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经 营 管 理

一、组 织 机 构

《新华日报》社负责经营管理领导工作的部门是经理部。这是1952年建省后,由原南京《新华日报》、《苏南日报》、《苏北日报》三报经营管理部门人员合并组成的。经理王淮冰,副经理李震。

经理部下设五科、一室、一厂、一办:总务科(含医务所)、会计科、计划统计科、营业科、材料科、文书室、印刷厂和上海采办处。不久,撤销营业科,成立发行广告科;撤销统计科,并入财务科;文书室交由总编室领导;总务科改名为行政科,医务所划出成为一个单独的科室。这个机构设置,虽在以后不同时期有所变动,但基本格局没有大的变化,一直延续到90年代。其中,经历了“文革”的冲击,经营管理部门不少时候虽处于半瘫痪状态,但仍担负着报纸的印刷出版和日常事务工作。“文革”后期,一度将经理部名称改掉,分别成立办事组、生产组。办事组下设发行广告、财务、行政、材料、医务等科室,生产组下设印刷厂、储运科(包括车队)。粉碎“四人帮”以后,机构作了调整。撤销办事组、生产组,成立行政出版处,统一领导广告发行、财务、行政、材料、医务、印刷厂、储运等科室。1982年报社领导班子调整,撤销行政出版处,恢复经理部,下面科室基本未动。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1988年对经营管理部门的机构作了改革,在不增加处级机构编制的情况下,经理部下属各部门改科为部,各部领导享受报社内部副处级的工资待遇。经理部下设七部、一厂、一所、一公司。即计划财务部、发行部、广告部、行政部、房管部、供应部、经营部(下设招待所、餐厅)、印刷厂、医务所、劳动服务公司。1992年又在这个基础上有所调整,一是将计划财务部升格为计划财务处(正处)、广告部升格为广告处(副处);二是成立新华贸易公司、新华房地产公司。新华房地产公司不属经理部领导,它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原报社大院开发,准备与外资合作建40层以上的江苏新闻中心。

另有基建处负责全报社基建项目的安排和施工。它与经理部平行,由分管经营管理工作的副总编辑领导。

二、发    行

建国前的报纸发行都是通过派报处和报贩沿街叫卖和送到订户家里。南京《新华日报》创刊初期的报纸发行也是由报贩经销送到读者手里。1950年6月,南京《新华日报》与南京市邮电管理局签订“邮发合一”合同,报纸全部交由邮局发行。1952年11月《新华日报》成为江苏省委机关报后,面向全省城乡,又和省邮电管理局签订关于发行《新华日报》的协议书,把报纸全部交邮局发行。当时全省报纸发行数82804份。以后几年发行数一直是缓慢地有所增加,保持在10万多份。“大跃进”时期,发行量快速上升,1959年平均期发数达182707份。三年困难时期,报纸发行量有所下降,1961年为162873份。以后略有回升,保持在18万份左右。“文革”期间由于地、市、县报基本停刊,报纸发行量上升,1971年报纸发行数已达55万多份,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报纸发行数上升到66万份。进人80年代,报纸发行数达71万多份。以后多年一直稳定在73万份上下。1993年报纸由对开4版扩为对开8版,加上特别是全国、全省各类报纸的创办,《新华日报》发行量回落,但仍有42.5万份。1994年下降为38万多份。在全国省报报纸发行量中一直保持在第四、五位。

《新华日报》社虽然将报纸全数交给邮局发行,但根据工作需要,报社仍然成立一个工作部门——发行部,专门和邮局联系,配合邮局开展发行工作。但发行部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深入农村、工厂、街道等基层单位调查研究,了解报纸投递状况;摸清各条邮路到达状况,及时发现和反映邮路、投递当中的问题;总结基层邮局开展发行、投递工作的经验,注意发现发行员、投递员中的好人好事;以及推动基层单位读报用报活动的开展,等等。为了指导发行工作,发行部还和邮局合办了内部小报《读报与发行》(一月一期),交流各地发行投递工作状况和经验,表彰先进的邮电支局和所,表扬热心为读者服务的优秀发行员和投递员。

