十五榴彈炮(遼十四式, 仿日三八式十五野炮, L/12)
第九團: 克式野炮及重迫炮各一營

15公分野戰重炮(Heavy Field Howitzer), 德軍採用克虜伯(Krupp)的30倍口徑(L/30)炮, 稱為sFH 18, 中國在1934年卻決定採用萊茵式(Rheinmetall)的32倍口徑(L/32)炮, 最大射程15公里, 比德制多兩公里, 一共採購24門, 還派了一批兵工人員去德國監造。 收到後組成了獨立炮兵第十團, 由彭孟輯擔任團長, 全部機械化牽引。 事實上, 不機械化也不行, 這麼大的傢伙不可能用人力或獸力牽引。 1936年時, 後續購買的卻是克虜伯的30倍炮, 也是24門, 這些炮後來在1937年年底運到, 組成了獨立炮兵第十四團。

另外有一些75mm格魯森(Grusen -德國)山炮, 75mm士乃德(Schneider - 法國)山炮,及105mm 山地榴彈炮等。 作戰時, 這些單位以營為單位分割使用, 搭配給軍、 師指揮。 有人批評蔣介石, 把火炮抓在手裡, 不讓部隊使用, 或是作為控制部隊的手段, 實在是因為火炮數量有限(有一個統計說, 抗戰開始時, 全國只有800門炮), 無法直接配屬給師級單位, 必須統一機動調配, 統籌統用。

機械化炮兵開赴上海前線, 圖中第一部車和第二部車的駕駛者方向不同。

“(上海作戰日記 1937年)
八月十一日(真)
    (三)令嘉興炮二旅即開炮兵一團赴蘇州歸張治中指揮。
    (四)令炮十團(新十五榴)在京之一營開赴蘇州, 歸張治中指揮。  (炮十團之一營及炮八團原已在蘇、 錫一帶。)

張治中致蔣介石、 何應欽密電    (1937年8月13日)
…..3. 炮十團第一營﹐在暨南新村、 大場間地區, 炮三團在嶺南山莊、 江灣鎮附近進入陣地, 炮八團正向彭浦鎮前進中, 今晚可達指定地點。…….

陳誠致蔣介石等密電   (1937年10月8日)
急。 南京委員長蔣、 部長何4309密。左翼軍軍隊區分及作戰增加如下 … (丁)炮兵﹕劉翰東指揮炮兵第3團之一營、 炮兵第4團、 炮兵第16團、 獨立炮兵第l0團(欠兩營)、 教導總隊炮兵營、 炮校練習隊之2連。…….”
20年式八二迫擊炮
無炮座迫擊炮發射法。


當時唯一配有直屬重炮兵的部隊, 只有教導總隊而已。 當時不但火炮數量少, 雪上加霜的是, 沒有制空權, 火炮一發射, 日軍計算出位置後, 不是飛機來炸, 便是進行反炮擊, 中國當時無法自行補充火炮, 打掉一門少一門, 因此炮兵經常不敢發炮, 步兵只有任憑日軍炮火肆虐。

 

在上海之戰中, 步兵普遍使用的是20年式八二迫擊炮, 這是金陵兵工廠自行製造的步兵曲射武器, 仿自法國的布郎得(Brandt)八一迫擊炮, 曾發生很大的效果; 但仍籠罩在懼怕日軍火炮還擊的陰影下, 因此有一位迫擊炮連連長, 想出了不用炮座, 用手扶著發炮, 打幾炮就走的辦法, 避免遭受還擊損失。
 

防空

自“一二八”淞滬戰役後, 國軍深感空防重要, 於1934年及1936年先後購到卜福斯75mm高射炮28門, 成立高射炮兵六個連, 均歸防空學校督訓。

1937年在七七之前, 以新購之37mm及20mm高射機關炮成立高射炮兵團(五營十八連), 為保守兵種秘密, 改為陸軍炮兵第四十一團, 又以新購之2公分炮一百零八門成立炮兵第四十二團(五營十六連)。

