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浩

温浩,1957年9月出生,博士,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院长。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新疆重大疾病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新疆包虫病临床研究所所长、国际包虫病学会副秘书长、WHO包虫病专家组亚洲总协调人、卫生部包虫病外科救助专家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常委和器官移植分会全国委员、法国Franche-Comte大学等客座教授。担任《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等十多个杂志副总编及编委。主要从事包虫病综合防治研究。

1994年英国SALFORD大学获博士学位;1995年法国Franche-Comte大学医学院消化血管外科及肝移植中心博士后。获全国优秀留学归国留学人员(1997)、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8)、新疆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2000)、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2003)、全国卫生系统中青年特殊贡献专家(2006)、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6)、中国医院“先声杯”优秀院长(2002、2010)。

主持国家“九五”攻关、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Wellcom Trust、NIH国际合作项目、新疆高技术发展计划等科研项目共计21项。

温浩教授在我国包虫病临床诊疗、防控及基础研究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了完整的包虫病“防、诊、治”体系,通过包虫病诊疗技术创新和适宜技术推广及应用,全面提升了我国地州市县级医疗机构对包虫病的诊疗水平,系列研究成果使我国包虫病的整体防治水平达到国际领先。

1、首创包虫病“现场流调—属地诊治一体化”模式

针对包虫病流调与治疗分离的状况,经20余次5万人大规模普查,主持研制出可快速检测两型包虫病诊断试剂盒[2010年获国家医疗器械证],并在我国西部包虫病流行七省(区)114个项目县推广应用;负责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57-2006);结合现场超声筛查,建立两型包虫病药物和手术治疗方案与疗效判定标准,构建了“快速免疫诊断+腹部超声+属地现场治疗”新模式,使包虫病患者属地治疗成为现实 ,该模式已被纳入国家 “防治包虫病行动计划[2010-2015]”。组织专家团队50余次,行程二十万余公里,在新疆、西藏、青海、宁夏、甘肃、四川、内蒙古等包虫病高发地(州)、市、县医疗机构,进行包虫病定点医院“属地培训、现场示教、互助实践”现场督导培训和手术示范;举办12届“卫生部包虫病外科治疗骨干培训”和“全国包虫病项目县包虫病影像诊断技术培训”,共培训西部七省区53家定点医院3000多名包虫病救治骨干;建立15个包虫病诊疗中心,培训26个手术治疗团队,培训手术骨干2000余人次;主持编写了包虫病外科手术教学片,维、哈、汉、蒙四种语言的包虫病科普读物、《实用包虫病学》、《包虫病学教程》和英汉对照《包虫病图谱》等专著与系列教材,对普及和提高包虫病救治水平做出了贡献。

2、率先将精准肝脏外科学理念用于包虫病外科治疗,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显著提高治愈率

针对肝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 AE)“姑息性病灶片切术式”传统术式所带来的病灶浸润增殖与顽固性胆瘘等难题,首次将选择性肝叶、段阻断实施肝切除及胆道/血管重建术用于晚期肝AE治疗,创建肝AE根治性手术理念和方法,使根治切除率由11.0%提高到67.9%,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效杜绝病灶浸润增殖和顽固性胆瘘等并发症。

规范肝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 CE)术式,首次将肝CE术式分为“根治”、“准根治”和“改良”三种类型,基于906例四种术士比较,确认“准根治”性外囊次全切除术可使肝CE术后总复发率由2-25%降至0.4%,胆瘘发生率由37%降至3.2%。制定肝CE患者临床各类胆道并发症和急腹症有效诊疗临床路径;制定晚期肝AE累及肺、脑难治病例个体化药物、介入和手术综合治疗方案,探索出新治疗途径,使部分患者达到临床治愈。

在国内外率先提出对包虫病普查、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的肝CE(TDC)和肝AE(PIVM)临床标准化分型方案; 2000年完成国内首例肝移植治疗肝AE手术;2008年完成国内首例活体肝移植治疗肝AE;2010年成功实施世界首例离体肝切和自体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AE,开创移植外科治疗终末期包虫病新途径。

主持编制卫生部包虫病外科治疗项目管理办法和技术方案,作为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在全国包虫病流行区推广,相关包虫病临床指征、诊断、治疗方案被写入WHO包虫病防治指南。

3、系统评价抗包虫药物阿苯达唑疗效,成功研制出脂质体新剂型

最早用大样本临床对比试验证实阿苯达唑对国人治疗的有效性,1994年在国内最早开展具有RCT性质的阿苯达唑及联合用药临床疗效对照研究,为建立国内包虫病临床药效评价奠定基础。针对阿苯达唑片剂存在体内吸收差、病灶器官药物浓度低、疗效欠佳等缺陷,在国内外率先开展阿苯达唑脂质体新剂型研究;针对阿苯达唑溶解度低,脂质体包封率低及规模化生产难等问题,发明中和法制备脂质体方法,提高了药物包封率,简化了脂质体制备工艺,使阿苯达唑脂质体规模化生产;研制出阿苯达唑脂质体,有效提高药物利用度和病灶器官靶向性及临床疗效,肝CE总有效率为89.3%、肝AE总有效率为83.7%,该药作为医院制剂在新疆定点和协作医院使用;针对阿苯达唑脂质体稳定性差、成本高等缺陷,发明了新型前体脂质体和前体胶束制备技术,解决了微粒给药剂型物理稳定性差的技术关键问题,使制剂成本明显降低。

4、系统开展包虫病致病机制研究

系统研究包虫感染所致宿主免疫逃避机制,包虫信号网络调控系统对包虫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为包虫病疫苗、分子诊断和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疆科技进步特等奖、新疆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际包虫病学会突出贡献、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共计15项。

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1个;出版专著4部;在PLOS ONE、中华医学杂志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卫生部、WHO包虫病防治标准及准则共计5项。

温浩教授长期扎根新疆民族地区,致力于各民族人才培养,注重学科及科研平台建设;已培养博士后12人,博士生29人,硕士生32人,其中维、哈、蒙等少数民族学生约占25%;其研究团队获新疆医学领域首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外科学)、新疆医学领域首个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新疆首个国家地方病临床重点专科(包虫病)。

温浩教授在包虫病防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为顺利实施国家包虫病外科救助计划,提升包虫病流行区各族人的健康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显著提高了我国包虫病的诊疗和研究水平及世界学术影响力。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何梁何利基金
THE HO LEUNG HO LEE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