1992年以来,全国、全省新办的各种报纸很多,对省报的发行有很大的冲击,为了做好发行工作,《新华日报》社采取编委成员带队、处站结合分地区进行发行推销工作,极力挽回发行量下滑的现象。

《新华日报》报纸过去一直只限国内发行,从1980年1月1日起,经江苏省委批准,可以向国外公开发行并刊登外商广告。境外发行的具体工作委托香港中国国际书店办理。

三、广    告

广告具有传播信息、指导消费、搞活流通、促进商品生产发展的重要功能。建国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召开全国报纸经理工作会议规定,报纸应有一定篇幅刊登广告。但多年来,《新华日报》刊登广告很少。1952年11月建省后的《新华日报》1953年全年的广告费收入为18亿多元,折合现时币值仅为18万多元。“文革”中更是把广告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以致广告在报纸版面上几乎绝迹。“文革”后,虽好些,但也局限于电影、戏曲和图书广告,商品广告很少,70年代每年广告费收入一直在二三十万元之间徘徊。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气候逐步形成,广告的功能才开始受到重视,广告在报纸上所占的版面逐渐增多。进入80年代,广告在《新华日报》版面上崭露头角,1983年全年广告收入达98万多元。这时广告在报纸版面上不仅数量多了,而且连过去禁止刊登的遗失、租售房屋、招聘等项广告也开禁了。过去从来不准的整版广告也出现了。1992年以后,一版报眼的显著位置也登上了广告,还尝试在一版右下角刊登广告。

广告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明显的。南京的熊猫电子产品、无锡小天鹅洗衣机、苏州长城电扇、泰州春兰空调等一批江苏地方名牌产品上了广告,扩大了知名度,成为全省全国热销的商品。还有一些寻医求药的广告,也受到群众欢迎。刊登外商广告,1980年时是委托香港文汇报社代理的。随着国内广告业的兴起,国内有一些大的广告公司代理外商广告业务,《新华日报》同样给予刊登。广告收入成了报社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纸张的涨价,报纸成本的不断增加,报社发行亏损越来越大,广告收入已成为报社弥补亏损的主要来源。自1984年全年广告收入突破百万之后,以后年年有较大增加,1994年全年广告收入已达3100多万元(不包括《扬子晚报》、《眼务导报》广告收入)。

对于少数想利用广告推销伪劣商品的厂家和个人,报社广告部门是严肃把关的,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手续和制度。一个广告的刊登,首先,要有这个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证明、批件等必不可少的手续,然后才能安排见报。《新华日报》自1980年以来的十几年间,刊登大小广告四万七千多条,基本上没有让不合法的虚假广告出笼。

四、设备与印刷

负责报纸印刷的是《新华日报》印刷厂。该厂在建省后由原南京《新华日报》、《苏南日报》、《苏北日报》三报印刷厂部分人员合并组建的。当时,厂里机器设备很少,也很陈旧,只有接管《中央日报》的两台32吋精成机器厂制造的铅印轮转机,一台万年铸字机,二台手摇铸字炉,一部对开机,以及残破的字架、字盘,标题字铜模十几副,连制作铜锌版的照相制版设备也没有。

随着《新华日报》发行数的年年上升,印刷设备增添成了出早报出好报的必要前提。首先,把缺门补起来,印刷厂联营、合并了一家私营小企业中华制版所,建立了自己的制作铜锌版照片的照相制版车间;其次,陆续购买了自动铸字机、铸条机,配齐了各种标题字铜模;第三、增添了大型的铅印轮转机。到60年代,盖了新的厂房(包括排字、印刷车问),已有大型(64吋)铅印轮转机4台,小型铅印轮转机4台,并开始代印《人民日报》航空版交邮局发行江苏安徽各地。