20mm防空機炮, 亦可用來作戰車防禦炮, 對付輕裝甲的日式小戰車, 綽綽有餘,中國使用的型號很多, 歐力根(Oerlikon - 瑞士)、 麥迪森(Madsen - 丹麥)、 索羅森(Solothurn - 德國萊茵公司控制的瑞士公司, 或譯蘇羅通)都有。
測試麥迪森20mm機炮。

 

除了加裝腳架後, 可作防空用的二四式重機槍之外, 這是抗戰開始時全部的防空火力。

“蔣介石致何應欽電 (1937年7月4日)
…(十)江陰要塞﹐由八十八師抽一高射炮連增防﹐錢塘江鐵橋﹐由八十七師抽一高射炮連任防。除分令外, 特電知照。中正。支戊。侍參。京。”

“顧祝同致何應欽密電  (1937年9月4日)
…….(3)本日未刻﹐敵轟炸機六架﹐在閘北譚家橋上空被我八十八師高射炮擊落一架, 駕駛員死機內﹐特聞。顧祝同。支亥。參。翔。印。”

由以上的兩段電文, 可知當時的88師和87師配有直屬的防空火炮。 按照編制, 這兩個師應各有一個炮兵營, 其中有高射炮連、 戰車防禦炮連, 榴彈炮連等。

“連配有德國造高射炮六門, 每門炮身重兩噸(37mm Flak 36), 用五噸牽引車(Sd Kfz 6/2)載運。 高射炮性能為:高射2,500-3,000米, 平射4,000米。 全連三個排﹐每排備裝配兩門高射炮。”

有的資料說當時中國買了一大批德國的88高炮, 這裡是一段相關記載:
“(1937-江陰要塞)就在“八一三”以前, 軍政部兵工署突然運來八門從德國買來的8.8公分高平兩用半自動火炮, 彈藥和觀測、 通訊器材齊全, 四門裝在東山、 四門裝在肖山。 這種火炮兵工署共買了二十門, 江陰要塞裝八門、 江寧要塞裝八門, 還有四門裝在武漢外圍的白滸山。 這種火炮命名為“甲炮”, 其番號是﹕江寧要塞為甲一臺、 甲二臺﹔江陰要塞為甲三臺、 甲四臺, 白滸山為甲五臺。 甲炮高射時、 射面高為6,000公尺, 射程遠為9,000公尺﹔平射時最大射程為14,500公尺。”
 

 

戰車

凡爾賽合約不准德國擁有裝甲武力, 因此威瑪的戰車部隊, 是在俄國訓練的。 而中國在裝甲車方面, 步兵師全屬空白。 先是1930年, 由英國購入戈登式一噸半小型戰車十四輛, 於南京成立戰車連, 隸屬陸軍教導師, 為國軍機械化部隊之始。 未幾改編為戰車隊, 隸交通兵團。
1934年由英購入維克斯六噸炮戰車及水陸兩用三噸戰車, 與前之戈登式小型戰車合編為戰車營(三連), 隸交通兵第二團。
1935年該營增設第四連(補給), 改編為戰車教導營, 改隸陸軍交輜學校。
1937年5月, 本部調機械化部隊, 將交輜學校戰車教導營、 步兵炮第二營、 交通司之機踏車連、 交通兵第二團之裝甲汽車隊及防空學校之高射炮一營, 合編為陸軍裝甲兵團, 駐屯南京方山。
稅警總團Vickers-Carden-Loyd兩棲輕坦克。

 

“(1937-南京)裝甲兵團團長杜聿明。 我所在的連為戰車第三連, 連長趙鵠振, 何嘉兆任連部摩托偵察班班長。 連的戰鬥編製是﹕連部(指揮車兩輛), 偵察班(摩托車十二輛), 三個戰車排(每排五輛戰車), 一個補給排(汽車十輛)。 全連由十七輛德國“克芬伯”式五噸重約並列雙機槍的新戰車和十二輛“春達浦”二輪、 三輪摩托車裝備組成。”

