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首诊眼科颅内动脉瘤患者

2013-11-28 09:52:56 作者:毛俊峰 来源: 浏览次数:0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潜在的致命性疾病,发病前无明显先兆、起病急、症状重、致死率及致残率高,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出血是其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据统计,约50%~8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由动脉瘤引起。
颅内动脉瘤的主要发病部位在脑底动脉环,此环是由两侧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及一条前交通动脉组成的六角形动脉环,位于脑底面蝶鞍上方的脚间池内,处于脑脊液中。动脉环各部位发生动脉瘤的比例不同,后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连接处约40%,前交通动脉与大脑前动脉分叉处约30%,大脑中动脉在外侧裂第一个主要分支处约20%;后循环动脉瘤发生率相对较低,最常见于基底动脉尖端、椎动脉与小脑后下动脉连接处。一般来说,颅内动脉瘤引起的临床表现分为两类:一是动脉瘤压迫或刺激临近组织而引起局灶性症状;二是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出血,主要是SAH
在颅内动脉瘤中,有相当一部分首诊于眼科,如约20%的后交通动脉瘤首诊在眼科首诊。因此,眼科医生应该重视颅内动脉瘤的引起的眼部表现的特点,及早诊断,减少误诊,尽可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与眼科关系密切的动脉瘤好发于:①后交通动脉 动眼神经在其外侧伴行,视束横越此动脉上方;约30%以上的后交通动脉瘤可引起动眼神经麻痹;②颈内动脉床突上段 视神经和视交叉前侧角位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内侧;此处视神经受压可引起Foster-Kennedy综合征;若视交叉前外侧受压,引起对侧眼颞上象限偏盲。③大脑前动脉与前交通动脉连接处 视交叉在其下方,受压引起双眼颞下象限偏盲。④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第Ⅲ、Ⅳ、Ⅵ脑神经及第Ⅴ脑神经第一支在颈内动脉外侧穿过海绵窦,此处受压产生海绵窦综合征;此处动脉瘤还可突入鞍内压迫一侧视交叉的下侧方,或破入海绵窦成为动静脉瘘;⑤大脑后动脉 邻近视束及第Ⅲ、Ⅳ、Ⅵ脑神经根。据统计,患者就诊眼科的主要眼部表现是:①动眼神经麻痹,②不明原因的视力下降,视神经萎缩。
主要临床表现
1. 头痛与眼痛 头痛是动脉瘤最重要的症状,常突发难以忍受的剧烈头痛,可伴呕吐、面色苍白、冷汗及眼部疼痛;一般为持续性疼痛或进行性加重,1~2周后逐渐减轻或消失。头痛与眼痛虽无特异性,但有时对脑动脉瘤有定位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眼痛以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后交通动脉的动脉瘤多见,可能为这些瘤体附近的硬脑膜分布大量感觉敏锐的三叉神经末梢,动脉瘤的搏动、突然增大、出血等对硬脑膜的刺激所致。
2. 视神经受累 大脑前动脉与前交通动脉连接处的动脉瘤向下压迫视交叉,引起双眼颞下象限偏盲。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压迫视神经引起同侧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即Foster-Kennedy综合征);压迫视交叉时,一般首先引起对侧眼颞上象限偏盲。眼动脉来源的巨大动脉瘤可引起同侧眼鼻侧视野缺损、对侧眼颞上视野缺损,甚至引起同侧视神经萎缩。大脑后动脉远端动脉瘤可导致枕叶缺血引起偏盲。另外,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有时突入蝶鞍内,压迫同侧视交叉。
3. 眼底改变    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时,约20%患者眼底可见玻璃体出血(称为Terson综合征),也可出现视网膜前、视网膜内或视网膜下出血,发病1小时内即可出现,是急性颅内压增高和眼静脉回流受阻所致。颅内巨大动脉瘤引起颅内压升高时可出现视乳头水肿。视神经或视交叉被动脉瘤体直接压迫,长时间不能解除,最终将引起视神经萎缩。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有10%~24%患者因蛛网膜下腔粘连影响到脑脊液的正常循环,引起高颅压性视乳头水肿,最终演变为继发性视神经萎缩,产生不可逆的视功能损害。
4. 动眼神经麻痹 动脉瘤引起的颅神经麻痹中,动眼神经麻痹最为多见,主要见于后交通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及大脑后动脉瘤。动脉瘤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为周围性眼外肌麻痹;瞳孔受累比率很高(约97.5%)是其重要特征,这是由于支配瞳孔的神经纤维位于动眼神经的表层,动脉瘤压迫时首先受累。因此,临床上遇到伴有瞳孔改变的动眼神经麻痹,首先应考虑颅内动脉瘤(尤其是后交通动脉瘤)的可能,并及早确诊。许多后交通动脉瘤患者以单侧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约20%以上的患者首诊于眼科,眼科医生应高度重视此种情况,以免漏诊、误诊,危及患者生命。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也可压迫动眼神经,引起麻痹,但临床上多表现为海绵窦综合征。大脑后动脉瘤也可在动眼神经通过其下方时压迫此神经引起麻痹。
辅助检查手段
1.CT和CTA 普通头颅C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出率达90%以上,增强CT也可发现大的动脉瘤。CTA在诊断大于3mm的颅内动脉瘤时准确率达90%以上。
2.MRA  MRA对直径315mm的动脉瘤检出率达84%以上,由于空间分辨率较差,不能清晰显示瘤颈和载瘤动脉。因MRA是利用血液流动成像,较大的动脉瘤内部常形成涡流或缓慢的血流,导致这些动脉瘤不能被MRA完全显示。由于颅内动脉瘤好发于Willis环,毗邻颅底,MRA不显示骨质,可避免颅底骨对动脉瘤观察造成干扰,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MRA的应用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
附图左后交通动脉瘤MRA图像
 
3DSA 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颈、瘤体及载瘤动脉,以指导介入栓塞治疗或瘤颈夹闭术的治疗。目前应用旋转DSA设备,通过180度旋转连续摄片,多角度显示动脉瘤,进行多方位评价,避免周围血管的干扰,更清晰显示动脉瘤,并可对瘤体进行准确测量,对小动脉瘤的诊断具有很大价值, 尤其是直径3 mm以下的动脉瘤。造影时机一般选择在蛛网膜下腔出血3天内或34周后,以避开脑血管痉挛和再出血的高峰期。
 
 \
附图左后交通动脉瘤DSA图像
 
治疗
除了少部分患者(无症状小动脉瘤)可进行保守治疗外,多采用手术处理。手术方法很多,包括动脉瘤颈夹闭术、结扎术、瘤壁加固术、孤立术、动脉瘤缝术和血管内栓塞术等,主要目的是防止动脉瘤破裂,保持载瘤动脉通畅。其中,最常用的是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塞术。
 \
 
附图左后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的DSA图像
 
总之,颅内动脉瘤属于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已经引起神经外科医生的足够重视,但在患者尚不伴有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时,常常会因眼睑下垂、复视、视力下降等原因首诊于眼科。眼科医生只有充分了解了脑动脉瘤与眼科改变的关系,才会及时而准确地发现隐藏于颅内的脑动脉瘤,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争取主动,甚至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关键词:警惕眼科颅内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