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业志->--上海铁路志->--第二篇运输生产->--第二章货物运输->--

第二节 货运设备

2003/12/26 9:13:22

一、货场

民国26年(1937年),上海地区办理货运的车站主要有麦根路(后改称上海东)、上海北、吴淞、日晖港、上海南、松江等站,有少量货物线和仓库。沿黄浦江,吴淞站有木质码头2座、浮码头1座;日晖港站有木质码头1座。沿苏州河,麦根路站有船坞2座,建有牲口月台1座。抗战时期上海南站毁于兵燹,麦根路站亦有部分被毁,上海地区货物仓库减为1.9万平方米。日军曾在何家湾站至虬江码头建有货物支线,作运输军用物资用,民国34年前予以拆除。民国35~37年,京沪区铁路管理局对上海地区各站的货运设备略有改善,主要有:扩建麦根路站设备,增铺货物线,新建站台、雨棚等;将原有吴淞站木质码头改为钢筋混凝土码头,并设置大型固定起重机1台;新建日晖港站铁驳船浮码头;修复虬江码头货物支线等。

解放后,先后对上海东、上海、日晖港等站增铺货物线和新建站台、仓库、雨棚;并开辟上海西(现长宁)和江湾站货场,增设雨棚等。上海西站因客运需要,于1954年4月停办货运。1957年起,着手在上海地区新建货场。1958年建成真如站太平桥整车货场,1959年建成新龙华站整车货场。1960年先后建成真如站石泉路、彭浦、杨浦站整车货场,部分建成闵行站货场。1964年建成桃浦站危险品货场。上海地区新货场的建成,适应了60年代货运量大幅度增长的需要。在此期间,对各站货场营业范围作了调整。上海站货场于1961年停办货运业务,成为客运专业站;吴淞站货场于1959年1月将部分仓库、场地移交给上海港务局使用,保留少部分改属何家湾站领导;江湾站货场于1965年起停办货运业务,危险品运输移至桃浦站办理。1964~1980年,继续对上海地区的新、老货场进行扩建和填平补齐,先后建成的有:杨浦站跨线雨棚,桃浦站货车洗刷消毒设备,真如站太平桥货场雨棚,上海南站北区仓库和货物线,杨浦、真如、上海南、新龙华等站货场货位和道路硬面化,货场面貌大为改观。自1975年开始,为配合上海客站迁建于上海东站,将原彭浦站改建为设备较为完善的零担货运站,于1978年10月1日投产,改名为北郊站,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零担货场。1981~1990年,上海地区货场建设向现代化方向发展。1982年扩建完成上海西(原真如)站集装箱货场。1984年建成上海南站2000吨级钢筋混凝土码头,泊位20个,1985年后进行装卸机械化及仓库、站台设施配套。1985年建成桃浦站爆炸品仓库、线路,以远离其他危险品仓库。1987年建成杨浦站冷藏车货物线、加冰台和快速制冰设备。此外,还扩建了上海西站太平桥货场的货物线站台、雨棚和新建叶榭站货物线仓库设备等。1987年和1989年开始新建上海西站铜川路货场和北郊站集装箱货场,至1990年末仍在建设中。

1990年,上海铁路地区设有主要货场的车站有12个。仓库、雨棚面积由解放初期的2.7万平方米增至10.7万平方米;装卸线有效长由1万米增至2.4万米;货位由648个增至2736个;货场能力由5.5万吨增至17.3万吨。

[上海西站石泉路铜川路货场全景]

 