1933年起至1938年, 中國一共買了21部Vickers-Carden-Loyd兩棲輕坦克、 20部6噸Vickers-Carden-Loyd坦克 - 配備47mm炮及7.92mm Vickers機槍。 其中一部份兩棲輕坦克屬於稅警總團。

“(1937年8月19日-上海)戰車團派出兩個連(維克斯), 一個戰車防禦炮營, 配屬87師, 攻入楊樹浦。 戰車全毀, 兩連長陣亡。 至南京保衛戰結束, 喪失殆盡。”

當時除了稅警總團之外, 沒有一個師有直屬的戰車部隊。 因此部隊毫無步戰偕同的經驗, 在上海損失的戰車, 都是因為孤軍深入, 而被日軍反戰車武器擊毀, 當時戰車部隊要求步兵伴隨, 步兵的回答是: “你有裝甲, 還要什麼保護?”
 

 

戰車防禦炮

抗戰前國軍防禦裝甲武器數量甚少, 僅有裝甲兵一團附有步兵炮教導隊一隊(三營十二連, 每排兩門三七炮), 又步炮營一(四連)及第八十七師、 第八十八師各備六門制37mm蘇羅通炮(L/50)一連。 德國使用的均為L/45, 這些都是由萊茵公司在1920年末期設計製造的。 蘇俄也曾進行仿造, 後來俄援中也包括了這種型號。

37mm PaK 35/36 (L/45及L/50 – 後來50廠在1942年開始有小量生產, 到抗戰勝利一共生產94門), 萊茵式, 1937年初有120門抵達。 另外中國還有1935型百祿47mm戰車防禦炮。
三七戰車防禦炮, 肩膀上的寬皮帶為拖炮時拉拽用。

“(1937-南京)裝甲兵團戰防炮營一個排(兩門三七戰防炮)編為南京衛成司令部直屬戰炮分隊。”

當時反戰車的戰術, 主要還是依靠集束手榴彈(每束4-12枚, 除了一枚外, 去掉木柄, 用繩子捆綁在一起), 放置在敵戰車履帶下或引擎上引炸, 往往投彈的士兵也以身相殉。

“36師106旅212團團長熊新民, 在楊樹埔, 配置一個戰車防禦排。 “

當時因為這些炮都是新進購置的, 部隊的訓練和經驗都不足, 因此用起來效果不彰。 由於戰車防禦炮的本質, 就是必須在最前線才能發揮作用, 常常尚未對日軍發揮任何打擊作用即被擊毀。 反過來說, 日軍對戰車防禦炮使用的得心應手, 國軍沒有什麼裝甲車, 日軍最常用戰車防禦炮來摧毀國軍的重機槍陣地。

由於戰車防禦炮數量少, 型號又不一, 因此作戰時必須自行帶足給養:
“(1938年3月-臺兒莊抗敵, 韓正禮)陸軍第3師(師長李玉堂, 黃埔第一期)因在淞滬戰役中傷亡過半, 此時正駐在漢口北郊補訓。 該師戰車防禦炮連因需有射擊場, 故單獨駐在江南岸武昌珞珈山。這時, 我正擔任這個連的第一排排長。 該連配備有奧地利北祿式四七戰車防禦炮6門分3個戰炮排, 一個彈藥隊, 官兵160人, 騾馬40匹, 比利時制步騎槍近百支, 班長以上均配有20響德製駁殼槍。 …規定炮彈都要帶走, 因為公兵站不可能有這樣的炮彈補給(當時存有4個基數的破甲彈及榴彈共2,400發)”
進行訓練中的戰防炮隊。


 

