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奉化新闻网  -> 人文奉化 -> 名人文化 -> 蒋介石家世 正文
 
争强好胜的生母:王采玉
http://www.fhnews.com.cn  11月6日 14:21

    蒋介石的生母王采玉,生于清同治三年(1864)农历十二月初九,殁于民国十年(1921)农历六月十四日。她青年时命运坎坷,中年时含辛茹苦,两次守寡,遭人物议,因此,养成了自强不息的心理状态,给蒋介石以很大的影响。
    王采玉的家乡奉化市斑竹乡葛竹村,位于四明山南麓,剡溪上游,距溪口28公里。由于其地邻近江南著名剧种越剧的发源地,所以她讲话带有“越剧腔’。她的父亲王有则(1820—1882),是清朝的国学生,娶过两房妻子。前妻生三子二女,子名贤宰、贤侯、贤达。长女夭亡,次女名采钏,嫁同乡石门村单有德。续妻生二子一女,子名贤钜,贤裕,女即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
    王采玉的祖父王毓庆,据《葛竹王氏宗谱》记载,得过“迪功郎”的功名,因善于经营山货,家境渐富,在当时当地可算数一数二。但到王有则手里,已入不敷出,家道中落。王采玉做姑娘时,生活日趋困难,只好学做针线女红,贴补家用。
    山村的妇女出嫁早。王采玉年刚及笄,就由人作伐,嫁给毗邻的跸驻乡曹家地村俞某为妻。关于俞某的身份,过去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他在葛竹当过雇工,与王采玉相爱成亲;另一种是说他做珠宝生意,托人到葛竹求亲,结成连理。两说均系根据传说而来。但据实地调查,俞家在曹家地有一幢颇有气派的住宅,正屋7间,边屋4间,都是两层楼房。俞氏后人说:上代太公做靛青(一种染料)生意,赚了钱,才造了这许多房子。当时农村自耕自织,需要大量染料,此说是可信的。采玉在俞家并不顺意,婚后不久,夫妻时有争吵,俞某脾气暴躁,动辄拳脚相加,王采玉不敌,常以逃回娘家作为反抗。还未生育,丈夫即染病身亡,加上妯娌不和,王采玉只好退居娘家,第一次婚姻落了个凄惨的结局,祸不单行,父又继亡,家庭也难以立足,在别无去路的情况下,无可奈何地寄身佛门,到葛竹村口的金竹庵带发修行,暂度光阴。
    王采玉23岁那年,溪口玉泰盐铺老板蒋肇聪接连丧妻,有意再续。盐铺里的帐房王贤东恰恰是王采玉的堂兄,他看到老板想娶。堂妹寡居,就从中说合,一拍就成,于是45岁的蒋肇聪和23岁的王采玉成就了百年之好。据王氏后人听先辈传下来说:新婚之夜.王采玉大闹洞房,局面几乎不可收拾。原来蒋肇聪知道自己年纪比王采玉大一倍,难以为对方接受,就雇了一个30岁左右的年轻人前往葛竹相亲。王采玉揭开头盖一看,新郎变成了素未谋面的半老头子,发觉受骗上当,蹬脚捣地、大吵大闹,后来经肇聪陪礼道歉,众亲友耐心规劝,王氏鉴于既成事实,只好认命依从。
    王采玉与肇聪结婚后,过了十年平稳生活。结婚次年,即生下蒋介石,以后每隔两年均有生育,依次生下瑞莲(女)、瑞菊(女)、瑞青。王采玉由于嫁了一个老板,对娘家时有接济,因此顿受娘家人敬重。王采玉一度遁人空门,以后又跳出空门,重回红尘,这经历使她对“空”字十分忌讳。她的娘家葛竹村,以产竹闻名,家家户户都用竹做椅子,既省钱,又轻便。但王采玉自从嫁到溪口以后,再回娘家就从来不坐竹椅子。正是因为竹子空心,她坐着心里不舒服。因此,娘家人特地为她做了一把木椅子,供她专用。王采玉去世后,葛竹后人一直把这把木椅子保存下来,作为纪念,直到“文革”期间才被当作“四旧”劈木烧火。
    由于望子成龙心切,王采玉对蒋介石管教十分严厉。蒋介石从小顽皮,常爱跟人打架,有时小玩伴的家长告上门来,王氏就把蒋介石关在房内,严加教训。有一次,蒋介石把邻居一个孩子的鼻子打出了血,王氏大怒,拿起扫把,夹头就打。溪口人有一种说法:蒋介石“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母亲动扫把”。蒋介石自己也不讳言小时常受生母鞭笞。他在自撰的《先妣王太夫人事略》中说:“中正幼多疾病,且常危笃,及愈则又放嬉跳跃,凡水火刀棓之伤,遭害非一,以此倍增慈母之劳。及六岁就学,顽劣益甚,而先妣训迪不倦,或夏楚频施,不稍姑息。”文中的“棓”字,系棒字别写。“夏楚”是两种木头,意为戒尺。
