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為提高中國製造能力,以期趕上德日等強國,中國國務院印發《中國製造2025》規畫全文,明確大陸製造業「由大到強」的「三步走」發展路徑。

此項規劃主力推動十個重點領域,包括高階電腦化機械和機器人、航空設備、再生能源汽車,以及生物醫藥等。

這也被視為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王牌計畫」,正式出爐後,如同宣告中國加入全球製造業角力的戰局。

了解《中國製造2025》

李克強打造工業強國的10年路線圖

 中國現時已被稱為世界工廠,但李克強並不滿足於此:「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慧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

 李克強將「中國制造2025」上升為國家戰略,就是要對症下藥,推動內地制造業升級換代,力促中國從工業大國躍升為工業強國。

 2013年4月,德國政府在2013年4月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提出“工業4.0”戰略,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德國工業的競爭力,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占領先機。

 工業互聯網與工業4.0類似,實質上,無論是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還是工業4.0依然是互聯網未來發展的一部分。它們起到不同的作用。

《相關新聞》

聚焦智能、節能、生物等新科技

 “中國製造2025”不同於以往的主題投資,涉及到十年規劃,以及細分行業的規劃將在今年陸續推出,既有大趨勢又會不斷有催化劑出來的概念,將是全年的投資主線。

 需要大力推動突破發展的重點領域包括了新一代信息技術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新能源汽車、農業機械、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等。

 國際機器人聯盟(IFR)指出,中國去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工業用機器人的最大市場,中國工廠正在全面提升機械自動化,宣布工業機器人的時代即將來臨。

 許多公司面臨勞力短缺的問題,是中國機器人浪潮興起的另外一個原因。中國一家電子製造廠表示,許多企業現在都無法填補滿職缺,只好使用機器替代。

《相關新聞》

以德日為師

 歷史證明,每一次制造技術與裝備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響了世界強國的競爭格局,制造業的興衰印證著世界強國的興衰。實踐也證明,制造業是創新的主戰場。

 《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以十年為一個階段,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建設,並對第一個十年的戰略任務和重點進行了具體部署。

 中國製造業未來10年的行動綱領和路線圖,目標是2025年接近德國、日本實現工業化時的製造強國水準,進入世界製造業強國行列。

 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表現一是核心技術缺芯少核;二是品牌品質不高;三是產業結構同質化競爭嚴重;四是科技成果轉化渠道不通暢。

《相關新聞》
中國經濟仍待轉型提升

經濟困局仍在

  消失的就業機會或失業率飆升,將成為中國政府穩定局勢須關注的問題,尤其今年預估將有 750 萬名大學畢業生將加入勞動力市場。若失業率上揚,將使中國官方推出力道更強的政策措施。

  盡管5月匯豐制造業PMI初值較上月終值小幅回升,但數據不及預期,且仍在榮枯線下方徘徊,顯示經濟下行壓力仍存,政策寬鬆仍需加碼。經濟下行壓力猶存,政策上預計會加大穩增長的力度。

《相關新聞》

政策利多股市

  廣度和力度上卻遠遠超過了市場原先“中國版工業4.0”的預期,作為未來10年中國經濟全面“轉型、觸網、升級”的國家戰略藍圖,將為目前代表市場轉型預期成長股——創業板、次新股、中小板的“任性”上漲帶來再添新的風口。

  中國政府不斷祭出刺激政策,不僅改革紅利持續發酵,經濟體質也將更加穩健,有助於吸引長線資金進駐。德銀認為這一輪牛市完全歸功於宏觀政策調控。

《相關新聞》

專家看法

高盛最準預測專家:中國經濟要反彈了!
近年來中國經濟數據一再告訴我們:如果中國政府真的、真的想提振短期經濟成長,他們都能辦得到。
美國前財長:中國經濟年增率7%太樂觀
美國前財政部長鮑爾森 (Hank Paulson) 警告,中國經濟面臨「巨大的挑戰」。
林毅夫:中國經濟下滑主要是外因
林毅夫表示,中國經濟下滑原因很多,政府應該有穩增長的責任。
中國市場改革的挑戰和誘因
中國經濟繼續她減速的步履,經濟的長期和短期結構性因素仍在促使中國實際GDP增長率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