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日报社 | 报刊简介
 
大匠开风气 后生常仰慕(京华名人故居新探(13))
——访欧阳予倩故居
本报记者 王明峰
     ( 2006-08-18 第15版 ) 【字号 】【打印】【关闭

  旧宅外景

  王明峰摄

  同剧作家曹禺(左)戏剧艺术家李伯钊(中)合影
  欧阳予倩在旧宅前留影
  同演员在一起
  和夫人刘问秋在一起
  欧阳予倩在《贵妃醉酒》一戏中的剧照
  欧阳予倩旧照
  故居正门旧貌     汪尧民绘

  北京张自忠路有座小院,与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几步之遥,别样的院门半开着,门上的油漆有些剥落,一排半拱卷式的临街灰砖房早已成店铺,要不是门口嵌着的那块纪念牌,谁都不会想到被茅盾先生誉为“大匠但开风气,后生常仰楷模”的中国戏剧艺术大师欧阳予倩曾在这里居住。走进院子,映入眼帘的是大树掩映下的一座尖顶建筑,使人感受到一种异样的欧化气息。顺着几株苍柏、几丛绿植间的一条小径,拐向左侧院落的深处,在最北面有一排合瓦清水脊带木柱前廊的中式旧宅,那便是欧阳予倩曾经居住和工作的地方。

  平淡伶人 一代戏尊

  欧阳予倩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祖父欧阳中鹄虽为满清官员,思想却很开明,谭嗣同、唐才常都是他的门生。父亲欧阳力耕精通音律,母亲刘倚霞能诗能画并精通中医。这样的家庭背景,并没有妨碍他对戏剧的追求。

  在旧社会,唱戏的社会地位低下、轻贱,被人们轻视。欧阳予倩于1902年赴日本留学。1907年春,在一次赈灾活动中,他看到李叔同等中国人演出的话剧《茶花女》,兴奋不已,很快就参加了新剧团体——春柳社。他以一官宦之家、书香门弟的贵公子的身份上台唱戏,遭到来自亲友和舆论的非议和巨大的压力。他的太太曾写信劝他,他却回信毅然表示,决心选择戏剧为毕生的事业。1911年回国后,他参与组织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在长沙、上海等地演“文明戏”,宣扬反封建意识。他于1914年开始从事京剧创作与演出。

  为了学习京剧,欧阳予倩相继拜小喜禄、陈祥云、江梦花、林绍琴、吴彩霞、贾璧云等著名演员为师。为了演好京剧,欧阳予倩付出了很多汗水。他的眼睛有些近视,为了使眼神灵活,他每天早上用盐水洗眼睛,还上下左右不断转动,硬是练出一双生动有神的炯炯明眸。京剧舞台上的脚步是一种舞蹈动作,与日常生活中的脚步大有不同,为此他曾受到过一些嘲笑。但他认为“最有效的回答就是照规矩下功夫练”。他的勤奋刻苦,打通了生活和艺术之间的路,走步、低头、转身,每一步都练得合乎节奏而又满含感情。他不单唱念俱佳,连硬功也不输名角,能将两个铜盘中的十几朵鲜花撒在舞台上,再用“卧鱼”的舞姿将鲜花一朵一朵地叼起来,每演此技,必赢得满堂彩。由于演技精湛,一时间他与梅兰芳齐名,有了“南欧北梅”的美誉。

  欧阳予倩的演技获得了社会认可,但他却很谦虚。阳翰笙评价他是一位文艺巨人,他却认为自己不过是一个很平淡的伶人。

  善良歌者 心系大众

  当时,女性上台演出很困难,舞台上的所有角色都由一群大男人扮演。由于欧阳予倩相貌俊俏,身材苗条,所以经常扮演女孩子角色。在职业京剧演员生涯中,他也是演旦角的。只不过,他所扮演的角色绝大部分是些平民女子和丫鬟、尼姑。虽与梅兰芳齐名,但是由于戏路不同,风格也就各异。当时有些老先生评论说:“畹华(梅兰芳字畹华)演名门闺阁雍容华贵;予倩只适合演小家碧玉。”此说看似贬词,细一琢磨,原是褒词。欧阳予倩之所以能将那些社会下层的女子演得那么好,这和他对她们的同情是分不开的。欧阳予倩对劳苦大众怀着同情的心,上个世纪20年代初,他编写了反映底层人民悲苦生活的五幕悲剧《玉润珠圆》、三幕剧《长夜》及《哀鸿泪》、《和平的血》等戏,在南通更俗剧场上演。