    在课余假日,王采玉对蒋介石的学业抓得很紧,蒋介石在《外王母姚太夫人家传》里写道:“中正课余假归,侍外王母与先妣于冬日爱堂中。中正读,先妣织,外王母念佛,机声、梵音与书句相唱和,此情此景,仿佛犹在目前。”由于王采玉的严厉督责,蒋介石小时虽然顽皮,但读书还是用功的。
    蒋肇聪死后,王采玉寡母孤儿,不免受人欺侮。晚清政府对外屈膝求和,对内加紧盘剥,致使民不聊生。许多农民离乡背井,外出谋生,留下田地无人耕种,成了无主田。清朝规定:“若地无主滞纳的田赋,责令甲首和中户摊赔。”当地官绅乘机进行敲诈勒索,孤儿寡母自然成了重点对象。王采玉不胜负担,认为摊派不公,据理争辩,差役不容分说,持传票把蒋介石叫到县衙门,勒令交租,使母子蒙受不堪容忍的大辱。蒋介石在他50生辰所作的《报国与思亲》一文中写道:“中正九岁丧父,一门孤寡,茕孑无依。其时清政不纲,吏胥势豪,夤缘为虐。吾家门祚既单,遂为觊觎之的。欺凌胁迫,靡日而举;尝以田赋征收,强令供役,甚至构陷公庭,迫辱备至。乡里既无正论,戚族亦多旁观。吾母子含愤茹痛,荼蘖之苦,不足以喻。”官绅的欺凌压迫,刺激了蒋介石母子的反抗意识,蒋介石愤而剪去辫子,立志东渡,逐渐走上了反清道路。王采玉对儿子这一行动采取支持态度,起了重要作用。
    蒋介石的母亲一直争强好胜,这也给蒋介石以重要影响,突出表现在“非毛家女子不娶”这件事情上。蒋介石14岁那年,王采玉把他送到岩头榆林村的表伯陈春泉家里读书。蒋介石有一族姑蒋赛凤,嫁在岩头毛家,夫名毛凤扬。岩头离榆林二、三里路,榆林村小,无啥玩处,所以蒋介石放学后常到岩头走亲。赛凤有一女儿,小名阿春,年龄与蒋介石相仿,时间一久,产生了感情,而且逐渐传开。王采玉托媒求亲,赛凤嫌蒋介石不够稳重,不愿招他为婿,对人说:“我女儿循规蹈矩,瑞元是个吵客,这门亲事不相配。”不料此话传到王采玉的耳朵里,大大刺痛了王氏“望子成龙”之心,为争回这口气,立誓“非毛家女子不娶’!以后托陈春泉为媒,给蒋介石娶了岩头祥丰南货店老板毛鼎和的女儿毛福梅,并奚落了蒋赛风一番。
    1921年6月14日,王采玉患心脏病去世,蒋介石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请风水先生踏勘多处,选择镇西北白岩山鱼鳞岙中垄作为墓地,请孙中山题了墓碑。殡葬之日,宾客云集。蒋介石6月17日日记记载:“奉大总统唁电,特派陈果夫代表致祭,并汇溥银两千元,陈总司令(指陈炯明)亦唁电,并汇溥银一千元,沪上各处远友多派代表临奠。下午三时后,陈果夫等辞去,洒泪送别。”6月19日的日记又记载:“今日接竞存(陈炯明)、展堂(胡汉民)、季新(汪精卫)、仲恺、湘芹(古应芬)、仲元(邓铿)各吊电。”
    关于蒋介石父母分葬,外界颇有微词,《金陵春梦)借此大做文章,云蒋介石“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是因为其父不在溪口”等等。事实是蒋介石兄弟于1913年葬父于溪口镇北桃坑山右蟹钳,墓为四穴,入穴的除肇聪外,还有徐、孙二氏,边留一穴,备王氏入葬。但王氏多次表示要另觅葬地。蒋介石在1923年冬其母墓庐落成之日撰写的《慈庵记》中说:“岁次癸丑,吾兄锡侯与中正既安葬先考肃庵于村北之桃坑,时先慈王太夫人健在,谆嘱吾兄与中正日:‘余百年后不必因袭旧礼同穴,以余墓之工事重
惊尔父之灵,当为余营别塘。’每中正归省,无不以此见责,且自置墓碑,以示其意志之坚决。易箦时又以是为遗嘱于吾兄弟二人者。中正既未能尽色养于生前,复何敢违先人治命,滋厥咎戾!因于辛酉岁,卜吉鱼鳞岙中垄,为先慈安窀穸。”
    可以说,在蒋氏家族中对蒋介石的性格形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王采玉。蒋介石在《报国与思亲——五十生日感言》中说:“其间印象最深刻而不能一日忘者,则不肖孤露之身,自鞠育教诲,以至于成年,胥唯母氏劬劳之赐为独多。”

责任编辑:陈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