1990年上海铁路地区各主要货运站货场设备情况表

站名

货物仓库

货物雨棚

货物站台

露天堆场

货场总面积

能力

装卸线

数量

建筑面积

数量

建筑面积

数量

建筑面积

数量

使用面积

堆货量

折合货位

数量

全长

装卸有效长

平方米

平方米

平方米

平方米

平方米

合计

32

52483

25

54091

46

140239

95

173122

1334812

172563

2736

87

39831

23883

北郊

9

35463

2

5460

13

59775

4

15139

187383

16283

528

12

6259

2891

上海西

2

950

7

25195

12

15766

20

29758

301358

34009

598

15

5956

3577

杨浦

7

10800

6

21712

22

31667

261850

39449

560

13

6236

4710

上海南

7

9889

4

9679

5

28768

28

43426

258584

38877

556

21

8995

6043

新龙华

5

25275

115805

25275

248

5

4009

2677

桃浦

4

3635

4

2673

5

11236

55947

2167

36

5

1004

511

何家湾

7

17656

29813

3900

41

4

2820

868

南翔

2

322

1

284

4870

137

4

1

234

118

安亭

1

840

1

1443

2

5109

23340

5088

72

4

1866

1169

松江

4

959

2

939

6

5028

23300

5213

55

3

1204

767

枫泾

2

229

1

351

1

64

660

165

5

1

152

90

叶榭

1

196

1

249

71902

2000

33

3

1096

462

二、装卸机具

解放前,装卸工人长期使用扛棒、箩筐,肩抬、背扛,劳动条件差,强度高。解放初期,装卸部门购置铁滑车、铁链等简单起重工具。1953年后,为适应笨重货物装卸需要,陆续从铁路某些工厂调拨,并从捷克等国购置少量起重机。但由于调拨的装卸机具比较陈旧,加之操纵技术不熟练,经常发生故障。1957年,路局又将吴淞站固定式起重机划给装卸部门。当时,上海地区各站共有大型装卸机具9台,装卸机械化比重仅为2%左右。

1958年开始,开展装卸机具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人人动手搞装卸机械化,出现不少“革新能手”和“土专家”,先从搬运车子化入手,自制各种搬运小车;逐步发展为自制简易吊车、扒杆和板带、皮带输送机等。1960年后,建造了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电动行车吊和联合卸车机,修筑高站台和低货位,实现散堆装货物卸车滑溜化。1962年,上海地区各站共有各种土、洋装卸机具212台,使装卸机械化、半机械化比重达到37%左右。1963年后,路局确定重点发展高效率的桥式、门式起重机和联合卸车机。1965年,上海地区各站装卸机具总台数为226台,装卸机械化、半机械化作业比重达到59.9%。1966年,为解决包装货物的装卸机械化,上海装卸机械厂试制成功内燃和电瓶叉车,并配置给上海东等站。1973年起,在加强原有机械整修的同时,开展装卸机械大会战,制造一批大、中型装卸机械,逐步淘汰简易吊、输送机、电拉铲等简易机具,实现了装卸机械的更新和升级换代。1975年,上海地区各货运站装卸机具总台数达到354台。1976年后,集中力量新制和添置北郊站装卸机械设备。该站连同上海东站搬迁来的装卸机具,共有100余台。接着添置上海南站新建码头和上海西站集装箱货场的装卸机具等。1990年,上海地区共有装卸机具442台,装卸机械化比重达到90.2%,装卸机具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90%左右。

[北郊站使用10T“神力”吊吊装集装箱]

 

1990年上海铁路地区装卸部门起重运输机具情况表

单位:台 

单位

合计

桥吊

门吊

履带吊

轮胎吊

汽车吊

电动轨道吊

简易吊

叉式车

卸车机

其他

共计

442

34

29

3

20

4

13

1

296

15

27

北郊站

160

3

8

 

3

1

 

 

134

 

11

上海南站

96

7

7

3

5

1

4

1

59

 

9

上海西站

67

10

3

 

3

 

1

 

47

2

1

杨浦站

60

9

5

 

4

 

5

 

32

3

2

新龙华站

15

 

2

 

2

 

2

 

2

6

1

桃浦站

19

 

 

 

 

 

 

 

16

 

3

安亭站

3

 

1

 

 

 

 

 

 

2

 

松江站

7

 

1

 

1

 

1

 

2

2

 

叶榭站

2

 

2

 

 

 

 

 

 