  欧阳予倩在生活上非常朴素。在当京剧演员时,总是穿着一件蓝布袍子上戏园子,家里生活也很简单。在上海的时候,一到逢年过节,常有人来他家讨债,而那时他为了多挣些包银,就常演日场戏。但即使家里穷,他依然乐善好施。

  那时,经常是一到吃饭的时候,餐桌前就坐满了人,那些人里既有他的同事,亲戚朋友,还有演戏需要的文武场,打鼓的、背包的。盛饭的时候,从桌子这头要绕到桌子那头去,因为人太多了,他的夫人做饭,就常做雪里蕻炒肉丝,结果雪里蕻比较多,肉丝比较少,有些亲戚朋友就开玩笑说,这个叫“肉丝钻雪里蕻”。

  革除陋习 创新教育

  欧阳予倩是个富有创新思想的人。1919年,张謇在南通创办南通伶工学社,从事京剧改革教育,聘请欧阳予倩当校长,建立更俗剧场,革除陋习,演出新戏。那时,欧阳予倩不但饰演女角,还创作以妇女为题材的剧本,而且大力倡导男女同台合演。1922年,欧阳予倩参加了“上海戏剧协社”,创作了独幕话剧《泼妇》、《回家以后》等。恰巧洪深刚从美国归来,于是他同田汉、洪深、应云卫等人亲密合作,第一次排演了由男女演员同台合演的话剧《少奶奶的扇子》。也是从那时起,他决定从此不再饰演旦角。

  抗战期间,欧阳予倩因在上海租界上演《梁红玉》、《桃花扇》等借古讽今的京剧得罪了汪伪政权,遭到暗杀威胁,只得避到香港。

  新中国成立后,欧阳予倩受邀从香港来北京筹建中央戏剧学院,也是在那时搬进了张自忠路5号。建院后,欧阳予倩担任了院长并兼任台词课教研组组长。他邀请语言学教授罗常培和著名作家老舍商谈台词课教学方针。还邀请过语言大师侯宝林到学院讲课。他重视北京的民间、民族语言,将民谣、绕口令等都吸收到台词教学之中。苏联专家古里耶夫称赞说,欧阳先生把民族、民间的语言吸收到台词课中,使台词课丰富多彩,飘散着中国泥土的芳香,在这方面甚至超过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这座中西合璧的小院,欧阳予倩为创建中央戏剧学院殚精竭虑,写下了《唐代舞蹈史》、《话剧、新歌剧与中国戏剧艺术传统》等专著。

  (本栏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照片)

  人物小传

  欧阳予倩(公元1889年—1962年),戏剧、戏曲、电影艺术家,中国话剧运动和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原名立袁,艺名兰容等,湖南浏阳人。1902年赴日本留学。在日本参加了新剧团体——春柳社。1911年回国后,参与组织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1914年开始从事京剧创作与演出。表演方面,他大胆进行演出形式的革新,与梅兰芳齐名,有“北梅南欧”之誉。1926年进入电影界,编写了《玉洁冰清》、《天涯歌女》等影片。1926年创办广东戏剧研究所,出版大型刊物《戏剧》等。抗日战争期间改编的历史剧《桃花扇》和《忠王李秀成》,借古喻今,表现爱国抗日的主题,在当时影响很大。著有京剧剧本《人面桃花》、《孔雀东南飞》等,话剧剧本《潘金莲》等,桂剧剧本《木兰从军》等,评论集《予倩论剧》,《欧阳予倩剧作选》等。他一生创作了43部话剧,改编、新创京剧和桂剧等地方戏40多部,编导电影16部,还有不少翻译剧作。

 
     ( 2006-08-18 第15版 )
回页首】【打印】【关闭



镜像:日本  教育网  科技网
E_mail:info@peopledaily.com.cn 新闻线索:rm@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