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產類別
古蹟 歷史建築
聚落 遺址
文化景觀 傳統藝術
民俗文物 古物
另開新視窗,連結到文化資產局FB粉絲團 另開新視窗,連結到有形文化資產導覽系統 另開新視窗,連結到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小圖 另開新視窗,連結到文化資產年報資料庫 另開新視窗,連結到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 另開新視窗,連結到文化部國家文化資產資料庫
 
文化資產個案導覽
首頁 > 文化資產查詢 > 類別查詢

褒忠義民節祭典

回上一頁 分享轉寄 友善列印,開啟新視窗
 
 
代表圖片
 
 
個案圖片向上移動
代表圖片
個案圖片向下移動
文化資產類別
民俗及有關文物 级別 民俗及有關文物 種類 信仰
所屬族群 漢民族
評定基準
傳統性:具有古昔生活傳承,風俗形成與發展者
地方性:民俗其形成與發展具地方特色,或與其他地區有顯著差異者
歷史性:由歷史事件形成,具有紀念性意義者
文化性:具有特殊生活文化價值者
典範性:民俗活動具有示範作用,可顯示其特色者
公告日期
2009/06/08 公告文號 府授文獻字第0980100518
主旨 公告登錄「褒忠亭義民節祭典」為民俗。
指定/登錄理由 歷史悠久,民俗傳承永續不斷,具備傳統性、地方性、歷史性、文化性及典範性,符合登錄基準。且祭典之組織、活動及相關文化呈現豐富多樣。
法令依據 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五十九條、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及廢止審查辦法第四條辦理。
所屬主管機關 新竹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 新竹縣
代表圖像
代表圖像來源 義民廟
舉行時間
農曆 7月 20日
辦理週期
每年
主辦單位
名稱   新埔鎮枋寮義民廟(褒忠亭)  聯絡人   總幹事 魏北沂先生 
聯絡電話   03-5882238       
聯絡地址   新竹縣 新埔鎮 義民路三段360號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新埔褒忠亭(義民廟)為北台灣客家人的信仰中心, 創建於清乾隆55年,迄今已逾二百餘年,為新埔最古老的廟宇。其建廟原因與清代台灣史上兩次重大民變事件有關,分別是清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事件,及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事件。
林爽文祖籍福建漳州,清乾隆中期移墾彰化大里杙(今台中縣大里市),乾隆51年(1786)11月,林爽文宣佈反清,南有天地會莊大田,北有王作配合,頓時聲勢浩大,淡水廳同知程峻被困自殺,竹塹巡檢張芝馨戰死,短短一個月餘,全台三分之二淪入其手,震驚朝廷,派遣著名戰將來台,仍無法敉平。
此時竹塹城泉州人及六家、新埔地區客家人分別籌組義勇軍對抗,其中新埔及六家地區的客家人、平埔族等,共組壹千三百餘人之「義民軍」,協助朝廷平亂。乾隆52年,清廷再派福康安率領大軍渡台圍剿林爽文,53年春,林爽文被捕,亂事始完全平定。(參考「義民心鄉土情」,新竹縣文化局,2001)
「義民軍」在對抗王作叛軍過程中死傷慘重,「捐軀殉難者不少,血戰疆場,屍骸拋露到處,夜深常聞鬼哭,各庄人民寤寐難安。」當時有義首王廷昌自備銀兩,請出鄧五得為首,各處收集忠骸,欲設塜廟。於是邀請義首林先坤、
黃宗旺、吳立貴等人,合眾商議。經呈官府批准後,於乾隆53年(1788)由義首王廷昌、黃宗旺、吳立貴、林先坤等偕同粵庄眾仕紳在現址立塚建廟,乾隆55年(1790)廟宇竣工,名為「義民廟」。後以乾隆皇帝頒聖旨『褒忠』二字,表揚粵籍義軍忠義精神,復改稱義民廟為「褒忠亭」。(參考四姓首事簽署於嘉慶7年(1802)之「同立合議規條簿約字」)
同治元年(1862),漳州籍戴萬生復在彰化起事,新埔客家人再度組義民軍,協助官府平亂,此次戰役犧牲之義軍較少,運回之遺骸約六、七十具,安葬於總塚東側,稱之「義民附塚」。
褒忠亭建廟之後,信徒陸續捐贈水田給廟方,稱「義民田」,迄今褒忠亭仍為全省擁有最多不動產的寺廟。光緒21年(1895),日軍攻台,義民廟毀於戰火,直至1904年始重建完成。不過今日所見外貌,為1971年再度重修完成者。