进入80年代,《新华日报》印刷厂越来越感到原来的厂房、特别是机 器设备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报社编委会下决心不搞添添补补,而是着眼于机器设备的更新换代,成立了由一位副总编挂帅的、成员有经理、厂长参加的更新改造领导小组,负责筹划建新厂房,购买先进的胶印、电脑照排设备。报社编委会向省委打了建印刷大楼、进口先进的胶印设备的报告。1984年6月15日,省委常委会讨论报纸工作,同意报社“建厂房、买进口设备”的要求。经过五年艰苦工作,总面积11000平方米的10层印刷(综合)大楼在1988年建成了,引进西德的、具有印刷彩报功能、高速运转能力的3台罗兰胶印轮转机也在1988年安装投产了。1989年元旦,《新华日报》试印彩报成功,获得社内外群众的广泛好评。同时,先进的成套的北大电子照排设备也安装使用了。印刷厂技术改造的成功,为印好省委机关报创造了条件。从1989年开始,华东九报印刷质量友谊竞赛,《新华日报》连续六年获得第一。自1991年起中国报业协会举办的全国中央、省市报纸印刷质量评比中,已经连续四年名列前茅。由于报纸印得清晰美观,对于报纸发行和广告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增加了报社的经济收入。

印刷设备更新改造也为印刷厂多做外来业务创造了条件。印刷厂这五年来的对外承担业务收入年年增长,1993年年创利润768万元,比1988年年利润翻了两番。

到1994年为止,《新华日报》印刷厂已拥有先进电脑照排、包括彩色扫描在内的全套照排设备,拥有引进德国的大型胶印设备3台,中型胶印设备4台,成为每天能够完成200万对开张报纸的生产能力的大型报业印刷厂。

五、财    务

《新华日报》社历来重视财务工作,选配的财务负责人都是思想素质好、有较丰富的财务专业知识的人。历来新华日报社的财务帐目都是一清二楚,每次财务检查、审计都是合格的。

新华日报社的财务管理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一)建省后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自收自支、自负赢亏。从1953年到“文革”前,历年都是有盈余的。(二)“文革”期间,省财政部门一度要报社每年上缴利润的50%给国家,报社搞基建、添置大型机器设备,则另打报告申请政府拨款;在新闻纸计划价格上涨而报纸订价不准提高的情况下,也一度给予新闻纸纸张差价补贴。(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基本上又恢复自收自支、自负赢亏的企业化管理,并持续到现在。40多年来,《新华日报》社一直是有盈余的,到1994年年底止,累计盈利14660万元。

报社财务收入主要有三项:一是报纸发行收入。由1953年的11亿多元(折合现时币值为11万多元),递增到1994年的6192万元。二是广告收入。1953年全年广告收入18亿多元(折合现时币值为18万多元),1994年上升到9000多万元(包括所办的《扬子晚报》、《服务导报》两报的广告收入在内),单是《新华日报》的广告收入为3100万元。三是印刷业务收入。50年代除印报外,基本上不搞外来业务。60年代后期开始搞一些外来业务,但收入甚微,一直徘徊在二三十万元之间。进入80年代,印刷厂搞内部改革,搞小承包、计件制,挖掘潜力多做业务,三年迈出三大步,业务收入超百万元。以后业务越做越多,收入年年增加。1993、1994年两年业务收入均在700万元左右。

开支方面,付邮局的发行费为报纸售价的25%,此外,主要是原材料费、印刷费、编辑费与管理费,其中以纸张费为大头。据1994年成本核算,每千张报纸成本为164.98元。因此,发行上亏损巨大,1994年发行亏损达2988多万元,全靠广告创收弥补。

