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偿债隐忧
导语:

程久龙

始于8月初,针对各级地方政府债务的“审计风暴”,再一次把地方债这个敏感而又不容回避的问题,置于聚光灯下。

在诸多被审计的城市名单中,位于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武汉,因近年兴起的大规模城市建设而债台高筑,其债务风险控制也一度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有关武汉政府债务规模,坊间版本不一,但至今,武汉政府官方尚未对外披露具体债务细节。

近期,经济观察报获得的一份来自财政部驻湖北专员办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武汉市债务余额高达2037.05亿元。而2011 年末,武汉市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964.47 亿元,相比较武汉本级政府综合财力1058.22 亿元,债务率高达185.64%——已超过美国最高警戒线1.5 倍。

与此相关,在2012年底至2013年初,审计署公布的针对36个地方本级政府性债务的审计结果显示,2012年,有9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最高的达188.95%,如加上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债务率最高的达219.57%。若以此估测,武汉已接近负债最高的城市。“针对武汉的新一轮债务审计目前尚在进行中,结果最迟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出来。”8月27日,审计署驻武汉特派员办事处办公室一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而对于武汉是否就是债务率最高城市的问题,该人士以正在审计为由,拒绝置评。

债务压城

尽管武汉政府的债务问题备受关注,但至今武汉政府官方尚未公布确切的负债情况——在当地政界,这俨然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事实上,武汉并不是债务率最高的城市,但属于偏高的一类。”7月28日,湖北当地一位接近此次审计工作的政府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透露。

而经济观察报获得的来自财政部驻湖北专员办针对武汉本级政府债务情况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12 年6 月30 日,武汉政府债务余额为2037.05 亿元,比2011 年年末的1964.47亿元净增加72.58 亿元, 净增长3.69%。

债务余额按债务类型分,直接债务1448.54 亿元,担保债务588.51 亿元(2011 年末分别是1466.29 亿元和498.18 亿元),平均计算,占债务余额比例分别为72.84%和27.16%;按单位性质分, 机关1.25 亿元、事业489.05 亿元、融资平台债务1408.06 亿元及其他单位138.69 亿元。

上述数据显示,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务占武汉市政府债务比例大约在68.85%——这意味着投融资平台是武汉市地方债务的主要构成。

武汉市一级的各类投融资平台超过10家,其中最大的3家为武汉城投、武汉地产集团和武汉地铁集团。经济观察报获得的数据是,截至2012年底,武汉城投负债合计1169亿元;截至2011年底,武汉地产集团负债407.8亿元;武汉地铁集团负债合计314.2亿元。

而从债务来源来看,武汉市2010 年-2012 年6 月,累计直接债务4371.85 亿元,其中银行贷款3763.65 亿元占86%、发行债券271.48 亿元占6%、转贷债务93.32 亿元占2%、专项借款42.39亿元占1%、其他201.02 亿元占5%。由此看出,武汉地方政府主要依靠的融资方式,还是银行贷款,约占总债务的86%。

债台高筑之下,武汉地方政府背负着巨大的偿还压力。前述报告披露,武汉市2012 年1-6月还本付息313.01 亿元,其中:财政性资金偿还296.60 亿元,占94.76%,6 月30 日逾期债务40.6 亿元,其中应由财政资金偿还38.03 亿元, 占93.67%。不止于此,武汉政府正在面临一个债务偿还的高峰。从截至2012 年6 月30 日统计情况看,对已形成直接债务,未来各年应偿还情况:2013 年310.59 亿元,占22.06%,2014 年311.76 亿元,占22.14%,2015 年143.35 亿元,占10.18%,2016-2020 年405.34 亿元,占28.79% ,2021 -2025 年90.38 亿元,占6.42%,2026 年以后24.13 亿元,占1.71%。

2013 年和 2014 年两年合计622.35 亿元, 占到债务总额的44.20%——上述报告预测:“从静态看,2013年和2014年将成为武汉市本级政府偿债高峰期。”

城建高峰期

与武汉地方债务直接相关的,是武汉正处在一个大规模城市建设的高峰期。“武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债太多。”谈及武汉近年备受争议的大规模城市建设,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在多个场合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事实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作为华中区域的重镇,武汉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据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分税制改革之前,武汉作为一个“重税区域”,地方财政结余相当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武汉城市建设的投入。

上世纪80年代,武汉市对中央财政的贡献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为全国各计划单列城市之首,但是地方财政积累却是倒数第一。在地方财政留成比例上,各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城市一般为30%-50%甚至更多,而武汉仅为16%-17%。“上世纪90年代初期,武汉一度想把对中央财政上缴的比例由83%下降到82.5%,为此,市里多位领导几经周折,但最后还是没有获批。”原武汉市经委一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回忆,“历史上,武汉地方财政并不是没有收入,而是大量的收入上缴给中央财政了,导致自身结余有限,严重影响了城市建设。”

而武汉城市建设滞后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武汉城市面貌以“脏、乱、差”的形象闻名全国,民间戏言武汉为“中国最大的县城”。城市建设的严重滞后,又反过来制约了武汉的经济发展,尤其对招商引资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2000年代初期,时任武汉市长的李宪生面对武汉的沉沦,在全国“两会”上大声疾呼:“武汉在哪里?”

