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時刻的誕生

 

每個人在國中課本都學過,時間、長度、和質量是三個物理的基本量;但相較於長度和質量,時間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我們可以直接看到一公尺的長度,提起一公斤的重量,但很難告訴你或給你一個定義,「什麼一秒鐘」。經驗告訴我們,時間永不停止,也不會倒流,1999年的下一年是2000年,不會是1998年。我們可以把時間想像為一單方向的時間軸,只要給定一個時間的尺度或規範(Time Scale),就可在時間軸上刻畫出各時間點的座標,從而定義各時間點。

時間刻度的定義可以由週而復始的事件來規範,比如說地球每自轉一週叫『一天』、月球公轉一週叫『一個月』、單擺擺動若干週期叫『一秒』等。中國或其他文明古國很早就用地球公轉週期來定義時間尺度,古人們根據經驗,每一天或每一月的長度是不穩定的,會隨季節而變化,但兩個冬至(正午影子最長的那一刻)或兩個夏至(正午影子最短的那一刻)的長度卻很穩定,大約是365.25日,這樣可以定義『年』。幾乎所有的文明古國都以此定義『年』,這可以說是最早的時間尺度。

但年的單位畢竟太大,日常生活中我們必須知道時、分、秒等時間的長度。古代天文學家及物理學家以日圭、日晷、水鐘、等器械,利用觀測日影的變化或水位的變化來計算時間,再以年的長度來校正月、日、時、分等更細的時間單位。隨著科技進步,科學家發明單擺鐘及石英震盪器,利用單擺或石英晶體的震盪週期來計算時間。但上述計時方式易受環境、溫度、材質、電磁場甚至觀測者觀測角度等影響,穩定度不是很好,或者說沒有比地球公轉穩定。一直到發明原子鐘,我們才有一比平均太陽年更穩定的時間尺度。

1960年以前,CIPM(世界度量衡標準會議)以地球自轉為基礎,定義以平均太陽日之86400分之一作為秒定義。即1 Second = 1/86400 Mean Solar day1960~1967CIPM改以更穩定的地球公轉週期為基礎,定義西元1900年為平均太陽年。秒定義更改為:一秒為平均太陽年之31556925.9747分之一。

二十世紀中葉,由於量子力學的發展,發展了諸如光譜超精細結構、鎂射及雷射、光磁共振(Optical Pumping)、分子束磁共振、分離震盪場等實驗及研究,使量子頻率標準取代以地球運動週期成為計時標準。1967年,CIPM定義一秒為基態銫133原子在兩個超精細能階間過渡所致輻射週期之9,192,631,770倍。以下是定義的英文原文

The second is the duration of 9,192,631,770 periods of the radia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transition between the two hyperfine levels of the ground state of cesium 133 atom

事實上,國際通用的『秒』產生程序比較複雜,由於每部原子鐘所產生的時間也有些微差異,國際原子時(International Atomic Time)是由六十多個國家時頻標準實驗室原子鐘組,由國際度量衡局(BIPM)平均所得[1],並每月公佈。

        至於要知道現在是幾點幾分,就更複雜了,因為地球自轉並不穩定,而是在逐漸變慢,國際原子時並不符合我們日常生活的習慣;根據地球自轉為準的時間尺度稱為世界時(Universal Time, UT),UT有分三種,UT0是依據地球自轉、公轉軌道效應加上月地潮汐擾動的觀測結果計算產生;地球自轉軸並非絕對穩定,而是像陀螺一般,緩慢地繞一假想軸進動,這會造成每日的長度變化,UT0再加上修正地球極軸運動效應稱為UT1。更精細一些還有UT2地球自轉力矩會因冬天高山積雪及夏天融雪而變化,故地球自轉速度會因為季節而有所變化,北半球夏天時地球自轉快一點,冬天時慢一點,UT1加上修正地球季節效應後稱為UT2

        以上都不是目前使用的世界標準時刻,現在的標準時間尺度稱為UTC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世界協調時)。為了使用穩定的TAI,又要兼顧日常生活的UTCIPM做了以下的規定:

1.     UTC的零時為格林威治時區的零時

2.     1958年時的UTCTAI0

3.     UTCTAI 必須為整數秒

4.     UTCUT1的差值(又稱DUT1)的絕對值必須小於0.9

UTCUT1差值[2]必須保持在0.9秒以內,若會大於0.9秒則應發佈閏秒,使UTC與地球自轉週期一致。

當世界協調時與一號世界時之差(Difference UT1, DUT1)的絕對值在半年或一年之內將超過0.9秒時,為保持DUT10.9秒內,國際地球自轉組織(International Earth Rotation Service, IERS)便會發佈閏秒通告。在1231日或630日的最後一分鐘(UTC時間,換算國家標準時間為11日上午759分及71日上午759分)做閏秒調整。增加一秒時為正閏秒,減少為負閏秒。