《新华日报》社一直认真履行对国家缴税的义务,按规定缴纳各种税款。40多年来,累计缴纳税款5700多万元。

《新华日报》社历年盈利大都用于建厂房、仓库、更新改造机器设备以及改善职工住房等方面。建省后的《新华日报》社仅有接管《中央日报》的办公大楼一座计3000平方米,零星厂房(大都是旧平房)900多平方米,职工住房基本没有,仅有清凉山纸库旁边十几间平房。40多年来,年年都搞基本建设,盖新厂房、建仓库,造职工住房,面貌不断变化。现在建起的新大楼面积就达11000平方米,另有厂房近6400平方米,库房6100平方米,建造职工宿舍36900平方米,全部加起来共有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为1953年的15倍。在印刷设备方面,在全国省报中率先使用电脑照排和胶印工艺,现拥有进口德国罗兰公司出品的全幅纸的轮转胶印机3台,“尤里赛特”中型胶印轮转机4台,国产02型胶印机2台,以及整套的电脑照排设备。报社现有固定资产总值达12482万元,为1953年报社固定资产461万元的27倍。

六、多 种 经 营

《新华日报》创刊以来,一直以办好报纸、印刷出版发行报纸为主业。为了集中精力办好报纸,1956年年初还把原有的印刷厂书版印刷业务的技术人员、设备和材料全部划交地方国营南京印刷厂,这以后基本上不接外来业务。70年代,报社开始代印《人民日报》和接受少量的外来印刷业务,以及承接代制铜锌版业务,但营业收入甚微。进入80年代,以解决职工子弟待业为契机,开始筹办经营性的劳动服务公司(集体所有制,自负盈亏)。1989年才开始搞一些经济实体,成立了经营部,办了招待所、地下餐厅(利用原大楼地下室装修的)。1992年成立了新华贸易公司、新华房地产公司,以及与人合作开了新贝珠宝商店,经营黄金、珠宝首饰。新华贸易公司还在俄罗斯开办贸易商行,派人常住那里。房地产公司是以开发前大院、造40层以上的大楼为任务而建立的。印刷厂为了创收,还和香港商人合资建立了华柏彩色印刷公司。两年多来,这些经营性实体共创收利税87万元(开支了人员工资、奖金和水电等一切费用之外的收入)。多种经营这一块的收入虽然在报社的主业(广告、发行、承代印业务)收入中所占比重很少,但开始使报社从单一的办报转为办报、经营两个轮子一齐转动,使《新华日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道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七、电    务

报社一直有个电讯组,抄收新华社电讯稿,属总编办公室领导。电讯的抄收技术和设备不断更新换代,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手抄译报。从《新华日报》创刊到1952年,沿用电务员戴耳机,手抄明码电报,再交由译电员译成汉字的方式。抄码译电事务繁忙,工作效率不高,而且难免出错。(二)1952年到1955年间,采用打字机抄收电码的方式,差错相对减少,但仍需人工译码。(三)1955年下半年开始到1982年,使用西德“海尔”机,即条式模写机。机器开通时可自动将汉字模写在纸条上,省去了手抄和译电两道工序。工作人员只须将收入的纸条按稿件格式粘贴,即可送编辑部处理。(四)1982年到1985年,开通微波线路,使用72型页式文字模写传真机,电稿均按文章格式打印在传真机上,不需要电务人员粘贴,所收稿件也比“海尔”机清晰。(五)1985年试用微电脑系统接收电稿成功至今。此项技术改造工程由新华总社主持,将原来的模写通讯改为数字通讯,传输的速度及质量与以往的各种方式相比,产生了质的飞跃。

新闻图片传输,1971年用英国“玛尔海德”相片传真机开通与新华总社的模拟传输专线;1995年初开通卫星接收图片,改模拟传输为数字传输,大大提高了图片质量,省去了照像制版。

现在《新华日报》电讯组条件大改善,机房和设备都是全新的。拥有120平方米面积的全屏蔽计算机机房及大功率机房下送风式专用空调;微机通讯系统及FAX系统;卫星图片传输系统实现计算机网络传输稿件和图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