步兵師編成

抗戰開始時, 國軍有1930年師編制、 1932年陸軍師編制、 1933年剿匪師編制、 1935年教導師編制、 整理師編制、 1936年調整師編制等六種。

何應欽以現代作戰上之要求, 及裝備上之可能, 與調整施行容易計, 建議以甲、乙兩種編制統一之:
“(甲)種編製, 擬採用1936年調整師編制, 凡調整師均用之。 其性質同各國之常備師。
(乙)種編制, 擬採用1935年整理師編制, 凡整理師均用之。 其性質同各國之預後 備師。”

“(萬方澄-原88師262旅524團1營1連少尉排長、 連長) ”
88師編成
2步兵旅      
  2團各3步兵營    
    3步兵連  
      3步兵排 9挺輕機槍
      每排48人 3班 14人
  重機槍連 3排 每排2挺共6挺    
  迫擊炮連 八二迫擊炮    
  榴彈炮連    
  通信連    
  特務連    
2 補充團      
炮兵營      
  榴彈炮連    
  戰防炮連    
  高射炮連    
工兵營      
通信兵營      
輜重兵營      
特務營      

 “(1937-四行倉庫)88師524團第1營營長楊瑞符:
第一連第一、 二排已到, 等待第三排。…
第二連、 第三連及機槍連末到。”

“(1937-36師師長宋希濂) 36師是一個整編師, 上戰場時, 9,000多人。”
由其他的幾個文件的記載, 88、 87、 36師, 在開戰時, 人數都只有在一萬人上下。

另外一個文件是1935年9月25日, 軍事委員會陸軍教導師編制表:
公一字第588號令
步兵師:
2 步兵旅      
  2 個步兵團    
    3營  
      3連
    迫擊炮排  
    機關槍連(4)  
  步兵榴彈砲連    
  步兵小炮連    
  通信連    
炮兵團      
  3營    
    3連  
工兵營      
  3連    
  通信排    
輜重營      
  2連    
  第三連(汽車編制)    
通信營      
  2連    
  無線電連    
騎兵連      
衛生隊 (平時為軍醫院)    
特務連      


“八一三松滬會戰之初, 中央軍官學校教導總隊奉命拱衛首都南京。 八月中旬末, 松滬戰局吃緊, 總隊奉統帥部命令, 調第二團馳援上海, 歸淤滬戰區司令張治中指揮。 第二團有三個步兵營和三個直屬連- 平射炮連(註:應為通信連, 平射炮即戰防炮, 或稱小炮, 步兵炮等)、 戰防炮連、 榴彈炮連。 每營有三個步兵連、 一個重機槍連、 迫擊炮排、 通訊排。 該團開趕到上海江灣地區後, 於八月下旬參加了張華濱附近的爭奪戰。”

“(1937-李西開:第三團團長-南京)教導總是南京保衛戰中, 裝備最好、 實力最強、 兵員足額的主力部隊, 轄有步兵三個旅(計六個團, 另有三個新兵團當時在湖南訓練), 直屬部隊備炮兵營、 騎兵營、 工兵營、 通信兵營、 軍士營、 特務營、 輸送營(各營均巳奉命改稱團, 因無兵補充、 無裝備補給, 名雖稱團, 實仍為營)。 步兵旅的第一、 三、 五團的裝備和編製, 均仿傚德國步兵團的編製, 每團將有十六個連, 即每個團轄步兵三個營, 每營三個步兵連, 一個重機槍連, 一個八二迫擊炮排, 團的第十三連為榴彈炮連, 第十四連為戰車防禦炮連, 第十五連為通信連, 第十六連為輸送連。. .. 兵員為三萬多人。”

由此來參照德國威瑪時代的Reichswehr防衛軍, 當時留在部隊中的, 都是上上之選, 類似於教導師的性質; 因此在1934年之後, 以此為基礎, 迅速擴編成一支強大的國防軍。
德國步兵師編成
 
3個步兵團        
  3個步兵營      
  兵器營     1934
    機關槍連    
    迫擊炮連 50mm 81mm  
  榴彈炮連   75mm 150mm 1939
  戰防炮連   37mm 1939
炮兵團   野戰炮 150mm/
170mm/ 210mm
1939
    榴彈炮 105mm及150mm