舉例來說,199811月止DUT1值為-0.3秒,若不做閏秒調整,預計1999年將會大於-0.9秒。故IERS1998717日即發佈閏秒通告(IERS Bulletin C 16[3]19981231235959秒將有正閏秒,時序為:

UTC時間:

19981231235959

19981231235960

19980101000000

台灣時間(UTC時間加8小時)時序將為:

19990101075959

19990101075960

19990101080000

1958年累計到現在,總共發佈了36次閏秒調整,幾乎都是正閏秒,現在世界協調時(UTC)及國際原子時(TAI)之差為32秒。

        至於中華民國的國家標準時間是如何產生的?中華民國時間與頻率國家標準實驗室位於桃園縣的楊梅鎮,每天透過衛星與國際度量衡局做時頻比對(其他的國家實驗室也做同樣的動作),整合各國實驗室的資料後產生國際原子時,並發佈每個國家與UTC的差值和頻率飄移率,頻率國家標準實驗室會根據這些資料做調整,產生最接近UTC的時間,稱為UTC(TL),意思是電信研究所(Telecommunication Laboratories, TL)發佈的UTC時間,台灣日常生活所使用的時間,和UTC(TL)8小時的時差。電信研究所會經由廣播、電話語音(117)、網路等發佈國家標準時間,讓電視台、廣播、醫院、銀行等機構使用。

Calvin Lin

 

 

參考資料來源:

1.     Time Scale, Claudine Thomas, Peter Wolf and Patrizia Tavella, 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Poids et Mesures, 1994

2.     http://www.nist.gov

3.     http://www.bipm.fr

4.     http://www.iers.org

 

圖一、氫原子鐘(國家時間與頻率標準實驗室

圖二、美國國家標準技術局之原級銫原子鐘

 

圖三、商用銫原子鐘結構圖

 


附錄:歷年閏秒調整記錄[4]

Date (at 0h UTC)

Offsets

Steps

1961 Jan.  1

- 150x10-10

 

Aug.  1

"

+ 0.050s

1962 Jan.  1

- 130x10-10

 

1963 Nov.  1

"

- 0.100s

1964 Jan.  1

- 150x10-10

 

Apr.  1

"

- 0.100s

Sept.  1

"

- 0.100s

1965 Jan.  1

"

- 0.100s

March  1

"

- 0.100s

Jul.  1

"

- 0.100s

Sept.  1

"

- 0.100s

1966 Jan.  1

- 300x10-10

 

1968 Feb.  1

"

+ 0.100s

1972 Jan.  1

0

- 0.107 7580s

1972 Jul.  1

 

 

1973  Jan. 1

 

 

1974  Jan. 1

 

-1 s

1975  Jan. 1 

 

-1 s

1976  Jan. 1 

 

-1 s

1977  Jan. 1 

 

-1 s

1978  Jan. 1 

 

-1 s

1979  Jan. 1 

 

-1 s

1980  Jan. 1 

 

-1 s

1981  Jul. 1 

 

-1 s

1982  Jul. 1 

 

-1 s

1983  Jul. 1 

 

-1 s

1985  Jul. 1 

 

-1 s

1988  Jan. 1 

 

-1 s

1990  Jan. 1 

 

-1 s

1991  Jan. 1 

 

-1 s

1992  Jul. 1 

 

-1 s

1993  Jul. 1 

 

-1 s

1994  Jul. 1 

 

-1 s

1996  Jan. 1 

 

-1 s

1997  Jul. 1 

 

-1 s

1999  Jan. 1 

 

-1 s

 



[1] 中華電信研究所於1972年加入BIPM成為正式會員

[2] UTCUT1之差值,以0.1秒為單位四捨五入之結果稱為DUT1Difference UT1199812DUT1=-0.319991月閏秒調整後為+0.7

[3] http://hpiers.obspm.fr/iers/bul/bulc/bulletinc.dat

[4] 1972年以前以發佈UT1TAI穩定度差異值(offsets)及調整值(Steps)的方式調整,1972年以後改用現行定義,調整日期也定在6月或12月之最後一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