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協製節目【窗外有藍天】
體現港滬台生活文化之差異
發稿日期:2005-07-22

樂生療養院是台灣第一所,也是日治時期唯一的痲瘋病隔離醫院。

香港電台電視部繼前年與上海電視台協議交換節目而製作【雙城故事】後,今年再度與該台合作,並加入台灣公共電視台,促成香港電台首個兩岸三地聯合製作的紀錄片【窗外有藍天】,透過三個地方的人物故事,以紀實節目形式反映不同的社會面貌。節目由七月二十四日起,逢星期日晚上七時三十分,在亞視本港台播映。

節目監製蔡貞停表示,為了讓香港觀眾開闊眼界,認識不同地域的生活狀況,港台電視部每年均與亞太區多個電視台交換節目播放。這次與上海及台灣電視台合作的【窗外有藍天】,希望藉著所拍攝的人物、生活故事和社會現象,帶出三地在相同主題下的不同現象。同一個題材,三地的處理手法各異,觀眾看到的不光是每個個案的分別,還有製作風格的不同。節目題材包括三地之舊房再造工程、書店風景、特殊服務行業、理想商店、年輕大學生出路、教育改革先鋒等等;同時透過一些過客的體會,比較上海、台灣、香港三地之社會面貌。

【窗外有藍天】共九集,各集題材包括: (一)《消失中的古蹟》:當各大城市走向現代化的同時,舊房子與新建設應如何取捨?「保留老房子」是政府的責任,還是訴諸民間力量?

(二)《老洋房的故事》:不少歷史名人曾經入住的上海思南路老洋房,被上海市政府列爲文物保護和優秀近代建築保護的名單,本集節目藉老洋房的變遷帶出一代上海人的故事。

(三)《我復悠然》:有些人為追求另類生活,不惜走上一條外人看來是浪費青春或錯失賺大錢機會的崎嶇小路。香港人Gary 和Gavin放棄設計工作,開發夢想中的香草園;五十歲的台灣宜蘭人在山區開設餐廳,經營方式融入了「知識」與「美學」。

(四)《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先鋒,包括校長、老師、家長,以至學生,齊齊為了堅持教育理念,甘願選擇走上漫長而艱巨的教改路。

(五)《打拼年青人》:新一代畢業生找工作抱著不同的心態和目的,「上海小客棧」匯集了全國赴滬尋找工作機會的大學生;香港大學生畢業後都變成徬徨的「雙失青年」。

(六)《書店風景》:上海的書店要開在人流最旺盛的地方,地鐵連鎖書店反映了上海人急速的步伐;香港的閣樓小書屋則是此地尺金寸土的寫照。兩地的書店風景,拼湊出兩地讀書人的習慣、出版文化及城市氣息。

(七)《登琨艷的建築大夢》:出生於台灣高雄的登琨艷,師承台灣建築界的名師漢寶德。他八五年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工作室,此後獲獎無數。成名後的登琨艷很難再安安靜靜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九零年,他「出走」到上海去,並在上海安家立業,利用蘇州河、黃埔江的舊倉庫、舊工廠,繼續編織他的建築大夢。

(八)《特殊服務行業》:不同的社會文化衍生出各種提供特殊服務的行業:數目佔全球之冠的台灣「便利商店」,針對當地人急速的生活節奏;香港的「湯水速遞公司」則因應港人的忙碌與重視湯水的飲食習慣而生。

(九)《詩人空間》:在大城市中當詩人既要為口奔馳,還要在紛擾的環境下尋求清孤的創作心靈,他們能夠一直堅持實在殊不簡單。究竟香港和上海的詩人如何生存?他們的處境如何反映當地的城市文化。

【窗外有藍天】除於亞視本港台播出外,港台網上廣播站(http://tv.rthk.org.hk)視像直播及重溫。







電郵ccu@rthk.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