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詳情
目的地
搜尋
主題遊 ─ 樂活行

游走灣仔聽前塵

今期相關文章:

【明報專訊】「街道文化遊」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活動,透過漫遊街頭,認識社區的歷史和變遷。除了中上環,灣仔也是一個變遷巨大、充滿故事的社區,尤以新舊並立、中西兼容的建築,以及老香港的人文風景,最具特色。歷經多次填海工程,灣仔的城市面貌不斷變遷,惟其街道名稱,默默肩負歷史見證人的角色,引領大家緬懷昔日灣仔的點點滴滴。
記者參加了灣仔民間生活館及聖雅各福群會舉辦的「街『史』行程——街道故事遊」,由灣仔街坊張熙明帶隊導賞,穿梭灣仔舊區的大街小巷,石水渠街、利東街、春園街……透過介紹街道的命名,街牌設計的演變,呈現灣仔今昔生活面貌。
 
最早開發 春園商住區
灣仔是香港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1841年首宗官地拍賣,東角(銅鑼灣區)及春園區成為商業和住宅發展區。明哥說﹕「19世紀中期,並沒有灣仔這名字,灣仔當時稱下環。」後來,街坊以「灣仔」稱呼此區,就是「小海灣」的意思,至1881年,政府正式將此地命名為灣仔。原先的灣仔海岸線,在皇后大道東的洪聖古廟附近,不過隨茷陞奏o展,以及不停的填海,昔日的「小海灣」早已不復見。
 
不斷填海 鋪出新灣仔
百多年來,灣仔填海使海岸線不斷推前。其中1922年展開的大型填海,使灣仔的海岸線從莊士敦道推至告士打道。今天的莊士敦道、馬師道、軒尼詩道、菲林明道、駱克道、告士打道、會議展覽中心、灣仔碼頭、金紫荊廣場等地皮,均是填海得來;而歷史悠久的舊區,則數莊士敦道至皇后大道東以南。
 
導賞員 張熙明
人稱明哥的導賞員張熙明於1980年代已在灣仔區工作,見證灣仔變遷,對灣仔別具情意,數年前更遷入灣仔。明哥自小對歷史興趣濃厚,經常閱讀歷史書籍,也不時向長輩和街坊了解灣仔往事,現擔任灣仔街道文化遊的導遊,帶領參加者認識灣仔歷史與文化。
 
Check Point 1
◆春園街
風光一時 鴉片商豪宅
今日的春園街建有不少高樓大廈,車水馬龍,十分熱鬧。其實,早在百年前它已享負盛名。英軍侵佔香港後,英商紛紛在港島建立貿易立足點,英國商人顛地(Lancelot Dent)以灣仔為據點。因鴉片致富的顛地,開埠初期在春園街興建了一所豪華花園大宅「春園」(Spring Garden),範圍由東面的灣仔道至西面的洪聖古廟前。當年春園區一帶,有不少歐洲人聚居。
洋人遷走淪妓寨
1866年顛地破產,春園人去樓空,那時華人勢力抬頭,有錢華人有能力買地,春園被改建成中國式樓宇,不少原居於春園的富裕歐洲人搬離該區,遺下的只有「春園街」這名字。昔日的富商大宅地段,在1925年左右變成妓院林立。
妓院設有特大的門牌號碼,作用跟紅燈區的霓虹招牌一樣,方便尋芳客識別。除了門牌號碼特大,妓院的窗門亦會塗上綠色油漆。當時的春園街變成九反之地,色情行業成為灣仔社區生活一部分,黃賭毒相當普遍。
 
Check Point 2
◆電氣街
首設發電廠
如果沒有電力,不敢想像世界會變成怎樣。電力最大的貢獻是光明,港燈公司第一間發電廠就設在電氣街,香港的光明由這媔}始,為了紀念這發電廠,這堳K命名為電氣街。
 
