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朝在胶澳设防始末 开启青岛城市历史

2015-06-23 11:00来源:青岛日报/青报网作者:杨来青

新闻热线:0532-82863300

核心提示:1891年,胶澳设防是青岛历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重要事件。这一事件不仅拉开青岛城市历史的序幕,更重要的是,胶澳地区由此再次纳入国家海防战略体系,青岛由此开始摆脱渔耕经济模式的自然发展阶段,进入城市化历史新进程。

青岛近代城市发端与帝国主义通过海上侵略中国所带来的严峻形势有关。

1883年至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国凭借其海军优势,屡屡声言要由胶州“进图北犯”。此后,在清政府内部开始萌发青岛设防之议,并引发一场青岛与旅顺作为海军港口孰优孰劣之争。

1886年3月13日,出使德国大臣许景澄上折,提出“山东之胶州湾宜及时相度为海军屯埠也。”原因之一为胶澳地区 “且地当南北洋之中,上顾旅顺,下趋江浙,均一二日可达,合以山东一军,扎聚大枝,则敌舰畏我截其后路,必不敢轻犯北洋,尤可为畿疆外蔽。”

同年7月9日,陕西道监察御史朱一新也提出:“南北洋地势辽远,宜建胶州为重镇,以资联络,兼以屏蔽北洋也”;以为“欲固旅顺、威海卫,则莫如先固胶州”。这些观点指出,应在胶澳地区建设海军基地,以达到沟通南北洋海军部队,遏制敌海上力量活动范围、以御敌于外海的战略目标。

负责训练北洋海军的英国人琅威理在考察胶州湾形势后提出 《布置胶澳说帖》,认为胶州湾 “实为海军之地利,南、北洋水师总汇之区也”,并规划了建设炮台、海军基地的方案。

但是,秉持近海防御海军战略的李鸿章对此类意见颇为反对,指责持上述观点的人:“殊不知胶距天津一千三百余里,实属鞭长莫及,且胶澳僻在登州、莱州背后,距黑水洋至成山头行船正道尚三百余里,敌船可扬 直北,不必旁趋。若以全力营胶州,而置旅顺于不顾,彼谓堂澳得以晏如者,实未敢信”。遂以地势偏僻、资金紧张等理由,将胶澳设防延至旅顺防务就绪之后。

1891年,在北洋海军成立三年之际,李鸿章等携山东巡抚张曜校阅海军,并赴胶澳察看形势。6月5日,李鸿章一行乘船驶抵胶州湾,此次实地勘察使他对胶州湾的战略地位有了新的认识。6月11日,李鸿章与张曜联衔奏请在胶州湾和烟台建筑炮台,驻军设防。其理由是:“现在威海、大连各口修筑炮台,水师相依,俱成海防重镇。若有敌船远来,必求一深水船澳停驻之处。至于称隙登岸陆路内犯之说,尤可虑也,是胶澳设防实为要图。”但是,由于李鸿章仍然秉承近海消极防御的北洋海军建设思想,其提议不过是胶澳设防而已,即通过修筑炮台防止外敌入侵,仍然没有考虑在青岛建设海军基地的战略布局。

1891年6月14日,光绪皇帝下旨:“另片奏拟在胶州、烟台各海口添筑炮台等语,著照所请”,批准在胶澳设防。

胶澳设防是海防工程,其目的在于防止外敌侵占胶州湾,并以胶州湾为基地,染指内陆,攻击北洋。1892年,淮系总兵章高元率兵四营驻防青岛村一带。这些部队虽然是陆军,但主要任务是防御海上之敌入侵。为此,修筑了作为指挥部的总兵衙门(位于今人民会堂一带)和驻扎军队的兵营,修建海岸防御炮台,架设有线电台,还修建运输功能的前海码头(栈桥和衙门桥),青岛村一带由渔耕之村发展成为军事要地,城市发展也由此拉开序幕。

责任编辑:张兆新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青岛日报官方微信(qddaily)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登录发帖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报网立场。