在此背景下,如何在短时间内加快武汉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武汉政府面临的一道难题。另一个宏观背景则是,2008年底国家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的出台,为武汉“短期内、大投入”的城市建设带来契机。同样在这一年,阮成发出任武汉市市长,开启了武汉历史的“阮成发时代”。

“应该说武汉的大规模城市建设,是三个因素的综合结果。第一,武汉自身城建发展的需求;第二,四万亿刺激政策带来的宏观环境;第三,对于地方执政者,搞城建比较容易出政绩。”一位武汉政界人士这样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评述。

在现实层面,尽管分税制改革后,武汉地方政府财力有所提高,但相对于大规模基建的投入,武汉地方财政依旧显得杯水车薪。以2011年为例,当年度武汉市全口径财政收入1796 亿元,除去上缴中央和省财政,武汉本级政府支出756 亿元,其中用于支持经济发展支出及民生、三农投入和行政运行成本等经常性支出约在323亿元,占市本级支出的42.7%。因此,能用于城建投资的财政资金实为有限。

与此对比,2011年,武汉仅城建项目总投资就高达725.82亿元,武汉大道、二七长江大桥、二环线(汉口段、水东段等)、白沙洲大道、东沙湖连通等21大重点工程同时开工。现任武汉市委书记的阮成发曾透露,最多的时候,武汉一共有超过5000个建筑工地同时施工。阮成发也一度被网友戏言“满城挖”书记。

财政资金与投资需求巨大的缺口之下,武汉政府只能通过大规模举债,来完成城市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前述报告披露,从2011 年举借情况看,直接债务277.93 亿元中,项目借款198.03 亿元,占71.25%,而项目借款中,公益性项目193.68 亿元,占97.8%, 其中主要用于城市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

偿债途径“去土地依赖化”

武汉的债务犹如一个雪球,正在越滚越大。前述报告透露,2008 年至2011 年,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分别是747.60 亿元、1328.09 亿元、1572.55 亿元、1435.28亿元。这意味着,仅四年的时间,武汉政府债务余额接近翻番。

而与众多内地城市一样,武汉的债务偿还主要还是依靠土地出让收入,截至2012 年6 月30 日,武汉政府直接债务余额1448.54 亿元中,偿债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财政资金,占97%以上,其中土地收入占44%以上。

大规模城市带来的财政资金缺口,又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武汉土地市场的“疯狂”。2012年,在国内众多城市土地出让收入下滑的背景下,武汉“逆市”增长——武汉2012年全市土地出让收益总额达949亿元,同比增长61%,收益总额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而增幅达全国第一。

但在另一面,2012年,武汉土地交易价格已经出现“降温”迹象。据统计,2012年武汉拍卖成交的240宗地块中,有218宗地块因只有一家购买人,最终只能以底价成交,占总成交量的比重高达90.83%。

“去年武汉土地出让金收入较高,并不是因为土地成交市场火爆,而是因为武汉的土地供给量较大。”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中分院研究总监李国政对经济观察报记者分析,随着武汉二环线内“城中村”改造项目趋近尾声:“未来武汉能卖出价格的地块将越来越少。”

2013年上半年武汉出让地块99宗,成交面积为551.19万平方米,同比2012年上半年上涨9.32%;土地出让金额为298.97亿元,同比2012年上涨4.04%——涨幅明显趋缓。

事实上,土地市场面临的下行风险,从而可能导致地方政府偿债风险,也引起了武汉当局的关注。据悉,武汉市政府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债务管理委员会,专职政府举债和风控。

武汉城投董事长雷德超在今年湖北“两会”期间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包括城投公司在内,我们每年的举债计划,必须经过债务委员会确定。”

不止于此,在债务偿还上,武汉政府还试图降低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以武汉市最大的地方投融资平台——武汉城投公司为例,除了土地出让收入外,部分经营性资产包括自来水、污水处理、燃气、房地产、会展展馆等也打包其中。

据雷德超透露,2012年武汉城投自来水收入接近20亿元,燃气收入在30亿到40亿元之间;房地产去年收入回款7亿元。此外,武汉城投旗下还拥有华中地区最大、全国第三的国际博览中心,也将在2013年贡献大幅收入。

另外,武汉城投旗下还拥有上市公司武汉控股(600168)。“我们可以把一部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打包到上市公司运作,实现资产证券化进行股权融资,从而减少对于债权融资的依赖。”雷德超表示。

“我们要求2013年城投公司经营现金流突破100亿元。”雷德超表示,“债务风险肯定有,但是绝对可控。”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