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奖活动 > 历届获奖名单 > 查看详情

一九八四年度(第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奖名单

发布时间:2013-09-05

(著作、论文分别按发表先后顺序排列)

著作奖(4本)

1.罗季荣:《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出版。

2.梁文森、田江海:《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2月出版。

3.尹世杰(主编)、王美涵、罗镇齐、何同甫、郑必清、谢丽卿、杨体仁、胡在知、袁培树、凌宏城、陈湘柯、彭明朗、陈锡龄:《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出版。

4.孙尚清(主编)、张卓元(副主编)、蔡中杰(副主编)、陈吉元(副主编)、张曙光、薛永应、刘厚成、张泽厚、陈玉光、陈胜昌、汪海波、戴园晨、霍俊超、冒天启、恽希良、任惟忠:《论经济结构对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3月出版。

论文奖(47篇)

1.周叔莲:《科学、技术、生产力》,《光明日报》,1977年5月30日。

2.苏绍智、冯兰瑞:《驳姚文元按劳分配产生资产阶级的谬论》,《人民日报》,1977年8月9日。

3.蒋学模:《再谈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

4.张朝尊、项启源、黄振奇:《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商品生产》,《经济研究》,1979年第4期。

5.何建章:《我国全民所有制经济计划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经济研究》,1979年第5期。

6.邝日安、晓亮:《试论价值规律同企业独立自主权的关系》,《经济研究》,1979年第5期。

7.谢佑权、胡培兆:《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有计划地利用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问题讨论专辑》,《经济研究》编辑部,1979年6月编。

8.晓鲁:《“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提法是科学的吗?》,《哲学研究》,1979年第7期。

9.袁文祺、戴伦彰、王林生:《国际分工与我国对外经济关系》,《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10.蒋一苇:《企业本位论》,《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期。

11.苏星:《怎样怎样使住宅问题解决得快些》,《红旗》,1980年第2期。

12.杨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改变农业落后面貌》,《农业经济问题》,1980年第1期。

13.王贵宸、魏道南:《联系产量的生产责任制是一种好办法》,《农业经济问题》,1980年第1期。

14.乌家培:《探索社会主义再生产模式的若干问题》,《经济数学方法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2月出版。

15.陈敏之:《住房还是商品》,《社会科学》(上海),1980年第3期。

16.杨坚白、李学曾:《论我国农轻重关系的历史经验》,《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

17.廖季立:《从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谈体制改革》,《人民日报》,1980年8月26日。

18.吴象:《阳关道与独木桥—试谈包产到户的由来、利弊、性质和前景》,《人民日报》,1980年11月5日。

19.王梦奎:《企业领导制度中的一个问题—对于一长制的考察》,《经济研究》,1981年第1期。

20.李成瑞:《财政、信贷平衡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经济研究》,1981年第3期。

21.顾宗枨、孙广林:《试论我国工业企业的级差收益及其调节》,《社会科学研究》(四川),1981年第4期。

22.万欣:《应当从分析商品开始研究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吉林人出版社,1981年8月出版。

23.林文益、贾履让:《关于供求规律及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经济研究》,1981年第9期。

24.薛永应:《生产力系统论—关于生产力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的探索》,《经济研究》,1981年第9期。

25.肖灼基:《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若干设想》,《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81年第5期。

26.赵人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机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优越性》,北京出版社,1981年9月出版。

27.董辅礽:《经济利益、经济杠杆和经济组织》,《大转变中的中国经济理论问题》,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出版。

28.滕维藻、郑伟民:《资本国际化与现代国际垄断组织》,《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

29.马家驹:《〈资本论〉的方法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学术月刊》,1982年第3期。

30.吴敬琏:《关于我国现阶段生产关系基本结构的若干理论问题》,《经济改革的政治经济学问题探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3月出版。

31.方民生:《论劳务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经济研究》,1982年第5期。

32.刘景林:《论基础结构》,《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一期。

33.北京大学经济系《资本论》教学小组:《劳动价值论是揭露现代资本主义剥削的强大思想武器》,《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83年第1期。

34.张寄涛:《马克思的剩余劳动理论和社会主义剩余劳动的性质及其再现形式》,《〈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出版。

35.高峰:《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与现实》,《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

36.孙尚清、吴敬琏、张卓元、林青松、冒天启、霍俊超:《试论孙冶方的社会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

37.宋则行:《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合理高速经济结构》,《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第3期(经济增刊)。

38.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周其仁、杜 鹰、白南生、陈锡文、孙方明):《“重新组合”的历史性要求及其在联产承包制中的实现》,《学习与探索》,1983年第5期。

39.卫兴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40.曾启贤:《孙冶方经济理论体系试评—突破理论困境的贡献和新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术月刊》,1983年第11期。

41.何炼成:《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特殊含义》,《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42.余广华:《国民收入生产结构的若干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43.杨圣明:《消费基金的性质、形成、动态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44.王向明:《人口与国民收入的生产和分配》,《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45.林凌:《关于中心城市改革的几个问题》,《财贸经济》,1984年第1期。

46.张曙光:《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出版。

47.黄达:《中国财政信贷综合平衡和通货物价控制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出版。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励基金委员会办公室

1985年3月


 

首页 | 基金会简介 | 评奖活动 | 合作交流 | 孙冶方先生风范 | 著作库 | 公益活动 | 联系我们
任何阅读本网站资讯或以任何方式使用本网站资讯的人、机构、组织均应事先阅读本网站的版权声明与免责声明,并视为无条件接受本网站的版权声明与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5 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
本站浏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