 

 

分局工厂

9

5

 

 

1

2

 

 

1

 

 

装卸配件站

4

 

 

 

1

 

 

 

3

 

 

说明:“其他”栏包括桅杆吊、折臂吊、升降机、输送机、电动搬运车等,不包括吸铁盘等配套工具。

 

1981年起,逐步对装卸机具进行改造,研制卸车机可控硅调速装置、门吊防风装置、叉车防爆、防火装置和过放电报警装置等,使装卸机具达到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1983年,整顿和健全技术人员、包机组、维修组的三级管理负责制,制定主要装卸机具的台产量、运用率和材料消耗定额指标,搞好班组核算和单机核算。1987年起,推进以生产、维修为中心、设备效益为目标、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佳化的全员生产维修(简称T.P.M),取得效果。

三、衡器

解放初期,上海地区货运营业用衡器只有机械台秤,且待修甚多。麦根路站设有轨道衡1台,载重100吨,因损坏未用。1950年7月,设立衡器修理所,对衡器逐步修复,并建立使用保管制度。1961年,零担货物运输全部划归上海东站办理后,对所有仓库X、雨棚均新配备500~1000公斤机械地秤。零担货物运输迁至北郊站后,该站自行研制安装电子计量器。1987~1990年,由路局投资对普通零担货物发送仓库普遍装置全电子数字台秤14台,笨重零担门吊装置电子吊钩秤9台。另有机械地秤8台,机械台秤45台,经上海市计量局和路局共同评审认证,定为国家二级合格单位。上海西站也添置了门吊电子吊钩秤2台。其他各站共有机械台秤9台。

四、篷布

1.运用

1949年9月,路局指定上海地区的麦根路、上海、上海西、日晖港、松江站为篷布保管站。1951年4月起,货车篷布实行全国通用。1952年5月,部、局、分局建立三级商务调度员,办理货车篷布运用调度工作;并规定每年清查和建立各项管理制度。1953年1月,全路实行负责运输,规定运输货物一律使用铁路篷布,不收费用。但由于上海铁路局篷布供应紧张,不得不动员货主自行覆盖篷布,在管内使用。货车篷布的运用管理,经1958年后的“大跃进”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两次冲击,任意挪用和丢失、损坏现象较为严重。经过1962年和1971年后的大力整顿,加强调度,多次清查,开展群众性的查找回收工作,始逐步恢复正常。1980年9月,铁道部在全路实行货车篷布经济责任制,路局制定实施经济责任制的具体办法:凡发生篷布丢失、损坏,由责任分局负责赔偿,并落实到站、段和责任人员。1984年起,铁道部鉴于铁路货车篷布不能满足需要,规定可以使用货主自备篷布跨局使用。1985年起,又规定敞车装运粮食、水泥、化肥、盐、糖、棉、麻以及专用线内发送的怕湿、易燃货物,逐步使用货主自备篷布,缓和了铁路篷布不足的矛盾。1989年路局在全路率先实现分局与路局间的计算机调度联网,后又实现局与部间的调度联网,提高了篷布运用效率。

2.修理

1950年7月,路局指定麦根路为篷布修理站,同年10月,建立篷布修理所,共有职工8人。1951年6月,因篷布修理所能力不足,决定上海、上海南等站亦配备修理人员进行小修小补工作。1982年6月,因上海东站原址改建上海新客站,将篷布修理所人员、设备迁至真如站,先在简易木板房和货场马路上修理。1985年11月,建成篷布维修大楼,总面积达3165平方米,并有800平方米顶层晾晒平台,上下有电梯运送,并增添工业缝纫机等机械操作设备,同时,建立经济核算制、质量检查制和经济责任制。1990年,篷布修理所共有职工22人,并聘用车站综合服务公司工人18人为篷布修理工,除完成铁路篷布维修任务外,还承接外单位篷布修理工作。1982~1990年,年均修理篷布24116块、1061203 平方米,年年有盈利。

当前访问量: 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