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频道

频道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图片 | 专题 | 节目互动 | 军史

 首页 > 军事频道 > 新闻导读

8万名军队后英才在这里锻造后勤之路

2012-05-13 09:05   来源:中国军网    打印本页 关闭

    

  作为解放军后勤学院1955年第一批本科毕业学员,94岁高龄的许书白至今仍记得首任院长李聚奎上将就职宣誓时那句话--

  “为办好学院而共同努力!”

  60年栉风沐雨,60年砥砺耕耘。从1952年诞生至今,解放军后勤学院已经走过了一个甲子的年轮。

  60年来,全军后勤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已为我军后勤现代化建设输送了8万余名英才栋梁,毕业学员中成长为军以上干部的就达370多人。

  60年来,学院始终与国家发展军队建设同频共振,始终与军队后勤现代化建设相伴同行,用忠诚践行神圣使命,以实际行动为我军后勤人才培养谱写了一曲恢弘的“英雄赞歌”。

  弦歌不辍——从横空出世到走向全面建设现代后勤之路

  1952年的5月16日,注定要在我军军事后勤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迎着新中国的朝霞,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建设已经进入起步阶段。

  朝鲜战争,使共和国的将帅们深深感受到了后勤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重要性——战争后期,志愿军伤亡率和负伤死亡率的显著下降,与后勤组织指挥机构的逐步健全密不可分。后来,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经验时,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说:“如果评功摆好,51%的功劳应归于后勤。”

  治军必先治校,强军必先兴校。通过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后勤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就在这一天——1952年5月16日,毛泽东签署命令,正式批准创建“后勤学院”。

  新创建的后勤学院直属中央军委领导,与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并称为三大军事院校。

  时隔半年之后,毛泽东在为后勤学院亲自题写的训词中,对后勤学院的定位作出了明确指示:

  “对于现代的军队,组织良好的后方勤务工作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任何轻视后勤工作,以为后勤工作不是重要的专门科学,不需要有系统的学习、不需要精通业务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必须学习苏联军队完整的后勤工作建设,研究朝鲜战争中后勤工作的状况和经验,以达到我军后勤工作现代化和正规化的目的。”

  这份于1953年1月31日颁发的训词,重点指出了后勤工作的重要地位,首次提出了后勤是专门的科学,指明了办学育人的正确方向。从此,后勤学院人踏上了“团结建院、边建边教”的创业之路。

  战功卓著的英雄、矢志报国的进步青年、国民党起义军官以及苏联的军事专家,纷纷走进学院,担任教官;当年驰骋战场、出生入死的子弟兵,带着保家卫国和建设强大国防的梦想,到这里学习深造。

  1977年,邓小平提议,恢复因“文革”破坏停办的包括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在内的三大学院,并郑重嘱托,“把更多的干部放到学校去训练”。

  1985年10月,中央军委决定合并军事、政治、后勤三大院校,组建国防大学。同时,确定另组建一所中级后勤指挥学院,仍定名为后勤学院。

  1986年,后勤学院重新组建。

  组建后的首任院长李伦回忆说,按照军委的指示要求,要把后勤学院“办成我军后勤指挥勤务的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办成高水平的军事院校。”

  国家军事战略的转变,开启了现代化后勤人才培养新的航程。

  1993年6月,随着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调整,中央军委决定将学院更名为“后勤指挥学院”,隶属总后勤部。

  2011年6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后勤指挥学院”更名为“后勤学院”。

  学院院长王新力说,此次更名,是中央军委从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着眼军事斗争准备和院校建设发展规律作出的战略部署,对于加快培养新型军事后勤人才,整体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60年来,后勤学院历经三次撤并、三次复建,清晰地折射出人民军队乘风破浪的发展之路。

  如今,后勤学院担负着全军中级后勤军官培(轮)训、研究生教育和函授教育任务,承担全军外派军事留学生、全军计划生育管理干部和总后军师职领导干部理论轮训任务,平均每年有千余名后勤指挥人才从这里走出。

责编:谢露莹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