每年農曆7月18至20日為褒忠亭舉辦義民節中元祭典時間,祭典由桃、竹地區十五聯庄信徒輪值主辦,中元祭典於道光15年(1835)開辦,由六家、下山、九芎林、枋寮、新埔、五分埔、石岡、關西、大茅埔、湖口、楊梅、溪北、溪南等十三聯庄輪值主辦祭典。如此循環三屆後,光緒3年(1877)年,大隘地區(北埔、峨眉、寶山)以姜義豐為總爐主,首度加入枋寮義民廟輪值,成為第十四聯庄。民國65(1976)年,溪北區以該祭典區域過大,輪值祭典及各種業務連繫不便,遂再劃分為新屋、觀音兩祭典區,成為今日十五聯庄輪值祭典值現況。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褒忠亭義民節中元祭典歷史悠久,自清道光15年﹝1835﹞起,迄今已有一百七十餘年。祭典時間自農曆7月18至20日,長達三天三夜,但若以「恭迎聖駕」(迎接義民爺進駐祭典區)開始算起則長達一個月餘。祭典內容如下:
「恭迎聖駕」:祭典區信徒稱為「等義民爺」,約在祭典前一個月左右舉行,2008年在農曆6月18日。輪值祭典區眾調首由祭典委員會主委、總爐主的率領,前往褒忠亭義民廟迎接義民爺分靈(以香旗代表)進駐祭典區中心寺廟,接受信徒「奉飯」,義民節祭典即此揭開序幕。(照片25-9)
「奉飯」:自義民爺神靈進駐祭典區之日起(2008年為農曆6月18日),祭典區信徒依預先排定之順序,輪值當日下午將飯菜煮好,以碗盛裝,傍晚4時,挑至中心寺廟義民爺香旗前祭拜,宛如祭拜自己先祖,謂之「奉飯」,又稱「挑飯」。(照片25-10)
「秤量神豬」:農曆7月16-18日,如神豬數量多則提早1-2日。祭典委員會神豬秤量小組人員,以吊車載運豬籠、電子秤,依序前往報名參賽信徒之養豬場公開秤量,豬比重量,羊比角長,秤量完畢後,每隻豬加贈200台斤「磅底」,即為對外公佈之神豬重量。比賽錄取三十等,第一名為特等,第二名頭等,第三名二等,依此類推,三十等內神豬方得在7月20當日上午,將神豬運至義民廟前「獻午供」兼展示。(照片25-11)
「千人挑擔」:7月18日前之週末舉行。「千人挑檐」為近年新設項目,係模仿「挑飯」習俗而來,由縣長、地方民意代表率領眾多信徒挑運祭品至義民廟祭拜義民爺,並配合各項精采表演節目,以增義民節熱鬧氣氛。(照片25-12)
「義民之夜」:7月18日前之週末晚上舉行,亦為近年新創,旨在增加義民節熱鬧氣氛,內容為大型康樂晚會,地點多在義民廟前廣場,2008年改至輪值祭典區內之關西營區操場。大士爺、寒林所、同歸所,均移至廟前廣場燈篙附近安置;並打開廟正門,搭建祭壇,準備進行晚上的瑜珈燄口、普施孤魂儀式。(照片25-24)
「大宴賓客」:7月20日傍晚,輪值祭典區信徒在自宅或附近餐廳,擺出筵席,大宴賓客。祭典區內家家戶戶酒拳聲、笑鬧聲與孤筵之香煙燭光,構成一幅人鬼同饗、陰陽同歡的溫馨畫面。
「淨巡孤筵」:7月20日晚上6時,法師在火把、鼓樂引導下,搭車前往輪值祭典區五埔里、東平里、內立里各個祭場巡視孤筵。
「坐台賑濟」:7月20日晚上8時-10時30分,執事法師在廟正門祭壇,經過示冠、示真言後,登壇靜坐,以瑜珈燄口真言之手印化食,普施孤魂。(照片25-21)
「送神歸宮」:7月20日晚上10時30分,法師降座後,回三寶殿叩謝宗師、奉送眾神、連謝斗燈、監齋、灶君後,由工人卸下燈篙,連同大士爺、寒林、同歸、山神、土地等等一併焚燒,結束祭典科儀。輪值祭典區神豬則在普渡結束後,各自運回家中切成長塊分贈親友,同沾福份。(照片25-22)
「恭送聖駕」:7月22日上午舉行,信徒稱為「送義民爺」,輪值祭典區信徒恭送義民爺分靈返回祖廟安座,義民節中元祭典活動全部結束。
褒忠亭義民節祭典為期一個多月,內容繁複,規模盛大,祭典科儀完整,為北台灣最大規模祭典活動,足供他廟做為範本。綜觀整個義民節祭典活動,有五大特色是其他寺廟難以比擬︰
1.祭祀圈廣大,涵蓋桃竹兩縣。義民節祭典每年由桃竹地區十五「聯庄」輪流舉辦,今年﹝2008﹞輪值的是「五分埔聯庄」。因十五年始輪值一次,每個輪值祭典區的信徒,無不使出渾身解數,竭盡所能的將祭典活動辦得更盛大、更熱鬧。
2.獨特的「奉飯」習俗。奉飯又稱「挑飯」,通常祭典區信徒會在祭典前一個月左右,前往褒忠亭迎接義民爺香旗回祭典區各中心寺廟奉祀。每天傍晚,信徒將飯菜煮好,以碗盛裝,挑到義民爺香旗前祭拜,宛如祭拜自己的祖先,場面甚為感人!(照片25-12)
3.貼心之「吃糖粥」習俗。早年參與中元祭典的信徒,無論祭典區遠近,均須將自己神豬,以人力運至褒忠亭祭拜,時間從早上10點到深夜11點。對許多經濟能力不佳之信徒而言,往往忍飢挨餓,備極辛苦。於是祭典委員會準備大量「紅糖稀飯」(客家人稱為「糖粥」),供信徒或遊客食用。吃糖粥習俗即因此流傳,今日已成為義民節祭典不可少之一環。(照片25-23)
4.全省最大規模之「賽豬羊」活動。依民間習俗,全豬全羊為最虔誠之祭祖敬神祭品,因此褒忠亭義民節中元祭典,一百多年來都以全豬全羊祭拜。為了表示最大虔誠,每個信徒都竭盡所能把豬羊養至最大,於是產生「賽豬羊」習俗。(照片25-13、25-22、25-23)
5.宗教難脫政治。每年7月20日義民節祭典主日,全國知名政要紛紛出席祭典會場,拉攏客家族群意味濃厚,顯示褒忠亭(義民廟)在台灣政治生態中佔有重要地位。
有關文物
名稱 年代 材質 保存狀況
本資料由各縣市文化局(處)及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所登錄並維護,若有誤植,請您填寫下方 ”我要勘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