 

戰防炮營       1939
工兵營        
通信營        
偵搜連       1939
運輸隊        
醫護營        
野戰補充營       1939

1939年時, 德軍的一線步兵師約17,700人強。 由編制上而言, 中國的這幾個部隊, 只有教導總隊能與德國的標準步兵師比較。 即使是教導師, 全額編滿時, 最多也只有13,292員。 教導總隊做為一個種子部隊, 主要目的是示範和教育, 不是用來作戰的。 當時是在破釜沈舟的情況下, 投入作戰, 最後也傷亡殆盡。

當時另一個裝備極優良的部隊, 是財政部的稅警總團, 一共有六個團, 裝備歐力根防空機炮、 維克斯兩棲戰車、 步槍都是最新型的德國標準型毛瑟或比利時的FN 1924/30步騎槍。 兩次參與上海作戰, 史上甚少提及, 實際上這些『稅警』們,戰力比一般的部隊還要強。 其中的一部, 後來在孫立人的領導下, 組成新三十八師, 在緬甸揚威異域。

以上提出的資料, 應該可以很明顯的看出, 事實上是沒有德式裝備師這樣的部隊, 甚至沒有全部用德國裝備的部隊。 36師、 87師和88師, 的確是裝備了『一些』當時很新式的武器, 超過當時的一般中國部隊, 但是與世界列強的一線部隊相比, 在防空、 火炮、 裝甲、 反裝甲等方面, 仍然相形見絀。

七七事變前後, 國軍才開始向國外大量採購相關武器, 士兵們根本沒有時間熟悉這些裝備的操作。 而抗戰八年中, 除了一些迫擊炮(主要是31式六○和20式八二迫擊炮), 中國沒有生產過一門火炮, 中國軍隊每次遇上日本軍隊, 總要在炮火上吃虧。 如果說要討論德國顧問的貢獻, 首先在火炮這一點就值得質疑, 德軍本身的火力驚人, 難道他們會沒有看到中國軍隊在火炮方面的弱點? 德國顧問當時明知中日開戰不可避免, 為什麼沒有在這方面堅持改進? 株州炮技處一直到1936年才開工, 未及在抗戰爆發前完成。

經過了屢次的整理和調整, 這些部隊是展現了一個現代化國防軍的樣子, 也許是因為這些部隊與其他部隊外觀上的差距, 使得一般人以為, 這樣『好』的部隊, 想像中德國部隊也不過如此了, 因此躍躍欲試。 1937年8月, 宋子文向日本特使說: 『現在最危險的情況是, 日本軍隊低估了中國, 中國軍隊卻高估了自己。』這一句話, 可以說非常傳神的描述了當時的現象。

1937年, 中國在還沒有準備完成的情況下, 捲入一場與世界一流強國的全面戰爭。 只有用血肉之軀、 錦繡山河的空間與敵人週旋。 也就是因為沒有所謂的德式裝備師, 對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 在上海、 南京前仆後繼倒下的中央軍部隊, 更值得後世的我們景仰。

參考資料:
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 八一三淞滬抗戰
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 南京保衛戰
抗日戰爭史叢書續編: 臺兒莊戰役實錄
臺兒莊大戰親歷記
抗日戰爭史叢書續編: 兵火奇觀-武漢保衛戰
最近十年軍務紀要: 王文宣
成都文史資料選輯: 第十七輯 孫元良部血戰上海憶實 萬方澄
軍事: 國民政府軍制和革命軍北伐與軍事編遣和國民黨軍閥混戰
遼寧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五輯 我所接觸的炮兵兵器 王國章
一個人的抗戰: 樊建川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檔案史料: 第三冊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 清末至民國的兵器工業
細說抗戰: 黎東方
Germany and Republican China: William C. Kirby
China’s Nation-Building Effort, 1927-1937: Arthur N. Young
The Devil’s Paintbrush: Dolf L. Goldsmith
The German Army:1933-1945 Matthew Coo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