Check Point 3
◆星街
有電有光明
電氣街附近的日、月、星街也與光不無關係。《三字經》奡ㄗ魽u三光者,日月星」,由於電力帶來光明,這幾條最早有電力供應的街道,遂命名為日街、月街及星街。
 
Check Point 4
◆大王東街
「大王」不可得罪
大王東街的大王即洪聖大王,大王東街指的是洪聖古廟東面的街,大王西街則指洪聖古廟西面,街名的命名簡單直接。但也有傳因兩街街口對向洪聖古廟,如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恐得罪神靈,於是這兩條街以洪聖大王之名命名。
 
Check Point 5
◆廈門街
送貨去廈門
廈門街的命名,事緣當年英商顛地將運送往廈門的貨物存放在這條街,久而久之稱為廈門街,而存放在汕頭街的貨物則送往汕頭。
 
Check Point 6
◆利東街
別名多多 喜帖街最紅
早前因清拆而鬧得熱烘烘的利東街,將會改造成以婚嫁為主題的步行街。利東街因滿街遍設裁縫店和印刷店,早期稱為裁縫街和印刷街;由於印刷店以印刷喜帖賀卡而廣為人知,故又稱喜帖街。至於利東街名字由來,是因這奡縝酗@間利東建築公司。
 
Check Point 7
◆石水渠街
淡水大坑 商船補給站
為人熟悉的藍屋就是位於石水渠街。為何叫石水渠?真的有水渠嗎?從上大圖可見,此地於1910年確有一條水坑,主要提供淡水給商船隊補給。
中國人篤信鬼神,認為神可保佑他們,1863年,居民在此街興建了北帝廟,北帝是負責管水的水神。可是,1966年一場大雨,石水渠街還是被}狺F。
關於石水渠街的歷史痕[,可以在北帝廟牆上的街道牌中找到。街道牌由右至左寫上「石水渠街」四字,明哥說:「這種T形街牌是香港最初的路牌設計,歷史悠久,估計在戰後出現,現在已所剩無幾。」
 
文﹕李佩雯
圖﹕麥兆豐
編輯 梁佩琪
美術 Edwin
 
刊登日期︰2009年9月4日

灣仔街道故事遊

今期影片

自備「小人」添趣味

【明報專訊】題材﹕灣仔景物
拍攝地點﹕灣仔舊街市前
光圈﹕f 3.5
快門﹕1/640S
ISO﹕400
鏡頭﹕18mm

「不少人拍照只會站在背景前做V字手勢,重看照片感受不深。這次分享的『攝影大社區』攝影方法,希望拍攝者能以不同角度看景物。先替自己拍數張不同姿勢(如跑步、跳躍、睡覺、吃飯)的全身單人照,然後}曬成3R照片,把照片貼在卡紙上,剪出自拍肖像,帶到不同地方拍照,營造『小人國看大世界』的效果。

「景物向來存在,但以這方法拍攝,增加了閱讀趣味,平日不曾留意的事物,也因而細心留意,啟發自己以不同角度觀察社區,從而反思及體會。拍攝時,可嘗試仰視、水平、俯視等角度,多調整人偶擺放位置和角度,使作品更戲劇化。」

主講﹕攝影及藝術教育工作者廖慧怡(灣仔文化保育工作坊導師)

圖片提供﹕灣仔文化保育工作坊學員

仿效外國保育市集

【明報專訊】香港中文大學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項目經理羅嘉裕表示,政府應多注意保育露天街市、市集等貼近民生的地方。「政府很多時偏向保育甘棠第、景賢里等具規模的建築;一些露天街市、市集這類貼近民生的地方,受到的保護相對較少。」他指出,較諸外國,外地市集即使已逾200年歷史,卻繁盛依舊。「香港政府是否可為一些露天街市、市集,如太原街,做多些優化和配套設施,讓商舖攤檔經得起考驗而長久保留?」

更多「地質公園文章」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